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氦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与电压-流量协同调控机制
1
作者 陈兴旺 SSEKASAMBA Hakim +4 位作者 任凯文 李卫星 王子燕 唐晓亮 邱高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754-2759,共6页
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APDBD)由于其在大面积上均匀、温和地产生活性组分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不同的放电模式下,等离子体的活性组分浓度、电子激发温度和密度等特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提出“电压-流量协同调控机制”,系统探究氦... 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APDBD)由于其在大面积上均匀、温和地产生活性组分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不同的放电模式下,等离子体的活性组分浓度、电子激发温度和密度等特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提出“电压-流量协同调控机制”,系统探究氦APDBD等离子体中电子参数与放电模式的演化规律,旨在为工业级等离子体源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实验采用环-环电极、管式DBD反应器,通过发射光谱分析与电学诊断,解析活性粒子浓度及电子参数动态特性。研究发现,大气压氦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中主要活性粒子包括激发态氦原子He I、氢原子H_(α)、氧原子O I、羟基OH(A-X)、氮分子离子N_(2)^(+)(B-X)、激发态氮分子N_(2)(C-B)和N_(2)(B-A)。采用玻尔兹曼斜率法和H_(α)谱线Stark展宽对等离子体电子激发温度(T_(e))和电子密度(n_(e))进行诊断,揭示放电模式与电子参数的耦合机制表现为三阶段演化:控制氦气流量0.5 SLM,低电压区间(9~11 kV),氦APDBD表现为均匀放电模式时,随输入电压增大,电子激发温度缓慢上升,增幅为56%,电子密度呈下降趋势,降幅为36%;中电压区间(11~15 kV),非对称丝状放电模式时,电子激发温度、电子密度迅速上升,增幅分别为983%和221%;高电压区间(15~18 kV),为对称丝状放电模式时,电子激发温度迅速降低,降幅达79%,而电子密度保持相对平衡。此外,电子激发温度随氦气流量增加而降低,电子密度随氦气流量增大保持相对平衡。研究显示,输入电压调控可实现等离子体放电模式的转换,而协同氦气流量可调控电子激发温度,为大气压等离子体在材料制备、改性和生物医学等应用领域的参数优化提供了协同调控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射光谱法 氦介质阻挡放电 电子激发温度 电子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氦等离子体-气相色谱测定绿豆中脂肪酸含量 被引量:6
2
作者 贾鹏禹 孙蕊 +2 位作者 赵晶晶 冯乃杰 郑殿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9-123,共5页
基于介质阻挡放电氦等离子体-气相色谱结合微型样品前处理方式,建立绿豆中脂肪酸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采用石英毛细管柱HP-88(100 m×0.25 mm,0.25μm)(88%-氰丙基/芳基-聚硅氧烷固定液),载气为超纯氦气(纯度99.999 9%),载气流量为1.... 基于介质阻挡放电氦等离子体-气相色谱结合微型样品前处理方式,建立绿豆中脂肪酸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采用石英毛细管柱HP-88(100 m×0.25 mm,0.25μm)(88%-氰丙基/芳基-聚硅氧烷固定液),载气为超纯氦气(纯度99.999 9%),载气流量为1.5 mL/min,柱温为程序升温,进样口温度250℃,隔垫吹扫流量为3 mL/min,分流比为1∶60,检测器温度为280℃,等离子体放电气体流量为40 mL/min,进样体积为1μL;样品中目标物采用异辛烷萃取,氢氧化钾-甲醇甲酯化后上机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绿豆样品中8种脂肪酸甲酯检测灵敏度在0.105~0.196μg/mL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04%~1.35%之间。所建方法所需样品量及化学试剂少,样品前处理简单快速,重现性好,能够精确测定绿豆中脂肪酸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检测器 绿豆 脂肪酸甲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与淀粉溶液的反应 被引量:4
3
作者 于红 刘彦民 +2 位作者 韩治德 候英敏 修志龙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8-112,共5页
采用大气压氦气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淀粉溶液。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淀粉的形貌,发现经等离子体处理后淀粉颗粒体积变小,并且更容易聚集。标准pH计检测发现,淀粉溶液pH值随着等离子体处理时间的延长呈现大幅度的下降,等离子体处... 采用大气压氦气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淀粉溶液。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淀粉的形貌,发现经等离子体处理后淀粉颗粒体积变小,并且更容易聚集。标准pH计检测发现,淀粉溶液pH值随着等离子体处理时间的延长呈现大幅度的下降,等离子体处理后立即检测和2 h后检测的结果基本相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经等离子体处理过的淀粉溶液,发现主要产物中含有葡萄糖和乙酸。比较传统淀粉酸水解和等离子体水解结果可见,后者水解程度明显大于前者,说明等离子体中活性成分与淀粉溶液发生化学反应,解离淀粉长链是其水解的主要原因。等离子体与淀粉溶液反应产生的酸对淀粉水解的贡献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 淀粉溶液 PH值 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压低温氦等离子体射流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宋鹏 李政楷 +3 位作者 陈雷 王晓放 隆武强 曾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74-1879,共6页
为了加快低温氦气等离子体射流的工程化进程,通过自主设计的同轴式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射流发生器,在放电频率10 kHz,一个大气压条件下产生了稳定的氦气等离子体射流。通过分析不同工况下的电压电流波形可以发现单纯增加氦气体积流量... 为了加快低温氦气等离子体射流的工程化进程,通过自主设计的同轴式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射流发生器,在放电频率10 kHz,一个大气压条件下产生了稳定的氦气等离子体射流。通过分析不同工况下的电压电流波形可以发现单纯增加氦气体积流量只能小幅的增加电流脉冲幅值,而对放电时间、电流脉冲数的影响不大。增加放电峰值电压时电流脉冲幅值会得到较大幅度增加。通过发射光谱法对大气压氦气等离子射流的活性粒子种类、电子激发温度、电子密度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大气压氦气等离子体射流中的主要活性粒子为HeⅠ原子、N_(2)第二正带系、N_(2)^(+)的第一负带系、羟基(OH),H原子的巴尔末线系(H_(α)和H_(β))与O原子,这表明虽然该试验中使用的氦气纯度已达99.99%,但其中仍残留有少量的空气,同时放电时大气中的空气会被卷吸到放电空间发生电离。还可以发现,主要活性粒子的相对光谱强度随氦气体积流量的增加及放电峰值电压的增大均呈现上涨的趋势。选用HeⅠ原子的四条谱线对不同试验工况下的电子激发温度进行了计算,得到大气压氦气等离子体射流的电子激发温度在3500~6300 K之间,电子激发温度随放电峰值电压与氦气体积流量的增大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但由于反向电场的存在,某些峰值电压可能会出现电子激发温度下降的情况;根据Stark展宽原理对大气压氦气等离子体射流的电子密度进行了计算,发现电子密度的数量级可达10^(15)cm^(-3),同时增大峰值电压与氦气体积流量均可有效的提高射流中的电子密度。这些参数的研究对氦气等离子体射流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压 介质阻挡放电 发射光谱法 电子激发温度 电子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