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7篇文章
< 1 2 1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膜反应器研究进展
1
作者 范宗良 马腾飞 +3 位作者 杨勇 王东亮 周怀荣 李贵贤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106,共9页
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理想的氢能载体和储能介质。二氧化碳(CO_(2))加氢合成甲醇技术为基于化石燃料的传统甲醇生产路线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案,也为CO_(2)的资源... 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理想的氢能载体和储能介质。二氧化碳(CO_(2))加氢合成甲醇技术为基于化石燃料的传统甲醇生产路线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案,也为CO_(2)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途径,有望缓解化石燃料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器是CO_(2)加氢合成甲醇技术的核心之一,其中膜反应器具有CO_(2)转化率高、产物选择性高等优点,在该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CO_(2)加氢合成甲醇膜反应器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甲醇合成膜反应器的结构特点,分析了甲醇合成膜反应器工业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本研究可为甲醇合成膜反应器的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 甲醇合成 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氢源作用下煤直接液化过程的自由基反应行为研究
2
作者 田佳欣 张园林 +4 位作者 陈海涛 黄胜 吴诗勇 吴幼青 高晋生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9-826,共8页
为进一步阐明煤直接液化的反应机理,本工作开展了不同氢源作用下煤直接液化过程的产物分布规律及自由基反应行为研究,并构建了不同氢源条件下产物产率与自由基含量的关联。结果表明,煤直接液化过程的自由基反应行为受溶剂性能、反应气... 为进一步阐明煤直接液化的反应机理,本工作开展了不同氢源作用下煤直接液化过程的产物分布规律及自由基反应行为研究,并构建了不同氢源条件下产物产率与自由基含量的关联。结果表明,煤直接液化过程的自由基反应行为受溶剂性能、反应气氛以及催化剂活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液化残渣和沥青质产率与其自由基浓度间存在显著关联,三种供氢条件下均近似呈正相关,但趋势有很大区别。唯一氢源分别为溶剂或氢气时油水产率与其沥青质自由基浓度呈负相关,而两种氢源共同作用下油水产率与其沥青质自由基浓度呈正相关。当沥青质自由基浓度相同时,油水产率存在如下关系:两种氢源>唯一氢源为溶剂>唯一氢源为氢气。溶剂氢可有效稳定煤热解大分子自由基形成沥青质,并高效促进沥青质转化为小分子的油水,而气相氢稳定煤热解大分子自由基以及促进沥青质转化为油水的能力则相对较弱。两种氢源在煤直接液化过程中发生显著的协同作用,共同促进煤向小分子油气水的高效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自由基 溶剂 缩聚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物协同钯双活性位点用于大电流和pH通用析氢反应
3
作者 李同辉 回天力 +5 位作者 郑涛 张睿 刘海燕 刘植昌 徐春明 孟祥海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71-3685,共15页
开发高效催化剂对于电解水析氢反应(HER)至关重要。在乙酸锰与氯化钠混合溶液刻蚀处理的泡沫镍(NF)上电沉积钯(Pd)纳米颗粒,合成了电解水析氢催化剂(PdMn/NF-45m),Pd含量为0.52%(质量分数)。该催化剂在宽p H范围内表现出优异的HER性能,... 开发高效催化剂对于电解水析氢反应(HER)至关重要。在乙酸锰与氯化钠混合溶液刻蚀处理的泡沫镍(NF)上电沉积钯(Pd)纳米颗粒,合成了电解水析氢催化剂(PdMn/NF-45m),Pd含量为0.52%(质量分数)。该催化剂在宽p H范围内表现出优异的HER性能,在1 mol/L KOH、0.5 mol/L H_(2)SO_(4)和1 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电解液中达到1000 m A/cm^(2)电流密度时所需的过电位仅为302、67和645 m V。溶液刻蚀增加了NF的活性表面积,Mn掺杂降低了Pd的氢吸附自由能。此外,金属氢氧化物促进了水分解为吸附氢,进而与Pd活性位点结合生成氢气,提高了析氢效率。在1000 m A/cm^(2)的电流密度下,该催化剂在1 mol/L和6 mol/L KOH电解液中均可稳定运行240 h;在0.5 mol/L H_(2)SO_(4)溶液中可稳定运行76 h;在1 mol/L PBS溶液中可稳定运行230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电刻蚀 电子结构 反应 亲水疏气表面 电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描述金属氢化物反应器中反应-传热耦合现象的理论模型构建
4
作者 王京 李瑞卿 +4 位作者 代敏 杨福胜 Jasmina Grbovic NOVAKOVIC 吴震 张早校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74,共11页
为了完善金属氢化物反应器理论模型,实现精确描述反应器内部反应过程,利用经典的Stefan问题,描述金属氢化物反应器内部的氢热耦合现象,将之简化为反应锋面推进问题。通过结合热势理论和过增元等的热质理论,提出了一套新的基于热势理论... 为了完善金属氢化物反应器理论模型,实现精确描述反应器内部反应过程,利用经典的Stefan问题,描述金属氢化物反应器内部的氢热耦合现象,将之简化为反应锋面推进问题。通过结合热势理论和过增元等的热质理论,提出了一套新的基于热势理论的修正求解方法。该方法在求解耗散函数过程中,不再依照热位移场与内热源的关系将热位移场区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求导,而是对热位移场整体进行求导。结果发现,与文献结果对比,热势理论修正方法求得的近似解在结构上涵盖了现有的理论模型,且具有较高的精度,与模拟结果的平均误差为0.6%。研究表明,利用反应锋面推进模型描述反应器中氢热耦合现象是合理的,所构建的理论模型可以对不同工况下的反应过程进行合理及精确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物反应 热耦合 热势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烷烃催化制氢反应器的设计与性能优化:前沿进展与挑战
5
作者 马梓轩 施瑞晨 +8 位作者 刘明杰 杨莹杰 宋子瑜 梅晓鹏 高晓峰 洪龙城 姚思宇 张治国 任其龙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19-2937,共19页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液态有机储氢(LOHCs)技术作为氢能安全高效储运的重要方案,已成为氢能产业的研究热点。环烷烃储氢载体,如甲基环己烷和环己烷,因其较高的储氢密度、低廉的价格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成为LOHCs的重要...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液态有机储氢(LOHCs)技术作为氢能安全高效储运的重要方案,已成为氢能产业的研究热点。环烷烃储氢载体,如甲基环己烷和环己烷,因其较高的储氢密度、低廉的价格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成为LOHCs的重要选项。然而,环烷烃的脱氢反应效率和选择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必须深入研究反应器的设计策略,优化催化剂与反应器之间的匹配。本文系统论述了各类反应器基于传质和传热特性提升的设计策略,详细阐述了其对催化环烷烃脱氢高效释放氢气性能优化的重要影响。深入分析了环烷烃脱氢反应器内传质、传热、传动与反应过程之间的协同作用并加以利用,不仅能够大幅提高环烷烃脱氢效率,还能显著提升能量与资源的利用率。结合前沿的反应器设计理念、多尺度建模与实验验证,有望为高性能脱氢反应器的开发与优化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路径,为化工过程的效率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液态储 传热 传质 环烷烃脱 化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氢生物柴油-乙醇-柴油三元燃料燃烧机理及反应活性分析
6
作者 张煜奇 梅德清 +3 位作者 蔡茂春 赵卫东 章传方 胡千杰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40-1347,共8页
为明晰含氧生物燃料加氢生物柴油(HB)和乙醇(E)增强燃烧反应活性的作用机理,依据燃料属性协同互补原则,构建包含162个组分、605步反应的加氢生物柴油-乙醇-柴油混合燃料氧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在压力为6 MPa、燃料与空气当量比为1的条件下... 为明晰含氧生物燃料加氢生物柴油(HB)和乙醇(E)增强燃烧反应活性的作用机理,依据燃料属性协同互补原则,构建包含162个组分、605步反应的加氢生物柴油-乙醇-柴油混合燃料氧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在压力为6 MPa、燃料与空气当量比为1的条件下开展混合燃料燃烧模拟,探究在柴油中掺混不同体积比的加氢生物柴油和乙醇(HB10、HB20、HB5E5、HB10E10、HB15E15)及不同温度(900和1400 K)下混合燃料的化学反应路径及活性物质生成规律。研究表明:分析二元燃料HB10和HB20燃烧反应路径可知,加氢生物柴油向正庚烷裂解反应提供OH,这与加氢生物柴油高十六烷值相契合,表明使用油酸甲酯-硬脂酸甲酯混合物作为实际燃料加氢生物柴油的模型化合物较为合理。在低温900 K下,随着三元燃料体系中加氢生物柴油-乙醇含量增多,OH生成量逐渐减少,此时反应体系活性逐渐降低,削弱了反应强度;而在高温1400 K下,随着加氢生物柴油-乙醇含量增多,体系中形成的OH逐渐增多,反应活性逐渐增强,表明在高温下增加加氢生物柴油-乙醇的含量有利于反应进行。分析高低温混合燃料燃烧反应流可见,长链酯类和烃类(柴油)及短链醇类燃烧氧化的末端反应均集中指向CH_(2)O→HCO→CO这一重要的反应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油酸甲酯 三元燃料 燃烧机理 反应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Cu/ZnO异质结光热电催化剂用于高效析氢反应
7
作者 靳浩东 刘青青 +4 位作者 师朝阳 魏丹阳 于杰 徐旭辉 徐明丽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68-1082,共15页
通过溶剂热-电沉积法成功制备了一种具有丰富活性位点的镍铜合金/氧化锌/泡沫镍(NiCu/ZnO/NF)异质界面结构复合催化剂,并对其形貌结构、物相构成、析氢反应(HER)性能、光热性能和全解水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研究表明:NiCu/ZnO/NF具有... 通过溶剂热-电沉积法成功制备了一种具有丰富活性位点的镍铜合金/氧化锌/泡沫镍(NiCu/ZnO/NF)异质界面结构复合催化剂,并对其形貌结构、物相构成、析氢反应(HER)性能、光热性能和全解水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研究表明:NiCu/ZnO/NF具有优异的HER催化性能,在1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所需的过电位仅为25 mV。高效的催化活性可能是由于NiCu/ZnO异质界面结构的协同效应加快了电子转移速率和优化了HER过程。此外,NiCu/ZnO/NF还表现出了优异的光热转换性能,在光照条件下其HER过电位显著降低,在1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过电位降低至8 mV。此外,将NiCu/ZnO/NF集成到自设计的电解槽-热电装置进行全解水反应,其在50 mA·cm^(-2)电流密度时的槽电压低至0.88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剂 NiCu/ZnO复合材料 异质界面 反应 电解水 集成热电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圆柱形换热结构的金属氢化物储氢反应器吸氢性能优化研究
8
作者 黄静 程腾飞 +5 位作者 方王刚 李晓 何礼青 任兴海 徐义书 成晓北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0-448,共9页
文章建立了基于圆柱形换热结构的金属氢化物储氢反应器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研究了圆柱形换热结构的几何形状和位置对储氢反应器吸氢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构建了数学模型,优化得出了换热结构的最佳位置,还探讨了吸氢过程中合金床层的热质传... 文章建立了基于圆柱形换热结构的金属氢化物储氢反应器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研究了圆柱形换热结构的几何形状和位置对储氢反应器吸氢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构建了数学模型,优化得出了换热结构的最佳位置,还探讨了吸氢过程中合金床层的热质传递特性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并基于床层之间温差区域的面积分析了多床层热量传递的均匀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内嵌换热环处于合金床层的0.62R位置时,储氢反应器达到90%储氢量的吸氢时间最短,比中心换热管结构和外部换热套结构分别减少了76.3%和60.7%;不同形式的换热结构会导致合金床层的热质传递特性产生差异,进而改变床层反应界面面积和移动速度,最终影响反应器的吸氢性能;当反应器内存在多个独立反应床层时,不同床层之间的温差区域面积越小,则床层之间的热量传递越均匀,换热结构的能效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物储反应 圆柱形换热结构 性能 热质传递 床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N-C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脱氢偶联反应
9
作者 曾蓉 钟燚超 +3 位作者 张慧颖 那兵 王和荣 丁顺民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22-2028,共7页
以葡萄糖为碳源、硫脲为氮源,合成了氮掺杂碳载体(N-C),利用掺杂的氮原子作为作用位点与贵金属钯纳米粒子(Pd NPs)相互作用,得到了负载Pd纳米粒子的N-C(Pd/N-C)催化剂,将其用于硅烷与醇的脱氢偶联反应,并推测了其催化硅烷和醇脱氢偶联... 以葡萄糖为碳源、硫脲为氮源,合成了氮掺杂碳载体(N-C),利用掺杂的氮原子作为作用位点与贵金属钯纳米粒子(Pd NPs)相互作用,得到了负载Pd纳米粒子的N-C(Pd/N-C)催化剂,将其用于硅烷与醇的脱氢偶联反应,并推测了其催化硅烷和醇脱氢偶联反应的可能机理。采用XRD、XPS、SEM、TEM、ICP-OES和GC-MS对催化剂进行了结构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负载在载体上的Pd NPs分散均匀,粒径大小为(4.87±1.10)nm;Pd/N-C中的N与Pd NPs相互作用能有效分散并稳定Pd NPs。与Pd/C催化剂相比,Pd/N-C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N-C载体对Pd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Pd/N-C催化二苯基硅烷与甲醇的脱氢偶联反应1 h的条件下,二苯基硅烷转化率和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的选择性均可达到99%以上,催化剂循环使用6次后二苯基硅烷转化率仍达92%以上,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选择性达到99%以上;此外,Pd/N-C催化剂还具有优异的底物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掺杂碳 负载钯催化剂 偶联反应 硅烷 催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剂结构组成对沥青质加氢反应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孙洁 肖胜玉 +2 位作者 李明桢 李英豪 孙昱东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1,共6页
目的 为催化剂孔结构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具有不同孔径的两种催化剂对沥青质的加氢反应性能进行研究,对比催化剂孔结构对沥青质加氢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 不同来源渣油沥青质的转化率接近,均为60%左右,远小于分子更小的煤焦油沥... 目的 为催化剂孔结构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具有不同孔径的两种催化剂对沥青质的加氢反应性能进行研究,对比催化剂孔结构对沥青质加氢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 不同来源渣油沥青质的转化率接近,均为60%左右,远小于分子更小的煤焦油沥青质的转化率(79.88%),说明位阻效应和分子结构的复杂性对沥青质加氢反应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沥青质在小孔径、高活性金属含量催化剂上的转化率比大孔径催化剂高10%左右,更容易脱除沥青质外围的饱和结构,但由于内扩散的限制及反应后沥青质缩合度的增加,沥青质加氢反应的生焦倾向更大。结论 合适的孔径和活性金属含量以及两者的合理匹配是沥青质加氢反应具有高转化率和良好的产品分布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 反应 催化剂 反应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_(12)H_(x)]^(2-)催化乙烯中微量乙炔半加氢反应的理论研究
11
作者 陈康杰 王婉楠 +2 位作者 史秀锋 任瑞鹏 吕永康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9-647,共9页
【目的】乙烯中微量乙炔半加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度加氢。高浓度的乙烯是导致过度加氢的主要原因,因此,设计具备乙炔富集能力的催化剂对于乙炔半加氢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设计了具有乙炔富集能力的模型催化剂——[MB_(12)H_(x)]^... 【目的】乙烯中微量乙炔半加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度加氢。高浓度的乙烯是导致过度加氢的主要原因,因此,设计具备乙炔富集能力的催化剂对于乙炔半加氢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设计了具有乙炔富集能力的模型催化剂——[MB_(12)H_(x)]^(2-)(M=Pd、Ni、Ag;x=9、10),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系统研究了乙烯和乙炔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行为,及其催化乙炔选择性加氢的反应机理。乙炔加氢反应涉及的各物种(C_(2)H_(2)、C_(2)H_(3)、CHCH_(3)、C_(2)H_(4)、C_(2)H_(5)、H_(2)以及H原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能、反应热和活化能进行了详细计算。【结果】计算结果表明,在[PdB_(12)H_(9)]^(2-)、[NiB_(12)H_(9)]^(2-)、[AgB_(12)H_(10)]^(2-)上,过度加氢(C_(2)H_(4)+H=C_(2)H_(5))的能垒明显高于半氢化反应(C_(2)H_(4)脱附)的能垒,其中[PdB_(12)H_(9)]^(2-)表现出了最好的乙烯选择性(2.02 eV),同时[PdB_(12)H_(9)]^(2-)较低的限速步骤活化能垒体现出该催化剂具备较高的反应活性(1.18 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B_(12)H_(x)]^(2-) 乙炔 乙烯 密度泛函理论 选择性加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氯氢硅在氢气氛中的热分解及还原体系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
12
作者 李艳平 杨涛 +5 位作者 王洪勋 张城 温国胜 韩治成 蓝公家 严大洲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322-4330,共9页
针对多晶硅生产工艺中的化学气相沉积过程涉及的三氯氢硅在氢气氛中的热分解及还原体系开展微观层面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定性和定量地探究了反应物H_(2)与氢自由基(H·)的数量配比对反应过程的微观作用机制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不... 针对多晶硅生产工艺中的化学气相沉积过程涉及的三氯氢硅在氢气氛中的热分解及还原体系开展微观层面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定性和定量地探究了反应物H_(2)与氢自由基(H·)的数量配比对反应过程的微观作用机制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不同的反应体系中反应物SiHCl_(3)与H_(2)及H·、中间产物HCl与SiH_(2)Cl_(2)及SiH_(4)的动态演化情况及其主要的转化路径,为多晶硅化学气相沉积过程的工艺改进提供了基础的理论支撑。模拟结果表明,反应体系中H·的活泼性明显大于H_(2),H·的引入可以明显加快SiHCl_(3)分子在氢气氛中的热分解与还原过程,具体表现为加入初始反应体系的H·与H_(2)数量比越大,达到反应平衡时被转化的SiHCl_(3)分子越多;中间产物HCl分子的生成量与加入初始反应体系的H·的数量正相关;适量的H·可以促使SiHCl_(3)分子形成一氢代物,而过量的H·促使SiHCl_(3)分子形成多氢取代物,当实际反应体系的反应温度设置为1000K且SiHCl_(3)与H_(2)数量配比设置为1∶1时,有利于副产物SiH_(2)Cl_(2)的形成;为了在相对较低的反应温度(1000K)下得到中间产物SiH_(4),SiHCl_(3)与H_(2)的数量配比至少需要大于1∶1,增加反应体系中H_(2)的含量,有利于提高中间产物SiH_(4)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 气相热分解与还原 自由基 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 动态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溶体催化CO_(2)加氢制甲醇催化活性和反应机理
13
作者 陈志远 王宇宁 +5 位作者 周嘉斌 龚杰松 黄振辉 艾兆 李东方 高文桂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02-3616,共15页
固溶体催化剂应用于CO_(2)加氢制甲醇研究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得益于其固溶强化、晶格畸变和固溶体结构等性能的变化。固溶强化可以有效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能够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保持稳定的催化性能。晶格畸变可以调整催化剂的电... 固溶体催化剂应用于CO_(2)加氢制甲醇研究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得益于其固溶强化、晶格畸变和固溶体结构等性能的变化。固溶强化可以有效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能够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保持稳定的催化性能。晶格畸变可以调整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和表面活性位点,增强界面结构间相互作用促进反应物分子的吸附和活化。固溶体结构可形成较多的氧空位和双金属位点协同效应,在高温活化CO_(2)的过程中,使反应的关键中间体更加稳定,从而有效抑制CO的生成。CO_(2)加氢制甲醇反应机理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甲酸盐物种(HCOO*)和羧基物种(COOH*)2种中间体上。其中,固溶体催化剂更倾向于甲酸盐机理,认为甲酸盐(HCOO*)和甲氧基(CH_(3)O*)是反应的关键中间体。镓锆、铟锆和锌锆是最为常见的3种固溶体催化剂,针对这3种催化剂CO_(2)加氢制甲醇催化活性和反应机理进行总结。最后对固溶体催化剂在CO_(2)加氢制甲醇领域存在的问题的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溶体催化剂 CO_(2)加制甲醇 反应机理 催化活性 改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氢甲酯化合成丙酸甲酯的氢键作用机制及反应动力学研究
14
作者 赵清萍 张敏 +2 位作者 赵辉 王刚 邱永福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01-2713,共13页
丙酸甲酯(MP)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也是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关键中间体,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应用。针对MP的合成过程,构建高效的催化剂体系对满足MP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围绕乙... 丙酸甲酯(MP)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也是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关键中间体,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应用。针对MP的合成过程,构建高效的催化剂体系对满足MP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围绕乙烯氢甲酯化的钯膦酸均相催化剂体系探究了钯前体、酸促进剂、膦/钯摩尔比和酸/钯摩尔比对催化活性的影响。通过核磁共振氢谱表征手段揭示了不同酸根阴离子与甲醇间存在氢键作用,实现对甲醇的活化脱氢,阐明了催化剂转化频率(TOF)与氢键强度的正相关关系和反应活化能与氢键强度的负相关关系。同时优化了搅拌转速、反应压力、催化剂浓度、水含量等反应条件参数,并获得了连续反应过程中催化剂活性的变化规律,表明催化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最后通过反应动力学研究得到甲醇、一氧化碳、乙烯的反应级数分别为1.25、0.5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酯化 酸促进剂 核磁共振 键作用 活化作用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原子转移反应活化能垒预测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李想 李佳莹 +4 位作者 倪恒 孙浩然 曹家伟 陈宇轩 刘凤娇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336-3344,共9页
氢原子转移(hydrogen atom transfer,HAT)是自然界中的基本化学反应之一,准确预测其反应性和选择性对于合理设计相关化学反应至关重要。其中一种重要方法是通过预测反应的活化能垒来研究其反应性和选择性。本文从经验模型和机器学习模... 氢原子转移(hydrogen atom transfer,HAT)是自然界中的基本化学反应之一,准确预测其反应性和选择性对于合理设计相关化学反应至关重要。其中一种重要方法是通过预测反应的活化能垒来研究其反应性和选择性。本文从经验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两个角度综述了当前预测活化能垒的研究进展。经验模型基于已知反应的实验数据和化学规律,采用经验公式(如线性方程)进行拟合,具有较好的可解释性,但在适用性和准确性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而机器学习模型则能够处理更大量级的数据和更复杂的反应机理,在准确预测活化能垒方面更有潜力,但是预测效果依赖于数据的质量,并且可解释性较弱。最后,本文对未来如何开发更准确且可解释的活化能垒预测模型进行了展望,并且期待通过提高活化能垒预测模型的可解释性进而提高人们对反应活性影响因素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转移 自由基 计算化学 反应 模型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els-Alder反应的氢化环氧自修复树脂的制备及性能
16
作者 唐学维 方志强 +1 位作者 江昊 汪国庆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23,27,共7页
以氢化双酚A型环氧树脂、糠胺和N,N'-(4,4'-亚甲基二苯基)双马来酰亚胺为原料,通过开环反应和Diels-Alder反应制备了氢化环氧自修复树脂(HB),并研究了HB涂层的自修复性能和防腐蚀性能。结果表明:HB涂层具有良好的耐溶剂性能、... 以氢化双酚A型环氧树脂、糠胺和N,N'-(4,4'-亚甲基二苯基)双马来酰亚胺为原料,通过开环反应和Diels-Alder反应制备了氢化环氧自修复树脂(HB),并研究了HB涂层的自修复性能和防腐蚀性能。结果表明:HB涂层具有良好的耐溶剂性能、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和自修复性能,受损涂层最低在110℃即可自修复。当原料中马来酰亚胺基团与呋喃基团摩尔比为1∶1时,HB涂层在3.5%(w)NaCl溶液中浸泡7天后的低频阻抗模值最高,为2×109Ω·cm^(2)。HB涂层的自修复性能和防腐蚀性能可以通过调节原料中马来酰亚胺基团与呋喃基团比例来控制。HB在120℃条件下热处理30 min可以再次溶解在溶剂中,可用于HB涂层的循环再利用或无损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环氧树脂 DIELS-ALDER反应 防腐蚀涂层 自修复 循环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基质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去除卤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何俊霞 周经洲 夏四清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共7页
卤代有机污染物(HOPs)广泛存在于水体环境,因其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而对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因此,探寻水体中HOPs去除的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氢基质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H_(2)-MBf R)技术结合中空纤维膜无泡曝气和氢... 卤代有机污染物(HOPs)广泛存在于水体环境,因其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而对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因此,探寻水体中HOPs去除的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氢基质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H_(2)-MBf R)技术结合中空纤维膜无泡曝气和氢自养还原,因经济高效、中间产物毒性较低、可同步去除多种污染物等优势而颇受关注,在HOPs降解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本文总结H_(2)-MBf R去除HOPs的实验室研究,系统梳理H_(2)-MBf R对多种HOPs的降解效能以及影响HOPs去除效率的关键因素,阐述HOPs降解的具体机理和涉及的优势微生物,简略分析该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对应的解决措施,期望为H_(2)-MBf R的工程化应用与推广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代有机污染物(HOPs) 基质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H_(2)-MBfR) 影响因素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转化过程中的氢转移反应
18
作者 李芳 王怡然 +2 位作者 张鹏鹤 刘月明 何鸣元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83-2504,共22页
绿色碳科学已成为碳中和的科学基础。烃转化过程中的C-C键和C-H键的演变贯穿于碳循环全过程。C-C键演变过程中,必然伴随着C-H键的断裂和形成,即该过程中也同时存在氢转移反应。本文聚焦于烃转化过程中的氢转移反应,从氢转移反应的机理... 绿色碳科学已成为碳中和的科学基础。烃转化过程中的C-C键和C-H键的演变贯穿于碳循环全过程。C-C键演变过程中,必然伴随着C-H键的断裂和形成,即该过程中也同时存在氢转移反应。本文聚焦于烃转化过程中的氢转移反应,从氢转移反应的机理、氢转移反应的调控和氢转移反应在产物导向生成的烃转化过程中的应用三个维度进行了评述,并从氢转移反应的视角,展望了不同碳资源(化石资源、生物质资源、废塑料资源和CO_(2)资源)在其高效转化中的合理角色(氢受体/氢供体),提出生物质和水作为潜在的可持续氢供体,将在绿色碳科学指导下的未来能源体系构建中发挥核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碳科学 烃转化 转移反应 受体 供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氢燃料燃烧三步简化反应机理
19
作者 姚霄 王超 +3 位作者 杨建文 胡海峰 李炎栋 杨锐 《火箭推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5,共14页
随着液体火箭发动机性能不断提升,应用场景和工况范围不断拓展,为了实现快速迭代的研发模式,需要在短时间内以较高精度获得燃烧流场仿真结果,这对反应机理的宽工况适用性与计算的经济性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构建了一种适用于宽工... 随着液体火箭发动机性能不断提升,应用场景和工况范围不断拓展,为了实现快速迭代的研发模式,需要在短时间内以较高精度获得燃烧流场仿真结果,这对反应机理的宽工况适用性与计算的经济性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构建了一种适用于宽工况范围([0.1,2.0]当量比、[1,1000]倍大气压、[300,1000]K初温以及[0,4]氮氧比)的碳氢燃料燃烧三步简化反应机理,使得在大范围工况下能同时获得较准确的绝热平衡温度、层流火焰速度和点火延迟分布。甲烷和癸烷的零维/一维火焰计算结果显示,在当量比、压力、初温和氮氧比大幅变化的情况下,三步机理计算的宏观燃烧参数与详细机理、骨架机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进一步计算了Sandia火焰D,并与详细机理及实验进行对比,温度、速度及组分分布证明了该机理在计算湍流燃烧时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 燃烧 简化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床渣油加氢反应器压降上升的原因及对策
20
作者 邵志才 刘涛 +1 位作者 胡大为 戴立顺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12,共6页
分析了A,B,C 3套固定床渣油加氢工业装置反应器压降上升的主要原因,发现:A装置催化剂床层中Fe,Ca,C的沉积导致催化剂床层空隙率逐渐下降,第一反应器压降上升;B装置Ⅰ系列第七周期催化剂床层中Fe、C的沉积导致催化剂床层空隙率逐渐下降,... 分析了A,B,C 3套固定床渣油加氢工业装置反应器压降上升的主要原因,发现:A装置催化剂床层中Fe,Ca,C的沉积导致催化剂床层空隙率逐渐下降,第一反应器压降上升;B装置Ⅰ系列第七周期催化剂床层中Fe、C的沉积导致催化剂床层空隙率逐渐下降,第一反应器压降上升;C装置Ⅰ系列第二周期前置上流式反应器的催化剂床层膨胀率较大,导致顶层催化剂颗粒碰撞催化剂床层上部约翰逊网或出口收集器,内构件压降增加,反应器压降升高,而上流式反应器中催化剂磨擦产生的粉尘或磨细的催化剂进入第二反应器,降低了第二反应器催化剂床层空隙率,使得其压降升高。针对不同反应器压降上升的原因提出延缓压降上升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床 渣油加 滴流床反应 上流式反应 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