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除降食用油过氧化物方法研究
1
作者 柴向华 黄海娟 吴克刚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21,共3页
该文探讨隔绝空气氧自降解和半胱氨酸还原两种方法除降油脂中过氧化物。实验结果表明,在完全隔绝空气氧条件下,过氧化物在一定温度下保持足够时间可使过氧化物含量降至较低水平,升高温度可促进过氧化物降低;半胱氨酸还原降解时,在以下... 该文探讨隔绝空气氧自降解和半胱氨酸还原两种方法除降油脂中过氧化物。实验结果表明,在完全隔绝空气氧条件下,过氧化物在一定温度下保持足够时间可使过氧化物含量降至较低水平,升高温度可促进过氧化物降低;半胱氨酸还原降解时,在以下适宜条件:半胱氨酸添加量为1.0%、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2 h,可使食用油过氧化物下降44.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油 氧化物 去除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基催化剂催化CO还原NO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书宁 李巧艳 +3 位作者 王梦雪 周宇璇 薛晶 梁美生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572-590,共19页
钢铁厂工业烟气中含有大量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以及氧气、水蒸气等对催化剂有毒害的组分。CO-SCR(CO-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技术旨在通过催化剂作用将CO和NO同时去除,并且需要保证催化剂在烟气温度下、在... 钢铁厂工业烟气中含有大量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以及氧气、水蒸气等对催化剂有毒害的组分。CO-SCR(CO-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技术旨在通过催化剂作用将CO和NO同时去除,并且需要保证催化剂在烟气温度下、在有毒气氛下保持高活性。为此,系统地讨论了近年来用于CO-SCR反应的铁基催化剂,通过介绍不同形貌结构催化剂的特点及活性,从增加催化剂缺陷的方法和优点、贵金属掺杂对催化剂的改性效果、载体对催化剂性质的影响等方面,客观地总结了不同铁基催化剂在CO-SCR反应中的优缺点,然后分析了CO-SCR反应性能与不同铁基催化剂间的构效关系,并探讨了铁基催化剂及其改性催化剂作用下的CO-SCR反应机理。最后,通过分析实际烟气条件和铁基催化剂在无氧或者低浓度氧条件下的适用性,对铁基催化剂的合理设计、低温CO-SCR活性的提升和抗氧中毒能力的提高等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物去除 CO-SCR Fe基催化剂 Fe基催化剂改性 Fe基催化剂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Cu/ZSM-5催化剂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性能 被引量:3
3
作者 其其格吉日嘎拉 李晨曦 +3 位作者 叶青 程锦 程水源 康天放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567-2575,共9页
通过旋蒸法将Cu(Cu(NO3)2·3H2O)或La(La(NO3)3·6H2O)负载在ZSM-5载体上,制备了0.75Cu/ZSM-5、0.5La/ZSM-5和xLa-0.75Cu/ZSM-5系列样品,使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N2-吸附/脱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 通过旋蒸法将Cu(Cu(NO3)2·3H2O)或La(La(NO3)3·6H2O)负载在ZSM-5载体上,制备了0.75Cu/ZSM-5、0.5La/ZSM-5和xLa-0.75Cu/ZSM-5系列样品,使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N2-吸附/脱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等表征技术对所制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NO性能.实验结果表明,La与Cu金属氧化物改性的0.5La-0.75Cu/ZSM-5催化剂具有最佳活性,催化还原NO性能优异,具有较宽的活性温度窗口.0.5La-0.75Cu/ZSM-5样品在200—450℃温度范围内催化效率均超过90%,在250—350℃时催化效率达到了98%以上,这归结于其丰富的中酸性位和优异的氧化还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Cu/ZSM-5 氧化物 选择性催化还原 氧化物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含量对Cu/ZSM-5催化剂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O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郑昌坤 叶青 +1 位作者 程水源 康天放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7-180,共4页
采用浸渍法将铜(Cu)负载在ZSM-5分子筛上,制备了一系列不同Cu含量的Cu/ZSM-5分子筛催化剂。对ZSM-5及Cu/ZSM-5分子筛催化剂的氨选择性催化还原一氧化氮(NO)性能进行评价,并对Cu/ZSM-5分子筛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Cu含量变化对Cu... 采用浸渍法将铜(Cu)负载在ZSM-5分子筛上,制备了一系列不同Cu含量的Cu/ZSM-5分子筛催化剂。对ZSM-5及Cu/ZSM-5分子筛催化剂的氨选择性催化还原一氧化氮(NO)性能进行评价,并对Cu/ZSM-5分子筛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Cu含量变化对Cu/ZSM-5分子筛催化剂的氨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NH3-SCR)活性影响较大,Cu含量为0.75%(wt,质量分数)制得的Cu/ZSM-5具有最佳的中低温活性,在190℃条件下对NO的转化率为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含量 Cu/ZSM-5催化剂 氨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 氧化物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源对Cu/ZSM-5催化剂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郑昌坤 韩帅 叶青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3-27,42,共6页
采用旋蒸法,以硝酸铜、醋酸铜、硫酸铜为前驱体分别制备了3种不同铜源的Cu/ZSM-5分子筛催化剂。评价了不同铜源Cu/ZSM-5催化剂的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活性,并通过XRD、N2-吸附/脱附、H2-TPR、XPS和NH_3-TPD等技术对催化剂的物化... 采用旋蒸法,以硝酸铜、醋酸铜、硫酸铜为前驱体分别制备了3种不同铜源的Cu/ZSM-5分子筛催化剂。评价了不同铜源Cu/ZSM-5催化剂的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活性,并通过XRD、N2-吸附/脱附、H2-TPR、XPS和NH_3-TPD等技术对催化剂的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铜源对Cu/ZSM-5分子筛催化剂中低温段的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O性能有较大影响。所制备的3种不同铜源Cu/ZSM-5催化剂活性在中低温段有明显差异,以硝酸铜为前驱体的Cu(N)/ZSM-5催化剂取得最佳的中低温活性,在190℃时NO转化率达91%。表征结果表明,引入不同铜盐种类对分子筛的结构影响不大,但对其铜物种存在形式、酸位数量等影响较大。Cu(N)/ZSM-5样品具有最多的孤立Cu^(2+)物种以及中酸位数量。孤立的Cu^(2+)有利于增强催化剂低温还原性能,中等强度酸性位点有利于NH_3的吸附与活化,因此Cu(N)/ZSM-5样品中低温段NH_3-SCR催化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源 Cu/ZSM-5 催化剂 氨选择性催化还原 氧化物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源对Fe/ZSM-5催化剂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郑昌坤 韩帅 +4 位作者 曹昱 刘心悦 蔡宸珉 李乐之 叶青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87-893,共7页
采用浸渍法,在相同的铁含量条件下,以硝酸铁、氯化亚铁、硫酸亚铁为前驱体制备了3种不同铁源Fe/ZSM-5分子筛催化剂.研究了铁源对Fe/ZSM-5催化剂NH_3-SCR活性的影响,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和孔结构(BET)、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采用浸渍法,在相同的铁含量条件下,以硝酸铁、氯化亚铁、硫酸亚铁为前驱体制备了3种不同铁源Fe/ZSM-5分子筛催化剂.研究了铁源对Fe/ZSM-5催化剂NH_3-SCR活性的影响,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和孔结构(BET)、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及氨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的铁源对Fe/ZSM-5催化剂低温段(低于350℃)的NH_3-SCR催化性能影响较大,其低温活性顺序为:Fe(Cl)/ZSM-5> Fe(S)/ZSM-5> Fe(N)/ZSM-5.以氯化亚铁为铁源的Fe(Cl)/ZSM-5催化剂取得最佳的NH_3-SCR催化活性,在233℃时NO转化率达到90%.表征结果表明,样品Fe(Cl)/ZSM-5中形成了最多的孤立Fe^(3+)物种及中酸位数量.孤立Fe^(3+)物种有利于增强Fe/ZSM-5催化剂的低温还原性能,改性过程中形成的中等强度酸性位有利于提高催化剂低温NH_3-SCR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源 Fe/ZSM-5 氨选择性催化还原 氧化物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氘在铌膜中的渗透性研究
7
作者 周燕燕 周鑫 +5 位作者 陈长安 王维 王占雷 饶咏初 梁传辉 周元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2596-2600,共5页
难熔金属铌具有机械强度好、选择渗氢速率高、成本低等优点,被认为是可以取代金属钯的渗氢分离材料。有效去除铌表面氧化层是获得快速渗氢性能的关键。采用机械磨抛和高温氢还原方法去除铌膜表面氧化物,并对处理后的铌膜进行了渗氢、渗... 难熔金属铌具有机械强度好、选择渗氢速率高、成本低等优点,被认为是可以取代金属钯的渗氢分离材料。有效去除铌表面氧化层是获得快速渗氢性能的关键。采用机械磨抛和高温氢还原方法去除铌膜表面氧化物,并对处理后的铌膜进行了渗氢、渗氘实验。结果表明:机械磨抛和高温氢还原相结合能有效去除铌膜表面氧化物;600~800℃范围内氢、氘在铌膜中的渗透率(Φ)分别为ΦH=4.98×10-6exp(-6 406.9/T)mol·m-1·s-1·Pa-0.5和ΦD=3.51×10-6exp(-6 418.8/T)mol·m-1·s-1·Pa-0.5,相同温度下,铌中氢同位素渗透率高于CLAM钢,而低于Pd8.5Y0.19Ru合金,这归因于表面残余氧化物对氢同位素的渗透有一定阻滞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铌膜 氧化物去除 机械磨抛 高温氢还原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