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成气/氮氧化物的氧化特性实验与反应动力学研究
1
作者 刘昀洋 赵韵 +4 位作者 尤佳俊 殷阁媛 胡二江 黄佐华 包炀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3,共11页
为明晰合成气与氮氧化物(NO_(x))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采用高压流动反应器,在623~1273 K温度下,实验分析了不同压力(0.19,1.80 MPa)、不同NO_(x)初始摩尔分数(0,0.0925%,0.185%)工况下,典型煤制合成气掺混NO_(x)的氧化特性。基于6种已有... 为明晰合成气与氮氧化物(NO_(x))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采用高压流动反应器,在623~1273 K温度下,实验分析了不同压力(0.19,1.80 MPa)、不同NO_(x)初始摩尔分数(0,0.0925%,0.185%)工况下,典型煤制合成气掺混NO_(x)的氧化特性。基于6种已有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开展模拟计算,并结合实验结果和计算得到的反应速率常数,更新了CRECK-2019模型。采用更新后的模型进一步开展反应动力学分析,揭示了合成气/NO_(x)氧化过程的关键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升高压力对合成气的低温氧化存在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随NO_(x)掺混量的增大而增强;掺混NO_(x)对0.19 MPa下合成气的低温氧化无明显影响,而对1.80 MPa下的低温氧化存在促进作用,且对不同压力下的中、高温氧化均存在抑制作用;反应H_(2)+NO_(2)=H+HONO对高压下合成气/NO_(x)的氧化有显著贡献,反应HNO+NO_(2)=HONO+NO、HNO+H=NO+H_(2)和HNO+OH=NO+H_(2)O严重影响着中高温下OH的生成。研究结果可为合成气燃气轮机开发与污染物排放控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气 氧化 高压流动反应 氧化特性 反应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压下硫化钙氧化反应动力学和模型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文 韩翔宇 +1 位作者 陈皓侃 李保庆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25-632,共8页
在加压下研究了硫化钙在 73 0~ 970℃的氧化行为及动力学和模型 ,结果表明 :硫酸钙是硫化钙氧化的惟一产物 ,增大压力或提高温度均能使硫化钙的转化率增加 ,加压下可抑制硫化钙和硫酸钙的固固反应 。
关键词 硫化钙 氧化 加压 动力学 反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气脱硫产物-亚硫酸钙非催化氧化的宏观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6
3
作者 赵毅 汪黎东 +2 位作者 王小明 马双忱 秦冬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16-120,129,共6页
湿法脱硫工艺中,副产物-CaSO3的氧化是影响SO2的脱除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其研究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实验装置,通过改变pH 值、亚硫酸钙浓度、空气流量、温度等条件,研究了亚硫酸钙非催化氧化的宏观反应动力学,实验参数较接近实际工况... 湿法脱硫工艺中,副产物-CaSO3的氧化是影响SO2的脱除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其研究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实验装置,通过改变pH 值、亚硫酸钙浓度、空气流量、温度等条件,研究了亚硫酸钙非催化氧化的宏观反应动力学,实验参数较接近实际工况条件。通过一系列合理的假设建立了亚硫酸钙非催化氧化的总反应过程的数学模型,包括本征化学反应、亚硫酸钙溶解和氧的传质扩散等3 个步骤。结合实验结果,得到在实验条件下,总反应速率受氧的扩散传质控制的结论,为湿式脱硫工艺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硫酸钙 催化氧化 动力学研究 脱硫产物 宏观反应动力学 烟气 湿法脱硫工艺 脱除效率 实验装置 空气流量 工况条件 实验参数 数学模型 反应过程 化学反应 实验条件 传质控制 反应速率 SO3 副产物 pH值 钙浓度 质扩散 湿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由基反应机理的芳烃液相氧化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8
4
作者 孙伟振 黄欢 +1 位作者 顾晓吴 赵玲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796-1802,共7页
基于自由基链式反应机理,概括性地提出了芳烃液相氧化的基元反应步骤。针对芳烃氧化的特点对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简化处理,减少了模型参数。运用提出的建模方法,建立了3个氧化实例的动力学模型,包括对二甲苯(PX)氧化生产对苯二甲酸(TPA)、... 基于自由基链式反应机理,概括性地提出了芳烃液相氧化的基元反应步骤。针对芳烃氧化的特点对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简化处理,减少了模型参数。运用提出的建模方法,建立了3个氧化实例的动力学模型,包括对二甲苯(PX)氧化生产对苯二甲酸(TPA)、对甲基苯甲酸(p-TA)氧化生产TPA、乙苯(EB)氧化生产乙苯氢过氧化物(EBHP)。拟合回归结果表明,上述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的拟合效果均较好,最大拟合偏差不大于10%;并且涉及链传递和链终止反应步骤的共用参数不随反应条件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氧化 动力学模型 芳烃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烷催化脱氢反应宏观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海娟 李江红 +2 位作者 张舒冬 王振宇 张喜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464-1467,共4页
在温度580~640℃、压力0.1 MPa、原料气空速1000~6000 h-1条件下,采用Pt-Sn催化剂,在固定床积分反应器中进行了丙烷催化脱氢实验,建立了脱氢反应宏观动力学模型。根据实验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宏观动力学模型的参数,丙烷脱... 在温度580~640℃、压力0.1 MPa、原料气空速1000~6000 h-1条件下,采用Pt-Sn催化剂,在固定床积分反应器中进行了丙烷催化脱氢实验,建立了脱氢反应宏观动力学模型。根据实验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宏观动力学模型的参数,丙烷脱氢反应的活化能约为78.4 kJ/mol。经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丙烷催化脱氢宏观动力学方程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Sn催化剂 丙烷 脱氢反应 丙烯 宏观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油的环氧化反应宏观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广学 李广田 +1 位作者 马建华 宋晓敏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7-108,共2页
通过对环氧大豆油制备的小试和中试实验 ,给出了大豆油环氧化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 ,宏观动力学关系公式 :rEO =d(EO) dt=0 0 752 .
关键词 大豆油 氧化反应 宏观动力学 工艺 传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氧化重整制氢反应宏观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艳辉 张金昌 +1 位作者 介兴明 吴迪镛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6-27,46,共3页
以Φ2mm球型颗粒的双金属Ni-Pd/γ -Al2 O3 催化剂 ,在Berty型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中对汽油氧化重整制氢反应宏观动力学进行了实验研究 ,确定了宏观动力学方程参数 ,得到了工程合适的宏观动力学方程。
关键词 汽油 氧化重整 制氢反应 宏观动力学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MFC多孔Pt-Ru阳极甲醇氧化宏观动力学模型化 被引量:2
8
作者 孙彦平 邢磊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5-68,共14页
本文旨在建立和求解DMFC多孔阳极甲醇氧化宏观动力学理论数模。根据Pt-Ru催化剂上双位机理,得到包含CO和OH覆盖率的甲醇水解本征动力学表达式;通过对该多孔阳极微元体积中的物料和电(荷)量衡算,导出了描述电极中浓度和超电势分布的两个... 本文旨在建立和求解DMFC多孔阳极甲醇氧化宏观动力学理论数模。根据Pt-Ru催化剂上双位机理,得到包含CO和OH覆盖率的甲醇水解本征动力学表达式;通过对该多孔阳极微元体积中的物料和电(荷)量衡算,导出了描述电极中浓度和超电势分布的两个耦联的模型方程。经量纲1化后,获得以量纲1变量和准数表示的普遍化宏观动力学数模。该模型包括催化层厚度l、比表面积a、有效扩散系数De和有效液相电导率κe等工程参数,特别是包括了与动力学参数相关且作为厚度变量函数的CO和OH覆盖率。进而,文中还给出了DMFC多孔阳极效率因子和极化曲线的计算公式。该数模为一非线性二阶微分方程组边值问题,经解耦,可得到两个同解的微分方程。用Newman的BAND(J)程序对方程进行数值求解,并在每一节点计算中嵌入一个计算CO和OH覆盖率的子程序。将模型预测值与甲醇氧化多孔阳极的极化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当宏观电流密度较低时二者能很好相符;当宏观电流密度较高、CO2形成气泡的影响变大时,实验值有规律地偏低于预测值。详细的宏观动力学分析表明:提高催化剂Pt位甲醇电分解活性以减少功率损失、优化多孔电极微观和宏观结构以削弱两相流影响,应是改善该阳极性能的重要课题。本工作也可为直接乙醇燃料电池(DEFC)、直接硼氢化物燃料电池(DBFC)阳极的理论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多孔阳极 甲醇氧化 双位机理 宏观动力学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浓度振荡操作下的丙烯氨氧化反应动态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1
9
作者 陈丰秋 詹晓力 魏小明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38-642,共5页
针对Mo-Bi系催化剂作用下的丙烯氨氧化反应过程,采用氧浓度的强制周期振荡操作,根据理论推导和所定义的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分率a,得到了丙烯转化率X及丙烯腈选择性SAN的动态动力学模型如下: X =K×a ?00% SAN=nCa× 100% ()1112... 针对Mo-Bi系催化剂作用下的丙烯氨氧化反应过程,采用氧浓度的强制周期振荡操作,根据理论推导和所定义的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分率a,得到了丙烯转化率X及丙烯腈选择性SAN的动态动力学模型如下: X =K×a ?00% SAN=nCa× 100% ()111211221211exp11ppKpKatbpppKpa轾骣骣犏琪=+-+?琪琪犏琪桫+搓?进而结合在不同振荡操作周期、不同振幅条件下所采集到的实验数据,确定了模型参数,并进行优化计算得到最佳的振荡操作条件,丙烯腈周期平均收率达81.1%,比非振荡操作时提高了3.09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浓度 丙烯氨 氧化反应 动态动力学模型 强制振荡 丙烯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流床苯酚催化湿式氧化反应动力学及反应器模型
10
作者 王华 赵修华 +1 位作者 李光明 黄菊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1-136,共6页
在自制的滴流床反应器中,以苯酚配水溶液为研究对象,采用负载型MnOx/-γAl2O3作为催化剂,研究了苯酚催化湿式氧化过程.通过实验数据的拟合分析,提出了苯酚催化湿式氧化本征反应速率表达式,计算了液体流率为1.6 L/h时不同温度下催化剂外... 在自制的滴流床反应器中,以苯酚配水溶液为研究对象,采用负载型MnOx/-γAl2O3作为催化剂,研究了苯酚催化湿式氧化过程.通过实验数据的拟合分析,提出了苯酚催化湿式氧化本征反应速率表达式,计算了液体流率为1.6 L/h时不同温度下催化剂外表面湿润效率以及不同温度下与一定的氧分压相平衡的水中溶解氧浓度;由实验数据拟合得到苯酚催化湿式氧化表观反应动力学模型参数,并建立了关于积分式滴流床苯酚催化湿式氧化的反应器模型,比较了不同氧分压、进液苯酚质量浓度、进液流率下苯酚去除率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结果显示:当氧分压大于1.0 MPa时,计算值与实验值能较好吻合,当氧分压较低时,氧气从气相到液相存在一定的传质阻力.在苯酚进液质量浓度为0~5 000 mg/L时,苯酚对催化氧化反应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在进液流率为0~2.05 L/h时,存在一定的外扩散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 滴流床反应 催化湿式氧化 反应动力学 反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含偏硅酸影响的3D NAND磷酸湿法刻蚀动力学
11
作者 彭子林 周蕾 +2 位作者 邓庆航 叶光华 周兴贵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5-653,共9页
以磷酸为刻蚀剂选择性刻蚀Si_(3)N_(4)和SiO_(2)堆叠结构中的Si_(3)N_(4),是3D NAND闪存芯片制造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之一。随着3D NAND存储单元堆叠层数的不断升高,扩散限制越来越严重,刻蚀产物偏硅酸浓度梯度不断加大,致使刻蚀工艺面... 以磷酸为刻蚀剂选择性刻蚀Si_(3)N_(4)和SiO_(2)堆叠结构中的Si_(3)N_(4),是3D NAND闪存芯片制造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之一。随着3D NAND存储单元堆叠层数的不断升高,扩散限制越来越严重,刻蚀产物偏硅酸浓度梯度不断加大,致使刻蚀工艺面临刻蚀选择性低、氧化物回沾等问题。针对上述3D NAND湿法刻蚀问题,结合表征和动力学实验,获得了有无偏硅酸影响的磷酸刻蚀Si_(3)N_(4)和SiO_(2)动力学模型。结果显示Si_(3)N_(4)刻蚀过程是水和磷酸等含氧亲核试剂对Si原子的亲核攻击过程,磷酸刻蚀Si_(3)N_(4)和SiO_(2)的反应活化能分别为60.71 kJ·mol^(-1)和66.90 kJ·mol^(-1),亲核试剂破坏Si—O键所需能量高于Si—N键。包含偏硅酸影响的Si_(3)N_(4)和SiO_(2)刻蚀动力学显示偏硅酸浓度越高Si_(3)N_(4)和SiO_(2)的刻蚀速率越小,并且SiO_(2)刻蚀速率对偏硅酸浓度的变化更敏感。本工作的研究结果可为3D NAND磷酸湿法刻蚀工艺的设计优化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和理论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NAND闪存 湿法刻蚀 氮化硅 氧化 偏硅酸 化学反应 动力学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油氧化反应动力学分析与模型
12
作者 于飞跃 孙姣 +1 位作者 杨辉 陈文义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31-335,共5页
以棉秆热解生物油为研究对象,在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推导基于COD的生物油氧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结合实验数据计算氧化反应动力参数,获得氧化反应动力学模型曲线。结果表明:氧化过程中,生物油的COD呈指数形式递减,反应时间在0~60 min时,生... 以棉秆热解生物油为研究对象,在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推导基于COD的生物油氧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结合实验数据计算氧化反应动力参数,获得氧化反应动力学模型曲线。结果表明:氧化过程中,生物油的COD呈指数形式递减,反应时间在0~60 min时,生物油被迅速氧化,60~120 min时氧化速率降低,120 min时氧化过程基本结束,模型曲线与实验值的相关系数均为0.9以上,表明该模型可较好预测生物油中有机物氧化反应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油 动力学分析 动力学模型 动力参数 氧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l_3氧化反应的宏观动力学
13
作者 崔咪芬 乔旭 《南京化工学院学报》 1994年第2期55-60,共6页
针对PCl3氧气直接氧化生成POCl3的气液相反应,采用鼓泡搅拌釜,通过改变通氧速率、反应温度、搅拌转速和氧初始分压,测定了反应液中PCl3浓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经数据处理和分析判别,确定了在实验操作范围内反应过... 针对PCl3氧气直接氧化生成POCl3的气液相反应,采用鼓泡搅拌釜,通过改变通氧速率、反应温度、搅拌转速和氧初始分压,测定了反应液中PCl3浓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经数据处理和分析判别,确定了在实验操作范围内反应过程的宏观动力学类型,建立了相应的宏观动力学模型,求得了有关模型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动力学 PCl3 POCl3 氧化反应
全文增补中
气固相光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戴智铭 陈爱平 +2 位作者 古宏晨 朱中南 顾明元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78-582,共5页
对气固相光催化氧化基元反应进行了动力学分析 ,建立了简单适用的动力学模型 .理论分析表明 ,在较低的紫外光强度下 ,光催化反应速率与光强成正比 ;在较高的光强度下 ,速率与光强的平方根成正比 ;在极高光强度下 ,速率与光强无关 .因此... 对气固相光催化氧化基元反应进行了动力学分析 ,建立了简单适用的动力学模型 .理论分析表明 ,在较低的紫外光强度下 ,光催化反应速率与光强成正比 ;在较高的光强度下 ,速率与光强的平方根成正比 ;在极高光强度下 ,速率与光强无关 .因此将光催化反应简单分解为 3个速率步骤 ,即光子传递步骤、表面作用步骤、扩散步骤 .设计了新颖的气固相光催化反应器 ,采用三氯乙烯 (TCE)为模拟污染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固相光催化氧化 反应动力学 光催化氧化 动力学模型 氧化 挥发性有机物 空气污染 污染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注空气氧化反应及其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唐晓东 魏宇涛 +2 位作者 李晶晶 卿大咏 邓刘扬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3-90,共8页
注空气采油技术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原油注空气氧化反应及其动力学研究,一方面可作为该技术在油田应用上的可行性评价,另一方面也是加快耗氧速率和保证生产全过程安全性的关键。本文综述了... 注空气采油技术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原油注空气氧化反应及其动力学研究,一方面可作为该技术在油田应用上的可行性评价,另一方面也是加快耗氧速率和保证生产全过程安全性的关键。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原油注空气氧化反应模型和动力学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各类氧化反应模型的优缺点,认为等转化率法今后将成为原油氧化动力学研究的得力工具,提出了今后应该重点研究建立适合具体油藏的氧化反应模型,以及总压力或者氧分压对原油氧化反应速率的影响,以确定氧气的反应级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空气 原油 氧化 模型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高压热解和氧化的实验及动力学研究
16
作者 李淑铭 湛昊晨 +2 位作者 胡二江 殷阁媛 黄佐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8-398,共11页
利用流动反应器对甲醇的高压氧化及热解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已发表的甲醇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进行验证,并对宽裂解度范围的甲醇裂解气氧化特性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高压可以有效促进燃料的氧化;掺混甲醇裂解气可以有效降低... 利用流动反应器对甲醇的高压氧化及热解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已发表的甲醇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进行验证,并对宽裂解度范围的甲醇裂解气氧化特性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高压可以有效促进燃料的氧化;掺混甲醇裂解气可以有效降低甲醛的排放量。甲醇及其裂解气产生的活性自由基加快了燃料的化学反应速率,通过HO2自由基间接控制了下游链分支反应,生成大量OH自由基,改变了甲醛消耗路径中各反应的敏感性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氧化 热解 动力学模型 流动反应 排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压氧化气氛下CaO固硫反应和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文 韩翔宇 +1 位作者 陈皓侃 李保庆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87-493,共7页
在加压氧化气氛下研究CaO和SO2 的反应并对该过程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 :低温时CaO和SO2 反应的直接产物是CaSO3 ;产物中的CaSO4 是CaSO3 氧化和歧化反应的双重结果。在更高温度 (6 5 0℃ )下发生的是CaO的直接硫酸化反应 ;压力相同... 在加压氧化气氛下研究CaO和SO2 的反应并对该过程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 :低温时CaO和SO2 反应的直接产物是CaSO3 ;产物中的CaSO4 是CaSO3 氧化和歧化反应的双重结果。在更高温度 (6 5 0℃ )下发生的是CaO的直接硫酸化反应 ;压力相同时 ,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和转化率增加 ,但存在一最佳的温度为 85 0℃左右。同一温度下 ,随压力的增加 ,CaO的转化率显著增加。包含可变有效扩散系数的未反应核模型 (EUSCModel)能较好地描述加压下CaO的固硫反应过程。在该模型中 ,用于决定反应速率控制步骤的Thiele模数定义为转化率的函数。Thiele模数和转化率的关系表明整个固硫反应过程是动力学和扩散的共同效应 ;计算得出动力学控制和扩散控制下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 43 87kJ·mol-1和 5 6 79k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硫反应 动力学 CAO 数学模型 氧化气氛 加压氧化 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型银催化剂上乙烯环氧化宏观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梁汝军 李建伟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9-35,共7页
针对B型银催化剂,提出以表面反应为控制步骤、乙烯与一个活性中心位上非解离吸附氧发生环氧化反应和乙烯与相邻多个活性中心位上解离吸附氧发生深度氧化反应的乙烯环氧化反应机理;考虑到抑制剂1,2-二氯乙烷的竞争吸附作用,引入有效总活... 针对B型银催化剂,提出以表面反应为控制步骤、乙烯与一个活性中心位上非解离吸附氧发生环氧化反应和乙烯与相邻多个活性中心位上解离吸附氧发生深度氧化反应的乙烯环氧化反应机理;考虑到抑制剂1,2-二氯乙烷的竞争吸附作用,引入有效总活性位点覆盖率概念,构建包含1,2-二氯乙烷影响因子项的乙烯环氧化宏观动力学模型。采用无梯度反应器进行B型银催化剂上乙烯环氧化合成环氧乙烷的宏观动力学实验,以单纯形优化方法进行非线性参数估值,建立了与实验数据良好吻合的B型银催化剂上乙烯环氧化宏观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催化剂 环氧乙烷 乙烯环氧化反应 宏观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工业数据修正邻二甲苯氧化反应动力学方程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以撒 吴建成 +1 位作者 王磊 陆宝全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0期711-716,共6页
根据工业反应器的实例数据,对邻二甲苯的催化氧化反应系统进行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以Calderbank、Lyubarskii和Froment动力学模型为基础做了回归分析,按拟均相一维模型法建立新的动力学模型,用修正系数... 根据工业反应器的实例数据,对邻二甲苯的催化氧化反应系统进行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以Calderbank、Lyubarskii和Froment动力学模型为基础做了回归分析,按拟均相一维模型法建立新的动力学模型,用修正系数α概括传递过程阻力对反应速度常数的影响。修正系数。表示反应温度及邻二甲苯转化率的多项式方程。用四阶尤格-库塔法做模型计算得到的反应器最终转化率与产物分布、床层轴向的温度分布、反应系统的物料与热量平衡等主要指标均与实例值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数据 苯酐 动力学模型 氧化反应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氧化物-大分子烷烃相互作用的化学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朝蕾 王迎 +2 位作者 何祖威 张庆峰 王峰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04-509,共6页
为准确模拟氮氧化物与C7、C8等大分子烷烃燃料之间的氧化过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NO-NC7H16相互作用的化学动力学模型.该模型以Marinov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并对其进行了部分修改.在此基础上,采用Glaude等人的方法,增加了大分... 为准确模拟氮氧化物与C7、C8等大分子烷烃燃料之间的氧化过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NO-NC7H16相互作用的化学动力学模型.该模型以Marinov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并对其进行了部分修改.在此基础上,采用Glaude等人的方法,增加了大分子碳氢燃料与NO之间的基元反应,并且采用了Anderlohr等人最新的研究结果,对部分基元反应数据进行了修正.该化学动力学模型包含245个反应,34种组份.在喷射反应器(JSR)与均质压燃(HCCI)发动机上将试验与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反应初始温度和不同压力下,该机理模型能很好的预测大分子烷烃及其主要中间产物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趋势,对NC7H16均质压燃的低温与高温着火时刻的预测与试验值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 大分子烷烃 化学动力学模型 喷射反应 均质压燃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