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化石墨烯负载纳米铜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氢转移催化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逄雅洁 李瑾 +3 位作者 任祉杰 马瑛琪 钟莲 赵如静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7-85,共9页
本文以NaH_(2)PO_(2)·H_(2)O和L-抗坏血酸为还原剂,以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CHS)为稳定剂,制备氧化石墨烯(GO)负载纳米铜(CuNPs)复合物(GO-CuNPs-CHS)。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研究了壳聚糖脱乙酰度对GO-CuNPs-CHS中CuNPs尺寸形... 本文以NaH_(2)PO_(2)·H_(2)O和L-抗坏血酸为还原剂,以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CHS)为稳定剂,制备氧化石墨烯(GO)负载纳米铜(CuNPs)复合物(GO-CuNPs-CHS)。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研究了壳聚糖脱乙酰度对GO-CuNPs-CHS中CuNPs尺寸形貌的影响。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对GO-CuNPs-CHS进行了表征,探究了其对4-硝基苯酚(4-NP)的氢转移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使用低脱乙酰度壳聚糖为稳定剂有利于制备小粒径、近球形的CuNPs。以脱乙酰度为52.3%的壳聚糖为稳定剂制备的GO-CuNPs-N3中CuNPs的平均粒径为(9.0±1.3)nm。GO-CuNPs-CHS的氢转移催化性能随着壳聚糖脱乙酰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强,以GO-CuNPs-N3为催化剂时仅需8 min 4-NP转化率可达到98.4%,反应速率常数可达0.6868 min^(-1),反应活化能Ea为40.5 k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铜 氧化石墨烯 壳聚糖 氢转移催化反应 4-硝基苯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酚催化氢转移制环己酮的新工艺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巍 刘晶晶 张龙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156-2159,共4页
以3-(三苯基膦)二氯化钌[RuCl2(PPh3)3]作催化剂,甲酸钠为氢供体,研究了氢转移催化苯酚加氢制环己酮的新工艺。确定了氢转移加氢过程的适宜反应条件为:甲酸钠和苯酚用量摩尔比为4∶1,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3.0 h,RuCl2(PPh3)3和苯... 以3-(三苯基膦)二氯化钌[RuCl2(PPh3)3]作催化剂,甲酸钠为氢供体,研究了氢转移催化苯酚加氢制环己酮的新工艺。确定了氢转移加氢过程的适宜反应条件为:甲酸钠和苯酚用量摩尔比为4∶1,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3.0 h,RuCl2(PPh3)3和苯酚用量质量比为5∶100。苯酚的转化率为100%,环己酮产率为95.1%。探讨了以甲酸钠为氢供体的反应过程,发现RuCl2(PPh3)3对苯酚氢转移加氢制环己酮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三苯基膦)二氯化钌[RuCl2(PPh3)3] 氢转移催化 苯酚 环己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型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转移加氢脱氯研究
3
作者 闫紫豪 裴亚宁 +5 位作者 唐家璇 任铂洋 刘晨 张伟 张登前 习远兵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60-1766,共7页
废塑料热解回收既可以避免“白色污染”,还可以实现其高值化利用,然而塑料热解油中有机氯脱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异丙醇为供氢试剂,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高活性的负载型过渡金属催化剂进行催化转移加氢(CTH)脱氯,考察催化剂组成、焙... 废塑料热解回收既可以避免“白色污染”,还可以实现其高值化利用,然而塑料热解油中有机氯脱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异丙醇为供氢试剂,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高活性的负载型过渡金属催化剂进行催化转移加氢(CTH)脱氯,考察催化剂组成、焙烧温度、还原温度、反应温度、供氢试剂用量对CTH脱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类型的金属催化剂,1Pt/SiO_(2)(SiO_(2)上负载质量分数为1%的Pt)的催化活性最高,脱氯率达到73.3%。向1Pt/SiO_(2)掺杂适量Ni,其催化活性可进一步提高。当1Pt/SiO_(2)中Ni掺杂量为10%(质量分数),催化剂焙烧温度为400℃,还原温度为350℃,反应温度为100℃,异丙醇与有机氯摩尔比为25∶1时,脱氯率最高,达到92.7%。催化剂的表征结果显示,掺杂Ni改变了催化剂表面上Pt的电子结构和活性位点分布,并且Ni对比其他金属,具有更高的加氢活性,从而使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氯 PT 催化 催化转移 塑料热解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代芳烃催化氢转移脱氯的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康汝洪 于海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9-162,共4页
本文以甲酸钠为氢源,对聚乙烯吡咯烷酮锚定的PdCl_2(PVP-PdCl_2)催化氯代芳烃脱氯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研究了脱氯的选择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卓越的脱氯选择性,催化剂用量少,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本文并对其... 本文以甲酸钠为氢源,对聚乙烯吡咯烷酮锚定的PdCl_2(PVP-PdCl_2)催化氯代芳烃脱氯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研究了脱氯的选择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卓越的脱氯选择性,催化剂用量少,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本文并对其脱氯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代芳烃 脱氯 催化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ney-Ni催化下菜籽油生物柴油催化转移加氢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夏燕 李菲 +2 位作者 孙杨 王丽丽 计伟荣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261-264,共4页
在水环境下,以异丙醇为供氢体和Raney-Ni为催化剂,对菜籽油经酯交换得到的生物柴油进行催化转移加氢研究.通过定时取样分析生物柴油的碘值变化和组分含量,研究了生物柴油中亚麻酸甲酯(C18∶3)、亚油酸甲酯(C18∶2)和油酸甲酯(C18∶1)催... 在水环境下,以异丙醇为供氢体和Raney-Ni为催化剂,对菜籽油经酯交换得到的生物柴油进行催化转移加氢研究.通过定时取样分析生物柴油的碘值变化和组分含量,研究了生物柴油中亚麻酸甲酯(C18∶3)、亚油酸甲酯(C18∶2)和油酸甲酯(C18∶1)催化转移加氢选择性和反应动力学,以及加氢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顺反异构情况.结果表明:在水环境下生物柴油催化转移加氢反应可用拟一级动力学模型来描述;C18∶3和C18∶2的加氢选择性较高,反应速率常数是C18∶1的6倍,但产物主要为反式油酸甲酯(t-C18∶1),而且顺式油酸甲酯(c-C18∶1)进一步加氢变成硬脂酸甲酯(C18∶0)的速率远远高于t-C1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催化转移 菜籽油 RANEY-N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作用下苄苯醚催化转移氢解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2
6
作者 熊俊 潘晶莹 吕秀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37-1442,共6页
引言 木质素是由含氧苯丙烷单元构成的一种复杂三维网状聚合物,是构成植物骨架的主要成分之一。在自然界中,木质素的储量仅次于纤维素,估计每年全世界由植物生长可产生1500亿吨木质素[1]。
关键词 木质素 苄苯醚 微波 催化转移解反应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沸石雏晶固定的铱基催化剂及其催化转移加氢性能
7
作者 王舒琪 杜可 +1 位作者 李贺 张亚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4-143,共10页
将均相催化剂固定化能够同时保留均相催化剂高反应活性和多相催化剂易分离的优点.本文以具有超小尺寸、超大比表面积的沸石雏晶(Al-MFI-SC)作为载体,通过物理吸附法实现了均相转移加氢催化剂[Cp*Ir(bpyO)]OH~-的固定化,制备了固定化催化... 将均相催化剂固定化能够同时保留均相催化剂高反应活性和多相催化剂易分离的优点.本文以具有超小尺寸、超大比表面积的沸石雏晶(Al-MFI-SC)作为载体,通过物理吸附法实现了均相转移加氢催化剂[Cp*Ir(bpyO)]OH~-的固定化,制备了固定化催化剂[Cp*Ir(bpyO)]OH~-/Al-MFI-SC.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固定化过程和稳定性进行初步研究,确定了催化剂的固定量,并证明了该固定化催化剂的稳定性. 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Ar物理吸附-脱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结果证明,[Cp*Ir(bpyO)]OH~-被均匀地固定在Al-MFI-SC表面,沸石雏晶中的铝物种与铱配合物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是该固定化催化剂稳定的原因.将该催化剂用于以葡萄糖作为氢供体、环己酮转化为环己醇的催化转移加氢反应,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能够得到75.4%的环己醇产率.与铱含量相同的均相催化剂的催化反应结果相比,这种固定化催化剂展现出了更好的催化活性,同时具备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雏晶 催化转移 固定化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O_(x)@SiO_(y)催化剂高选择性催化糠醛加氢制备糠醇 被引量:1
8
作者 鲁妮 梁欣 +4 位作者 赵思琪 陈伟 宁良民 管美丽 于昊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63-1271,共9页
糠醇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通过来源广泛的生物质平台化合物糠醛的选择性加氢来制备,然而催化转化过程中糠醛转化率不高和糠醇选择性低制约了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采用共沉淀法和还原处理成功制备了花状的CoO_(x)@SiO_(y)催化剂,通过... 糠醇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通过来源广泛的生物质平台化合物糠醛的选择性加氢来制备,然而催化转化过程中糠醛转化率不高和糠醇选择性低制约了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采用共沉淀法和还原处理成功制备了花状的CoO_(x)@SiO_(y)催化剂,通过增加表面的氧空位促进糠醛分子的吸附活化。催化剂中CoO_(x)作为Lewis酸位点促进异丙醇中羟基H向羰基转移,有利于糠醇的生成。因此与未经过还原处理的Co_(3)O_(4)@SiO_(y)相比,CoO_(x)@SiO_(y)催化剂具有更高的糠醛转化率和糠醇选择性,在反应温度160℃,N_(2)加压2 MPa,以异丙醇作为氢供体,反应4 h后,能够实现糠醛几乎完全转化(转化率高达99.99%),糠醇选择性达到84.91%,为糠醛催化加氢生成糠醇提供了经济可行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糠醛 糠醇 钴氧化物 还原 催化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油氢化技术研究进展(Ⅰ)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军海 裘爱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3-17,共5页
对植物油氢化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了阐述。扼要地介绍了超声波氢化、催化转移法氢化、磁场氢化、电化学催化氢化等氢化技术的原理、优点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植物油 化技术 超声波 催化转移 磁场 电化学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手性氢化喹啉恶唑啉配体的合成
10
作者 周懿波 段学欣 周其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30-133,共4页
以8-喹啉羧酸为原料,通过8-喹啉酰氯与手性氨基醇反应或8-喹啉羧酸乙酯与氨基醇的酯交换反应制得酰胺6a-c,再经Ni-Al合金催化还原、甲磺酸催化脱水关环,合成了新型手性氢化喹啉唑啉配体2a-c.在苯乙酮的不对称催化氢转移反应的初步研究中... 以8-喹啉羧酸为原料,通过8-喹啉酰氯与手性氨基醇反应或8-喹啉羧酸乙酯与氨基醇的酯交换反应制得酰胺6a-c,再经Ni-Al合金催化还原、甲磺酸催化脱水关环,合成了新型手性氢化喹啉唑啉配体2a-c.在苯乙酮的不对称催化氢转移反应的初步研究中,使用2C与RuCl2(Cymene)]2形成的手性催化剂得到71%产率和44%的e.e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性配体 化喹啉 唑啉 不对称催化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负载双金属催化剂催化芳香氯化物高选择脱氯研究
11
作者 康汝洪 马江华 +1 位作者 刘新会 于海涛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290-290,共1页
关键词 双金属催化 芳香氯化物 高分子负载 河北师范大学 高选择 单金属催化 负载双金属催化 催化脱氯 催化转移 石家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加氢在重油处理领域的应用概述
12
作者 曹勃 于清泉 +1 位作者 徐松 刘凯祥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21,共5页
简要介绍了原位加氢(或称催化转移加氢)反应的原理,并综述了催化转移加氢反应在重油处理领域中的应用,特别是在供氢热裂化与临氢-供氢热裂化技术中的应用,并对相关专利的申请进行了分析,归纳简述了反应中所用供氢剂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 简要介绍了原位加氢(或称催化转移加氢)反应的原理,并综述了催化转移加氢反应在重油处理领域中的应用,特别是在供氢热裂化与临氢-供氢热裂化技术中的应用,并对相关专利的申请进行了分析,归纳简述了反应中所用供氢剂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该反应在重油处理领域的研究仍然较少,在供氢剂、催化剂及工艺流程的选择上未来还应进一步优化,以形成能够长周期运行的重油处理工艺,为我国炼油行业提供新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加 催化转移 重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纳米铜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对刚果红染料的脱色性能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瑞明 李瑾 +1 位作者 钟莲 朱巧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7-86,共10页
以壳聚糖和CuCl_(2)·2H_(2)O为原料,分别采用直接负载法和吸附法成功制备了壳聚糖/纳米铜复合微球,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DR)和扫描电镜(SEM)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以刚果红(CR)染料为目标污染物,评价了... 以壳聚糖和CuCl_(2)·2H_(2)O为原料,分别采用直接负载法和吸附法成功制备了壳聚糖/纳米铜复合微球,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DR)和扫描电镜(SEM)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以刚果红(CR)染料为目标污染物,评价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制备条件及氢转移催化反应条件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直接负载法(CS/CuNPs)和吸附法(CS/CuNPs-X)制备的壳聚糖/纳米铜复合微球在CR染料浓度为100 mg/L,催化剂投加量为0.05 g,供氢体浓度为0.05 mol/L的氢转移催化反应条件下,催化反应进行180和60 min时CR脱色率可分别达95.8%和96.8%。CS/CuNPs-X比CS/CuNPs表现了更高的对CR氢转移催化反应的催化速率。两种催化剂催化还原CR染料的反应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在连续循环使用10次后,CS/CuNPs和CS/CuNPs-X对CR的脱色率分别为93.9%和89.4%,表明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纳米铜 氢转移催化 刚果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生物素的不对称全合成研究(Ⅴ)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芬儿 傅晗 +2 位作者 孟歌 罗有富 鄢明国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060-1064,共5页
以二异丁基氢化铝使 (3 a S,6a R) -1 ,3 -二苄基 -四氢 -4H-噻吩并 [3 ,4-d]-咪唑 -2 ,4(1 H) -二酮 (1 )高立体选择性地还原成 (3 a S,4S,6a R) -1 ,3 -二苄基 -4-羟基 -四氢 -1 H-噻吩并 [3 ,4-d]-咪唑 -2 (3 H) -酮 (2 ) ,再经缩合 ... 以二异丁基氢化铝使 (3 a S,6a R) -1 ,3 -二苄基 -四氢 -4H-噻吩并 [3 ,4-d]-咪唑 -2 ,4(1 H) -二酮 (1 )高立体选择性地还原成 (3 a S,4S,6a R) -1 ,3 -二苄基 -4-羟基 -四氢 -1 H-噻吩并 [3 ,4-d]-咪唑 -2 (3 H) -酮 (2 ) ,再经缩合 ,Witting烯化成 (3 a S,6a R) -1 ,3 -二苄基 -四氢 -1 H-噻吩并 [3 ,4-d]咪唑 -2 (3 ) -酮 -4-烯戊酸 (4 ) ,后者经催化氢转移还原、脱苄即得 d-生物素 ,以化合物 1计算总产率为 42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生物素 维生素H 立体选择性还原 催化转移 不对称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性方酰胺配体的合成
15
作者 周海兵 袁艺 +3 位作者 张亮 谢如刚 陈新滋 杨登贵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49-149,共1页
关键词 方酰胺 四齿配体 大学化学 手性二胺 不对称合成 双齿配体 催化转移 不对称反应 方酸 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合成对异丙基苯酚的新方法研究
16
作者 湛雪辉 曹芬 +2 位作者 姜红宇 李飞 周随安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7-70,共4页
采用5%Pd/C作为转移氢催化剂,4-异丙基环己烯酮为氢给予剂,工业双戊烯为氢接受剂和溶剂进行反应,合成了对异丙基苯酚.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合成对异丙基苯酚的最佳反应条件:原料与5%Pd/C的配比为10... 采用5%Pd/C作为转移氢催化剂,4-异丙基环己烯酮为氢给予剂,工业双戊烯为氢接受剂和溶剂进行反应,合成了对异丙基苯酚.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合成对异丙基苯酚的最佳反应条件:原料与5%Pd/C的配比为10∶0.7(质量比)、反应时间为30 min,在174℃回流温度下,对异丙基苯酚的产率可达87%.对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次数进行了考察,使用5次后催化剂活性是原来的8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异丙基苯酚 催化转移 Pd/C试剂 工业双戊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ld and highly efficient transfer hydrogenation of aldehyde and ketone catalyzed by rubidium phosphate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云敬 阳卫军 +1 位作者 秦明高 赵昊良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7期1603-1610,共8页
Rubidium phosphate can be more conveniently obtained by extracting trace Rb+ from the salt lake brine. Rb_3PO_4 was found to be an excellent heterogeneous catalyst for transfer hydrogenation. Rb_3PO_4 lost 70% of its ... Rubidium phosphate can be more conveniently obtained by extracting trace Rb+ from the salt lake brine. Rb_3PO_4 was found to be an excellent heterogeneous catalyst for transfer hydrogenation. Rb_3PO_4 lost 70% of its active sites after adsorbing water, but the remaining was not affected. The reductions of aldehydes and ketones, when promoted by Rb_3PO_4, were allowed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activities of substrates at room temperature followed a descending order of 2,6-dichlorobenzaldehyde> 4-bromobenzaldehyde>benzaldehyde>acetophenone>anisaldehyde>butanone. A new catalytic cycle postulating a six-membered cyclic transition state for the reductions of aldehydes and ketones was proposed. These results exploited the catalytic usage of Rb_3PO_4 and worth in industrial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bidium phosphate transfer hydrogenation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cyclic transition st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