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维菌素和氟虫腈对家蚕毒性与安全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吴声敢 王强 +4 位作者 赵学平 吴长兴 陈丽萍 徐浩 章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5期309-312,共4页
通过饲叶法和接触法测定了阿维菌素和氟虫腈对家蚕的毒性。结果表明,饲叶法中阿维菌素和氟虫腈对2龄家蚕的LC50(48h)分别为0.0180mg/kg桑叶和1.9156mg/kg桑叶,其浸渍桑叶的药液浓度分别为0.0360mg/L和3.8312mg/L。接触法中阿维菌素和氟... 通过饲叶法和接触法测定了阿维菌素和氟虫腈对家蚕的毒性。结果表明,饲叶法中阿维菌素和氟虫腈对2龄家蚕的LC50(48h)分别为0.0180mg/kg桑叶和1.9156mg/kg桑叶,其浸渍桑叶的药液浓度分别为0.0360mg/L和3.8312mg/L。接触法中阿维菌素和氟虫腈对2龄家蚕的LC50(24h)分别为13.3329μg/cm2和29.7100μg/cm2。阿维菌素和氟虫腈对家蚕的毒性比均小于1,对家蚕的毒性为高毒,应禁止其在桑园及附近农田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维菌素 虫腈 家蚕 毒性 安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虫腈等7种杀虫剂对鲫鱼的毒性及安全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周杜挺 何可佳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06年第9期18-20,共3页
本文研究了氟虫腈等杀虫剂对鲫鱼的急性毒性作用。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对鲫鱼的毒性最高,毒死蜱、三唑磷毒性较高,氟虫腈、阿维菌素较安全,杀虫双对鲫鱼最安全。大田实验结果与室内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只是溴... 本文研究了氟虫腈等杀虫剂对鲫鱼的急性毒性作用。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对鲫鱼的毒性最高,毒死蜱、三唑磷毒性较高,氟虫腈、阿维菌素较安全,杀虫双对鲫鱼最安全。大田实验结果与室内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只是溴氰菊酯在稻田环境下,对鲫鱼的急性毒性大幅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毒性 虫腈 阿维菌素 鲫鱼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蕲艾食用历史追溯调查与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杨芳 李苏 +3 位作者 火彤辉 秦晓燕 秦平 陈国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1期144-148,共5页
[目的]探究蕲艾的可食用性,为湖北省蕲艾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及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开展典籍中艾的食用历史考证、蕲春及周边地区食用历史调查及大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艾的食用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湖北省蕲春及周... [目的]探究蕲艾的可食用性,为湖北省蕲艾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及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开展典籍中艾的食用历史考证、蕲春及周边地区食用历史调查及大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艾的食用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湖北省蕲春及周边地区居民均有食用蕲艾的习惯,成年人的平均食用年限35.14年,每日食用量9.04 g。食用方式主要包括鲜艾叶、艾草糕点、艾草面食、泡茶、药用、泡酒等,未出现不良反应。鲜嫩蕲艾叶高温处理粉大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其LD_(50)大于7.5 g/kg,属实际无毒物质。[结论]鲜嫩蕲艾叶可作为一种安全的潜在食药两用资源,为全方位多途径开发新的食品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蕲艾 食用历史 急性毒性试验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对环境生物的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2
4
作者 史梦竹 李建宇 +4 位作者 傅建炜 游泳 林涛 郑丽祯 魏辉 《生物安全学报》 2014年第1期51-55,共5页
【背景】高效氯氟氰菊酯是一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鳞翅目、鞘翅目和半翅目等多种害虫以及螨类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关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某种环境生物的单一安全性评价的研究颇多,但缺乏系统的评价。【方法】根据《化学农药环境... 【背景】高效氯氟氰菊酯是一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鳞翅目、鞘翅目和半翅目等多种害虫以及螨类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关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某种环境生物的单一安全性评价的研究颇多,但缺乏系统的评价。【方法】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测定了8%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对6种非靶标环境生物鹌鹑、蜜蜂、家蚕、斑马鱼、大型溞和蚯蚓的毒性,并进行了环境安全性评价。【结果】8%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对鹌鹑的经口毒性7 d LD50为54.4762 mg·kg-1,属中毒;对蜜蜂经口毒性的48 h LC50为2.7391 mg·L-1,属高毒;对家蚕和斑马鱼的96 h LC50分别为0.0067和0.0007 mg·L-1,均为剧毒;对大型溞的抑制毒性EC50(48 h)为1.2716 mg·L-1,属中毒;对蚯蚓的14 d LC50为32.3313 mg·kg-1,属低毒。【结论与意义】本文明确了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对环境生物的毒性及安全性,可为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合理利用及其对环境生物危害的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 环境生物 毒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研究报告 被引量:44
5
作者 刘勤晋 陈文品 +1 位作者 白文祥 李清泽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1-145,共5页
报道了采用昆明种小白鼠,用茶汤灌胃法对三个云南产不同年份的普洱茶产品和云南大叶烘青绿茶的急性毒性对比研究结果,三个普洱茶样品的LD50分别为:9.7 g/kg、11.2 g/kg、12.2 g/kg,而测得烘青绿茶的LD50为7.5 g/kg。并发现四个样品的一... 报道了采用昆明种小白鼠,用茶汤灌胃法对三个云南产不同年份的普洱茶产品和云南大叶烘青绿茶的急性毒性对比研究结果,三个普洱茶样品的LD50分别为:9.7 g/kg、11.2 g/kg、12.2 g/kg,而测得烘青绿茶的LD50为7.5 g/kg。并发现四个样品的一次灌胃量在5 g/kg以下时喂养观察十四天没有动物死亡,1/2LD50以下的灌胃量灌胃后多数动物表现出神经兴奋症状;随着灌胃剂量加大,动物在10 min后出现神经抑制症状。三个普洱茶样的急性致死时间只有一个高峰期,而烘青绿茶则有两个死亡高峰期,死亡原因是由过高浓度的咖啡碱和茶多酚有关,从LD50来看,两类茶叶的食用安全性都很高,但科学的饮茶法是饮茶健身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急性毒性 安全性 昆明种小白鼠 茶汤灌胃法 云南 大叶烘青绿茶 LD50 症状 灌胃剂量 食用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籽仁油的90 d亚慢性经口毒性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彭婷 梁丽军 +6 位作者 曾哲灵 李美娜 鄢祥辉 夏佳恒 余平 万冬满 文学方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3-89,100,共8页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以4.0、2.0、1.0、0.0 mL/kg剂量的樟树籽仁油对4组SPF级SD大鼠(20只/组、雌雄各半)连续灌胃90 d,研究樟树籽仁油的亚慢性经口毒性,探明其剂量-反应关系,毒作用靶器官和可逆性。结果表明:90 d经口毒性试...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以4.0、2.0、1.0、0.0 mL/kg剂量的樟树籽仁油对4组SPF级SD大鼠(20只/组、雌雄各半)连续灌胃90 d,研究樟树籽仁油的亚慢性经口毒性,探明其剂量-反应关系,毒作用靶器官和可逆性。结果表明:90 d经口毒性试验期间,大鼠的活动和生长均正常;除高剂量组雌、雄性大鼠的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外(p<0.05),各剂量组雌、雄性大鼠的体质量及其增量、进食量及食物利用率、脏体比、血常规、血生化、血电解质和尿液等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检查未见樟树籽仁油对大鼠的作用靶器官产生有意义的病理变化。综上,樟树籽仁油对大鼠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无剂量-反应关系,对大鼠的作用靶器官无毒害作用且无剂量-反应关系,樟树籽仁油无亚慢性经口毒性,其未观察到毒效应的剂量(NOAEL)大于4.0 mL/kg,食用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油 毒理学 90 d亚慢性经口毒性 食用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籽仁油的遗传毒性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彭婷 梁丽军 +6 位作者 曾哲灵 张淑虹 鄢祥辉 夏佳恒 余平 万冬满 文学方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5-81,共7页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通过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TK基因突变试验及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探究樟树籽仁油的致突变和潜在致癌作用。结果表明:樟树籽仁油对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TA1535、TA97、TA98、TA100、TA...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通过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TK基因突变试验及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探究樟树籽仁油的致突变和潜在致癌作用。结果表明:樟树籽仁油对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TA1535、TA97、TA98、TA100、TA102均无致突变作用;樟树籽仁油未抑制L5178Y小鼠淋巴瘤细胞的生长,对体外哺乳类细胞TK基因无致突变作用;樟树籽仁油未导致小鼠细胞微核率上升,对哺乳动物红细胞无致突变作用,无遗传毒性。综上,樟树籽仁油无细胞致突变和潜在致癌作用,没有遗传毒性,具有一定的食用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油 食用安全性 遗传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测试预测食用油毒性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朱燕华 王钟凰 +5 位作者 李昱宗 EI-NEZAMI Hani NORINDER Ulf COTGREAVE Ian A DE VITTE Peter 陈雪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1-75,共5页
探讨利用斑马鱼胚胎预测食用油毒性的可行性。用乙腈和正己烷联合提取采自我国台湾地区的7个不同品质的猪油样本,并用甲醇溶解,然后用斑马鱼胚胎测试提取物的毒性,最后用非靶标高分辨率复合四极杆质谱仪偶联超高液相色谱/质谱系统进一... 探讨利用斑马鱼胚胎预测食用油毒性的可行性。用乙腈和正己烷联合提取采自我国台湾地区的7个不同品质的猪油样本,并用甲醇溶解,然后用斑马鱼胚胎测试提取物的毒性,最后用非靶标高分辨率复合四极杆质谱仪偶联超高液相色谱/质谱系统进一步分析低毒、中毒、高毒代表性样本中的化学组成,结合ChemSpider、CT-link和Vega软件分析预测有毒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结果表明,不同品质的猪油样本毒性差异大,高毒性猪油的特征性质荷比信号相对应的化学成分为脂肪酸的氧化物,是样本的潜在有毒成分。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测试可准确地预测猪油品质,该方法为评估食用油安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 斑马鱼胚胎毒性测试 安全性 非靶标化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籽仁油的急性及42d高剂量经口毒性评价
9
作者 彭婷 梁丽军 +6 位作者 曾哲灵 罗苗 鄢祥辉 夏佳恒 余平 万冬满 文学方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9-65,共7页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以ICR小鼠为试验动物,通过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确定樟树籽仁油的急性毒性剂量和分级;以SD大鼠为试验动物,进行42 d高剂量(4.0 mL/kg)经口毒性试验评价樟树籽仁油的亚慢性经口毒性。结果表明:ICR小鼠生理和活...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以ICR小鼠为试验动物,通过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确定樟树籽仁油的急性毒性剂量和分级;以SD大鼠为试验动物,进行42 d高剂量(4.0 mL/kg)经口毒性试验评价樟树籽仁油的亚慢性经口毒性。结果表明:ICR小鼠生理和活动均正常,无中毒和死亡现象,其组织器官均没有肉眼可见病变且无剂量-反应关系,樟树籽仁油对ICR小鼠急性经口毒性半数致死量(LD50)大于21.5 g/kg,根据急性毒性剂量分级标准判定樟树籽仁油无急性经口毒性,属实际无毒级;樟树籽仁油对SD大鼠的生长和生理没有影响,对SD大鼠的作用靶器官无毒害作用,表明樟树籽仁油在连续42 d饲喂期内没有呈现出亚慢性经口毒性。综上,樟树籽仁油无急性经口毒性,也无42 d高剂量经口毒性,食用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油 食用安全性 急性经口毒性 亚慢性经口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磷虾中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云姣 张海燕 沈晓盛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56-361,共6页
南极磷虾蕴藏量大,营养价值高,是我国开发的战略性极地生物资源。然而因其高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南极磷虾的食用价值开发,如何科学地评价高氟带来的局限性,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就南极磷虾中氟的来源、含量与分布情况、富... 南极磷虾蕴藏量大,营养价值高,是我国开发的战略性极地生物资源。然而因其高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南极磷虾的食用价值开发,如何科学地评价高氟带来的局限性,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就南极磷虾中氟的来源、含量与分布情况、富集机理、赋存形态、迁移变化、脱氟工艺以及食用安全性进行综述,旨在为南极磷虾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含量与分布 氟的赋存形态 氟的毒性与食用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绿香”不宜长期食用
11
《长江蔬菜》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9,共1页
关键词 食用安全性 天绿香 专家委员会 评估分析 毒性作用 食品安全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代发泡剂HFC-245fa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伟 吕剑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2004年第8期17-19,共3页
介绍了 1 ,1 ,1 ,3,3 五氟丙烷 (HFC 2 4 5fa)的各种性质。HFC 2 4 5fa作为CFC 1 1和HCFC 1 4 1b的长期替代品 。
关键词 1 1 1 3 3-五丙烷 发泡剂 CFC-11 HCFC-141B 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 物理性质 环境特性 化学稳定性 燃烧性能 毒性 材料相容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药介绍 被引量:3
13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04年第8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猛杀威 理化性质 毒性 环境生物安全性评价 产品登记 合理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