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2京津塘高速公路万辆车流的交通事故灾害与气象综合指数的关系 被引量:14
1
作者 丁德平 李迅 +3 位作者 张德山 张庆林 甘璐 杨树林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7-110,共4页
通过整理G2京津塘高速公路3年(2007年3月至2010年2月)逐日逐时万辆车流的交通事故灾害和交通流量及气象要素资料,并将万辆车流的交通事故灾害(交通事故灾害与交通流量之商)与同步气象综合指数进行日变化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平均万辆车流... 通过整理G2京津塘高速公路3年(2007年3月至2010年2月)逐日逐时万辆车流的交通事故灾害和交通流量及气象要素资料,并将万辆车流的交通事故灾害(交通事故灾害与交通流量之商)与同步气象综合指数进行日变化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平均万辆车流的交通事故灾害的日变化最高峰出现在05时,年平均高峰值高达2.34起.辆-1.10-4;年度、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平均万辆车流的交通事故灾害与同步气象综合指数均呈正抛物线的偏右侧相关,即万辆车流的交通事故灾害随气象综合指数的加大而增多;统计学检验(R>Rα=0.01和F>Fα=0.01)效果很好。四个季节的万辆车流的交通事故灾害与气象综合指数相关的系数高达0.778 1~0.853 7。为了更好地将自动气象监测信息服务于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在分析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出了高速公路万辆车流的交通事故灾害的气象综合指数风险等级指标,以期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气象综合指数 相关分析 京津塘高速公路 交通事故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新疆的适用性分析
2
作者 孟琪琳 窦燕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100,106,共9页
构建有效的干旱指数是识别、评价实际旱情的关键。以新疆为研究区域,基于降水、气温、土壤含水量数据,对已有的标准化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指数进行改进,使用逐日降水加权衰减对降雨量进行非等权处理,依据水平衡模型修正得到一种物理机制... 构建有效的干旱指数是识别、评价实际旱情的关键。以新疆为研究区域,基于降水、气温、土壤含水量数据,对已有的标准化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指数进行改进,使用逐日降水加权衰减对降雨量进行非等权处理,依据水平衡模型修正得到一种物理机制清晰、应用简便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n,进一步评价了该指数在新疆地区的适用性,检验了该指数表征旱情时空演变全过程特征的能力,并对造成干旱指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新构建的CIn指数改善了CI指数对新疆气象旱情轻判的问题,所显示的干旱历时与干旱强度对干旱事件的评价更为准确,更加适用于新疆的气象干旱情况;②基于CIn指数计算得出不同时间尺度以及不同干旱等级的气象干旱频率,表征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且“干旱—湿润”的变化情况占主导地位,干旱情况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③各气象驱动因子对干旱指数存在不同的空间相关性,CIn指数与降雨量、潜在蒸散发和相对湿度成正相关,与风速和平均温度成负相关。CIn指数不但克服了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出现的低估旱情等级问题,而且对旱情态势走向评价更加准确,可以为气象干旱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识别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干旱频率 适用性分析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石羊河流域近50年气象干旱特征分析 被引量:28
3
作者 张调风 张勃 +3 位作者 王有恒 刘秀丽 安美玲 张建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75-984,共10页
借助数理统计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omposite index,CI),根据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1961—2010年实测气象资料,对石羊河流域近50a的干旱在时空上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首先计算了各站历年逐日的CI指数,统计近50 a... 借助数理统计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omposite index,CI),根据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1961—2010年实测气象资料,对石羊河流域近50a的干旱在时空上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首先计算了各站历年逐日的CI指数,统计近50 a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各时段的干旱事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干旱发生的频率、覆盖范围和强度和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多年平均日数。分析结果表明:(1)石羊河流域四季干旱发生频率均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在四季中,夏季干旱发生频率最高,冬季频率最低;极小值都在乌鞘岭,极大值略有不同:春、夏、冬季干旱发生频率极大值在民勤,秋季极大值在武威。(2)石羊河流域有大范围干旱发生的年份夏季和秋季较多分别有22 a、11a,冬季最少只有4 a。(3)石羊河流域不同等级干旱日数总体上呈现夏季多冬季少、北部多南部少的规律,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有较好的负相关性。(4)干旱发生成因除了主要受东亚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外,还应考虑到径流的影响。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可为相关部门根据本地区干旱特征制定相应抗旱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干旱频率 干旱覆盖范围 石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中国干旱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59
4
作者 邹旭恺 任国玉 张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1-378,共8页
基于中国606个地面台站1951~2008年的逐日降水量和气温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统计分析了中国全国及十大江河流域近60年的干旱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60年来,从整体来看,中国干旱面积呈现出弱的增加趋势。干旱持续时间长的几个中... 基于中国606个地面台站1951~2008年的逐日降水量和气温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统计分析了中国全国及十大江河流域近60年的干旱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60年来,从整体来看,中国干旱面积呈现出弱的增加趋势。干旱持续时间长的几个中心分别位于北方的辽河流域西部、黄河流域东部、海河流域、西南诸河流域东南部等地,最长持续时间可达4个月以上;北方江河流域干旱面积一般表现出增加趋势,其中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海河流域干旱面积出现显著的增加趋势,辽河流域、海河流域、黄河流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前期连续数年出现大范围干旱,南方大多数江河流域干旱面积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只有西南诸河流域有显著的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江河流域 干旱面积 气候趋势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DSI和SPI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研究 被引量:45
5
作者 闫桂霞 陆桂华 +1 位作者 吴志勇 杨扬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13,共4页
在总结对比已有气象干旱指数的基础上,结合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的优点,提出综合气象干旱指数DI,并对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与区域干旱受旱/成灾面积和径流丰枯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能够较好... 在总结对比已有气象干旱指数的基础上,结合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的优点,提出综合气象干旱指数DI,并对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与区域干旱受旱/成灾面积和径流丰枯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区域干旱受旱/成灾范围,以及河道径流的丰枯状况。并且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还同时考虑了月季降水量的异常和一段时间的水分亏缺,比单个气象干旱指数更能反映农业干旱和水文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帕默尔干旱指数 标准化降水指数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的干旱时空动态格局分析——以甘肃省黄土高原区为例 被引量:26
6
作者 张调风 张勃 +3 位作者 王小敏 贾建英 尹海霞 何旭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20,共8页
借助ArcGIS 9.3和SPSS数据软件平台,根据甘肃省黄土高原区33个气象站1962-2010实测气象资料,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对甘肃省黄土高原区近50年的干旱特征进行了时空分析。首先计算了各站历年逐日的CI指数,统计近50年各站点出现的干旱... 借助ArcGIS 9.3和SPSS数据软件平台,根据甘肃省黄土高原区33个气象站1962-2010实测气象资料,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对甘肃省黄土高原区近50年的干旱特征进行了时空分析。首先计算了各站历年逐日的CI指数,统计近50年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各时段的干旱事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甘肃省黄土高原区历年各地区干旱发生的覆盖范围、频率和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多年平均天数,揭示了甘肃省黄土高原区干旱发生的时空差异和动态格局。分析结果表明,(1)甘肃省黄土高原区有大范围干旱发生的年份,夏季和秋季较多分别有13、8 a,冬季最少,只有3 a。(2)从空间尺度来看,甘肃省黄土高原区中兰州-榆中-靖远一带和庆阳北部属于高值区,而岷县、渭源一带属于低值区;106°E以西"临洮-通渭-天水"一带和庆阳东南部是干旱变幅最大的地方。(3)从季节尺度来看,夏季干旱频率和持续日数最多,春季、秋季次之,冬季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时空格局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海河流域干旱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文静 延军平 +1 位作者 刘永林 李英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6-344,共9页
基于海河流域30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的气象数据,计算各站历年逐日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值,并对等级划分标准进行修正,统计了近55 a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对海河流域干旱的持续时间、强度、发生频率和覆盖面积百分率进行了分析,揭示... 基于海河流域30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的气象数据,计算各站历年逐日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值,并对等级划分标准进行修正,统计了近55 a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对海河流域干旱的持续时间、强度、发生频率和覆盖面积百分率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海河流域干旱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5 a海河流域干旱严重程度趋于上升且发生范围广泛。该流域干旱持续时间和干旱强度均呈增加的趋势。海河流域的干旱在四季均有发生,其中冬旱最为严重,夏旱严重程度较低。(2)海河流域干旱程度呈现出高频低强度、低频高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干旱持续时间和干旱强度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南高北低的分布规律,而年干旱发生频率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干旱强度 海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修正及在西南地区的适用性 被引量:78
8
作者 赵海燕 高歌 +1 位作者 张培群 延晓冬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98-705,共8页
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在用加权降水量(W_(AP))改进标准化降水指数的基础上,对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_C)进行了修正,定义为I_(CW)。通过对比指数修正前后在干旱频率、年干旱强度和干旱发展过程中的不连续加重、以及与同期土壤湿度相关性的差... 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在用加权降水量(W_(AP))改进标准化降水指数的基础上,对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_C)进行了修正,定义为I_(CW)。通过对比指数修正前后在干旱频率、年干旱强度和干旱发展过程中的不连续加重、以及与同期土壤湿度相关性的差异,分析了I_(CW)在修正后的改进效果及在西南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修正前后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多年干旱频率和年干旱强度两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I_(CW)减少了干旱发展过程中的不连续加重现象,且与同期土壤湿度有更好的相关性,即I_(CW)比I_C更加接近实际干旱的演变规律,I_(CW)比I_C更适合在西南地区实时干旱监测业务中使用。然而,由于该研究未对I_C中的相对湿润度指数进行修正,而相对湿润度指数的突变同样可以导致不连续加重的出现,因此,I_(CW)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连续加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_C 加权降水量W_(AP)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洞庭湖流域干旱时空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薛联青 张竞楠 +2 位作者 刘晓群 宋佳佳 邢宝龙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共6页
运用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根据洞庭湖流域19个气象站1961—2009年的实测气象资料,运用小波理论分析洞庭湖流域发生的干旱时间差异,并对洞庭湖流域的干旱特征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格局上,洞庭湖流域发生90%以上范围的干... 运用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根据洞庭湖流域19个气象站1961—2009年的实测气象资料,运用小波理论分析洞庭湖流域发生的干旱时间差异,并对洞庭湖流域的干旱特征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格局上,洞庭湖流域发生90%以上范围的干旱周期四季依次为:春季16a,夏季13 a,秋季9 a,冬季16 a;在空间格局上,洞庭湖流域干旱发生程度整体上是以衡阳、邵阳,芷江、通道以西,石门、南县以北三个地区为中心向其四周递减;从季节尺度来看,整体上秋季干旱最为严重,冬季次之,春季干旱最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洞庭湖流域 干旱特征 时空格局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广西农业干旱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陆甲 李广海 +3 位作者 李艳兰 何洁琳 李耀先 廖雪萍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007-2013,共7页
【目的】分析改进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M_CI)对广西农业干旱的监测评估效果,探讨改进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广西农业干旱监测评估的适用性。【方法】利用广西89个台站的气象资料,使用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方程(FSWB)、改进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目的】分析改进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M_CI)对广西农业干旱的监测评估效果,探讨改进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广西农业干旱监测评估的适用性。【方法】利用广西89个台站的气象资料,使用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方程(FSWB)、改进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M_CI)分别模拟监测1961-2010年的广西农业干旱情况,对比分析两种指数的应用效果。【结果】IM_CI对农业干旱的历史灾情、典型过程的旱情演变、季节干旱频率的时空特征及季节的干湿特点有较好的描述,总体优于FSB。【结论】IM_CI对广西农业干旱的监测评估效果较好,适用于广西农业的干旱监测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农田土壤水分平衡 改进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干旱监测评估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气象指数和日期类型的电力系统负荷预测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惠中 刘轲 周佳 《电网与清洁能源》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7-71,共5页
气象因素作为影响电力负荷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的焦点。引入了生物气象学中的实感温度、温湿指数、舒适度指数等指标并结合日期类型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来进行负荷预测,避免了传统的一刀切式的预测方法。以某地区实... 气象因素作为影响电力负荷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的焦点。引入了生物气象学中的实感温度、温湿指数、舒适度指数等指标并结合日期类型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来进行负荷预测,避免了传统的一刀切式的预测方法。以某地区实际负荷为例,证明了该方法可以辅助电网公司调度部门更好地把握负荷特性,提高电力负荷预测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预测 综合气象指数 日期类型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改进及其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陈家宁 孙怀卫 +2 位作者 王建鹏 廖卫红 陈皓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71-77,共7页
为准确开展区域干旱监测,该研究对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omprehensive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dex,CI)进行了改进,使其更适用于干旱的长期监测。研究以湖北省区域为典型研究对象,利用高精度气象格网数据以及历史灾情数据,运用游程理论... 为准确开展区域干旱监测,该研究对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omprehensive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dex,CI)进行了改进,使其更适用于干旱的长期监测。研究以湖北省区域为典型研究对象,利用高精度气象格网数据以及历史灾情数据,运用游程理论、相关性分析和M-K趋势检验等方法,对几种常用干旱指数的灾害识别能力、干旱演变趋势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综合干旱指数(The Improved Comprehensive Drought Index,CIn)能够识别湖北省的多数历史重大旱灾;CIn与实际的旱灾受灾面积和旱灾成灾面积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9和0.67,均优于CI指数和SPEI指数;由CIn得到的干旱历时、干旱烈度的空间分布也与文献资料相符合。在湖北省区域内取得的干旱时空演变趋势分析中发现,CIn和SPEI6的M-K测试结果中干旱趋势发生显著变化的面积比例为40.19%和53.99%(P<0.05),明显高于CI和SPEI1指数的26.40%和18.93%,表明CIn和SPEI6对长期的气候变化更为敏感,由此说明,在旱灾趋势分析中应选择合适的干旱监测指标。该研究可为区域气象干旱监测的指标选取提供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监测 气象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适用性分析——以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魏杰 张鑫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85,89,共6页
通过对比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MCI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在各等级干旱统计结果、干旱过程描述能力、干旱空间分布特征、干旱年际变化以及与实际干旱情况对比的差异,分析了MCI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MCI与CI各等级干... 通过对比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MCI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在各等级干旱统计结果、干旱过程描述能力、干旱空间分布特征、干旱年际变化以及与实际干旱情况对比的差异,分析了MCI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MCI与CI各等级干旱月数与干旱频率的监测结果基本一致,但是MCI重旱与特旱的干旱月数稍多、干旱频率也略高;在描述干旱过程时,MCI在干旱发生阶段不合理跳跃次数相比CI大为减少;MCI与CI在干旱频率与干旱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上无显著差异,而MCI发生干旱频率略高;在干旱年际变化上,MCI较CI干旱持续时间略长,干旱强度偏重;在实际发生干旱时,MCI与CI定义的干旱等级除个别站点干旱等级略有差异外,总体上一致性较好,都比较符合实际干旱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对比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负荷预测与气象指数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高霞 曾新 卢建立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7-101,113,共6页
本研究通过统计方法分析了保定市、阜平、涞源和涿州4个区域的负荷特点以及波动的规律性,引入生物气象学中的实感温度、寒湿指数、温湿指数、舒适度指数4个指标来综合衡量气象因素对电力负荷的影响。给出了电力负荷与各指标的比值曲线,... 本研究通过统计方法分析了保定市、阜平、涞源和涿州4个区域的负荷特点以及波动的规律性,引入生物气象学中的实感温度、寒湿指数、温湿指数、舒适度指数4个指标来综合衡量气象因素对电力负荷的影响。给出了电力负荷与各指标的比值曲线,通过同一区域的曲线比较说明了引入各气象指数的合理性,通过不同区域的曲线比较说明了不同区域的负荷与气象指数关系的差异,提出网格化建立负荷预测模型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负荷 综合气象指数 网格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指数的陕西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15
作者 蔡新玲 叶殿秀 +2 位作者 李茜 张存杰 王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共8页
利用1961—2010年陕西省72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法,统计分析了近50年陕西省气象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年及四季干旱发生频次和干旱日数总体上呈北高(多)南低(少)分布特征。四季中夏旱频... 利用1961—2010年陕西省72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法,统计分析了近50年陕西省气象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年及四季干旱发生频次和干旱日数总体上呈北高(多)南低(少)分布特征。四季中夏旱频率最高,强度最强,春季其次。各等级干旱日数中轻旱日数最多,中、重和特旱日数依次减少。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及关中中东部既是干旱高发区,也是干旱重发区;近50年陕西区域干旱强度和干旱日数均存在较明显的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春秋两个季节的变化,而夏季和冬季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近50年陕西共发生32起持续性干旱事件,以春夏连旱为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02年持续性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强,反映出陕西区域极端干旱事件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指数的宁夏干旱致灾因子特征指标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红英 张晓煜 +2 位作者 王静 郑广芬 王素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95-1001,共7页
基于1981 2010年宁夏23个气象站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从干旱发生日数、干旱范围、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等方面对宁夏干旱致灾因子特征指标进行了分析,并作了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近30年宁夏干旱发... 基于1981 2010年宁夏23个气象站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从干旱发生日数、干旱范围、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等方面对宁夏干旱致灾因子特征指标进行了分析,并作了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近30年宁夏干旱发生日数、发生范围、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均呈增加趋势;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呈从南到北不断增加的趋势,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最大为0.94,最小在0.1以下,南部大部分地区普遍处于干旱致灾因子低危险区,北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致灾因子高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干旱致灾因子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指数的改进及其在陕西省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红梅 王钊 高茂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0-266,共7页
利用陕西4个站点2002—2012年逐日降水、气温资料和气象干旱指数,结合测墒站建站至2012年墒情数据,通过增加变量和调整权重系数对CI进行改进,统计分析改进前后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陕西干旱过程描述、频率及强度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和改进... 利用陕西4个站点2002—2012年逐日降水、气温资料和气象干旱指数,结合测墒站建站至2012年墒情数据,通过增加变量和调整权重系数对CI进行改进,统计分析改进前后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陕西干旱过程描述、频率及强度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和改进效果,并比较了与同期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性差异。结果表明: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new)监测的干旱日数较CI偏少,春夏季尤为明显。各等级干旱发生频率CInew较CI偏低0.1%~8%,年干旱强度较CI平均偏低64.2,但改进前后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年干旱日数、频率、强度的总体变化特征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均能反映出陕西干旱频率及强度的变化特征。CInew在具体干旱过程监测中的不合理跳跃次数明显减少,克服了CI对弱降水的骤然反应,保留了对强降水的敏感性,CInew与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性达0.9,较CI明显偏好,监测过程更符合实际干旱的演变规律,程度更贴近实际。因此,CInew可以作为陕西干旱监测与评估指标之一在业务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new) 干旱频率 干旱强度 降水强度 土壤相对湿度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订正后的CI指数分析近50年干旱对山西省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徐玲玲 王建林 +3 位作者 宋艳玲 郑昌玲 方利 宋迎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7-233,共7页
利用1961—2010年山西省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出逐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通过对比CI指数与临近农田站1992—2010年的土壤墒情观测资料,分区域和发育期订正了玉米发生干旱时的CI指数评判标准。同时结合近50年山西省玉米单产资... 利用1961—2010年山西省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出逐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通过对比CI指数与临近农田站1992—2010年的土壤墒情观测资料,分区域和发育期订正了玉米发生干旱时的CI指数评判标准。同时结合近50年山西省玉米单产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法分区域构建了山西省玉米干旱减产定量评估模型。结果表明,玉米不同发育期发生干旱的CI指数评判标准与传统的气象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差异较大。以晋南区为例,玉米播种至出苗期、拔节至抽雄期、乳熟至成熟期发生干旱的CI指数评判标准为≤-1.2,出苗至拔节期为≤-1.3,抽雄至乳熟期为≤-0.9。山西省玉米全生育期干旱累积指数与气象影响产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335(晋北区)、0.6929(晋中区)和0.8041(晋南区);不同区域玉米干旱减产定量评估模型模拟的近50年玉米产量变化与实际气象影响产量通过Pearson相关性显著性检验,能较为准确地评估玉米发生干旱时的产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气象干旱 玉米产量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指数在四川省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潘妮 卫仁娟 +2 位作者 詹存 梁川 徐正东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78,共8页
干旱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四川省的农业发展,为合理分析四川省干旱情况,干旱指数的选择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四川省39个气象站点1960年-2013年的气象资料,分别计算1961年、1994年、2006年和2009年-2010年各站点相对湿润指数M、气象干旱综合... 干旱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四川省的农业发展,为合理分析四川省干旱情况,干旱指数的选择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四川省39个气象站点1960年-2013年的气象资料,分别计算1961年、1994年、2006年和2009年-2010年各站点相对湿润指数M、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利用Arcgis反距离插值法进行空间插值,并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记录的四川省典型年干旱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进而评价四种干旱指数在四川省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对于1961年夏旱,M指数和CI指数均表现出无旱或轻旱,SPI指数结果较实际情况偏小,SPEI指数监测出了干旱的重灾区,效果在四个干旱指标中最好;1994年夏伏旱,M指数监测结果偏小;CI指数出现了空报,对川东地区和川西高原的监测结果偏小,SPEI指数在达县、巴中一带结果偏小,而SPI指数在成都、绵阳一带的结果偏小。2006年伏旱,M指数监测结果偏小;CI指数比M指数效果稍好,但结果仍然偏小;SPI指数和SPEI指数监测出的干旱特征与实际一致;2009年-2010年的冬春连旱,SPEI指数效果最好,M指数次之,SPI指数效果最差。SPEI指数最能反映四川省典型干旱年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干旱 相对湿润指数M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_I指数的贵州省干旱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金凤 冯杰 何祺胜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共5页
贵州干旱频发,亟需采用合理的干旱指标分析研究干旱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指导抗旱工作。与单项干旱指数相比,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同时考虑了降水和蒸散能力对干旱发生的累积效应,更能精确地反映不同的干旱状况。验证了CI指数在贵州的适... 贵州干旱频发,亟需采用合理的干旱指标分析研究干旱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指导抗旱工作。与单项干旱指数相比,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同时考虑了降水和蒸散能力对干旱发生的累积效应,更能精确地反映不同的干旱状况。验证了CI指数在贵州的适用性,采用统计分析法研究了贵州省50年来干旱发生的频率、范围和强度。结果表明,贵州省年干旱发生频率很高;全年干旱频率分布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增高;四季中,春旱发生频率最高,由西南向东北呈递减趋势,夏旱南北差异不显著,秋旱发生频率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高的条带状分布规律;干旱持续日数和干旱强度呈周期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 土壤相对湿度 时空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