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气象数值模式的风电功率预测系统 被引量:12
1
作者 董广涛 穆海振 +1 位作者 周伟东 史军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76-781,共6页
基于高分辨率中尺度气象模式,利用卡尔曼滤波订正技术和经验统计规律订正技术,通过动态加入实时观测资料对数值模式预报风速进行滚动订正,建立基于气象数值模式的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开展风电场未来72h风速及风电功率预测。利用该系统在... 基于高分辨率中尺度气象模式,利用卡尔曼滤波订正技术和经验统计规律订正技术,通过动态加入实时观测资料对数值模式预报风速进行滚动订正,建立基于气象数值模式的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开展风电场未来72h风速及风电功率预测。利用该系统在上海崇明风电场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预报试验,结果表明:数值模式预报风速与观测值之间的误差随着预报时效增长逐渐加大,并在不同时段模式的系统误差分布规律也有所差别,模式预报风速与误差之间有一定的统计关系。经过滚动订正预报模型订正后,预报发电量误差比模式本身预报发电量误差明显减小,风速及发电功率预报质量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功率预测 气象数值模式 卡尔曼滤波 滚动订正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象数值模式的输电线路覆冰重量估算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彬滨 吴息 +1 位作者 胡欣欣 陈百炼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9-171,188,共4页
针对国内多数导线覆冰模型对输电线路长距离架设地域的代表性不足、覆冰勘测通过现场调查和气象台站资料的统计具有局限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中尺度气象数值模式WRF的覆冰重量估算模型。分别利用贵州省梅花山、威宁覆冰自动观测站2011... 针对国内多数导线覆冰模型对输电线路长距离架设地域的代表性不足、覆冰勘测通过现场调查和气象台站资料的统计具有局限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中尺度气象数值模式WRF的覆冰重量估算模型。分别利用贵州省梅花山、威宁覆冰自动观测站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覆冰期间的冰重观测资料和WRF模式模拟的同期主要气象要素对估算模型进行拟合和独立估算试验。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冰重估算精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气象数值模式 覆冰重量 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残余环流暴雨模式预报检验分析
3
作者 国肖祎 王承伟 齐铎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0期101-107,共7页
为了了解气象数值模式对台风残余环流暴雨的预报能力,以中国气象局(CMA)、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日本气象厅(JMA)全球模式降水预报数据为研究对象,分别对2023年8月2日和2024年7月31日的超强台风“杜苏芮”“格美”残余环流影响... 为了了解气象数值模式对台风残余环流暴雨的预报能力,以中国气象局(CMA)、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日本气象厅(JMA)全球模式降水预报数据为研究对象,分别对2023年8月2日和2024年7月31日的超强台风“杜苏芮”“格美”残余环流影响黑龙江的暴雨预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3种模式120~216 h时效对2次暴雨基本没有预报能力,均从96 h开始稳定预报出有大范围暴雨,但预报的落区偏差较大,预报的最大降水量比实况明显偏小,CMA模式暴雨落区预报相较于ECMWF、JMA模式有一定优势。基于以上分析,针对模式预报存在的偏差提出了应对台风残余环流暴雨的防灾减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暴雨 气象数值模式 预报检验 防灾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计算网格模式预报系统的建立与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彬 周斌 魏敏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4182-4184,共3页
为了在气象部门内跨地域共享使用MM5模式系统,基于建成的气象计算网格平台,成功地接入了MM5模式系统。根据用户预报需求,设计了参数化和业务运行方案,建立了华中区域MM5数值预报应用系统。完成模式系统部署运行后,通过使用网格平台的资... 为了在气象部门内跨地域共享使用MM5模式系统,基于建成的气象计算网格平台,成功地接入了MM5模式系统。根据用户预报需求,设计了参数化和业务运行方案,建立了华中区域MM5数值预报应用系统。完成模式系统部署运行后,通过使用网格平台的资源调度和工作流引擎等工具手段,优化了后处理运行流程。运行分析表明网格平台上MM5模式系统的运行效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计算网格平台 MM5 气象数值模式 性能优化 部署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计算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27
5
作者 赵立成 沈文海 +5 位作者 肖华东 王彬 孙婧 魏敏 李娟 沈瑜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0-558,共9页
高性能计算通过应用超级计算机与并行处理技术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是信息技术发展比较迅猛的领域之一。气象应用始终是高性能计算的重要领域,高性能计算技术有效地解决了高分辨率、高精度气象数值预报模式发展限制,在气象预报预测业务... 高性能计算通过应用超级计算机与并行处理技术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是信息技术发展比较迅猛的领域之一。气象应用始终是高性能计算的重要领域,高性能计算技术有效地解决了高分辨率、高精度气象数值预报模式发展限制,在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中发挥着核心支撑作用。数十年以来,由于数值天气模式研究和业务运行对计算资源的强烈需求,国内外气象领域高性能计算机及应用迅速发展起来。气象领域对高性能计算能力及系统的可靠性需求日益提升。高性能计算技术将与气象预报应用日益融合,相互影响促进,不断创新发展。为满足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和科研工作需求,中国气象部门将进一步提升高性能计算能力,并致力于优化集约高性能计算系统布局,高效管理计算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性能计算 气象数值模式 超级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计算技术在气象部门的应用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彬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76-1479,共4页
针对气象领域对超级计算能力的强劲需求,介绍了高性能计算技术概括与发展动态,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角度分析了气象部门高性能计算技术应用情况和技术特点,指出高性能计算系统是中国气象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并着重展望了中国气... 针对气象领域对超级计算能力的强劲需求,介绍了高性能计算技术概括与发展动态,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角度分析了气象部门高性能计算技术应用情况和技术特点,指出高性能计算系统是中国气象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并着重展望了中国气象部门高性能计算应用趋势,提出未来高性能计算技术将与气象预报应用将日益融合,不断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性能计算 气象部门 应用 气象数值模式 超级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高性能计算应用服务环境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魏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2-97,共6页
为满足气象数值模式业务系统对高性能计算应用服务环境不断增长的需求,提供数值模式稳定、高效运行的应用平台,开展了气象高性能计算应用服务环境建设工作。对应用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规划设计并初步实施了建设方案,主要包括系统与应用... 为满足气象数值模式业务系统对高性能计算应用服务环境不断增长的需求,提供数值模式稳定、高效运行的应用平台,开展了气象高性能计算应用服务环境建设工作。对应用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规划设计并初步实施了建设方案,主要包括系统与应用流程统一规划、模式软件应用框架构建等内容。为气象数值模式业务及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性能计算 服务环境 气象数值模式 软件应用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计算系统性能评测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魏敏 孙婧 +2 位作者 沈瑜 肖华东 李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53-760,共8页
为满足国家级气象数值模式业务系统对高性能计算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提供规模更大、性能更优的高性能计算支撑平台,在高性能计算系统引进工作中开展了基于气象数值模式应用的高性能计算系统性能评测技术研究。该文将行业标准与实际业务... 为满足国家级气象数值模式业务系统对高性能计算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提供规模更大、性能更优的高性能计算支撑平台,在高性能计算系统引进工作中开展了基于气象数值模式应用的高性能计算系统性能评测技术研究。该文将行业标准与实际业务应用相结合,设计了高性能计算系统性能评测方案,建立了中国气象局气象行业高性能计算系统性能评测模型。共选取10个测试程序,分别对单节点性能、网络性能和加速比等8个指标进行了测试和量化评分,并对主要测试结果中具有代表性的气象要素场进行了物理意义合理性检查。评测结果表明:评测方案设计合理,评测模型研究取得较好效果,保障了高性能计算系统引进工作顺利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性能计算 性能评测 气象数值模式 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气象水文预报模型技术研究综述与展望
9
作者 蒋云钟 刘珂 杨明祥 《人民黄河》 2025年第11期13-19,共7页
模型技术是提升黄河流域气象水文预报精度与时效性的核心。梳理了适用于黄河流域复杂下垫面与强人类活动干扰的气象水文预报模型技术发展现状。重点评述了数值气象预报模式(WRF、CMA-MESO等)的本地化改进、多种水文模型(新安江、HEC-HMS... 模型技术是提升黄河流域气象水文预报精度与时效性的核心。梳理了适用于黄河流域复杂下垫面与强人类活动干扰的气象水文预报模型技术发展现状。重点评述了数值气象预报模式(WRF、CMA-MESO等)的本地化改进、多种水文模型(新安江、HEC-HMS、SWAT、VIC及分布式物理模型)在黄河流域的业务实践、水文气象耦合模型的探索应用,以及人工智能模型(深度学习、混合模型)的融合创新。深入分析了当前模型技术在应对黄河流域复杂气候、大规模水土保持工程及密集水库群调度等独特挑战时的优势与局限。探讨了水文气象耦合与人工智能大模型融合创新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构建更精准、智能、可靠的黄河流域预报模型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气象预报模式 水文模型 模型耦合 人工智能 模型适用性 预报精度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