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氢氧化镍电极材料微结构特性的分析方法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超群 任小华 +6 位作者 蒋文全 周辉 贺万宁 傅钟臻 李莉 邢政良 李国勋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A03期94-98,共5页
根据X射线衍射(XRD)分析、拉曼散射谱(RamanSpectroscopy)和电子显微术等方法,结合我们的研究实践,探讨了MH-Ni电池用氢氧化镍电极材料微结构特性及其分析研究方法。高性能氢氧化镍粉末粒子是由许多带... 根据X射线衍射(XRD)分析、拉曼散射谱(RamanSpectroscopy)和电子显微术等方法,结合我们的研究实践,探讨了MH-Ni电池用氢氧化镍电极材料微结构特性及其分析研究方法。高性能氢氧化镍粉末粒子是由许多带微孔的微晶组成的,其X射线衍射谱线呈各向异性宽化特征,由XRD确定的微晶结构参数,可以用于建立氢氧化镍正极活性物质的利用率与这些微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拉曼谱是迄今用于分析镍电极材料微细结构的最灵敏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电子显微术可以直接、有效地表征这些镍电极颗粒的微结构特征。XRD和Raman谱可以有效地用于预测氢氧化镍电极的电化学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镍电极 微结构 放电容量 MH-NI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复合氢氧化镍电极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张红兵 浦坦 李道火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B05期146-147,共2页
纳米氢氧化镍材料是一种高效的镍电极材料 ,纳米级镍电极的制备方法对镍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很大。研究结果表明 :分散处理的纳米氢氧化镍颗粒制备的镍电极在容量与放电平台方面高于未处理的电极 ;纳米复合镍电极的电化学性能优于纳米... 纳米氢氧化镍材料是一种高效的镍电极材料 ,纳米级镍电极的制备方法对镍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很大。研究结果表明 :分散处理的纳米氢氧化镍颗粒制备的镍电极在容量与放电平台方面高于未处理的电极 ;纳米复合镍电极的电化学性能优于纳米镍电极。分散处理的纳米氢氧化镍颗粒组装而成的纳米复合镍电极电化学性能超过了常规球镍电极。纳米颗粒团聚的减轻与纳米颗粒的流动性 ,使纳米复合电极的导电性能与质子传导性能明显改善是分散处理纳米复合镍电极具有优良电化学性能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容量 放电平台 纳米复合氢氧化镍电极 分散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镍电极及其添加剂 被引量:34
3
作者 曹晓燕 毛立彩 周作祥 《电池》 CAS CSCD 1994年第5期236-239,共4页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有关氢氧化镍电极的制备,其活性物质类型和电化学特征以及对电极活性有重要影响的添加剂方面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 氢氧化镍电极 氢氧化镍 助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钴镀层的粘接式氢氧化镍电极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先友 张允什 +2 位作者 阎杰 袁华堂 宋德瑛 《电化学》 CAS CSCD 1999年第1期86-93,共8页
研究了在碱性可充电电池正极活性物质—球型氢氧化镍粒子表面化学镀钴后氢氧化镍电极的性能.通过比较充放电曲线和循环伏安试验结果,讨论了电极的放电容量、活性物质利用率和Ni(OH)2/NiOOH氧化还原可逆性.实验还发现镀... 研究了在碱性可充电电池正极活性物质—球型氢氧化镍粒子表面化学镀钴后氢氧化镍电极的性能.通过比较充放电曲线和循环伏安试验结果,讨论了电极的放电容量、活性物质利用率和Ni(OH)2/NiOOH氧化还原可逆性.实验还发现镀钴后的氢氧化镍电极有更好的充放电性能和优良的电极特性.测定了化学镀钴前后氢氧化镍电极的交流阻抗,表明镀钴后氢氧化镍的基体之间的有较低接触电阻.此外,本文还对钴镀层改进氢氧化镍性能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 充电电池 氢氧化镍电极 化学镀钴 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镍电极反应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朱文化 张登君 柯家骏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235-237,251,共4页
良好结晶性的氢氧化镍电极材料并不具有电化学活性,电极活化要吸收一些水分,但水的精确性质和位置并不清楚.本文借助FTIR和TG-DTA在进一步确定活性材料中含有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基础上,考虑到水分子的存在与镍电极氧化还原反应密切相关,... 良好结晶性的氢氧化镍电极材料并不具有电化学活性,电极活化要吸收一些水分,但水的精确性质和位置并不清楚.本文借助FTIR和TG-DTA在进一步确定活性材料中含有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基础上,考虑到水分子的存在与镍电极氧化还原反应密切相关,进而提出水分子是电极/电解液界面质子运动载体的设想,并得到相应的电极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镍电极 反应机理 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剂γ-CoOOH对氢氧化镍电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常照荣 李华吉 +1 位作者 汤宏伟 吕豪杰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541-1544,共4页
用化学氧化法合成了3.40价的钴化合物,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与γ-NiOOH相同,属于准六方层状结构。粉末电阻测试表明,这种高价钴化合物的电阻仅为二价Co(OH)3的1/3,添加到氢氧化镍电极中,可以与氢氧化镍颗粒形成一整体... 用化学氧化法合成了3.40价的钴化合物,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与γ-NiOOH相同,属于准六方层状结构。粉末电阻测试表明,这种高价钴化合物的电阻仅为二价Co(OH)3的1/3,添加到氢氧化镍电极中,可以与氢氧化镍颗粒形成一整体的导电网络,不仅能有效地改善充放电过程中电极反应的可逆性和循环性能,而且大大提高正极活性物质利用率和电极活化速度,在0.2C倍率充放电条件下,活性物质利用率经一次循环就能达到10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镍电极 钴添加剂 氧化 粉末电阻 γ-CoOO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OH)_2和Ni粉对氢氧化镍电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蒋洪寿 张昊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28-632,共5页
采用三角波电位扫描、X射线衍射及恒流充放电曲线法研究了在氢氧化镍电极中添加Co( OH) 2 和 Ni粉后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氢氧化镍电极中加入质量分数为 8% Co( OH) 2和 13% Ni粉时 ,电极的放电容量最高 ,电极在充放电循环过程... 采用三角波电位扫描、X射线衍射及恒流充放电曲线法研究了在氢氧化镍电极中添加Co( OH) 2 和 Ni粉后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氢氧化镍电极中加入质量分数为 8% Co( OH) 2和 13% Ni粉时 ,电极的放电容量最高 ,电极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膨胀最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NI电池 氢氧化镍电极 CO(OH)2 Ni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镍电极导电剂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原鲜霞 王荫东 詹锋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96-498,共3页
研究了镍粉、镍粉和石墨的混合物、石墨以及石墨和乙炔黑的混合物分别作为导电剂以机械混合的方式添加到电极活性物质中对氢氧化镍电极性能的影响 ,并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分析了实验结果。结果表明 :在这四种导电剂中 ,镍粉作导电... 研究了镍粉、镍粉和石墨的混合物、石墨以及石墨和乙炔黑的混合物分别作为导电剂以机械混合的方式添加到电极活性物质中对氢氧化镍电极性能的影响 ,并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分析了实验结果。结果表明 :在这四种导电剂中 ,镍粉作导电剂时氢氧化镍电极的性能最好 ,其次是以石墨或镍粉和石墨的混合物作导电剂的氢氧化镍电极 ,当石墨和乙炔黑的混合物作导电剂时氢氧化镍电极的性能最差。这是因为当镍作导电剂时氢氧化镍电极的电化学反应电阻最小 ,质子扩散最容易 ,电极的可逆性最好 ,且氧气析出最困难 ;而当石墨和乙炔黑的混合物作导电剂时氢氧化镍电极的电化学反应电阻最大 ,质子扩散最困难 ,电极充电过程和析氧过程几乎同时进行 ,因而充电效率最低 ,活性物质的利用率最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镍电极 导电剂 循环伏安法 交流阻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镍电极制作工艺的正交实验
9
作者 原鲜霞 王荫东 詹锋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1-83,共3页
用正交实验研究了烘干温度、轧制厚度、轧压方式等制作工艺对镍电极性能的影响 ,并用极差法分析了各工艺因素对镍电极性能影响的显著性。结果表明 :在实验所用的 9种工艺中 ,工艺 8(烘干温度 12 0℃ ,0 .6~ 0 .7cm厚 ,油压 +轨压 )是... 用正交实验研究了烘干温度、轧制厚度、轧压方式等制作工艺对镍电极性能的影响 ,并用极差法分析了各工艺因素对镍电极性能影响的显著性。结果表明 :在实验所用的 9种工艺中 ,工艺 8(烘干温度 12 0℃ ,0 .6~ 0 .7cm厚 ,油压 +轨压 )是制作性能优良的镍电极的最佳工艺条件。用极差法对文中所用的所有因素水平的综合分析表明 ,制作性能优良的镍电极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烘干温度 5 0℃、厚度 0 .6~ 0 .7cm、轧压 ,各工艺因素对镍电极性能影响的显著性顺序为轧压方式 >烘干温度 >轧制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镍电极 制备工艺 正交实验 碱性蓄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镍电极制备工艺的研究
10
作者 蒋洪寿 张昊 《电源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67-270,共4页
MH Ni电池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氢氧化镍电极的性能。制备高比容量MH Ni电池的关键是提高氢氧化镍电极的比容量。电极的制备工艺及粘合剂的选择对氢氧化镍电极性能有重要影响。采用放电容量、极化曲线和SEM等测量方法 ,研究了MH Ni电... MH Ni电池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氢氧化镍电极的性能。制备高比容量MH Ni电池的关键是提高氢氧化镍电极的比容量。电极的制备工艺及粘合剂的选择对氢氧化镍电极性能有重要影响。采用放电容量、极化曲线和SEM等测量方法 ,研究了MH Ni电池中Ni(OH) 2 电极的最佳制备工艺及其性能。最佳工艺参数 :活性物质填充量为 2 .2~ 2 .6g/cm3;电极成型压力为 70~ 75kg/cm2 ;压制成型温度约为 1 2 5℃ ;粘合剂由 2 %CMC和 60 %PTFE乳液配制 ,其中PTFE用量为 1 .5 %~ 2 .5 %。SEM图证实了当电极达 2 0 0次充放电循环时 ,电极表面的形貌基本没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NI电池 氢氧化镍电极 正极 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液对氢氧化镍电极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曹晓燕 魏进平 +1 位作者 袁华堂 周作祥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41-243,共3页
利用恒电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技术 ,研究了电解液中添加LiOH、Li2 CO3、Na3PO4、K2 CO3等物质对氢氧化镍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并分析了氢氧化镍在反应过程中的存在状态。与常用的添加剂相比 ,适量的Li2 CO3和Na3PO4能够提高电极的电化... 利用恒电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技术 ,研究了电解液中添加LiOH、Li2 CO3、Na3PO4、K2 CO3等物质对氢氧化镍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并分析了氢氧化镍在反应过程中的存在状态。与常用的添加剂相比 ,适量的Li2 CO3和Na3PO4能够提高电极的电化学容量以及电极反应的可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液 循环伏安 恒电流法 氢氧化镍电极 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镍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电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任晓霞 高君华 郑瑞伦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141-2146,共6页
用水热法制备了氢氧化镍超级电容器材料,对它的充放电电流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进行测试分析,确定变化规律的解析式。在此基础上,应用速度反应理论,得到放电电流强度的半衰期tm、衰减常数β随温度等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充放电过程中的电... 用水热法制备了氢氧化镍超级电容器材料,对它的充放电电流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进行测试分析,确定变化规律的解析式。在此基础上,应用速度反应理论,得到放电电流强度的半衰期tm、衰减常数β随温度等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充放电过程中的电流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均具有指数形式,材料放电过程的电流随时间的变化按负指数规律减小,其半衰期、衰减常数,除与反应常数以及生成物与底物的化学势有关外,还与反应室的温度有关:升高反应室的温度,会使半衰期增大。理论与实验结果基本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镍电极材料 电流强度 半衰期 衰减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镍-氢氧化镍超级电容器电极电容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亚非 伏春平 郑瑞伦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8-112,共5页
用水热法制备了氢氧化镍电极材料,并对它的超级电容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研究表明:所制材料具有比较大的电容量,电容量随电流强度的变化为非线性关系,随充电电流强度的增大而减小;等效串联电阻不是常量,也随充电电流强度的变化而非线性变化... 用水热法制备了氢氧化镍电极材料,并对它的超级电容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研究表明:所制材料具有比较大的电容量,电容量随电流强度的变化为非线性关系,随充电电流强度的增大而减小;等效串联电阻不是常量,也随充电电流强度的变化而非线性变化,具体变化关系取决于材料的组成、结构等.应用电学理论和固体物理理论,能对实验结果给以解释,理论与实验结果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镍电极材料 电容量 等效串联电阻 电流强度 等效电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镍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储能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浩波 任晓霞 林歆悠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8-173,共6页
用水热法制备了氢氧化镍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在对它的形貌、充放电电流等进行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速度反应理论,得到材料的充电电流强度和储能量与材料性质和充电时间等的关系.结果表明:材料的充电电流强度和储能量均随充电时间的增... 用水热法制备了氢氧化镍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在对它的形貌、充放电电流等进行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速度反应理论,得到材料的充电电流强度和储能量与材料性质和充电时间等的关系.结果表明:材料的充电电流强度和储能量均随充电时间的增长而非线性地增大,其变化情况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势以及温度有关.理论与实验结果基本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镍电极材料 充电电流强度 衰减常数 储能性能 半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元素对Ni(OH)_2电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志兴 李新海 +1 位作者 郭炳焜 陈启元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16-117,共2页
研究了球形Ni(OH)2电极的放电行为,结果表明导电剂与掺杂元素对电极的放电比容量及放电电位影响明显,以Ni粉与Co粉混合物为导电剂的电极性能优于以试剂石墨为导电剂的电极,随着Co含量的增加,放电电位有所提高,当Zn... 研究了球形Ni(OH)2电极的放电行为,结果表明导电剂与掺杂元素对电极的放电比容量及放电电位影响明显,以Ni粉与Co粉混合物为导电剂的电极性能优于以试剂石墨为导电剂的电极,随着Co含量的增加,放电电位有所提高,当Zn与Co同时存在时,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 掺杂 氢氧化镍电极 碱性蓄电池 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对Ni(OH)_2电极中质子扩散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曹晓燕 周作祥 +1 位作者 袁华堂 张允什 《电化学》 CAS CSCD 1996年第3期319-326,共8页
本文采用恒电位阶跃、循环伏安及恒电流放电法,考察含Co量0%~53%的Ni(oH)_2电极充放电过程中质子的扩散系数:充电过程该值为10-9~10-10cm2/s,放电过程则为10(-11)cm2/s.数据处理时对文... 本文采用恒电位阶跃、循环伏安及恒电流放电法,考察含Co量0%~53%的Ni(oH)_2电极充放电过程中质子的扩散系数:充电过程该值为10-9~10-10cm2/s,放电过程则为10(-11)cm2/s.数据处理时对文献中有关公式进行了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系数 氢氧化镍电极 质子 碱性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OH)_2的表面修饰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程风云 郭鹤桐 唐致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77-380,共4页
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在Ni(OH) 2 粉末表面微包覆一层Co ,Ni膜 ,以此为活性材料制备出了与物理掺杂钴方式相比性能更好的Ni(OH) 2 电极 ;找出了一种适用于碱性条件下的化学镀活化液 .
关键词 表面修饰 化学镀钴 化学镀镍 放电容量 活性材料 利用率 氢氧化镍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 取代 Ni(OH)_2 电极电化学行为的研究
18
作者 解晶莹 史鹏飞 +2 位作者 周定 刘剑峰 张全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1-33,41,共4页
研究了由Co取代Ni位置的Ni(OH)2电极,由χ射线衍射测定了其结构与α-Ni(OH)2相同,且能在碱液中及电化学循环时稳定存在。放电结果表明,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电子转移数目大于1(不同于以往在Ni(Ⅱ)与Ni(Ⅲ... 研究了由Co取代Ni位置的Ni(OH)2电极,由χ射线衍射测定了其结构与α-Ni(OH)2相同,且能在碱液中及电化学循环时稳定存在。放电结果表明,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电子转移数目大于1(不同于以往在Ni(Ⅱ)与Ni(Ⅲ)间进行),在本实验中最高可达138。实验制得的电极和β-Ni(OH)2电极相比,具有较小的界面转移阻抗和较高的充电效率,且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本文还对实验结果和可能的机理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行为 氢氧化镍电极 氢镍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离子杂质对Ni(OH)_2电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林森 韩恩山 +1 位作者 张会情 陈少陵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61-262,共2页
利用恒电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测量技术,研究了电解液中添加F-、Cl-、Br-、CO2-3、SO42-等阴离子对氢氧化镍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的Br-、SO42-能大幅度提高镍电极的还原电位和可逆性。
关键词 氢氧化镍电极 电解液 阴离子 循环伏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检测暂态pH值变化的电量型铂电极
20
作者 江枫山 杨毅夫 邵惠霞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627-630,共4页
本文报道用铂制作的电量型pH传感器,其原理是铂电极表面上氧化物在形成单分子氧化物覆盖前的覆盖度与溶液pH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pH值的改变会导致铂表面氧化物覆盖度的改变,并以一定的电量变化为表现形式。在碱性溶液中,该传感器对pH... 本文报道用铂制作的电量型pH传感器,其原理是铂电极表面上氧化物在形成单分子氧化物覆盖前的覆盖度与溶液pH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pH值的改变会导致铂表面氧化物覆盖度的改变,并以一定的电量变化为表现形式。在碱性溶液中,该传感器对pH值变化的响应呈线性变化规律,且响应时间小于100 ms,精度小于0.2个pH值。该pH传感器可检测反应过程中pH值的暂态变化,适用于研究电极反应或有中间体生成的反应的机理。该传感器的有效性在用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探针-基底伏安模式研究氢氧化镍的充放电的过程中得到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传感器 电量法 电极 氢氧化镍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