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封存协同提高气藏采收率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业新 柏明星 +2 位作者 刘泳言 杜思宇 王雨童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2-1277,共6页
系统论述了CO_(2)封存协同提高气藏采收率(CSEGR)的机理与影响因素,包括增压与驱替、置换吸附、重力分异、CO_(2)-水-岩作用机理,以及温度与压力、储层渗透率与非均质性、地层水与盐度、CO_(2)注入速率、气体组分的影响。分析了目前CSEG... 系统论述了CO_(2)封存协同提高气藏采收率(CSEGR)的机理与影响因素,包括增压与驱替、置换吸附、重力分异、CO_(2)-水-岩作用机理,以及温度与压力、储层渗透率与非均质性、地层水与盐度、CO_(2)注入速率、气体组分的影响。分析了目前CSEGR的先导试验案例,并进行了展望。研究可为CSEGR的现场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封存 提高气藏采收率 驱替 吸附 重力分异 先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提高气藏采收率及埋存实验 被引量:24
2
作者 汤勇 张超 +3 位作者 杜志敏 崔书姮 马勇新 米洪刚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5年第5期34-40,49,共8页
温室气体CO_2在枯竭气藏中埋存和提高气藏采收率是目前世界研究热点。为了揭示气藏中CO_2埋存与提高气藏采收率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开展了高温高压条件下CO_2驱替CH_4的长岩心实验。通过8 MPa、80℃下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驱替速度... 温室气体CO_2在枯竭气藏中埋存和提高气藏采收率是目前世界研究热点。为了揭示气藏中CO_2埋存与提高气藏采收率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开展了高温高压条件下CO_2驱替CH_4的长岩心实验。通过8 MPa、80℃下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驱替速度、地层倾角、储层渗透率和束缚水存在对CH_4采收率、CO_2突破时间及埋存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O_2驱替CH_4过程采收率在86.92%~98.63%,CO_2突破时间在0.702 PV^0.879 PV,CO_2突破时CH_4采收率在71.73%~87.56%。有束缚水存在时储层中CO_2饱和度约为55%,溶解在水中部分占1.9%PV。驱替速度越小,CO_2突破越快,最终CH_4采收率越小;高注低采45°比低注高采10°、45°时CO_2突破要分别早0.1 PV、0.17 PV,采收率低约3.3%;束缚水存在使CO_2突破滞后0.11 PV,最终CH_4采收率增加约3%;渗透率越低时,相同注入PV时CO_2突破时间越早,最终CH_4采收率越低。研究结果说明,气藏中注CO_2可提高气藏采收率及实施CO_2埋存,CO_2超临界性质、重力作用、低速下扩散以及CO_2在地层水中溶解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超临界CO2 CO2埋存 提高气藏采收率 长岩心驱替 实验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气藏采收率的方法和途径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伦友 孙家征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2-36,共5页
本文从地质、开发的角度简要分析了影响气藏采收率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降低地层水对气藏的侵入强度、降低废弃地层压力,是提高气藏采收率的根本途径,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6种提高气藏采收率的方法,并展望了这些方法的应用前景和未来技术... 本文从地质、开发的角度简要分析了影响气藏采收率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降低地层水对气藏的侵入强度、降低废弃地层压力,是提高气藏采收率的根本途径,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6种提高气藏采收率的方法,并展望了这些方法的应用前景和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采收率 影响因素 途径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衰竭底水气藏注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与碳封存机理 被引量:5
4
作者 张烈辉 熊伟 +5 位作者 赵玉龙 文绍牧 曹正林 刘莉莉 罗山贵 汪永朝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8,I0001,共15页
气藏注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并实现碳封存有望成为大幅度提高天然气产量与碳减排协同的潜在关键技术。为了给底水气藏注CO_(2)高效开发提供指导,针对地层水盐度对CO_(2)-CH_(4)-H_(2)O-NaCl体系相平衡影响、气藏注气过程中压力变化对C... 气藏注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并实现碳封存有望成为大幅度提高天然气产量与碳减排协同的潜在关键技术。为了给底水气藏注CO_(2)高效开发提供指导,针对地层水盐度对CO_(2)-CH_(4)-H_(2)O-NaCl体系相平衡影响、气藏注气过程中压力变化对CO_(2)-CH_(4)-H_(2)O-NaCl体系相平衡影响、注采方案对注CO_(2)提高气藏采收率影响、盐度对注CO_(2)提产及封存影响等目前认识不清的问题开展了CO_(2)-CH_(4)-H_(2)O-NaCl体系相平衡规律及注CO_(2)提采与封存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盐度增加,CO_(2)和CH_(4)在盐水中的溶解度降低,液相的密度和黏度增加,盐度对气相性质几乎没有影响;②随着压力增加,CO_(2)和CH_(4)在液相中的溶解度均增加,气相、液相密度和黏度均增加,液相偏差因子随压力增加而增加,气相偏差因子先减小后增加;③同注同采方案CH_(4)产量更稳定且产出的CO_(2)少,而先注后采方案则会加速CO_(2)与CH_(4)的混合,CO_(2)封存量低,前者更适合注CO_(2)提采及封存;④在不考虑盐析效应的前提下,盐度对CH_(4)采收率和CO_(2)封存量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同盐度的衰竭底水气藏中CH_(4)采收率均超过80%、CO_(2)封存率均超过99%,短期注CO_(2)过程中,CO_(2)主要以气态或超临界态的形式被封存,少部分CO_(2)溶解在液相中,100年后CO_(2)在液相中的溶解质量分数约为5%。结论认为,衰竭底水气藏注CO_(2)能增压补能、驱替置换残余天然气,提高采收率并实现碳封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竭底水 注二氧化碳 提高气藏采收率 碳封存 e-CPA状态方程 CO_(2)-CH_(4)-H_(2)O-Nacl体系 相态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注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微观机理 被引量:4
5
作者 朱清源 吴克柳 +5 位作者 张晟庭 程诗颖 王田多奕 刘琦琦 李靖 陈掌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5-145,共11页
中国致密砂岩气藏资源储量丰富,复杂的气水渗流关系和气水同产特征制约了单井产能的发挥和天然气采收率提高,注CO_(2)是提高气藏采收率(EGR)和实现碳埋存的双赢途径。为明确致密砂岩气藏CO_(2)驱替微观渗流和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机理,指导... 中国致密砂岩气藏资源储量丰富,复杂的气水渗流关系和气水同产特征制约了单井产能的发挥和天然气采收率提高,注CO_(2)是提高气藏采收率(EGR)和实现碳埋存的双赢途径。为明确致密砂岩气藏CO_(2)驱替微观渗流和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机理,指导致密砂岩气藏CO_(2)-EGR方案设计,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BM)建立了孔隙尺度多相多组分流动模型,揭示了致密砂岩气藏储层微观气水分布特征和CO_(2)-EGR的微观渗流机理,并明确了CO_(2)-EGR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驱动压差显著影响了致密砂岩气藏的气水微观分布和水锁程度,使得气水流动能力和气水相对渗透率特征不同;②CO_(2)-EGR微观渗流过程包括气水两相的非混相驱替和CO_(2)-CH_(4)的混相驱替,对应EGR机理为分别受生产压差和地层压力控制的黏性驱替和混相扩散;③注入的CO_(2)可有效缓解水锁现象和贾敏效应,与CH_(4)良好的混相能力能促进沟通分散气泡,微观驱气效率可达42%~94%;④含水饱和度、孔隙结构和驱动压差显著影响微观驱气的作用机制和驱气效率的改善幅度。结论认为,在进行致密砂岩气CO_(2)-EGR的方案设计时,可优先考虑中—低含水饱和度的区块作为试验靶区,并根据靶区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优化不同注气阶段的注采参数,可充分发挥CO_(2)对CH_(4)的黏性驱替和混相扩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注CO_(2)提高气藏采收率 格子玻尔兹曼 微观驱效率 孔隙尺度 多相多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水砂岩气藏注CO_(2)驱气提高采收率机理及埋存效果 被引量:8
6
作者 侯大力 龚凤鸣 +2 位作者 陈泊 梁世杰 苏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103,共11页
注CO_(2)已被广泛应用于提高油气藏采收率,但有关底水砂岩气藏注CO_(2)驱及CO_(2)埋存协同开发的研究较少,气态CO_(2)和超临界态CO_(2)驱替天然气的机理和差异尚不明确。为了改善底水砂岩气藏水侵情况和明确气态与超临界态CO_(2)驱提高... 注CO_(2)已被广泛应用于提高油气藏采收率,但有关底水砂岩气藏注CO_(2)驱及CO_(2)埋存协同开发的研究较少,气态CO_(2)和超临界态CO_(2)驱替天然气的机理和差异尚不明确。为了改善底水砂岩气藏水侵情况和明确气态与超临界态CO_(2)驱提高采收率及CO_(2)埋存机理,以X底水砂岩气藏为例,开展了注CO_(2)驱适宜度评价,提出了X气藏CO_(2)驱最优开发方案,并对比了气态和超临界态CO_(2)驱提采机理和效果,最后对注CO_(2)驱最优方案开展了生产及埋存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①X气藏适合进行注CO_(2)驱,注CO_(2)提高采收率的最优方案即注采井网为低注高采、关井时机为采出气CO_(2)浓度达10%~20%、转注时机为地层压力7.5 MPa、压力恢复水平为地层压力7.5 MPa、注气速度为3.5×10^(4) m^(3)/d、注入量为0.25 HCPV,最优方案相对于衰竭式开发预计提高气藏采收率13.83%。②超临界CO_(2)驱抑制底水锥进效果和提高采收率效果优于气态CO_(2)驱。③注CO_(2)驱最优开发方案下,该气藏的CO_(2)总埋存量为4.7×10^(6) t,其中超临界埋存量、溶解埋存量和矿化埋存量占比分别为86.05%、11.33%和2.62%。结论认为,底水砂岩气藏在发生气井水淹后采用超临界CO_(2)驱可以有效改善储层水侵情况,提高了气藏采收率,该认识为底水砂岩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砂岩 态CO_(2) 超临界态CO_(2) CO_(2)驱 CO_(2)埋存 气藏采收率 开发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北致密气藏注CO驱替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杜建芬 赵勇 +1 位作者 郭平 赵清民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6459-6465,共7页
在低渗透致密气藏注提高气藏采收率是目前世界研究的热点。为了揭示气藏中CO2埋存与提高气藏采收率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开展了高温高压条件下CO2驱替CH4的长岩心实验。通过85℃下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注入时机、注入速度、储层渗透率... 在低渗透致密气藏注提高气藏采收率是目前世界研究的热点。为了揭示气藏中CO2埋存与提高气藏采收率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开展了高温高压条件下CO2驱替CH4的长岩心实验。通过85℃下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注入时机、注入速度、储层渗透率和地层倾角存在对CH4采收率、CO2突破时间及埋存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气藏而言应早期采用衰竭开发到废弃压力再注气为最佳开发方式。CO2驱替CH4过程采收率在80.37%~94.83%,CO2突破时间在0.6~0.7倍烃类孔隙体积(HCPV),CO2突破时CH4采收率在69.37%~91.87%。驱替速度越小,CO2突破越快,最终CH4采收率越小;高注低采45°比高注低采5°CO2突破要早0.1倍孔隙体积(PV)左右,采收率低约1.02%;渗透率越低时,注入相同烃类孔隙体积的CO2时CO2的驱气效率更低,最终CH4采收率越低。研究结果说明,气藏中注CO2可提高气藏采收率及实施CO2埋存,CO2超临界性质、重力作用、低速下扩散以及CO2在地层水中溶解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竭 CO2埋存 长岩心实验 提高气藏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硫气藏储层硫沉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
8
作者 曾大乾 张睿 +7 位作者 姜淑霞 刘华 李童 李倩 石志良 胡杰 李玉丹 彭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2-91,共10页
中国高含硫天然气资源丰富,为了解决高含硫气藏开发过程中硫沉积对气井产量及气藏采收率的影响,全面梳理了高含硫天然气中单质硫析出、沉积和运移的主要机制,阐述了影响硫沉积的主要因素,总结了储层硫沉积预测技术,并结合硫沉积规律提... 中国高含硫天然气资源丰富,为了解决高含硫气藏开发过程中硫沉积对气井产量及气藏采收率的影响,全面梳理了高含硫天然气中单质硫析出、沉积和运移的主要机制,阐述了影响硫沉积的主要因素,总结了储层硫沉积预测技术,并结合硫沉积规律提出了防治储层硫沉积的措施,最后指出了储层硫沉积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高含硫气藏硫沉积主要发生在近井附近,可能会对气井产能、气井生产寿命和气藏最终采收率产生严重影响;②液硫沉积对高渗透储层的影响不大,但对低渗透致密储层有一定影响,固硫沉积则对储层影响较大,沉积一旦开始,可能会发生快速堵塞;③影响硫沉积过程的关键因素包括环境压力、温度、储层物性、混合气体单质硫含量、H_(2)S气体含量和采气速度等;④通过梳理总结储层中硫沉积规律和特征,提出了“防—控—治—替”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治理硫沉积综合治理方法。结论认为,未来高含硫气藏储层硫沉积研究应聚焦高含硫气藏气水硫多相流动机理及模拟方法,射孔炮眼硫沉积堵塞机理,注CO_(2)控硫机理、技术政策和配套工艺,储层—井筒一体化耦合模拟,增压开采对储层硫沉积影响等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和攻关,并形成“高含硫气田开发全流程数字孪生技术”,以保障高含硫气田的规模安全绿色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硫 硫沉积 硫溶解度 数值模拟 多相流动 气藏采收率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藏CO_2驱及地质埋存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9
作者 郭平 许清华 +2 位作者 孙振 杜建芬 汪周华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1,共6页
目前,随着CO_2排放量的增加,全球温室效应日趋显著,CO_2的处理问题显得愈加重要。中国现阶段的CO_2埋存点均为油藏或盐水层,将干气藏CO_2驱与其埋存相结合的研究甚少,现场试验更是没有。为此,调研了大量国外的相关研究,综述了目前已有... 目前,随着CO_2排放量的增加,全球温室效应日趋显著,CO_2的处理问题显得愈加重要。中国现阶段的CO_2埋存点均为油藏或盐水层,将干气藏CO_2驱与其埋存相结合的研究甚少,现场试验更是没有。为此,调研了大量国外的相关研究,综述了目前已有的衰竭干气藏CO_2驱及地质埋存示范工程,并结合已发表的气藏CO_2驱室内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成果,分析了影响CO_2驱提高气藏采收率(EGR)的各个因素,CO_2驱的优缺点及发展方向,以及今后在低渗致密气藏CO_2驱方面应做的工作。结果表明:CO_2埋存于干气藏中安全可靠、存储量大、成本低,同时可采出部分剩余天然气;束缚水可减弱储层非均质性对干气藏CO_2驱的影响;在中高渗气藏中,与气态CO_2驱相比,液态或超临界态CO_2驱效果更好;进行气态CO_2驱开注时气藏压力越小,注入压力和注入速度越大,其提高采收率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地质埋存 提高气藏采收率 衰竭干 低渗致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CO_(2)埋存及提高CH4采收率
10
作者 姜艺 杨胜来 +3 位作者 白浩言 陈颖莉 梅青燕 王蓓东 《新疆石油地质》 2025年第5期591-599,共9页
CO_(2)埋存与提高气藏采收率协同开发(CS-EGR)技术是“双碳”背景下极具前景的增产措施,该技术在致密砂岩气藏中的相关研究较少,矿场应用效果尚不明确。在明确3类储集层气水两相流动规律及应力敏感性的基础上,建立了矿场尺度数值模型,... CO_(2)埋存与提高气藏采收率协同开发(CS-EGR)技术是“双碳”背景下极具前景的增产措施,该技术在致密砂岩气藏中的相关研究较少,矿场应用效果尚不明确。在明确3类储集层气水两相流动规律及应力敏感性的基础上,建立了矿场尺度数值模型,研究了注CO_(2)储集层适应性、CO_(2)空间运移规律、CO_(2)埋存类型、可动水对CS-EGR效果的影响及CS-EGR工程参数优化。结果表明:CS-EGR技术仅适用于Ⅰ类储集层,CO_(2)在Ⅱ类和Ⅲ类储集层中的注入效果较差;CO_(2)构造封存和束缚封存的占比之和为95.80%,而矿化封存的占比为0.15%;Ⅰ类储集层的CO_(2)最优注入速率为10 000 m^(3)/d,CO_(2)突破时,CH_(4)累计产量为0.146×10^(8)m^(3),CO_(2)累计埋存量为0.794×10^(8)m^(3);可动水显著阻碍了CO_(2)运移,同时也增加了气井水淹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孔喉结构 气藏采收率 CO_(2)埋存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in models with different heterogeneities after CO_(2) WAG injection:Visual research b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ique 被引量:3
11
作者 WANG Ye-fei LI Zong-yang +2 位作者 ZHANG Shi-ming LIU De-xin DING Ming-che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1412-1421,共10页
Water alternating gas(WAG)injection is a widely used strategy for enhancing oil recovery(EOR)during gas flooding,and the mechanisms,operating parameters,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which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H... Water alternating gas(WAG)injection is a widely used strategy for enhancing oil recovery(EOR)during gas flooding,and the mechanisms,operating parameters,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which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However,with respect to its capacity in expanding macroscopic sweep volume under varying heterogeneities,the related results appear inadequate.In this research,three cores with different heterogeneities were used and flooded by the joint water and CO_(2) WAG,then the effects of heterogeneity on oil recovery were determined.More importantly,the cores after CO_(2) WAG injection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technique for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research,which could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apacity of CO_(2) WAG in enlarging sweep volume at different heterogeneiti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ence of heterogeneity may largely weaken the effectiveness of water flooding,the more severe the heterogeneity,the worse the water flooding.The WAG injection of CO_(2) performs well in EOR after water flooding for all the cores with different heterogeneities;however,it could barely form a complete or full sweep throughout the low-permeability region,and un-swept bypassed regions remain.The homogeneous core is better developed by the injection of the joint water and CO_(2) WAG than the heterogeneous and fractured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enhancing oil recovery CO_(2)WAG injection sweep volume remaining oil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