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无机成因气藏模式 被引量:25
1
作者 郭占谦 杨步增 +2 位作者 李星军 彭威 王先彬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0-33,共4页
松辽盆地自 1994年发现肇州西和昌德两个无机烷烃气藏以来 ,近几年生产实践中又发现了一批无机成因烷烃气和幔源CO2 气井 ,对老井资料复查也发现一些井中有无机成因烷烃气的存在 ,使松辽盆地无机成因烷烃气的分布有所扩大。在松辽盆地... 松辽盆地自 1994年发现肇州西和昌德两个无机烷烃气藏以来 ,近几年生产实践中又发现了一批无机成因烷烃气和幔源CO2 气井 ,对老井资料复查也发现一些井中有无机成因烷烃气的存在 ,使松辽盆地无机成因烷烃气的分布有所扩大。在松辽盆地的气藏中无机成因烷烃气、幔源CO2 气与生物成因的烷烃气、CO2 气的组合模型有以下几种 :纯无机成因烷烃气藏、纯幔源CO2 气藏、无机成因烷烃气与幔源CO2 气的混合气藏、无机成因烷烃气与有机成因CO2 气的混合气藏、下部为无机成因烷烃气上部为有机成因烷烃气的叠合气藏等五种。证明松辽盆地存在着无机成因与有机成因烷烃气与CO2 气 ,并且具有商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无机成因 天然 气藏模式 烷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底辟流体动态平衡体系及气藏模式 被引量:11
2
作者 宋瑞有 于俊峰 +2 位作者 韩光明 郝德峰 杨宝成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0-536,共7页
中央底辟带是莺歌海盆地天然气的主产区,底辟的物质构成及活动方式,直接控制着天然气的成藏过程与特点。为探索莺歌海盆地底辟构造带天然气成藏过程和气藏特征,阐述了底辟的主要侵入方式,重点总结并剖析了底辟流体的动态平衡形式,分析... 中央底辟带是莺歌海盆地天然气的主产区,底辟的物质构成及活动方式,直接控制着天然气的成藏过程与特点。为探索莺歌海盆地底辟构造带天然气成藏过程和气藏特征,阐述了底辟的主要侵入方式,重点总结并剖析了底辟流体的动态平衡形式,分析了流体动态平衡控制下的气藏特点。依据物质构成和侵入方式,可将研究区底辟群分为缓慢挤入型、持续刺穿型、周期塌陷型及混合突破型,前3种分别属于泥底辟主导的层递扩散体系、流体前锋诱导的刺穿碎裂体系、流体柱主导的周期性宣泄动态平衡体系。在动态平衡体系下,气藏为多期充注的混合气,气藏多层叠置,充注程度不一;同构造层结构复杂,多个含油气系统并存;天然气地球化学组分具分层性,碳同位素值倒置。气藏勘探中,区分底辟侵入方式尤其必要,应综合从目标圈闭的类型、砂体与底辟的关系及邻近相关气藏等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圈闭的含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中央底辟带 底辟构造 侵入方式 动态平衡体系 气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模拟技术在煤层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焦贵浩 王红岩 +1 位作者 刘洪林 李贵中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7-50,共4页
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其运聚机制和气藏模式与常规天然气均不相同,这些都直接制约了 我国煤层气产业化的进程。利用高温、高压岩心测试分析技术为基础,充分考虑煤层气的吸附解吸特性,嫁接常规 天然气成藏模拟技术,建立了国... 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其运聚机制和气藏模式与常规天然气均不相同,这些都直接制约了 我国煤层气产业化的进程。利用高温、高压岩心测试分析技术为基础,充分考虑煤层气的吸附解吸特性,嫁接常规 天然气成藏模拟技术,建立了国际上第一台煤层气成藏模拟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煤层气成藏模拟装置能模拟煤层 气储层的温压特征,探索煤层气运聚机制,特别是煤层气藏是如何保存的,煤层气如何运聚的,煤层气藏压力系统 是如何变化的。模拟技术充分考虑煤层气保存条件、煤层气运聚规律、水文地质条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模拟工作, 在沁水高煤阶区域和吐哈低煤阶区域开展对比模拟,取得了以物性变化二元论为代表的一批新成果,查清了渗透 性和水文地质条件对高低煤阶煤层气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 煤层 气藏模式 渗透性 水文地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东方13气田气水分布模式 被引量:7
4
作者 于俊峰 刘全稳 +2 位作者 王立锋 晁彩霞 胡罡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2-140,共9页
气水分布复杂是莺歌海盆地东方13气田天然气勘探的难题。基于7口井岩性、测井解释的资料分析和2条连井剖面的对比,结合过井地震剖面解释、气田地质特征研究,揭示了东方13气田的气水空间分布规律和模式。研究表明:气藏主要分布在海底扇... 气水分布复杂是莺歌海盆地东方13气田天然气勘探的难题。基于7口井岩性、测井解释的资料分析和2条连井剖面的对比,结合过井地震剖面解释、气田地质特征研究,揭示了东方13气田的气水空间分布规律和模式。研究表明:气藏主要分布在海底扇的水道发育部位,平面上呈低部位是水、高部位是气的边水气藏结构,从东方13-2构造至东方13-1构造的东部,气藏规模逐渐变小,且变得分散。地层水可分为统一边水、局部深切水道底水、致密砂岩引起的层内水等3种类型。局部深切水道底水和致密砂岩引起的层内水常见于东方13-2构造和东方13-1构造统一边水气藏的中部,这使得气藏的气水分布关系复杂化。基于气水关系和气藏规模推断,东方13气田是由东方13-2边水整装大型气藏、东方13-1边水中型气藏和东方13-1边部分散小型气藏构成,气水按该3种气藏模式有规律地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布 气藏模式 局部水 东方13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19-6气田太古界变质岩潜山“隔夹层”成因及发育模式 被引量:9
5
作者 牛涛 范洪军 +3 位作者 范廷恩 樊鹏军 刘向南 马淑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共8页
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中普遍发育致密带,井上钻遇特征类似于沉积岩的隔夹层。它对潜山储集层、流体系统等的认识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影响了开发井网的部署,但目前针对潜山“隔夹层”方面的研究非常少。综合岩心、测井、生产动态以及野外露... 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中普遍发育致密带,井上钻遇特征类似于沉积岩的隔夹层。它对潜山储集层、流体系统等的认识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影响了开发井网的部署,但目前针对潜山“隔夹层”方面的研究非常少。综合岩心、测井、生产动态以及野外露头,并引入地貌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太古界潜山“隔夹层”的类型、成因机理及发育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太古界潜山隔夹层可分为构造隔夹层、岩性隔夹层、物性隔夹层3种类型。构造隔夹层的发育模式受控于构造裂缝分布的空间不均一性和后期的风化淋滤程度,发育模式分为似层状和石蛋状,对流体分布影响小,但对井网部署影响大。岩性隔夹层主要受控于变质岩原岩类型及其中暗色矿物含量,发育模式分为块状和层状,能够在横向和纵向上对流体起到隔挡作用,形成层状或块状油气藏。物性隔夹层主要受控于储集空间的充填程度,多数发育在潜山顶部,形成潜山油气藏风化壳顶部的“硬壳”。该认识有效指导了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的储量品质评价和开发井网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古界 潜山 隔夹层 成因机理 气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区页岩气和煤层气联合开发的地质优选 被引量:16
6
作者 陈尚斌 朱炎铭 +3 位作者 李伍 罗跃 王怀勐 钟和清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72-676,共5页
为了优选煤层气和页岩气联合研究与开发的有利区域,以扬子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及其上下部组合地层为研究对象,分析页岩气和煤层气的资源分布特点;讨论成藏地质条件及气藏聚集模式,依据龙潭组及其上下部地层组合的分布特征和埋深、页岩气和... 为了优选煤层气和页岩气联合研究与开发的有利区域,以扬子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及其上下部组合地层为研究对象,分析页岩气和煤层气的资源分布特点;讨论成藏地质条件及气藏聚集模式,依据龙潭组及其上下部地层组合的分布特征和埋深、页岩气和煤层气的资源潜力等条件,确定优选区域。研究认为,龙潭组在上扬子和下扬子普遍发育;上扬子滇东-黔西等区煤层气资源丰富;上扬子龙潭组及其与局部由长兴组相变而成的大隆组组合,下扬子大隆组—龙潭组—孤峰组组合均发育富含有机质泥页岩,厚度较大、分布连续,有机质含量高,母质类型好,成熟度高,具有页岩气成藏的良好地质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潜力,且存在页岩气和煤层气资源的重叠组合性;至少在上、下扬子分别形成三种和两种地层空间气藏聚集模式。上扬子川南资阳、自贡及重庆、黔西北地区和下扬子苏南句容盆地,可作为开展页岩气和煤层气联合研究与开发的优选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煤层 联合研究开发 有利区优选 龙潭组 聚集模式 资源分布 扬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北斜坡震旦系走滑断裂分布及其勘探意义 被引量:11
7
作者 邬光辉 邹禺 +5 位作者 徐伟 周刚 钟原 严威 马兵山 王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5-43,共9页
四川盆地震旦系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资源丰富,随着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埋深快速增加,超深层(大于6000 m)古老碳酸盐岩经过复杂的成岩演变,储层趋向致密且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超深层天然气勘探的进一步拓展。为此,在最新... 四川盆地震旦系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资源丰富,随着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埋深快速增加,超深层(大于6000 m)古老碳酸盐岩经过复杂的成岩演变,储层趋向致密且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超深层天然气勘探的进一步拓展。为此,在最新三维地震资料走滑断裂识别的基础上,结合最新钻井成果与成藏资料分析,研究了川中古隆起北斜坡走滑断裂的分布特征和控储控藏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育25条总长达1480 km的主干走滑断裂带,平面上具有斜列/雁列构造组合的分段性、剖面上具有直立线性构造与花状构造的分层性;(2)震旦系古老碳酸盐岩基质储层多致密(渗透率小于0.5 mD),但断裂发育部位丘滩体储层渗透率可提高1~2个数量级、孔隙度增幅超过20%;(3)通过走滑断裂沟通气源,可能沿走滑断裂带形成一系列有利于天然气运聚成藏的丘滩体“甜点”区;(4)沿走滑断裂带震旦系碳酸盐岩的钻探已获高产气流,揭示走滑断裂叠加改造的丘滩体“甜点”储层有利于天然气的富集与高产。结论认为,四川盆地震旦系碳酸盐岩走滑断裂具有“增储控富”的关键作用,其中断—相共控“甜点”是超深层斜坡区天然气勘探的有利新类型,具有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走滑断裂 断裂作用 超深储层 气藏模式 天然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