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1H 核磁共振谱分析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尿液代谢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马晓丽 骆新 +3 位作者 卢伟 李琳琳 王烨 毛新民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4期20-23,共4页
目的采用1H核磁共振谱分析结合偏最小二乘分析(PLS-DA)方法研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Wistar大鼠尿液的成分谱差异,寻找可能的生物标记物。方法选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Wistar大鼠,连续4周收集尿液,以1H-NMR分析两组大鼠的尿液成分,使用PLS... 目的采用1H核磁共振谱分析结合偏最小二乘分析(PLS-DA)方法研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Wistar大鼠尿液的成分谱差异,寻找可能的生物标记物。方法选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Wistar大鼠,连续4周收集尿液,以1H-NMR分析两组大鼠的尿液成分,使用PLS-DA方法进行模式识别,通过OPLS-DA的相关系数寻找差异标记物。结果 PLS-DA方法处理高血压大鼠和Wistar大鼠的1H-NMR谱数据显示,两组1HNMR谱数据可以在得分图中明显区分,且代谢趋势在连续4周测定均非常稳定,说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有着特定的代谢模式,通过OPLS相关系数分析出体内部分氨基酸代谢产物和葡萄糖等能量代谢物质明显异于正常大鼠。结论1H-NMR结合PLS-DA模式识别的代谢组学方法具有研究复杂条件下机体病理生理变化的优势,为了解高血压大鼠的代谢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大鼠 代谢组学 ^^1h核磁共振谱分析 尿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H定量核磁共振法同时确定成盐化合物的质量分数和各组分的比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冯玉飞 马玲云 +4 位作者 刘睿 关皓月 刘倩 杨东升 牛剑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6-400,共5页
^(1)H定量核磁共振(^(1)H quantitativ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 qNMR)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实验快速等优点.本文通过该方法可准确测定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在样品中的含量,并给出丙酚替诺福韦和富马酸的比例,结果与其他分析测试... ^(1)H定量核磁共振(^(1)H quantitativ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 qNMR)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实验快速等优点.本文通过该方法可准确测定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在样品中的含量,并给出丙酚替诺福韦和富马酸的比例,结果与其他分析测试所得结果相符.该方法以氘代二甲基亚砜(DMSO-d^(6))为溶剂,采集待测样品的核磁共振氢谱,对比丙酚替诺福韦定量峰、富马酸定量峰与内标物响应峰面积,分别计算丙酚替诺福韦和富马酸的质量分数.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和富马酸与内标物的质量比值在0.91~1.24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1)H qNMR法测得二者质量分数分别为100.06%和10.90%,与质量平衡法测得的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建立的核磁共振定量方法不仅可准确、快速地测定丙酚替诺福韦和富马酸这2种成分的质量分数和比例,还为多组分、成盐的化学原料药的比例确定、绝对含量测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h定量核磁共振波谱法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 质量平衡法 原料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1)H NMR测定姜中姜辣素与姜黄素
3
作者 张皓然 张琴 +5 位作者 文丽琼 零莉 胡俊杰 岑仕宇 王勤志 陈德慰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0,共8页
该研究采用核磁共振氢谱(prot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 NMR)技术对冻干生姜与烘干生姜中的姜辣素和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变化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姜中姜辣素提取物主要包括6-姜酚、8-姜酚、10-姜酚等姜酚类物质以及少量姜烯... 该研究采用核磁共振氢谱(prot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 NMR)技术对冻干生姜与烘干生姜中的姜辣素和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变化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姜中姜辣素提取物主要包括6-姜酚、8-姜酚、10-姜酚等姜酚类物质以及少量姜烯酚。经过烘干处理后,总姜酚的含量由(1.5±0.3)mg/g降低至(0.89±0.06)mg/g(鲜重),总姜辣素的含量由(2.3±0.4)mg/g降低至(1.4±0.1)mg/g,6-姜烯酚的含量由(4.8×10^(-3)±2.7×10^(-3))mg/g升高至(0.0209±0.0004)mg/g。烘干后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含量由(4.4±0.2)mg/100 g降低至(1.5±0.6)mg/100 g,香草醛的含量由(1.20±0.07)mg/100 g升高至(1.87±0.01)mg/100 g,说明热处理会导致生姜中的姜辣素与姜黄素类化合物降解,姜酚类物质向姜烯酚转化。该试验结果为研究姜中姜辣素与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变化机理以及姜制品的生产与工艺优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核磁共振谱(^(1)h NMR) 姜辣素 姜黄素 6-姜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1,4-二酮衍生物的顺反异构体的确定及其1H,^(13)C核磁共振信号归属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国华 殷国栋 +1 位作者 曹淑芬 崔艳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4期549-552,共4页
应用一系列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实验包括梯度选择性1H-1H同核相关谱(gCOSY)1、H-13C异核单量子相干谱(gHSQC)1、H-13C异核多量子相干谱(gHMBC)以及核Overhauser效应谱(NOESY),对两个新型吡咯和呋喃衍生物的前体——1,4-二羰基衍生物(E)-1... 应用一系列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实验包括梯度选择性1H-1H同核相关谱(gCOSY)1、H-13C异核单量子相干谱(gHSQC)1、H-13C异核多量子相干谱(gHMBC)以及核Overhauser效应谱(NOESY),对两个新型吡咯和呋喃衍生物的前体——1,4-二羰基衍生物(E)-1,4-di(benzo)[1,3]dioxol-5-yl)-2-(methylthio)but-2-ene-1,4-dione(A)和(Z)-1,4-di(benzo)[1,3]dioxol-5-yl)-2-(methylthio)but-2-ene-1,4-dione(B)的顺反异构体进行了确定,并对其1H,13C核磁共振信号进行了完全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反异构体 ^^1h ^^13C核磁共振 2D核磁共振 1 4-二酮衍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有机小分子手性催化剂的取代物的~1H,^(13)C核磁共振信号归属
5
作者 曹淑芬 赖媛媛 +3 位作者 徐国华 刘德立 肖文精 崔艳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4期562-564,591,共4页
3-hydroxy-N-(pyrrolidin-2-ylmethyl)-2-naphthamide(化合物Ⅰ)是最近合成的一种有机小分子催化剂,能催化麦克尔非对称加成反应,且具有高产率、高度立体专一性、反应条件易实现等优点.目前普遍认为:在催化过程中该催化剂萘环上的OH和N... 3-hydroxy-N-(pyrrolidin-2-ylmethyl)-2-naphthamide(化合物Ⅰ)是最近合成的一种有机小分子催化剂,能催化麦克尔非对称加成反应,且具有高产率、高度立体专一性、反应条件易实现等优点.目前普遍认为:在催化过程中该催化剂萘环上的OH和NH与反应物形成氢键.为了研究该过程,合成了tert-butyl 2-((3-hydroxy-2-naphthamido)methyl)pyrrolidine-1-carboxylate(化合物Ⅱ),应用一系列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NMR)技术对化合物Ⅱ进行了1H1、3C NMR信号归属.为进一步用NMR实验方法研究催化剂与反应物的氢键作用机理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为类似化合物的NMR信号归属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h、^13C 核磁共振 2D核磁共振 手性催化剂 MIChAEL加成 键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氢核磁共振技术和化学计量学方法鉴别蜂蜜品种 被引量:9
6
作者 宋晓莹 陈兰珍 +3 位作者 李熠 周金慧 陈雷 辛曼曼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5-359,共5页
利用氢核磁共振(~1H NMR)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不同品种的蜂蜜进行鉴别。采集33个洋槐蜜、48个油菜蜜、63个荔枝蜜的核磁指纹图谱,对数据进行不同方式的预处理后,采用有监督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 利用氢核磁共振(~1H NMR)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不同品种的蜂蜜进行鉴别。采集33个洋槐蜜、48个油菜蜜、63个荔枝蜜的核磁指纹图谱,对数据进行不同方式的预处理后,采用有监督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建立判别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的数据预处理方式对模型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的影响较大,自标度化(UV)模式更适于蜂蜜核磁数据的分析。建立的OPLS-DA模型可有效地分离判别3种蜂蜜,所建模型对3种蜂蜜的判别解释能力达95.8%,对未知样本的预测能力为90.5%。因此,利用~1H NMR结合OPLS-DA方法可有效地实现不同品种蜂蜜的快速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技术(^1h NMR) 化学计量学 蜂蜜 品种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模拟体系氢键缔合时效性核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杨星 曾新安 樊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2-114,118,共4页
采用氢谱核磁共振测定了40%和60%乙醇含量白酒模拟体系在190d时间范围内的氢键缔合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模拟体系的羟基质子峰不断向低场移动,说明体系内氢键缔合逐渐增强;不同乙醇含量的白酒模拟体系氢键缔合强度不同,... 采用氢谱核磁共振测定了40%和60%乙醇含量白酒模拟体系在190d时间范围内的氢键缔合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模拟体系的羟基质子峰不断向低场移动,说明体系内氢键缔合逐渐增强;不同乙醇含量的白酒模拟体系氢键缔合强度不同,低乙醇含量溶液的氢键缔合整体强于高乙醇含量溶液;而且二者出现缔合最强峰的时间也不相同,高乙醇含量溶液比低乙醇含量溶液较晚出现最强缔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酿 乙醇-水溶液 键缔合 核磁共振(1h NM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氢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快速检测掺假茶油 被引量:23
8
作者 石婷 陈倩 +3 位作者 闫小丽 朱梦婷 陈奕 谢明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241-248,共8页
以纯茶油和掺假茶油(掺入大豆油、玉米油)作为核磁共振氢谱检测对象,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处理核磁数据,建立一种能快速预测茶油掺假的方法。结果表明:纯茶油和掺假茶油在主成分分析得分图上有较好地区分,且掺假样品随掺假比例在图中... 以纯茶油和掺假茶油(掺入大豆油、玉米油)作为核磁共振氢谱检测对象,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处理核磁数据,建立一种能快速预测茶油掺假的方法。结果表明:纯茶油和掺假茶油在主成分分析得分图上有较好地区分,且掺假样品随掺假比例在图中呈规律性分布,但少部分低体积分数的掺假油与纯茶油重叠。而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法可以得到更好的分离效果,在该模型中,纯茶油的判别准确率为100%。进一步采用PLS可实现对茶油掺假水平的准确定量测定。该方法可简单、快速地用于茶油的掺假鉴别,在茶油品质控制及评价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油掺假 核磁共振谱(1h NMR) 主成分分析(PCA) 偏最小二乘判别(PLS-DA)法 偏最小二乘(PL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相研磨技术合成2-取代-2,3-二氢-4(1H)-喹唑啉酮(英文)
9
作者 王敏 向刚伟 高晶晶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800-1804,共5页
以2-氨基苯甲酰胺和醛或酮为原料,苯磺酸亚铁为催化剂,采用研磨技术在水相进行反应,高效合成了2,3-二氢-4(1H)-喹唑啉酮。产品结构通过IR,1H NMR,质谱和元素分析进行表征。提出了可能的催化作用机理。该方法具有产率高、操作和后处理过... 以2-氨基苯甲酰胺和醛或酮为原料,苯磺酸亚铁为催化剂,采用研磨技术在水相进行反应,高效合成了2,3-二氢-4(1H)-喹唑啉酮。产品结构通过IR,1H NMR,质谱和元素分析进行表征。提出了可能的催化作用机理。该方法具有产率高、操作和后处理过程简便、催化剂能循环使用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磨技术 2 3-二-4(1h)-喹唑啉酮 2-氨基苯甲酰胺 金属苯磺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法测定42%威百亩水剂的含量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姣 楼圣婷 +1 位作者 祝晴晴 余晓峰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11期33-36,共4页
采用定量核磁共振法(^(1)H qNMR),建立了42%威百亩水剂样品定量分析方法。以1,3,5-三甲氧基苯为内标物,氘代二甲基亚砜为溶剂,以威百亩δ2.80质子信号峰为定量峰、1,3,5-三甲氧基苯δ6.09质子信号峰为内标峰,计算威百亩含量。方法重复... 采用定量核磁共振法(^(1)H qNMR),建立了42%威百亩水剂样品定量分析方法。以1,3,5-三甲氧基苯为内标物,氘代二甲基亚砜为溶剂,以威百亩δ2.80质子信号峰为定量峰、1,3,5-三甲氧基苯δ6.09质子信号峰为内标峰,计算威百亩含量。方法重复性实验RSD为0.05%,稳定性实验RSD为0.02%,平均回收率为100.69%,RSD为1.39%,并与化学滴定法验证,结果基本一致。该方法用于威百亩含量分析,快速简便,准确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核磁共振法(^(1)h qNMR) 42%威百亩水剂 1 3 5-三甲氧基苯内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氢谱-PCA-SVM回归法用于稀奶油中植脂奶油掺假定量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玮 杨红梅 +2 位作者 王浩 贾婧怡 刘琪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8-42,114,共6页
基于核磁共振氢谱-PCA-SVM回归方法,建立稀奶油中掺假植脂奶油的快速定量方法。核磁共振氢谱数据经分段积分、归一化等数据预处理后,利用PCA进行数据降维,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对SVM中的参数进行优化,然后使用最优参数建立稀奶油中掺假植... 基于核磁共振氢谱-PCA-SVM回归方法,建立稀奶油中掺假植脂奶油的快速定量方法。核磁共振氢谱数据经分段积分、归一化等数据预处理后,利用PCA进行数据降维,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对SVM中的参数进行优化,然后使用最优参数建立稀奶油中掺假植脂奶油比例的定量校准模型。将校正结果与PLS和SVM算法比较,并将所建立的3个模型用于测试集样本的预测。结果表明:基于PCA-SVM算法定量模型的RMSECV为3. 69,RMSEP为5. 87,训练集和测试集的R2分别为0. 987 5和0. 974 3,模型的稳定性、准确性以及模型的预测能力均优于PLS、SVM算法,且运行速度明显快于SVM算法。研究所建立的PCA-SVM模型表现出较好的模型稳定性和预测精度,结合核磁共振氢谱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稀奶油中掺假植脂奶油含量,为规范市场上奶油蛋糕等烘焙制品的质量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谱(1h NMR) 主成分分析 支持向量机 稀奶油 植脂奶油 掺假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产后血浆^1H-NMR代谢组学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陶金忠 郭延生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8-206,共9页
为了从代谢组角度系统揭示奶牛分娩后能量缺乏的生理机制,采用1 H-NMR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学方法探讨了奶牛分娩后不同阶段血浆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能量代谢通路的影响。结果表明:奶牛分娩后第7天与分娩第1天之间血浆代... 为了从代谢组角度系统揭示奶牛分娩后能量缺乏的生理机制,采用1 H-NMR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学方法探讨了奶牛分娩后不同阶段血浆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能量代谢通路的影响。结果表明:奶牛分娩后第7天与分娩第1天之间血浆代谢轮廓无明显差异;分娩后第14天与第1天之间血浆代谢轮廓出现明显差异,其差异标志物为不饱和脂肪酸、胆碱和氧化三甲胺;分娩后第28天与第1天之间血浆代谢轮廓也存在明显差异,其差异标志物为不饱和脂肪酸、胆碱、氧化三甲胺、三羧酸和葡萄糖;随着分娩后时间的延长,不饱和脂肪酸、胆碱和三羧酸表达逐渐上调,而氧化三甲胺和葡萄糖表达逐渐下调。可见,随着奶牛分娩后泌乳量的不断增加,逐渐呈现出能量负平衡状态,而机体应答性的上调了脂肪分解、脂肪酸氧化、胆碱氧化、蛋氨酸再甲基化和甲基代谢途径以缓解奶牛分娩后的能量负平衡状态。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阐明奶牛分娩后能量负平衡的生理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围产期 能量负平衡 代谢组学 ^^^1 h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1)H NMR分析小龙虾的特征性滋味组成 被引量:6
13
作者 姚静玉 刘洁 +2 位作者 柏雪莹 莫雪莹 陈德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0-175,共6页
为深入研究小龙虾的非挥发性滋味活性物质,利用^(1)H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对小龙虾中游离氨基酸、核苷酸、有机酸、可溶性糖和生物碱等滋味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采用味道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分析... 为深入研究小龙虾的非挥发性滋味活性物质,利用^(1)H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对小龙虾中游离氨基酸、核苷酸、有机酸、可溶性糖和生物碱等滋味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采用味道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分析其味觉活性成分,以及通过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评价鲜味。结果表明,使用^(1)H NMR共检测到小龙虾中33种滋味化合物,其中精氨酸、组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赖氨酸、甘氨酸、5’-单磷酸腺苷二钠、5’-单磷酸肌苷二钠、琥珀酸和乳酸的TAV大于1,它们对小龙虾的滋味有重要影响。EUC值以谷氨酸钠质量计,发现小龙虾样品的EUC值为9.1 g/100 g,说明小龙虾具有非常强烈的鲜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龙虾 ^^(1)h核磁共振 滋味成分 鲜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核磁共振研究脂肪氧合酶酶促氧化蛋黄磷脂 被引量:4
14
作者 俞舜杰 赵子建 +2 位作者 万鹏 杨晓莹 陈德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21-128,共8页
利用^(31)P核磁共振比较酶促氧化前后蛋黄磷脂的组成,通过^(1)H核磁共振监测并比较空白组(未氧化)与脂肪氧合酶酶促氧化及95℃水浴加热氧化过程中脂肪酰基的相对物质的量、一级和二级氧化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磷脂酰胆碱和磷脂... 利用^(31)P核磁共振比较酶促氧化前后蛋黄磷脂的组成,通过^(1)H核磁共振监测并比较空白组(未氧化)与脂肪氧合酶酶促氧化及95℃水浴加热氧化过程中脂肪酰基的相对物质的量、一级和二级氧化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是蛋黄磷脂的主要成分;蛋黄磷脂氧化后,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含量均下降,而溶血性磷脂含量增加;所有被氧化的蛋黄磷脂样品中总不饱和脂肪酸相对物质的量均下降,而饱和脂肪酸相对物质的量均上升;其中在pH 6酶促条件下,亚油酸降解速率最快。脂肪氧合酶在pH 6条件下催化氧化蛋黄磷脂生成更多的氢过氧化物,加热后主要生成(Z,E)-2,4-二烯醛;而在pH 9条件下蛋黄磷脂生成氢过氧化物后快速降解,在加热后生成较多正构烷醛。因此,可以利用脂肪氧合酶在pH 6条件下催化氧化蛋黄磷脂生成更多的2,4-二烯醛类风味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黄磷脂 脂肪氧合酶 酶促氧化 ^^(31)P核磁共振 ^^(1)h核磁共振 过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H NMR和GC-MS技术评价不同干燥方法对酸枣仁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解玉军 闫艳 +3 位作者 李泽 裴香萍 王瑞 杜晨晖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282-293,共12页
干燥是酸枣仁产地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酸枣仁品质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酸枣仁(ZSS)活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为指标,采用1H NMR和GC-MS技术,研究真空干燥(VD)、冷冻干燥(FD)和热风干燥(HAD)对酸枣仁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考察不... 干燥是酸枣仁产地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酸枣仁品质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酸枣仁(ZSS)活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为指标,采用1H NMR和GC-MS技术,研究真空干燥(VD)、冷冻干燥(FD)和热风干燥(HAD)对酸枣仁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考察不同干燥方法对酸枣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干燥对6种脂肪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角鲨烯和γ-生育酚)、7种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丙氨酸,γ-氨基丁酸,谷氨酰胺和苏氨酸)和2种碳水化合物(α-葡萄糖和β-葡萄糖)相对含量保留较高,但显示出较弱的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活性以及FRAP抗氧化活性(FD>VD>HAD);而冷冻干燥能够有效保留酸枣仁中次级化合物,如酸枣仁皂苷A、白桦脂酸、木兰花碱和6ʹʹʹ-阿魏酰斯皮诺素等,具有显著的清除DPPH自由基(IC50值为2.82±0.15 mg/mL)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活性(IC50值为0.86±0.02 mg/mL)以及FRAP抗氧化活性(58.91±2.87 mg VC/g),因此,冷冻干燥是一种较适合酸枣仁的干燥方法。本研究可为建立合理的酸枣仁产地加工技术规范提供科学参考,为提升酸枣仁药材品质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仁 冷冻干燥 真空干燥 热风干燥 核磁共振技术 (1h NMR) 气相色谱-质谱技术 (GC-MS) 活性成分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FHB理论模型关联和预测醇+惰性溶剂的~1HNMR化学位移(英文) 被引量:3
16
作者 蓝蓉 李浩然 韩世钧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95-1298,共4页
运用含氢键缔合的格子流体状态方程(LFHB),仅用一个参数关联了一元醇-惰性溶剂共17个体系29套1HNMR化学位移数据.并且用关联参数成功预测了不同温度下丁醇+环己烷的化学位移.所得结果与化学缔合理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对于某些体系在稀... 运用含氢键缔合的格子流体状态方程(LFHB),仅用一个参数关联了一元醇-惰性溶剂共17个体系29套1HNMR化学位移数据.并且用关联参数成功预测了不同温度下丁醇+环己烷的化学位移.所得结果与化学缔合理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对于某些体系在稀浓度范围LFHB的计算氢键缔合度要低于化学缔合理论的结果.并且分析了LFHB理论中的物理参数和化学参数对于缔合度计算的不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h NMR化学位移 格子流体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NMR技术测定小麦胚芽中的脂质成分
17
作者 陈德慰 莫雪莹 +4 位作者 张皓然 胡小双 肖金珊 周夏陶 赵子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4-263,共10页
为深入探究小麦胚芽中的脂质成分,该研究采用不同溶剂分别提取小麦胚芽中的磷脂和中性脂质,利用核磁共振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对小麦胚芽中的脂质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1)P NMR在小麦胚芽中检测到6种磷脂和相对应的... 为深入探究小麦胚芽中的脂质成分,该研究采用不同溶剂分别提取小麦胚芽中的磷脂和中性脂质,利用核磁共振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对小麦胚芽中的脂质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1)P NMR在小麦胚芽中检测到6种磷脂和相对应的5种溶血性磷脂,以及非脂质含磷化合物甘油磷脂酰胆碱(GPC);磷脂中含量最高的是磷脂酰胆碱(PC),其摩尔浓度为0.42μmol/g,摩尔分数为28.50%,质量浓度为0.31 mg/g,质量分数为30.20%;^(1)H NMR测定小麦胚芽中的多种中性脂质组成及含量,包括甘油三酯(TG)、甘油二酯(DG)、甘油单酯(MG)和游离脂肪酸(FA),其中含量最高的甘油酯是TG,占比为77.25%,含量最低的是2-甘油单酯(2-MG),占比为0.03%;小麦胚芽的甘油三酯和磷脂中检测出亚油酸(L)、油酸(O)和亚麻酸(Ln)等6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的含量最高,在甘油三酯中占比56.26%,在磷脂中占比45.37%。溶血性磷脂和GPC是磷脂的水解产物,DG、MG和FA是甘油三酯的水解产物,这些物质可以反映样品中脂质的水解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利用NMR不仅能够对小麦胚芽脂质的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而且可以监测小麦胚芽脂质水解程度的变化。NMR技术在小麦胚芽相关产品的脂质分析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 磷脂 小麦胚芽 ^^(31)P核磁共振 ^^(1)h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元瓜环与N,N′-二烷基-1,3-(4,4′-二吡啶基)丙烷衍生物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姜平月 薛赛凤 +3 位作者 吴明强 肖昕 祝黔江 陶朱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573-1577,共5页
以1,3-(4,4′-二吡啶基)丙烷为母体,合成了N,N′-二乙基、二丁基、二己基以及二辛基1,3-(4,4′-二吡啶基)丙烷衍生物.利用1H NMR技术和紫外吸收光谱法,考察了Q[7]与上述链状吡啶衍生物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Q[7]与客体PC0,PC2作用,... 以1,3-(4,4′-二吡啶基)丙烷为母体,合成了N,N′-二乙基、二丁基、二己基以及二辛基1,3-(4,4′-二吡啶基)丙烷衍生物.利用1H NMR技术和紫外吸收光谱法,考察了Q[7]与上述链状吡啶衍生物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Q[7]与客体PC0,PC2作用,瓜环包结客体的二吡啶基丙烷部分形成1∶1的包结配合物;对于取代烷基碳链数大于4的N,N′-二烷基-1,3-(4,4′-二吡啶基)丙烷衍生物,随着主体与客体摩尔比值的增加,体系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主导模式是Q[7]逐渐包结了客体二吡啶基丙烷部分,进而形成Q[7]包结客体两端取代烷基,甚至形成一个客体分子上"挂满"3个主体瓜环的包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元瓜环 1 3-(4 4’二吡啶基)丙烷衍生物 作用模式 ^^1h NMR技术 紫外吸收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啤酒高浓酿造后稀释工艺对体系氢键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姜甜 董建军 +3 位作者 单连菊 郑飞云 李崎 顾国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3-145,281,共4页
醇水饮料中易于形成各种氢键,NMR适合于啤酒体系氢键的研究。乙醇浓度在60%左右时,羟基质子化学位移最大,啤酒中羟基质子化学位移在4.896~4.935ppm之间变化。啤酒体系中除乙醇外的其它物质对羟基质子化学位移有-23%~40%左右的影响,即... 醇水饮料中易于形成各种氢键,NMR适合于啤酒体系氢键的研究。乙醇浓度在60%左右时,羟基质子化学位移最大,啤酒中羟基质子化学位移在4.896~4.935ppm之间变化。啤酒体系中除乙醇外的其它物质对羟基质子化学位移有-23%~40%左右的影响,即会减弱醇水氢键的缔合。相同原麦汁度的原浓酿造酒比稀释酒的羟基质子化学位移偏高,且随着稀释率的增加,羟基质子化学位移逐渐减小。啤酒水化阶段氢键缔合作用经历平衡—增强—平衡—增强—极点—减弱—平衡的变化过程,水化14h左右达到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 ^^1h—NMR 乙醇-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瓜环与咪唑[4,5,f]-1,10-菲咯啉衍生物相互作用模式的测试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秋丽 薛赛凤 +3 位作者 牟兰 祝黔江 陶朱 张建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99-504,共6页
以合成的三种的咪唑[4,5,f]-1,10-菲咯啉衍生物为客体,以瓜环(cucurbit[n]uril n=6~8)为主体,利用^1H NMR技术,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方法,测试了主客体相互作用形式、形成包结物的结构特征及其光学性质,三种方法得到的结... 以合成的三种的咪唑[4,5,f]-1,10-菲咯啉衍生物为客体,以瓜环(cucurbit[n]uril n=6~8)为主体,利用^1H NMR技术,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方法,测试了主客体相互作用形式、形成包结物的结构特征及其光学性质,三种方法得到的结果相同。研究表明,六元瓜环(Q[6])仅能与2-(4-甲基苯基)-咪唑-[4,5,f]菲咯啉(W1)盐酸盐相互作用(包结比为1:1);七元瓜环(Q[7])与三种客体2-(4-甲基苯基)-咪唑-[4,5,f]菲咯啉,2-(2-甲基苯基)-咪唑-[4,5,f]菲咯啉(W2)以及2-(3-甲氧基苯基)-咪唑-[4,5,f]菲咯啉(W3)的盐酸盐均以1:1的物质的量比发生相互作用;而八元瓜环(Q[8])除与W1形成的是1:2的包结物外,与另外两种客体W2,W3也是形成1:1的包结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环 咪唑[4 5 f]-1 10-菲咯啉衍生物 ^^1h NMR技术 荧光光谱法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包结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