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际气体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离心式压缩机热力设计方法
1
作者 李凯伦 李红智 +4 位作者 张一帆 孙山 但光局 李扬 王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413-5421,I0007,共10页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在近临界工况的算法稳定性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实际气体多变功直接积分算法,将压缩过程分解为多个子过程并进行数值积分,得到压缩功的柯西数列,在子过程数量增大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精确的全过程压缩多变功。同时,...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在近临界工况的算法稳定性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实际气体多变功直接积分算法,将压缩过程分解为多个子过程并进行数值积分,得到压缩功的柯西数列,在子过程数量增大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精确的全过程压缩多变功。同时,为解决压缩机级间焓增分配问题,提出一种等比转速级间焓增分配算法。最后,给出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的热力设计流程。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Schultz算法,研究提出的实际气体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方法在近临界及超临界区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精确性,计算中只需要较少的子过程数即可将误差降至合格范围内。通过对50MW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机组主压缩机进行一维设计及流场模拟发现,提出的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方法及压缩机设计方法可以对二氧化碳压缩机方案设计及性能预估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发电 近临界工况二氧化碳压缩机 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动态模拟教学实验平台建设 被引量:1
2
作者 吴肖龙 夏勇 +3 位作者 胡凌燕 余运俊 夏志平 李曦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4-158,共5页
搭建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动态模拟教学实验平台。该平台由动态反应装置、监测控制、气体供给及尾气处理子系统组成。通过模拟系统的电化学发电反应,研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在不同电池片片数、燃料流速、单片电池电压等反... 搭建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动态模拟教学实验平台。该平台由动态反应装置、监测控制、气体供给及尾气处理子系统组成。通过模拟系统的电化学发电反应,研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在不同电池片片数、燃料流速、单片电池电压等反应条件对系统放电程度和电堆温度的影响,实现了科研项目和教学实验的紧密结合。实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精神,在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 动态模拟 教学实验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紧急停车过程动态特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新宇 刘惠民 林志民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0-425,432,共7页
针对某300 kW功率等级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简单回热发电系统建立了全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研究了系统发生紧急停车时的动态响应过程及阀门流量特性对过程控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涡轮旁通策略可以有效控制系统紧急停车过程的转速上升幅度,... 针对某300 kW功率等级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简单回热发电系统建立了全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研究了系统发生紧急停车时的动态响应过程及阀门流量特性对过程控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涡轮旁通策略可以有效控制系统紧急停车过程的转速上升幅度,保障系统安全;整个紧急停车过程持续约50 s,其中第一阶段持续数秒,其特性主要受旁通阀特性主导,动作时间2 s内的快开型旁通阀可满足系统的安全控制要求;第二阶段呈单调衰减趋势,持续时间40~50 s,主要受系统自身特性影响;在紧急停车的第一阶段,压缩机出口和涡轮出口压力分别上升1.5%和7.3%,回热器冷侧和热侧入口质量流量分别上升35%和80%,回热器热侧入口温度上升约30 K;冲击效应对设备安全造成的影响应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设计时予以特别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发电系统 紧急停车 动态仿真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循环发电系统安全控制试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新宇 秦政 +3 位作者 董克用 杨康 王林涛 林志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6727-6736,共10页
为了获得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power,S-CO_(2))再压缩发电系统运行特性和安全保护规律,该文对一个基于膨胀–发电–压缩一体化高速发电机组的300kW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循环发电系统开展了安全保护控制的试验... 为了获得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power,S-CO_(2))再压缩发电系统运行特性和安全保护规律,该文对一个基于膨胀–发电–压缩一体化高速发电机组的300kW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循环发电系统开展了安全保护控制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高低压侧联通阀开度的控制、0~10%的小流量范围内水流量的精确调节可实现两台并联压缩机的安全稳定运行。启动过程中机组推力随着系统压力的提高快速升高,引起机组安全运行风险;通过调节叶片背腔压力,降低转速、旁通阀开度和压缩机入口温度可以实现推力水平的有效控制。紧急停车过程中,控制主压缩机入口压力的升高幅度是控制机组推力升高幅度的关键。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安全保护策略的有效性,对于再压缩循环系统的安全保护策略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发电 再压缩循环 一体化发电机组 安全控制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封闭采空区瓦斯发电气源储量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郝元伟 杨洋 +1 位作者 涂辉 柳炳俊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1-157,共7页
为解决山西省重点工程高河煤矿乏风氧化发电项目瓦斯气源不足问题,提出了通过抽采已封闭采空区瓦斯,用以补充气源的方案,探讨了各类采空区瓦斯储量的计算方法及可利用性的评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高河煤矿W1303和W1305采空区瓦斯储量分... 为解决山西省重点工程高河煤矿乏风氧化发电项目瓦斯气源不足问题,提出了通过抽采已封闭采空区瓦斯,用以补充气源的方案,探讨了各类采空区瓦斯储量的计算方法及可利用性的评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高河煤矿W1303和W1305采空区瓦斯储量分别为508508m3和1163879m3,抽采可持续性较强,而E1302采空区瓦斯储量仅为105147m3,储量少,抽采时间短,可持续性较差,此采空区压斯预计抽采时间能够达到一年,但半年后有新的采空区可以接替,从而实现采空区抽采的持续性。此方法对瓦斯发电工程前期投资中瓦斯可利用性评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利用 采空区 氧化发电 瓦斯抽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45
6
作者 李磊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6-89,96,共5页
针对煤矿低浓度瓦斯燃料供应的特点,分析了低浓度瓦斯内燃机发电技术、燃气轮机发电技术和氧化发电技术研究现状;介绍了利用瓦斯发电的往复式内燃发动机、燃气轮机和氧化式反应器的发电原理、系统组成及特点,探讨了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 针对煤矿低浓度瓦斯燃料供应的特点,分析了低浓度瓦斯内燃机发电技术、燃气轮机发电技术和氧化发电技术研究现状;介绍了利用瓦斯发电的往复式内燃发动机、燃气轮机和氧化式反应器的发电原理、系统组成及特点,探讨了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并对该技术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瓦斯发电 内燃机发电 燃气轮机发电 氧化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材料在超临界二氧化碳环境内腐蚀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雷贤良 刘云帆 +1 位作者 胡运生 李德标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2,共12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循环发电技术因其自身的技术优势成为热力发电领域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性前沿技术,由于十分苛刻的工作环境,S-CO_(2)易造成设备材料腐蚀。为确保S-CO_(2)系统安全有效地运行,首先介绍了S-CO_(2)布雷...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循环发电技术因其自身的技术优势成为热力发电领域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性前沿技术,由于十分苛刻的工作环境,S-CO_(2)易造成设备材料腐蚀。为确保S-CO_(2)系统安全有效地运行,首先介绍了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工质运行参数范围以及系统关键设备候选材料,其次综述了目前有关金属材料在S-CO_(2)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研究现状,然后详细阐述了S-CO_(2)环境下的腐蚀机理,归纳了温度、压力、杂质、流速以及材料成分对S-CO_(2)腐蚀过程的影响,同时介绍了S-CO_(2)腐蚀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我国S-CO_(2)循环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 金属材料 腐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a novel oxygen production approach with full-spectrum solar energy for the lunar human base
8
作者 Wei Zhu Maobin Hu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7,1,I0001,共18页
Building a lunar human bas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goals of human lunar exploration.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oxygen by combining photothermal synergistic water decomposition with high-temper... Building a lunar human bas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goals of human lunar exploration.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oxygen by combining photothermal synergistic water decomposition with high-temperature carbon dioxide electrolysis,utilizing the full solar spectrum.The optimal oxygen production rates under different solid oxide electrolysis cell inlet temperatures T_(e),ultraviolet(UV)separation wavelengths λ_(2),infrared(IR)separation wavelengths,and photovoltaic cell materials were explor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let temperature of the solid oxide electrolysis cell should be as high as possible so that more carbon dioxide can be converted into carbon monoxide and oxygen.Furthermore,when the ultraviolet separation wavelength is approximately 385 nm,the proportion of solar energy allocated to the photoreaction and electrolysis cell is optimal,and the oxygen production rate is highest at 2.754×10^(-4) mol/s.Moreover,the infrared separation wavelength should be increased as much as possible within the allowable range to increase the amount of solar radiation allocated to the electrolysis cell to improve the rate of oxygen generation.In addition,copper indium gallium selenide(CIGS)has a relatively large separation wavelength,which can result in a high oxygen production rate of 3.560×10^(-4) mol/s.The proposed integrated oxygen production method can provide a feasible solution for supplying oxygen to a lunar human b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nar oxygen production full-spectrum solar energy photovoltaic and photon-enhanced thermionic emission electrolysis of carbon dioxide photothermal synergistic reaction solid oxide electrolysis ce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心圆柱式超高速永磁电机建模与极限设计 被引量:4
9
作者 魏嘉麟 温旭辉 +2 位作者 古蕾 秦超 王又珑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6-37,共12页
实心圆柱式超高速永磁电机转子线速度大、损耗密度高,其设计受到多物理场约束。针对上述问题,建立了圆柱永磁转子的应力解析模型,能够考虑离心应力、热应力和过盈配合的共同作用计算转子应力以及合金护套的最小厚度。提出了计及涡流效... 实心圆柱式超高速永磁电机转子线速度大、损耗密度高,其设计受到多物理场约束。针对上述问题,建立了圆柱永磁转子的应力解析模型,能够考虑离心应力、热应力和过盈配合的共同作用计算转子应力以及合金护套的最小厚度。提出了计及涡流效应的电枢反应解析模型,分析转子涡流损耗及其分布。基于应力模型,分析装配奥氏体不锈钢护套时转子在特定热态温升下的极限转速,并将转子涡流损耗代入有限元软件计算转子温升。结合应力分析和温升计算,分析转子在该热态温升下的极限功率以及对应的控制策略,实现转子的极限设计。将以上模型和分析方法用于一台40 kW、60 000 r/min超高速永磁电机的设计,并制造样机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有限元仿真和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设计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速电机 圆柱永磁转子 解析模型 涡流损耗 极限设计 超临界二氧化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容量sCO_(2)锅炉烟气侧与工质侧匹配策略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超 徐进良 刘广林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94-1503,共10页
为解决压降效率惩罚问题,大容量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O_(2),sCO_(2))锅炉需采用模块化设计。由于sCO_(2)锅炉入口工质温度高、管内换热系数低,炉膛冷却壁极易超温,冷却壁安全性为锅炉设计的关键难点。锅炉中,烟气侧热负荷分布... 为解决压降效率惩罚问题,大容量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O_(2),sCO_(2))锅炉需采用模块化设计。由于sCO_(2)锅炉入口工质温度高、管内换热系数低,炉膛冷却壁极易超温,冷却壁安全性为锅炉设计的关键难点。锅炉中,烟气侧热负荷分布与sCO_(2)侧参数与管排结构具有各自的分布特点。对烟气侧与sCO_(2)侧进行适当的匹配可有效降低冷却壁壁温。该文以1000MW等级二次再热sCO_(2)锅炉为例,建立耦合热力学循环与锅炉模块流动传热的数值模型,分析不同布置方案下冷却壁壁温,提出降低大容量sCO_(2)锅炉冷却壁壁温的烟气侧与sCO_(2)侧匹配策略。结果表明,在烟气全温区范围内,遵循低温工质匹配高热负荷原则,冷却壁分成6个模块的方案可有效降低冷却壁壁温;在炉膛内,遵循高许用热负荷匹配高热负荷原则,调整冷却壁模块的布置,可进一步降低冷却壁壁温。该文提出的匹配策略显著降低了冷却壁壁温,可为模块化锅炉的设计与布置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发电 锅炉 冷却壁 传热 壁温 匹配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Ag-SiO_(2) Films on the Photonic Band Gap 被引量:1
11
作者 Song Zhitang Chen Su +1 位作者 Wang Yang Feng Songlin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736-1739,共4页
The one-dimensional photonic crystals of Ag/SiO_(2) system are studied to investigate the photonic band gaps (PBG). The samples were prepared by the ultra-high vacuum electron beam evaporation. The clear band gaps wer... The one-dimensional photonic crystals of Ag/SiO_(2) system are studied to investigate the photonic band gaps (PBG). The samples were prepared by the ultra-high vacuum electron beam evaporation. The clear band gaps were observed. Satisfactory agreement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calculated results was obtained without fitting. The thickness of SiO_(2 )film has influence on the photonic band gap, as well as it awfully affects the transmittance of Ag. More layers can get clearer PB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nic crystal Photonic band gap Ultra-high vacuum electron beam evaporation Ag/SiO2 MULTILAY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