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喷嘴布置对提升管内气-固流动特性及传热传质的影响
1
作者 王松江 崔凌云 +1 位作者 李国智 刘璐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2-61,共10页
催化裂化提升管内良好的相间传热与传质、气-固流动特性可为催化裂化装置提供有利的反应环境。以某炼油厂1.80 Mt a催化裂化装置的提升管为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4种不同喷嘴布置对提升管内气-固流动特性及传热传质的影响。模拟... 催化裂化提升管内良好的相间传热与传质、气-固流动特性可为催化裂化装置提供有利的反应环境。以某炼油厂1.80 Mt a催化裂化装置的提升管为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4种不同喷嘴布置对提升管内气-固流动特性及传热传质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喷嘴数量为8、喷嘴倾角为30°的布置(布置B)下提升管内催化剂固含率分布和原料油的油气分布均优于其他布置;提升管内相间传热非常迅速,4种喷嘴布置下气-液-固三相温度场分布几乎一致,其中布置B下原料油雾滴分布相对较为均匀。通过对原料油雾滴蒸发情况进行评估,发现布置B具有最好的蒸发效果,有利于催化裂化反应的进行和改善产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提升管 喷嘴 气-固流动特性 传质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纤-激光测定循环湍动流化床关键截面的气-固两相流动特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长练 曾涛 +1 位作者 刘少北 董亮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3-66,共4页
针对循环湍动流化床关键截面的气-固两相流动特性测定缺乏相应的理论作为依据,测定的准确度低,影响循环湍动流化床的应用,导致气固之间传质传热性能差问题,提出一种利用激光-光纤对循环湍动流化床关键截面气固两相流动特性进行测定的方... 针对循环湍动流化床关键截面的气-固两相流动特性测定缺乏相应的理论作为依据,测定的准确度低,影响循环湍动流化床的应用,导致气固之间传质传热性能差问题,提出一种利用激光-光纤对循环湍动流化床关键截面气固两相流动特性进行测定的方法,通过利用Diaspora曳力模型计算流体曳力、利用经验关系式计算气固对流传热通量,并采用中心探测法实现对循环湍动流化床关键截面中空隙率的计算,以流体曳力、气固对流传热通量、以及空隙率的计算结果为依据,建立循环湍动流化床关键截面气-固两相流动的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有线容积法,确定循环湍动流化床关键截面气-固两相流动对流扩散问题的控制方程,提高循环湍动流化床关键截面的气-固两相流动特性测定的准确度。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能够准确实现对循环湍动流化床关键截面中气-固颗粒的流动特性测定,完成对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激光 循环湍动流化床 关键截面 -两相流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CFB锅炉中煤粉不同喷入位置对炉内固相运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周建军 王炯 +3 位作者 冉景煜 蒲舸 张力 唐强 《动力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72-676,716,共6页
针对循环流化床结合煤粉燃烧技术,建立了炉内气固运动特性的三维数学模型,研究分析了煤粉不同喷入位置及不同二次风速度对炉内气固运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二次风速下,煤粉燃烧器布置位置距布风板2600 mm和2000 mm时,颗粒速度... 针对循环流化床结合煤粉燃烧技术,建立了炉内气固运动特性的三维数学模型,研究分析了煤粉不同喷入位置及不同二次风速度对炉内气固运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二次风速下,煤粉燃烧器布置位置距布风板2600 mm和2000 mm时,颗粒速度波动大,流动不稳定,不能在悬浮段形成局部颗粒流浓度;布置位置为距布风板2300 mm时,流动状态较稳定,而且能够在悬浮段形成高浓度颗粒流。因此在采用联合燃烧技术的循环流化床中,保持流化风速为2 m/s时,煤粉燃烧器布置位置在距布风板2300 mm时,能使煤颗粒在炉膛整个上升过程中处于高温燃烧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与动力工程 CFB燃烧与煤粉燃烧相结合 不同进料位置 气-固流动特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