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C-MS联用技术分析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性
1
作者 陈智兰 牛新迈 +4 位作者 谢旭格 黄少敏 甘姣姣 陈美安 秦华珍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33-149,共17页
采用超声波辅助溶剂法和回流法,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3味山姜属(Alpinia)中药(高良姜、大高良姜、红豆蔻)挥发油化学成分,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分别采用Simca 14.1、SPSS 26.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 采用超声波辅助溶剂法和回流法,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3味山姜属(Alpinia)中药(高良姜、大高良姜、红豆蔻)挥发油化学成分,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分别采用Simca 14.1、SPSS 26.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高良姜、大高良姜、红豆蔻分别鉴定出134、130、171种成分;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共有成分有24种。3味山姜属中药主要由萜类、脂肪烃类、芳香烃类、含氧类、苯丙素类等组成。(S)-4-(1-Acetoxyallyl)phenyl acetate(N31)、1HImidazole,4,5-dihydro-2-(phenylmethyl)-(N56)、3-Heptanone,5-hydroxy-1,7-diphenyl-(N100)3种成分是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的化学标志物。高良姜、大高良姜、红豆蔻的共有成分分别为27、3、24种,占比分别为20.15%、2.31%、14.04%。通过对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共有成分、特有成分的分析,表明亲缘关系相同的中药其物质基础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姜属(Alpinia)中药 挥发油 gc-ms联用技术 成分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气质联用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评价不同品牌鱼香肉丝气味差异
2
作者 乔明锋 易宇文 +5 位作者 胡金祥 何莲 蔡雪梅 邓静 王林 杜菊苹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19,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地域、品牌的鱼香调料制备的鱼香肉丝挥发性物质的差异,试验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结合维恩图、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 为探究不同地域、品牌的鱼香调料制备的鱼香肉丝挥发性物质的差异,试验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结合维恩图、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不同地域、品牌鱼香调料制备的鱼香肉丝挥发性物质的差异。电子鼻结合主成分分析显示,4个样品的整体气味轮廓存在明显差异。GC-MS分析表明,4个样品分别鉴定出48,46,69,55种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为85.01%、85.63%、95.30%和84.30%。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正己醛、庚醛、正辛醛、正己醇、桉叶醇、二甲基四硫醚、乙酸异戊酯、异戊醇、异戊醛对样品的气味形成有重要贡献。E-2-庚烯醛、戊醇、乙酸丁酯、戊醛、反-2-辛烯醛、二甲基四硫醚、松油烯、(-)-莰烯是样品特征风味物质。配料差异可能是导致不同地域、品牌鱼香调料制备的鱼香肉丝挥发性物质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香肉丝 品牌 气质联用技术 电子鼻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GC-MS技术对红酸汤特征香气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林莉 董玮 +1 位作者 严红光 袁玮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4-191,共8页
为明确红酸汤的特征香气成分,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贵州地区5种市售红酸汤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电子鼻结果表明,氮氧化合物、短链烷烃、无机硫化物、醇醚醛酮类化合物、有... 为明确红酸汤的特征香气成分,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贵州地区5种市售红酸汤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电子鼻结果表明,氮氧化合物、短链烷烃、无机硫化物、醇醚醛酮类化合物、有机硫化物为5种红酸汤的主要香气成分。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5种红酸汤的特征香气成分可归为3类(W样品、H和G样品、Y和L样品)。运用GC-MS检测到5种红酸汤中含有醇类、酯类、酸类、烷烃类、酚类、醛类、酮类、醚类、烯烃类和其他类共157种挥发性香气成分。经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分析,共筛选出乙醇、乙酸、十六酸乙酯、苯乙醇、1-丙醇、乙酸乙酯等25个VIP值>1的红酸汤关键特征香气物质。综上,利用两种检测技术进行协同分析,可获得较全面的红酸汤特征香气物质,研究结果可为改进红酸汤的风味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酸汤 香气物质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和GC-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干燥方式对香椿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张乐 魏依馨 +5 位作者 史冠莹 蒋鹏飞 赵丽丽 王继红 张少南 王赵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2-234,共13页
为研究干燥方式对香椿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为研究干燥方式对香椿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对真空冷冻干燥、热泵干燥、热风干燥、微波真空干燥的香椿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并进一步结合化学计量方法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探究样品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通过GC-IMS检测到78个峰,鉴定出59种化合物。通过GC-MS鉴定出94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挥发性成分是硫化物、烯烃类和醛类。经过干燥后总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显著降低。通过ROAV法确定了(E,Z)-二-1-丙烯基二硫化物、2-巯基-3,4-二甲基-2,3-二氢噻吩、正己醛、2-己烯醛、丁香酚等为香椿样品中关键香气化合物。PCA和PLS-DA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的样品与新鲜样品有明显的分离,彼此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鲜样和真空冷冻干燥样品为一组,其他3个干燥香椿样品为一组。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得分共筛选出10种(VIP>1)标志挥发性化合物。干燥方式对香椿风味特性影响显著,真空冷冻干燥组与鲜样最为接近,考虑实际应用热泵干燥为香椿最适宜的脱水方式。本研究为热加工过程中风味品质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干燥方式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挥发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分析红皮龙眼和四季蜜龙眼果肉挥发性成分差异
5
作者 易晨歆 卿昊炜 +6 位作者 黎明 石雨雨 桂秋林 郭慧勤 彭宏祥 丁峰 张树伟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2,共7页
鉴定和分析红皮龙眼和四季蜜龙眼果肉挥发性成分可为龙眼育种、品质改良和产品开发提供参考。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检测红皮龙眼和四季蜜龙眼果肉挥发性成分,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 鉴定和分析红皮龙眼和四季蜜龙眼果肉挥发性成分可为龙眼育种、品质改良和产品开发提供参考。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检测红皮龙眼和四季蜜龙眼果肉挥发性成分,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IP)≥1,p<0.05,差异倍数≥2或≤0.5为基准,筛选差异代谢物,分析比较差异成分。结果表明,红皮龙眼和四季蜜龙眼共检测出挥发性成分76种,包括酯类27种、烷烃类13种、芳烃类10种,萜类8种,酮类5种,醛类3种,醇类、酚类、烯烃类和杂环化合物各2种,胺类和酸类各1种,其中红皮龙眼中检测出挥发性成分75种,四季蜜龙眼中检测出62种,选到差异成分44种;其中酮类中1-(2-羟基-5-甲基苯基)-乙酮仅在四季蜜龙眼中检测到,甲基丁香酚、丁酸甲酯、3-羟基丁酸乙酯、月桂酸乙酯、十四烷酸甲酯、十四烷酸乙酯、乙酸正丙酯、3,4-二甲基苯甲酸甲酯、十八酸乙酯、新松香二烯、3-羟基-3-甲基-丁酸、3-(4-异丙基苯基)-2-甲基丙醇、异榄香素、(E)-茴香脑等14种仅在红皮龙眼中检测到。红皮龙眼和四季蜜龙眼酯类挥发性成分种类最多,红皮龙眼的特有挥发性成分多达14种,四季蜜龙眼的特有挥发性种类仅1种,品种间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皮龙眼 四季蜜龙眼 果肉 香气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气质联用(GC-MS)应用技术培训班”即将举办
6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83-683,共1页
信立方质谱培训中心与仪器行业最大的门户网站仪器信息网合作将于2013年8月14-16日举办“气质联用(GC-MS)应用技术培训班”。信立方质谱培训中心致力于质谱应用技术培训工作,旨在提高分析人员的应用技术水平,使质谱技术更好地服务... 信立方质谱培训中心与仪器行业最大的门户网站仪器信息网合作将于2013年8月14-16日举办“气质联用(GC-MS)应用技术培训班”。信立方质谱培训中心致力于质谱应用技术培训工作,旨在提高分析人员的应用技术水平,使质谱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科研、生产及质控、监测等工作。自2009年,迄今已举办二十余期不同类型(包括气质联用、液质联用和质谱谱图解析)和层次的质谱培训班,受到广大分析工作人员的好评。欢迎有志提高气质联用水平的分析人员前来参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培训班 气质联用 应用 质谱技术 仪器信息网 技术培训工作 培训中心 门户网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气质联用(GC-MS)应用技术培训班”即将举办
7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8-458,共1页
信立方质谱培训中心与仪器行业最大的门户网站仪器信息网合作将于2013年8月14-16日举办"气质联用(GC-MS)应用技术培训班"。信立方质谱培训中心致力于质谱应用技术培训工作,
关键词 技术培训班 气质联用 应用 仪器信息网 技术培训工作 培训中心 门户网站 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不同来源花椒挥发油成分
8
作者 张超东 刘红宇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2期72-78,共7页
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对不同来源的九叶青花椒、顶坛花椒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提取并分析组成,结果表明:4种不同来源的花椒挥发油共检测出57种成分,共有组分54种,主要含有烯类、酯类、醇类和少量醛类化合物,其中烯类化合物总的相对... 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对不同来源的九叶青花椒、顶坛花椒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提取并分析组成,结果表明:4种不同来源的花椒挥发油共检测出57种成分,共有组分54种,主要含有烯类、酯类、醇类和少量醛类化合物,其中烯类化合物总的相对含量最高,酯类醇类次之;同产地不同品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花椒挥发油组分含量有所不同,花椒种类、产地环境对挥发油组分形成有一定影响,双环己烷仅在德江顶坛花椒中发现,德江云南青花椒挥发油中芳樟醇、环己醇、榄香烯含量更高,而D-柠檬烯在德江九叶青花椒中含量更高,乙酸芳樟酯在贞丰顶坛花椒挥发油成分中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 花椒挥发油 化学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联用技术培训班”即将举办
9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6-196,共1页
关键词 联用技术 有机质谱 gc-ms 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立方“第三期GC-MS联用技术培训班”2009年9月在杭州举办
10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7-87,共1页
关键词 gc-ms联用 技术培训班 杭州 立方 有机质谱 培训中心 仪器信息网 工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联用技术培训班”即将举办
11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8-158,共1页
关键词 gc-ms联用 技术培训班 质谱技术 常规检测 有机化合物 培训中心 大用户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不同品牌道口烧鸡的香气差异性 被引量:19
12
作者 孙灵霞 李苗云 +4 位作者 靳春杰 朱永乐 柳艳霞 刘欢欢 赵改名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8-243,共6页
为比较不同品牌道口烧鸡的香气差异,利用电子鼻和气质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对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结合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可实现对不同品牌道口烧鸡香气... 为比较不同品牌道口烧鸡的香气差异,利用电子鼻和气质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对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结合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可实现对不同品牌道口烧鸡香气的快速区分;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共检出道口烧鸡中的51种挥发性物质,其在各品牌样品中的组成和比例不同,分别形成了各品牌烧鸡的独特风味;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法(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得到13种关键香气化合物,包括2种醇类物质、6种醛类物质、4种萜烯类物质和2-戊基呋喃,它们是样品香气差异的主要物质。通过对关键香气化合物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这13种关键香气化合物可以区分不同品牌道口烧鸡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口烧鸡 香气 关键香气化合物 电子鼻 气质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和电子鼻技术的武夷岩茶香气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王鹏杰 张丹丹 +3 位作者 邱晓红 杨国一 王文震 叶乃兴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18,共3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和电子鼻技术对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奇兰等4个品种的武夷岩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奇兰中鉴定出香气成分分别为59、55、62、58种,以醇类、...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和电子鼻技术对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奇兰等4个品种的武夷岩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奇兰中鉴定出香气成分分别为59、55、62、58种,以醇类、烯类、酯类和碳氢化合物为主。电子鼻检测结果显示,4个岩茶品种挥发性香气组分差异较明显,采用电子鼻技术可以进行有效区分,这一结果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分析香气成分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将为不同品种岩茶的鉴别以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气质联用技术 电子鼻 香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GC-MS技术对山东成武和广西英家大头菜挥发性物质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赵慧君 胡事成 +1 位作者 张振东 郭壮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16,共6页
为了分析山东成武大头菜和广西英家大头菜中的挥发性物质,首先采用电子鼻技术(electronic nose,E-nose)对两种大头菜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识别,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 为了分析山东成武大头菜和广西英家大头菜中的挥发性物质,首先采用电子鼻技术(electronic nose,E-nose)对两种大头菜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识别,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山东成武和广西英家大头菜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检测。电子鼻的结果显示:广西英家大头菜含有的芳香性物质比山东成武大头菜高,氮氧化物、氰化物、有机硫化物和烷烃等物质含量相对较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果显示:相对含量超过1%的6种物质中,丙酮、醋酸和丁醛在山东成武和广西英家大头菜中含量均很丰富,异戊醛和甲硫醚在山东成武大头菜中含量丰富,乙酸乙酯在广西英家大头菜中含量丰富,与电子鼻的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头菜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主成分分析(PCA)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质联用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馨予 陈芳芳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10期13-14,16,共3页
综述了气质联用技术在食品和环境中的应用,以为气质联用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气质联用技术 食品 环境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质联用技术分析鉴定海洋琼胶液化弧菌脂多糖的脂肪酸
16
作者 张运涛 方玉春 +2 位作者 顾谦群 江晓路 管华诗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62-566,共5页
利用气质联用技术 (GC- MS)对海洋琼胶液化弧菌脂多糖的脂肪酸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 ,该脂多糖的脂质 A部分含有 7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 3种 :正十二碳烷酸 ,正十四碳烷酸和正十六碳烷酸 ;不饱和脂肪酸 4种 ,分别为 9... 利用气质联用技术 (GC- MS)对海洋琼胶液化弧菌脂多糖的脂肪酸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 ,该脂多糖的脂质 A部分含有 7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 3种 :正十二碳烷酸 ,正十四碳烷酸和正十六碳烷酸 ;不饱和脂肪酸 4种 ,分别为 9-十六碳烯酸 ,9-十七碳烯酸 ,11-十八碳烯酸和 9,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质联用技术 海洋琼胶液化弧菌 脂多糖 脂肪酸 核心寡糖 海洋药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气质联用技术分析市售牡丹籽油产品的香气差异性 被引量:12
17
作者 闫鉴 兰天 +4 位作者 王家琪 鲍诗晗 王悦 孙翔宇 马婷婷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264-270,I0002-I0005,共11页
为了解市售牡丹籽油的香气特征和呈香物质的差异性,选取了10款销量较高的市售牡丹籽油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鼻和GC-MS对其香气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有市售牡丹籽油的香气及呈香物质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牡丹籽油产品中挥发性成分对... 为了解市售牡丹籽油的香气特征和呈香物质的差异性,选取了10款销量较高的市售牡丹籽油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鼻和GC-MS对其香气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有市售牡丹籽油的香气及呈香物质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牡丹籽油产品中挥发性成分对电子鼻传感器的敏感性大致相同,但响应值有所差异,结合线性判别分析可实现对不同牡丹籽油产品整体香气特征的快速区分。GC-MS结果显示,在10种市售牡丹籽油产品中共检出133种挥发性化合物,其在各样品中的组成和比例不同,分别形成了不同牡丹籽油产品的独特风味。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法分析得到3种关键风味化合物和5种修饰性风味化合物,是造成不同牡丹籽油产品香气差异的主要物质。对这些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可以简单区分不同牡丹籽油产品。研究可为后续牡丹籽油风味物质的研究以及控制和优化其香气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籽油 香气 关键香气化合物 电子鼻 气质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GC-MS技术分析不同干燥方式 对香葱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顾晨 魏文莉 +1 位作者 马海乐 单艳琴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8-153,共6页
为了分析不同干燥方式对脱水香葱挥发性物质的影响,采用电子鼻技术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将经过热风干燥、红外-热风联合干燥、冷冻干燥、红外-冷冻联合干燥制得的干制香葱样品进行挥发性物质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分析不同干燥方式对脱水香葱挥发性物质的影响,采用电子鼻技术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将经过热风干燥、红外-热风联合干燥、冷冻干燥、红外-冷冻联合干燥制得的干制香葱样品进行挥发性物质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对不同干燥方式处理的脱水香葱在传感器W5S、W1W和W2W上具有较高的响应值。两个主成分PC1和PC2的贡献率分别为71.824%和15.356%,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7.180%(85%以上),可以区分不同干燥处理的脱水香葱的挥发性风味物质。4种不同干燥方法处理后的脱水香葱分别检测到49种(热风干燥)、50种(红外-热风干燥)、66种(冷冻干燥)和53种(红外-冷冻干燥)挥发性物质。热风干燥和红外-热风干燥可以得到风味较好的脱水香葱,由于冷冻干燥温度较低,干燥过程中化合物转化率较低,可采用红外-冷冻干燥使脱水香葱产生焦香气味。因此,联合干燥方法后的脱水香葱具有更浓郁的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葱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挥发性物质 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ME-GC-MS分析稻谷遭受4种霉菌浸染期间挥发性物质成分的变化
19
作者 和肖营 沈玲意 +1 位作者 吕冲 都立辉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180,共9页
对接种4种不同霉菌的稻谷样品中挥发性物质组分分析,探究其变化规律及特征性挥发性物质。首先,将4株霉菌(灰绿曲霉3.0100、灰绿曲霉3.3975、尖孢镰刀菌PM、尖孢镰刀菌PP)制成2种含量的菌悬液,再将其分别接种在稻谷样品上,于28℃、80%相... 对接种4种不同霉菌的稻谷样品中挥发性物质组分分析,探究其变化规律及特征性挥发性物质。首先,将4株霉菌(灰绿曲霉3.0100、灰绿曲霉3.3975、尖孢镰刀菌PM、尖孢镰刀菌PP)制成2种含量的菌悬液,再将其分别接种在稻谷样品上,于28℃、80%相对湿度的恒温培养箱中储藏56 d,每隔7 d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SPME-GC-MS)对稻谷样品进行检测,获得定性和定量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接种不同霉菌的稻谷样品在储藏期间产生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有烷、烯、醇、酮、醛、酸、酯、芳香族化合物及其他类九大类物质,在储藏不同时间后,产生的挥发性物质种类与含量有较大差异,从中找出了4种霉变稻谷的特征性挥发性物质和在不同污染阶段的变化规律。初步研究表明,通过检测稻谷中的挥发性物质来判断污染霉菌的种类和生长状态的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 稻谷 微生物挥发性物质 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QuEChERS-GC-MS/MS检测稻谷中4种有机磷农药残留 被引量:2
20
作者 庄芸蕾 《福建农业科技》 2024年第12期22-27,共6页
建立改进的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GC-MS/MS)测定稻谷中敌敌畏、马拉硫磷、三唑磷、毒死蜱4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以稻谷为试验材料,样品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提取前后和净化时在室温下进行)以及改进... 建立改进的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GC-MS/MS)测定稻谷中敌敌畏、马拉硫磷、三唑磷、毒死蜱4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以稻谷为试验材料,样品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提取前后和净化时在室温下进行)以及改进的QuEChERS前处理方法(提取前后和净化时降低样液温度)2种不同方法进行处理,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进行测定,考察4种有机磷农药的线性关系、定量限、回收率和精密度。结果表明:稻谷中4种有机磷农药在质量浓度0.005~0.5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9,检出限和定量限均能满足标准要求。在0.02、0.1、0.5 mg·kg^(−1)3个不同加标水平下检测马拉硫磷、三唑磷和毒死蜱3种农药残留时,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与改进的QuEChERS前处理方法的检测效果无显著差异,两种方法的重现性、检出限及回收率均能满足标准要求。而对于敌敌畏的检测,采用改进的QuEChERS前处理方法的回收率范围为75.8%~90.4%,比QuEChERS前处理方法的回收率(55.8%~62.4%)高。综上分析表明改进的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GC-MS/MS操作方法准确度好,回收率高,更适用于稻谷中4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 QuEChERS方法 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gc-ms/MS) 有机磷 农药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