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接种氧化亚氮(N_(2)O)还原细菌YSQ030对复垦土壤N_(2)O排放和氮循环关键功能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朱津宏 熊若男 +5 位作者 杨思琪 高南 吴永红 张振超 吴国平 申卫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6-427,共12页
复垦土地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但通常土壤结构差、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低;增施有机肥是快速提升地力的关键途径,但会造成温室气体如氧化亚氮(N_(2)O)的大量排放.接种具有N_(2)O还原功能的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不仅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复垦土地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但通常土壤结构差、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低;增施有机肥是快速提升地力的关键途径,但会造成温室气体如氧化亚氮(N_(2)O)的大量排放.接种具有N_(2)O还原功能的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不仅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能促进作物生长.本研究以一株具有N_(2)O还原功能的PGPR反硝化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denitrificans)YSQ030为供试菌株,明确接种YSQ030对施用有机肥的复垦土壤N_(2)O排放和氮循环关键功能基因的影响.通过设置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和羊粪有机肥的土壤微宇宙试验,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接种YSQ030后土壤N_(2)O排放通量,进一步计算累积排放量;在试验结束后分析土壤pH、EC(电导率)、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RC分析土壤硝化功能基因(AOA amoA和AOB amoA)和反硝化功能基因(nirS、nirK、nosZⅠ和nosZⅡ)的丰度.结果显示,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和羊粪有机肥的土壤中接种YSQ030明显减少复垦土壤N_(2)O排放,N_(2)O排放量最大减少分别达90.4%和30.6%.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N_(2)O排放量远高于施用羊粪有机肥处理,这可能是由于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土壤与施用羊粪有机肥的土壤相比,土壤中编码反硝化细菌N_(2)O还原酶基因nosZⅠ和非典型反硝化细菌N_(2)O还原酶基因nosZⅡ基因丰度较低.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均显著降低土壤硝化和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而施用羊粪有机肥对土壤硝化和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大多没有明显影响.本研究表明,接种YSQ030能够减少施用有机肥土壤的N_(2)O排放,将为复垦土壤地力提升和N_(2)O减排提供科学依据,也将为研发新型微生物肥料或生物有机肥提供核心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肥料 有机肥 氧化亚氮(n_(2)o) 植物根际促生菌 温室气体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河西灌区滴灌西瓜NH_(3)和N_(2)O排放的影响
2
作者 薛亮 马忠明 +3 位作者 赵安宇 罗双龙 薛莲 Muhammad Ali RAZA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1-811,共11页
NH_(3)和N_(2)O排放是氮素气态损失的主要途径,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水氮供应量对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对于河西灌区西瓜生产中水氮管理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按田间持水量的80%(I80)、65%(I65)和50%(I50)设... NH_(3)和N_(2)O排放是氮素气态损失的主要途径,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水氮供应量对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对于河西灌区西瓜生产中水氮管理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按田间持水量的80%(I80)、65%(I65)和50%(I50)设3个灌水下限,灌水上限设为田间持水量的95%,副处理设0(N0)、100 kg·hm^(-2)(N100)、200 kg·hm^(-2)(N200)和300 kg·hm^(-2)(N300)4个施氮水平。试验采用通气法和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土壤NH_(3)和N_(2)O排放动态变化以及西瓜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1)土壤氮素气态排放受水氮共同影响,NH_(3)、N_(2)O排放在施用基肥后1~2 d达到高峰,持续5~7 d,累积排放量在苗期最大,分别占全生育期的33.33%和47.22%;全生育期NH_(3)、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3.05~15.39 kg·hm^(-2)和0.51~2.00 kg·hm^(-2)。(2)提高水氮供应量均会促使NH_(3)、N_(2)O排放,氮素的作用大于灌水,I80条件下增施氮肥,NH_(3)、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63.86%~285.48%和120.41%~308.82%。(3)处理I65N200的氮素利用率达到32.62%,显著高于处理I80N300,产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70159 kg·hm^(-2)和11.39%,与处理I80N300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在河西灌区西瓜膜下滴灌种植中,将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95%之间,施氮量优化至200 kg·hm^(-2)时,能够保持较高的产量和品质,并有利于控制NH_(3)和N_(2)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滴灌 水氮耦合 nH_(3)排放 n_(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暗管间距与生物有机肥施用对盐碱地N_(2)O排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章二子 陈竞楠 +3 位作者 黄艳 田颖 金秋 侯毛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0,27,共7页
为揭示不同暗管间距与生物有机肥施用下盐碱地N_(2)O排放过程及机制,以苜蓿为植物材料,设计了4种暗管间距[不设暗管(CK)、6 m(S1)、12 m(S2)和18 m(S3)],结合3种有机肥施肥量[3000 kg/hm^(2)(N1)、4500 kg/hm^(2)(N2)、6000 kg/hm^(2)(N... 为揭示不同暗管间距与生物有机肥施用下盐碱地N_(2)O排放过程及机制,以苜蓿为植物材料,设计了4种暗管间距[不设暗管(CK)、6 m(S1)、12 m(S2)和18 m(S3)],结合3种有机肥施肥量[3000 kg/hm^(2)(N1)、4500 kg/hm^(2)(N2)、6000 kg/hm^(2)(N3)],观测了土壤N_(2)O排放通量、累计排放量、盐分、有机质、有机碳、总碳、C/N等指标,分析N_(2)O排放通量与可能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暗管排水过程有利于降低盐碱地N_(2)O排放通量,且暗管间距越小、施肥量越低,N_(2)O排放通量越低。各处理累计N_(2)O排放量为1.68~2.40 kg/hm^(2),占施氮量的0.70%~1.52%,不同处理以CKN3最高、S1N1最低,CKN3处理N_(2)O累计排放量比S1N1高43.5%。暗管排水降低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盐分,且暗管间距越小,盐分降低越明显;相同暗管间距下,增施有机肥使得耕层土壤盐分提升7.5%~19.3%。N_(2)O排放通量与0~20、20~40 cm土层盐分呈正相关,R^(2)分别为0.81和0.72;与C/N呈负相关,R^(2)为0.63;与其他因子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研究结果说明暗管排水和有机肥施用主要通过影响浅层土壤盐分、C/N等指标进而调控N_(2)O排放,科学的暗管布局结合有机肥施用有利于降低盐碱地N_(2)O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o排放 盐碱地 苜蓿 暗管间距 有机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还田条件下减氮对河西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及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亚龙 王鹏飞 +6 位作者 于爱忠 王玉珑 尚永盼 杨学慧 尹波 张冬玲 王凤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1-784,共14页
探究绿洲灌区玉米产量、N_(2)O排放特征对绿肥还田条件下减量施氮的响应,以期为区域构建稳产减排的施氮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甘肃农业大学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开展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绿肥还田条件下传统施氮量(N100)和绿肥还田条件下... 探究绿洲灌区玉米产量、N_(2)O排放特征对绿肥还田条件下减量施氮的响应,以期为区域构建稳产减排的施氮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甘肃农业大学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开展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绿肥还田条件下传统施氮量(N100)和绿肥还田条件下减量施氮10%、20%、30%和40%(即N90、N80、N70和N60)处理,分析各处理对玉米产量及N_(2)O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肥还田条件下,N100、N90和N80处理的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N70和N60处理。N_(2)O全球增温潜势(GWP)随着施氮量的降低而减小;N_(2)O排放强度(GHGI)以N80处理最低,较N100处理显著降低14.3%。在玉米生长阶段,N_(2)O排放通量峰值出现在施肥后,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处理峰值相应增加。与N100处理相比,N90、N80、N70和N60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但N90和N80处理较N70处理分别提高18.0%和9.4%,较N60分别提高28.6%和19.3%(P<0.05)。玉米全生育期0~110 cm土壤平均NH_(4)^(+)-N和NO_(3)^(-)-N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减少而降低。其中N90、N80、N70和N60处理较N100处理平均NH_(4)^(+)-N含量分别降低6.4%、9.9%、15.3%和21.3%,差异显著;平均NO_(3)^(-)-N含量分别降低5.6%、11.5%、9.2%和24.5%,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施氮量、土壤NH_(4)^(+)-N含量、土壤NO_(3)^(-)-N含量和N_(2)O排放量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施氮量通过影响土壤NH_(4)^(+)-N和NO_(3)^(-)-N含量来影响农田N_(2)O排放,是影响农田N_(2)O排放的主要因素。因此,绿肥还田条件下减量施氮20%可作为干旱绿洲灌区发展稳产减排的合理氮肥管理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减氮 产量 n_(2)o排放 铵态氮 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和秸秆还田对夏玉米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及活性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志浩 黄禹铭 +4 位作者 白雨欣 彭豪 黄超龙 郝潇逸 任广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4,共12页
【目的】研究氮肥和秸秆还田对夏玉米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及活性氮组分的影响,以期为关中地区合理高效种植制度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方法】于2020-2022年,在陕西省关中地区进行大田定位试验,试验设置施氮量和秸秆还田方式2... 【目的】研究氮肥和秸秆还田对夏玉米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及活性氮组分的影响,以期为关中地区合理高效种植制度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方法】于2020-2022年,在陕西省关中地区进行大田定位试验,试验设置施氮量和秸秆还田方式2个因素,其中施氮量包括传统施氮(N_(1))和减量施氮(N_(0.7))2个水平,秸秆还田方式包括秸秆不还田(S_(0))和秸秆还田(S)2个水平,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计4个处理,分别为传统施氮+秸秆还田(N_(1)S)、减量施氮+秸秆还田(N_(0.7)S)、传统施氮+秸秆不还田(N_(1)S_(0))和减量施氮+秸秆不还田(N_(0.7)S_(0)),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N_(2)O排放通量、土壤活性氮组分(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无机氮(IN)、有机氮(DO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以及夏玉米产量和单位产量N_(2)O累积排放量,并分析了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活性氮组分的相关性。【结果】在同一施氮量处理下,与秸秆不还田(S_(0))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S)增加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NO_(3)^(-)-N、NH_(4)^(+)-N、IN、DON、MBN含量以及夏玉米产量和单位产量N_(2)O累积排放量;在同一秸秆还田方式下,与传统施氮(N_(1))处理相比,减量施氮(N 0.7)处理降低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NO_(3)^(-)-N、NH_(4)^(+)-N、IN、DON、MBN含量以及夏玉米产量和单位产量N_(2)O累积排放量。与N_(1)S_(0)处理相比,N_(1)S和N_(0.7)S处理显著增加了夏玉米产量和N_(2)O累积排放量,N_(0.7)S_(0)处理显著降低了夏玉米产量和N_(2)O累积排放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NO_(3)^(-)-N、NH_(4)^(+)-N、IN、DON和MBN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与传统施氮+秸秆不还田处理比较,传统施氮+秸秆还田处理和减量施氮+秸秆还田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减量施氮+秸秆不还田处理可显著降低N_(2)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减量施氮 秸秆还田 n_(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污水处理工艺中N_(2)O排放特征差异及机制
6
作者 陈慧玲 齐鲁 +7 位作者 陈加波 夏智恒 李乾岗 敖梓鼎 姜昭 张彤彤 王洪臣 刘国华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8-726,共9页
主要对比了SBR和AAO这两类典型污水处理工艺中N_(2)O的排放特征,并分析引起差异的机制.结果表明,按照SBR的总氮去除量计算的N_(2)O排放因子为2.36%,比AAO高1.92倍.其中好氧段为两种工艺中N_(2)O产生的主要阶段,占总产生量的90%以上.间... 主要对比了SBR和AAO这两类典型污水处理工艺中N_(2)O的排放特征,并分析引起差异的机制.结果表明,按照SBR的总氮去除量计算的N_(2)O排放因子为2.36%,比AAO高1.92倍.其中好氧段为两种工艺中N_(2)O产生的主要阶段,占总产生量的90%以上.间歇运行的SBR工艺相较于连续运行的AAO工艺,低DO时间占比更久,在好氧运行开始时会发生NH_(4)^(+)-N浓度的突增,且存在NO_(2)^(-)-N的高浓度积累.微生物菌群结构及酶活性分析显示了SBR工艺的硝化细菌AOB/NOB比值及NOR活性分别为AAO工艺的1.7倍和1.4倍,进一步促进好氧阶段AOB介导的硝化反硝化途径产生更多的N_(2)O,这是SBR具有高N_(2)O排放因子的本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n_(2)o AAo SBR 排放特征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茶素对反硝化细菌反硝化过程及N_(2)O排放的影响
7
作者 张新星 陈召亚 +2 位作者 廖文华 刘春敬 高志岭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41,I0019,I0020,共8页
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利用率,降低N_(2)O排放,以及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探讨了酚类化合物儿茶素对4种土壤反硝化细菌反硝化过程及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儿茶素虽对反硝化细菌生长有一定的抑... 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利用率,降低N_(2)O排放,以及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探讨了酚类化合物儿茶素对4种土壤反硝化细菌反硝化过程及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儿茶素虽对反硝化细菌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脱氮副球菌(Paracoccus denitrificans)和泛养副球菌(Paracoccus pantotrophus)N_(2)O向N_(2)转化的反硝化过程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从而减少反硝化过程中N_(2)O排放,但低浓度儿茶素对4种反硝化细菌的生长影响不显著,需添加0.500 mg/mL的儿茶素才能显现效果。研究结果对挖掘合适的生物氮素调理剂以及推动含酚类化合物的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 反硝化细菌 反硝化过程 n_(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下小麦季施用缓释氮肥对大豆季N_(2)O排放的后效作用
8
作者 韩语燕 白海霞 +5 位作者 段若男 郝兴宇 张东升 宗毓铮 史鑫蕊 李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8-507,共10页
农田N_(2)O排放是当今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气候变化和农田管理措施是影响N_(2)O排放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环境CO_(2)浓度和温度为对照(CK),在控制气室中设置两个温度(环境温度和环境温度+2℃)和两种CO_(2)浓度[400μmol·mo... 农田N_(2)O排放是当今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气候变化和农田管理措施是影响N_(2)O排放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环境CO_(2)浓度和温度为对照(CK),在控制气室中设置两个温度(环境温度和环境温度+2℃)和两种CO_(2)浓度[400μmol·mol^(−1)(环境CO_(2)浓度)和600μmol·mol^(−1)],并在小麦-大豆轮作小麦季各环境处理下设置两种肥料处理(常规尿素和缓释尿素),大豆季不施肥;对大豆季整个生育期N_(2)O排放、鼓粒期和成熟期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以及硝化和反硝化相关酶活性进行测定,探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中前茬作物施用缓释肥对后茬作物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大豆生育后期。与施用常规尿素相比,小麦季施用缓释肥在升高温度(ET)处理下,N_(2)O排放总量降低38.46%,CK、升高CO_(2)浓度(EC)以及CO_(2)浓度和温度协同升高(ECT)处理下施用缓释肥时N_(2)O排放总量分别增加80.76%、82.35%和11.96%。与CK处理相比,ET处理加快了大豆鼓粒期土壤中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提高了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了N_(2)O排放;EC处理对N_(2)O排放无显著影响。ECT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在鼓粒期和成熟期略有增加,铵态氮含量在成熟期显著增加,在鼓粒期,主要是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增加促进了N_(2)O排放,成熟期是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增加促进了N_(2)O排放。在施用常规尿素时,ECT与ET处理N_(2)O排放量无显著差异。总之,在未来气温增加时,N_(2)O排放量增加,合理施用缓释肥可以降低N_(2)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大豆轮作 大豆季 温度升高 Co_(2)浓度升高 缓释肥 土壤氮素 n_(2)o排放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秸秆炭对好氧反硝化菌去除水中硝酸盐和N_(2)O排放的影响
9
作者 王子楠 王朝旭 陈启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1-549,共9页
为探究不同温度(300、400和500℃)制得的玉米秸秆生物炭(BC300、BC400和BC500)在不同C/N比(4、6和8)条件下对好氧反硝化细菌去除水中硝酸盐和N_(2)O排放的影响,在生物炭制备表征与好氧反硝化细菌Paraclostridium benzoelyticum strain ... 为探究不同温度(300、400和500℃)制得的玉米秸秆生物炭(BC300、BC400和BC500)在不同C/N比(4、6和8)条件下对好氧反硝化细菌去除水中硝酸盐和N_(2)O排放的影响,在生物炭制备表征与好氧反硝化细菌Paraclostridium benzoelyticum strain KD1筛选基础上,将生物炭加入含有筛选菌株的培养体系,同时设置不添加生物炭的对照处理,开展特定C/N比条件下微生物去除模拟废水中硝酸盐(15 mg·L^(-1),以N计)的好氧培养实验,分析培养体系N_(2)O排放和氮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该菌株0~24 h的NO_(3)^(-)-N平均去除速率为0.322 mg·L^(-1)·h^(-1)。当C/N为4和6时,生物炭对NO_(3)^(-)-N反硝化去除有促进作用,且BC400的促进作用最强;生物炭显著抑制N_(2)O排放,且BC400的抑制作用最强,主要原因为BC400中较高的溶解性有机碳含量以及丰富的表面氧化还原活性官能团促进了反硝化作用和N_(2)O还原;同时,BC400对培养体系硝酸盐异化还原为铵过程的促进作用可能是其抑制N_(2)O排放的另一原因。当C/N为8时,生物炭对NO_(3)^(-)-N反硝化去除则呈抑制效应;与对照处理相比,添加生物炭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略有增加,主要是由于充足的外加碳源在N_(2)O生成和还原中扮演的角色优于生物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生物炭 反硝化作用 硝酸盐 n_(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秸生物炭联合生物硝化抑制剂丁香酸对番茄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和氨挥发的影响
10
作者 米良 李伟哲 +8 位作者 吴亚洁 李家辉 祁明月 王晨 王英杰 王小敏 宁国辉 李博文 杨志新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5年第3期247-253,共7页
为探讨生物炭联合生物硝化抑制剂对土壤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采用室内土壤培养试验,选取麦秸生物炭(J)、麦秸+2.5%丁香酸(JD1)、麦秸+5%丁香酸(JD2)为试验材料,研究两者组合对土壤N_(2)O和NH_(3)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和单... 为探讨生物炭联合生物硝化抑制剂对土壤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采用室内土壤培养试验,选取麦秸生物炭(J)、麦秸+2.5%丁香酸(JD1)、麦秸+5%丁香酸(JD2)为试验材料,研究两者组合对土壤N_(2)O和NH_(3)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和单施1%麦秸生物炭相比,组合处理JD2土壤N_(2)O平均排放通量显著降低30.21%、24.72%,NH_(3)平均挥发速率降低31.40%和14.61%;JD2处理使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30.20%和23.15%,使NH_(3)累积挥发量显著降低35.90%和16.67%;JD2处理显著降低土壤NO_(3)^(-)-N平均含量23.61%、30.99%,降低土壤NH_(4)^(+)-N平均含量23.17%、12.55%。综上,番茄土壤施用麦秸生物炭联合生物硝化抑制剂丁香酸对N_(2)O和NH_(3)减排固氮效果显著,为降低菜田N_(2)O排放和NH_(3)挥发风险、提高氮利用率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生物炭 生物硝化抑制剂丁香酸 n_(2)o排放 nH_(3)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施氮肥下绿肥配施生物炭对旱地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11
作者 李冉 张愉乐 +3 位作者 葛环宇 刘蕊 曹卫东 常单娜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7-65,共9页
氮肥投入、绿肥利用、添加生物炭均影响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研究3种措施联合对土壤N_(2)O排放的调控效应,为探索降低旱地土壤N_(2)O排放提供参考。采用室内培养试验,设常规施氮(N100)、翻压绿肥减施30%化肥氮(N70+CV)及其分别配... 氮肥投入、绿肥利用、添加生物炭均影响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研究3种措施联合对土壤N_(2)O排放的调控效应,为探索降低旱地土壤N_(2)O排放提供参考。采用室内培养试验,设常规施氮(N100)、翻压绿肥减施30%化肥氮(N70+CV)及其分别配施田菁炭(M1)、玉米炭(M2)、油菜炭(M3)、麦秆炭(M4)共6个处理,研究土壤化学性状、N_(2)O排放量、硝化基因(AOA-amoA、AOB-amoA)和反硝化基因(nirK、narG和nosZ)丰度。结果表明:相比N100处理,减氮及添加生物炭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降低31.2%~71.6%;相比N70+CV,M1、M2和M3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52.0%、43.5%和48.2%,M4处理增加16.6%。相比N100处理,N70+CV及配施M1、M2和M3处理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增加52.5%~209.1%,可溶性有机氮(DON)和硝态氮(NO_(3)^(-)-N)含量分别降低97.0%~99.6%和97.7%~99.0%;N70+CV处理的pH降低0.03,4个生物炭处理的pH增加0.03~0.07。相比N70+CV处理,M1、M2和M3处理的DOC含量分别增加29.1%、26.1%和102.6%,M4处理的DOC含量降低22.2%,M2和M3处理的铵态氮(NH_(4)^(+)-N)含量分别降低53.2%和44.5%,M4处理的DON、NH_(4)^(+)-N和NO_(3)^(-)-N含量均无显著变化,此外,4种生物炭处理的pH增加0.06~0.10。相比N100处理,N70+CV处理土壤硝化基因AOA-amoA、AOB-amoA丰度分别增加46.0%、388.4%,反硝化基因nirK、narG和nosZ丰度增加203.7%~452.4%,(nirK+narG)/nosZ比值降低25.4%;相比N70+CV处理,M1、M2和M3处理的AOA-amoA丰度分别降低33.4%、33.1%和57.2%,4个生物炭处理的AOBamoA丰度降低34.4%~92.9%。反硝化基因表现不一致,但(nirK+narG)/nosZ的比值降低16.0%~62.3%。回归及相关性分析表明,(nirK+narG)/nosZ的比值与N_(2)O排放以及土壤NO_(3)^(-)-N和DON含量呈正相关,与DOC含量呈负相关。综上,相比常规施氮处理,绿肥替代30%化肥氮处理降低了土壤N_(2)O排放,配施田菁炭、玉米炭和油菜炭能进一步加强N_(2)O的减排效应;其主要原因是通过调控土壤活性碳、氮含量,增强土壤反硝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生物炭 n_(2)o排放 氮转化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策略对温室番茄产量土壤N_(2)O排放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12
作者 王子龙 李宜龙 +5 位作者 王艺乔 刘传兴 王志刚 李浩然 耿溥声 郭晓朦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7-136,共10页
为研究施肥策略对温室番茄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提出合理的温室番茄增产减排的施肥模式,于2023年在东北农业大学阿城试验研究基地大棚开展试验,设置2种肥料(复合化肥和微生物菌肥)及3种施肥用量(0、120和180 kg/hm^(2)),分别为CK(不施... 为研究施肥策略对温室番茄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提出合理的温室番茄增产减排的施肥模式,于2023年在东北农业大学阿城试验研究基地大棚开展试验,设置2种肥料(复合化肥和微生物菌肥)及3种施肥用量(0、120和180 kg/hm^(2)),分别为CK(不施肥)、CF(常量复合化肥)、RCF(减量复合化肥)、OF(常量微生物菌肥)、ROF(减量微生物菌肥)。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土壤N2O的排放,分析土壤养分含量、番茄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探究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N2O排放和番茄氮素利用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与复合化肥处理相比,在等量替代条件下,微生物菌肥处理土壤N2O排放总量和单位产量N2O排放量均显著减少(P<0.05)。2)菌肥的施用能使土壤pH值从5.58提升至6.03,具有缓解土壤酸化的潜力。与复合化肥处理相比,菌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分别增加了20.47%~80.08%和8.84%~59.15%。3)等量替代条件下与复合化肥处理相比,菌肥处理氮肥农学效率及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5.85%~56.21%和12.19%~17.99%,番茄产量增加了9.09%~13.68%。综上所述,减量施用微生物菌肥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施肥策略,可以减缓土壤酸性、减少氮素损失并增加温室番茄产量,可推荐使用在温室番茄生产中,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农业 微生物菌肥 土壤养分 n_(2)o排放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下华南地区粮蔬轮作模式N_(2)O排放特征
13
作者 刘立伟 潘焌辉 +4 位作者 杜建军 何国和 林华涛 陈海斌 张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67-1479,共13页
为探索有机肥替代措施在华南地区气候湿热多雨、土壤酸化和复种指数极高情况下的土壤N_(2)O排放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本研究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以“菜心(P1)-生菜(P2)-甜玉米(P3)-菜心(P4)”轮作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周年原... 为探索有机肥替代措施在华南地区气候湿热多雨、土壤酸化和复种指数极高情况下的土壤N_(2)O排放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本研究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以“菜心(P1)-生菜(P2)-甜玉米(P3)-菜心(P4)”轮作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周年原位观测(2022年12月3日—2023年12月1日)。试验设置5个处理,即不施氮肥处理(CK)、化肥施用处理(R)、商品有机肥替代15%化肥氮处理(M15%)、商品有机肥替代30%化肥氮处理(M30%)和尾菜堆肥替代15%化肥氮处理(S15%)。结果表明:各有机肥替代处理作物产量与R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各处理N_(2)O排放通量为6.52~2441.42μg(N_(2)O)∙m^(−2)∙h^(−1),施氮处理N_(2)O排放峰值一般在施肥伴随灌溉后2~5 d内出现。R处理N_(2)O周年排放总量为2.66 kg(N)∙hm^(−2),M15%处理与R处理间无显著差异,M30%和S15%处理N_(2)O周年排放总量比R处理分别显著增加52.25%和38.72%(P<0.05)。N_(2)O排放主要来自作物生长季,R处理P1、P2、P3、P4和休闲期N_(2)O排放总量分别占周年排放总量的8.30%、11.32%、46.79%、13.21%和20.38%,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对N_(2)O排放总量的影响在不同作物生长季有所差异。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环境因素中,N_(2)O排放通量受土壤温度影响最大(P<0.001),土壤孔隙含水量、土壤NH_(4)^(+)-N含量和NO_(3)^(−)-N含量对N_(2)O排放通量影响不显著;干湿交替过程促进了甜玉米季N_(2)O排放。根据1年试验结果,在华南地区粮蔬轮作种植模式下,蔬菜季建议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措施;从产量和N_(2)O周年排放总量角度来看,推荐商品有机肥替代15%化肥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o排放 有机肥替代化肥 粮蔬轮作 华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配施硝化抑制剂对热区稻菜轮作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14
作者 王小淇 蒋春兰 +4 位作者 孟龙威 李凯凯 伍延正 朱启林 孟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67-1674,共8页
为阐明生物质炭和硝化抑制剂对海南稻菜轮作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及机制,本文设置不添加生物质炭及硝化抑制剂(CK)、添加2%生物质炭(B)、2%生物质炭分别配施硝化抑制剂双氰胺(BD,添加量为纯氮量的5%)和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BP,添加量为... 为阐明生物质炭和硝化抑制剂对海南稻菜轮作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及机制,本文设置不添加生物质炭及硝化抑制剂(CK)、添加2%生物质炭(B)、2%生物质炭分别配施硝化抑制剂双氰胺(BD,添加量为纯氮量的5%)和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BP,添加量为纯氮量的1%),及生物质炭同时配施1/2的双氰胺和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BDP)处理,每个处理分别模拟蔬菜种植环境[60%土壤持水量(WHC)]及水稻生长的淹水环境进行培养。结果显示,添加生物质炭各水分条件下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相比CK,不同水分条件下添加生物质炭均显著促进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的含量;但相比B处理,生物质炭配施硝化抑制剂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降低。60%WHC条件下,添加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土壤pH,且生物质炭配施硝化抑制剂后,土壤pH进一步提高。与CK相比,60%WHC条件下生物质炭添加显著促进了土壤N_(2)O累积排放。BD处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低于CK与B处理;而BP和BDP处理土壤累积N_(2)O排放显著高于CK,但相比B处理显著降低。淹水条件下,相比CK,B处理显著促进了土壤N_(2)O排放;而生物质炭配施硝化抑制剂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研究表明,海南稻菜轮作土壤添加生物质炭在短期内会促进土壤N_(2)O排放,旱地条件下配施双氰胺可有效降低土壤N_(2)O排放量,淹水条件下配施双氰胺和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均可有效降低土壤N_(2)O排放量,且以二者同时施用但用量减半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硝化抑制剂 n_(2)o排放 热带 稻菜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还田结合减量施氮对绿洲灌区麦田N_(2)O排放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15
作者 张冬玲 于爱忠 +7 位作者 吕汉强 杨学慧 王玉珑 王鹏飞 尚永盼 尹波 刘亚龙 王凤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5-1021,共17页
针对西北绿洲灌区长期施用化学氮肥造成农田氮损失、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研究不同绿肥还田和施氮水平对作物产量和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及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布设的田间试验于2019—2021年在春小麦收... 针对西北绿洲灌区长期施用化学氮肥造成农田氮损失、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研究不同绿肥还田和施氮水平对作物产量和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及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布设的田间试验于2019—2021年在春小麦收获后复种毛叶苕子,毛叶苕子开花期设置7500 kg hm^(-2)(G_(1))、15,000 kg hm^(-2)(G_(2))、22,500 kg hm^(-2)(G_(3))和30,000 kg hm^(-2)(G_(4))4个还田量。翌年春小麦播前设置2个施氮水平,分别为减氮15%(N153)和减氮30%(N126),以无绿肥传统施氮(G0N180)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与G0N180相比,绿肥还田结合减量施氮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降低了麦田N_(2)O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其中以G_(4)N153处理产量最高,达9135.33~9250.42 kg hm^(-2)。同一还田量下,减氮30%较减氮15%处理显著降低了N_(2)O排放量;同一施氮水平下,G_(3)、G_(4)较G_(1)、G_(2)显著降低N_(2)O排放量。研究还发现,N_(2)O排放的消减主要发生在小麦拔节期以前,这主要归因于绿肥还田结合减量施氮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播种期及苗期的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回归分析表明,小麦播种期及苗期的土壤速效氮含量和酶活性与N_(2)O排放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在减氮15%水平下,G_(4)较G_(1)、G_(2)、G_(3)提高了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土壤速效氮含量,保障了小麦生育后期氮素吸收。综上所述,在河西绿洲灌区,绿肥还田结合减量施氮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降低土壤N_(2)O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其中绿肥还田量30,000 kg hm^(-2)结合减量施氮15%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还田量 施氮量 n_(2)o排放 土壤速效氮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农田土壤N_(2)O排放:从路径、微生物作用机制到靶向调控
16
作者 李世清 何仁元 +1 位作者 高娜 罗珠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4,共9页
农田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N_(2)O的重要排放源,其中旱地农田土壤N_(2)O排放约占全球农田N_(2)O排放的50%。旱地农田土壤N_(2)O的排放模式具有独特性,呈现“湿润或施氮脉冲”现象。结合多年研究结果,本文系统综述了旱地农田土壤N_(2)O产生... 农田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N_(2)O的重要排放源,其中旱地农田土壤N_(2)O排放约占全球农田N_(2)O排放的50%。旱地农田土壤N_(2)O的排放模式具有独特性,呈现“湿润或施氮脉冲”现象。结合多年研究结果,本文系统综述了旱地农田土壤N_(2)O产生的主要路径及微生物作用机制、抑制N_(2)O产生的调控途径,并评价了硝化抑制剂在减少农田土壤N_(2)O排放中的效果以及包含硝化抑制剂氮肥产业化生产的前景。综述表明:以铵态氮为底物的氨氧化路径(包括自养硝化、硝化细菌反硝化、硝化耦合反硝化)是N_(2)O排放+的主要途径,完全氨氧化微生物对自养硝化过程N_(2)O排放的贡献亦不可忽视,抑制以NH_(4)^(+)为底物的氨氧化路径可能是旱地农田调控N_(2)O排放的主要靶向途径,并探讨了今后旱地农田N_(2)O排放研究的重点。未来研究应将多方法(同位素示踪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多尺度(多点田间定位试验、区分根际与非根际)和多因素(不同农田管理措施)相结合,可靠揭示旱地农田土壤N_(2)O排放路径、机制以及根际和非根际N_(2)O排放的异质性,筛选适宜于旱地N_(2)O减排的靶向硝化抑制剂,构建旱地农田N_(2)O排放的理论框架,提出减排的关键靶向调控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农田 n_(2)o排放路径 微生物作用机制 靶向调控 硝化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恢复对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影响的生物与非生物学机制
17
作者 杨胜秋 王邵军 +9 位作者 夏佳慧 李瑞 罗双 兰梦杰 郭晓飞 解玲玲 王郑钧 肖博 郭志鹏 张烨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0-421,共12页
氧化亚氮(N_(2)O)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的第三大重要温室气体,森林恢复可能介导“植物-土壤生物-理化环境”的变化而显著影响土壤N_(2)O的排放动态,开展森林恢复对土壤N_(2)O排放过程影响的生物与非生物学机制研究,... 氧化亚氮(N_(2)O)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的第三大重要温室气体,森林恢复可能介导“植物-土壤生物-理化环境”的变化而显著影响土壤N_(2)O的排放动态,开展森林恢复对土壤N_(2)O排放过程影响的生物与非生物学机制研究,对于理解森林土壤氮循环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综述了森林土壤N_(2)O产生的自养硝化、异养硝化、生物反硝化和硝化细菌反硝化4个微生物途径,探讨了森林恢复过程中生物因素(凋落物、根系生物量、根系分泌物、土壤微生物和动物群落)与非生物因素(气候类型、温度、水分、pH、碳库、氮库和磷钾库)变化对土壤N_(2)O排放过程的调控机制。目前,森林恢复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研究集中于单因素机制解析,而有关多因素耦合“如何调控森林土壤N_(2)O排放的方向、强度及动态”的机制研究相对缺乏。未来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过程的调控机制研究,应重点聚焦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背景下“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理化环境”多因子协同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以期为准确预测森林恢复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关键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恢复 n_(2)o排放 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生物调控 非生物调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固定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对水中氮去除和N_(2)O排放的影响
18
作者 王子楠 王朝旭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81-186,共6页
为探究生物炭固定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对污水厂尾水中低浓度(约10 mg/L)硝态氮和黑臭水体中高浓度(约100 mg/L)氨态氮的N_(2)O排放影响,采用包埋法制备微生物固定化体。结果表明,好氧条件下生物炭基微生物固定化体对NO_(3)^(-)-N反硝... 为探究生物炭固定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对污水厂尾水中低浓度(约10 mg/L)硝态氮和黑臭水体中高浓度(约100 mg/L)氨态氮的N_(2)O排放影响,采用包埋法制备微生物固定化体。结果表明,好氧条件下生物炭基微生物固定化体对NO_(3)^(-)-N反硝化去除有促进作用,在0~24 h,C/N为4、6和8下,NO_(3)^(-)-N平均去除速率为0.163、0.249 mg/(L·h)和0.326 mg/(L·h);固定化体对模拟黑臭水体高浓度NH_(4)^(+)-N(100 mg/L)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前12 h的平均去除速率为5.013 mg/(L·h);固定化体对污染物的去除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生物炭 反硝化作用 硝化作用 微生物固定化体 n_(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原水和厌氧氨氧化菌对沼液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N_(2)O减排的影响
19
作者 王东旭 张静妮 +1 位作者 邓良伟 王文国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5-973,共9页
猪场沼液碳氮比(C/N)低,利用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直接处理时,导致反硝化过程释放大量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_(2)O)。为解决该问题,以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和缺氧/好氧(A/O)反应器为基础构建了添加猪场原废水和厌氧氨氧化菌2种策略,并评估2... 猪场沼液碳氮比(C/N)低,利用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直接处理时,导致反硝化过程释放大量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_(2)O)。为解决该问题,以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和缺氧/好氧(A/O)反应器为基础构建了添加猪场原废水和厌氧氨氧化菌2种策略,并评估2种策略对N_(2)O的减排潜力。结果表明:添加猪场原废水策略下,相较C/N为2/1,添加原水至C/N为4.5/1时,SBR和A/O分别能减少55%和60%的N_(2)O排放量。厌氧氨氧化生物强化策略下,SBR和A/O分别能减少89%和7%的N_(2)O排放量。添加猪场原废水策略下,A/O的反硝化活性和电子传递系统活性高于SBR,其具有更高反硝化能力,因此适合采用添加原水来减排N_(2)O;厌氧氨氧化生物强化策略下,SBR污泥的厌氧氨氧化活性和电子系统活性高于A/O,厌氧氨氧化菌在SBR反应器中能够快速适应,因此适合改造为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来减排N_(2)O。研究结果对缓解沼液生物脱氮过程温室气体N_(2)O减排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场原废水 厌氧氨氧化 短程硝化反硝化 氧化亚氮(n_(2)o) 脱氮 沼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牲畜排泄物返还对草地土壤氮转化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杜子银 蔡延江 +2 位作者 张斌 洪江涛 王小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5-57,共13页
牲畜排泄物返还被认为是对草地的一种天然的施肥措施,也是草地养分归还的一种重要途径,对于维持土壤肥力和植被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论述了放牧牲畜粪便和尿液自身降解及其氮素变化、粪尿返还对草地土壤氮转化和氧化亚氮(N_... 牲畜排泄物返还被认为是对草地的一种天然的施肥措施,也是草地养分归还的一种重要途径,对于维持土壤肥力和植被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论述了放牧牲畜粪便和尿液自身降解及其氮素变化、粪尿返还对草地土壤氮转化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作用机制及影响效应,指出排泄物氮输入使粪尿斑块成为草地土壤氮转化和N_(2)O排放的活跃点,且不同排泄物类型、土壤理化特性和气候条件等使土壤氮素矿化、固持、硝化及反硝化等关键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进而导致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N_(2)O排放对牲畜排泄物返还的响应不尽相同。建议未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应加强草地牲畜排泄物⁃植被⁃土壤体系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系统研究,进一步加深天然草地关键氮素转化过程和N_(2)O排放的微生物作用机制方面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为优化放牧牲畜排泄物的管理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草地土壤养分调控策略和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牲畜排泄物 氮转化 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n_(2)o排放 草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