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麝香中麝香酮含量 被引量:9
1
作者 陈琴华 李鹏 +2 位作者 张卓 郑芳 何婧 《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5期647-648,共2页
目的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采用选择监测离子法测定麝香中麝香酮含量。方法色谱柱DB-5MS(30m×0.32mm,0.25μm)石英毛细管色谱柱,样品用无水乙醇提取,采用选择离子监测法定量。结果麝香酮在0.05~5.00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目的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采用选择监测离子法测定麝香中麝香酮含量。方法色谱柱DB-5MS(30m×0.32mm,0.25μm)石英毛细管色谱柱,样品用无水乙醇提取,采用选择离子监测法定量。结果麝香酮在0.05~5.00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2),平均回收率96.7%,检测限0.1ng·mL-1。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香 麝香酮 -质谱联用 选择离子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冷冻草莓汁异味成分 被引量:5
2
作者 潘见 周典飞 +3 位作者 王颖 王莉 王硕 张岚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27-230,共4页
为了解超高压处理的草莓汁在冷冻贮藏过程中产生的异味物质的主要成分,400MPa压力处理15min的草莓汁分别置于-60、-18、-5℃条件贮藏4周时间,采用不同涂层的固相微萃取纤维头和气质联用法分析、鉴定草莓汁冷冻贮藏后香气成分,找出异味... 为了解超高压处理的草莓汁在冷冻贮藏过程中产生的异味物质的主要成分,400MPa压力处理15min的草莓汁分别置于-60、-18、-5℃条件贮藏4周时间,采用不同涂层的固相微萃取纤维头和气质联用法分析、鉴定草莓汁冷冻贮藏后香气成分,找出异味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草莓汁经冻藏后香气成分发生了变化,产生不悦的异味;通过对比新鲜草莓汁,发现草莓汁在冻藏后产生了硫化氢和异辛醇,该两种物质是草莓汁冻结异味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萃取 -质谱联用 草莓汁 异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啤特果挥发性风味物质 被引量:4
3
作者 魏晋梅 刘彩云 +1 位作者 张丽 张咏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266-270,275,共6页
啤特果是一种品质极高的绿色水果,为研究其风味特征,基于优化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提取果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并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测定... 啤特果是一种品质极高的绿色水果,为研究其风味特征,基于优化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提取果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并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测定。结果显示,carboxen/polydimethylsiloxane(CAR/PDMS)萃取头在40℃、萃取40 min的萃取效果较好;经鉴定得到44种化合物,包括30种酯、6种醛、4种醇、2种酮和2种碳氢化合物,含量最高的是酯类(89.176%),其次是醇类(7.844%)、碳氢化合物(1.172%)、醛类(0.912%)和酮类(0.896%)。2-己烯酸乙酯(30.337%)、乙酸丁酯(16.661%)、乙酸乙酯(14.002%)、己酸乙酯(13.315%)和丁酸乙酯(7.349%)是啤特果中含量较高的风味物质。研究啤特果挥发性成分,便于我们初步认识这个品种的特点,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该资源提供基础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特果 顶空-固微萃取-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包装印刷品关键气味成分 被引量:2
4
作者 朱翔 汪宣 +5 位作者 梁德民 沈建敏 费婷 徐继俊 胡征 徐文君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3-179,共7页
目的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结合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5款包装印刷品中对气味贡献较大的成分。方法通过考察不同类型的萃取头、平衡时间、萃取时间和萃取温度对挥发性/半挥发性成分的数量及含量的影响,建立一种包装印刷品... 目的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结合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5款包装印刷品中对气味贡献较大的成分。方法通过考察不同类型的萃取头、平衡时间、萃取时间和萃取温度对挥发性/半挥发性成分的数量及含量的影响,建立一种包装印刷品气味成分检测方法。结合解卷积+匹配度法+保留指数法对检测出的化合物进行定性识别,通过归一化法和内标法对气味成分的含量进行分析,并结合化合物的气味阈值,筛选关键气味成分。结果得到了最佳的分析条件,采用50/30μm聚二乙烯苯/碳分子筛/聚二甲基硅氧烷固相微萃取头,平衡时间为30 min,萃取时间为30 min,萃取温度为80℃,解吸时间为10 min。在上述最优条件下,5款包装印刷品被鉴别出43种关键性气味成分,包括醛类、酮类、醇类、芳香烃类、杂环类、酯类、醚类、胺类等八大类。结论该方法可为后续包装印刷品气味分析、异味预警、新产品开发、工艺技术改进等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微萃取色谱质谱联用 包装印刷品 挥发性/半挥发性化合物 味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丙烯酸丁酯中微量杂质及苯胺含量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红卫 侯晋 +2 位作者 江涛 王超颖 吕翔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4-436,共3页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了丙烯酸丁酯(BAT)中的杂质成分并确定其中的苯胺为外界引入的污染物,也是造成BAT在使用中出现红色的原因。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在选定的萃取温度(25℃)和萃取时间(2 h)条件下对污染物进行预富集后,用气...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了丙烯酸丁酯(BAT)中的杂质成分并确定其中的苯胺为外界引入的污染物,也是造成BAT在使用中出现红色的原因。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在选定的萃取温度(25℃)和萃取时间(2 h)条件下对污染物进行预富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法作进一步检测,结果确定因苯胺与使用中加入的丙烯酸反应的生成物呈现红色。根据此红色生成物的质谱图,对其反应机理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诤质谱联用 丙烯酸丁酯 苯胺 微萃取 红色生成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联用分子蒸馏萃取的艾叶精油成分分析及其生物活性探究
6
作者 梁峰 郭玉英 +2 位作者 王巧利 仵峰 王一飞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1,共12页
目的:分析超临界二氧化碳联用分子蒸馏萃取的艾叶精油化学成分并对其抑菌、抗炎、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进行评价,指导艾叶精油在外用制剂中的应用。方法: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联用分子蒸馏来萃取艾叶精油;利用气相-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 目的:分析超临界二氧化碳联用分子蒸馏萃取的艾叶精油化学成分并对其抑菌、抗炎、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进行评价,指导艾叶精油在外用制剂中的应用。方法: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联用分子蒸馏来萃取艾叶精油;利用气相-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艾叶精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检测艾叶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等5株供试菌的抑菌活性,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检测其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基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来考察艾叶精油对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基于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细胞)模型来评价艾叶精油对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生成的影响。结果:从艾叶精油中共鉴定出132种化合物,其主要成分有α-松油醇(7.08%)、4-萜烯醇(6.45%)、β-石竹烯(5.83%)、桉油精(4.82%)、右旋龙脑(4.54%)、2-环己烯醇(3.82%)、右旋樟脑(3.09%)、香芹醇(1.49%)、α-侧柏酮(0.75%);艾叶精油对5株供试菌均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活性,其中对白念珠菌呈高度敏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的MIC分别为1.88、3.75、7.50、15.00、0.94 mg/mL,MBC分别为1.88、7.50、15.00、30.00、1.88 mg/mL;艾叶精油能显著降低RAW264.7细胞IL-1β、IL-6、TNF-α、iNOS的mRNA表达水平(P<0.05);艾叶精油可显著抑制A375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P<0.05),使黑色素的生成明显减少(P<0.05)。结论:超临界二氧化碳联用分子蒸馏萃取的艾叶精油化学成分丰富,具有良好的抑菌、抗炎、酪氨酸酶活性抑制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其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精油 -质谱联用 抑菌 抗炎 抑制酪氨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四种干燥方式对芜菁脆片香气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高琦 韩昊廷 +4 位作者 李加恒 刘梓蘅 刘春菊 刘春泉 薛友林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212-218,224,共8页
通过测定真空冷冻干燥(freeze drying,FD)、变温压差膨化干燥(explosion puffing drying,EPD)、红外干燥(infrared drying,ID)、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AD)四种不同干燥方式的芜菁脆片的香气成分,来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芜菁脆片的香气... 通过测定真空冷冻干燥(freeze drying,FD)、变温压差膨化干燥(explosion puffing drying,EPD)、红外干燥(infrared drying,ID)、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AD)四种不同干燥方式的芜菁脆片的香气成分,来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芜菁脆片的香气品质的影响。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进行芜菁脆片香气成分的测定。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建立香气品质评价模型,计算不同干燥方式所得芜菁脆片的风味品质综合得分。结果表明:FD芜菁脆片的综合得分最高,其香气品质是最佳的,其次是AD与EPD,ID则品质最差。各类香气成分在4种芜菁脆片中拥有着不同的含量,这导致了4种脆片香气品质的显著差异,而且芜菁脆片的香气品质与干燥方式、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等众多因素有关。因此利用主成分分析,可以实现对芜菁脆片品质的区分,为进一步研究干燥方式对芜菁脆片的品质影响提供理论基础,也为芜菁脆片的干制加工提供了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芜菁脆片 顶空固微萃取-色谱质谱联用 品质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热卷烟专用稠浆法薄片与烟叶原料香气成分的差异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2
8
作者 郭成金 蒋丽红 +4 位作者 唐石云 彭世鸿 刘志华 蒋薇 刘春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61,74,共12页
【目的】分析加热卷烟专用稠浆法薄片与烟叶原料香气成分释放的差异,为加热卷烟的增香配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加热卷烟专用稠浆法薄片与烟叶原料进行半定量分析,先优化HS-... 【目的】分析加热卷烟专用稠浆法薄片与烟叶原料香气成分释放的差异,为加热卷烟的增香配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加热卷烟专用稠浆法薄片与烟叶原料进行半定量分析,先优化HS-SPME-GC/MS的萃取条件,再通过香气活力值(OAV)确定其特征香气成分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确定优化的萃取条件为0.20 g样品量,在90℃下用50/30μm DVB/CAR/PDMS纤维萃取头萃取45 min,解吸3 min。从加热卷烟专用稠浆法薄片与烟叶原料中共检测出76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9种、醛酮类26种、酚类3种、酯类16种、杂环化合物类10种、有机酸类5种和烃类7种。OAV分析结果表明,大马酮、香叶基丙酮、β-紫罗酮、甲基庚烯酮、烟碱、4-乙基愈创木酚、丁香酚、亚麻酸、棕榈酸甲酯、γ-十一内酯等成分在加热卷烟专用稠浆法薄片与烟叶原料中构成特征香气成分。聚类分析表明,加热卷烟专用稠浆法薄片与烟叶原料香气成分的释放具有明显差异。【结论】加热卷烟专用稠浆法薄片与烟叶原料释放的香气成分在种类与含量上具有较大差异,其可为烟草薄片丰富香气成分的配方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造烟叶原料 加热卷烟专用稠浆薄片 顶空固微萃取-色谱质谱联用 成分 活力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橡胶模具中三种环硅氧烷迁移到蛋糕中的检测方法及安全评估 被引量:8
9
作者 刘宜奇 胡长鹰 +4 位作者 商贵芹 张泓 曾莹 朱蕾 钟怀宁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28-233,共6页
建立从硅橡胶焙烤模具迁移至蛋糕中的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imethylcyclotetrasiloxane,D4)、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ecamethylcyclopentasiloxane,D5)和十二甲基环六硅氧烷(dodecamethylcyclohexasiloxane,D6)的检测方法并评估其安全性。以乙... 建立从硅橡胶焙烤模具迁移至蛋糕中的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imethylcyclotetrasiloxane,D4)、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ecamethylcyclopentasiloxane,D5)和十二甲基环六硅氧烷(dodecamethylcyclohexasiloxane,D6)的检测方法并评估其安全性。以乙腈为提取溶剂,在优化的超声时间20 min和重复提取3次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检测经硅橡胶模具烘焙的蛋糕中D4~D6的含量,并以毒理学关注阈值评估(threshold of toxicological concern,TTC)D4~D6的安全性。结果表明,D4~D6的线性范围是0.12~3.00μg/mL,相关系数R^2>0.996 9,回收率为86.10%~104.62%,相对偏差RSD为3.16%~7.53%(n=6),检出限<6.86 ng/mL,定量限<23.20 ng/mL。硅橡胶模具焙烤的蛋糕中D4~D6的总含量为8.56 mg/kg。D4~D6均属于CramerⅢ类物质,D4~D6总的估计每日摄入量(estimated daily intake,EDI)低于TTC阈值(90μg/d)。该方法可简捷检测蛋糕中D4~D6的含量,同时硅橡胶中D4~D6在加工过程中迁移到食品中的安全性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焙烤模具 气相质谱联用法 蛋糕 环硅氧烷 迁移 检测 安全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涂层SPME与GC-MS联用比较分析两种猪肉挥发性风味成分 被引量:28
10
作者 潘见 杨俊杰 邹英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69-172,共4页
为全面了解定远黑猪肉与瘦肉型猪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将一定量的这两种新鲜猪肉分别熟制后,采用不用涂层的固相微萃取装置和气质联用法分析、鉴定这两种猪肉挥发性风味成分,并比较其差异。在这两种猪肉挥发性成分中有6种醛、3种醇、... 为全面了解定远黑猪肉与瘦肉型猪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将一定量的这两种新鲜猪肉分别熟制后,采用不用涂层的固相微萃取装置和气质联用法分析、鉴定这两种猪肉挥发性风味成分,并比较其差异。在这两种猪肉挥发性成分中有6种醛、3种醇、4种酮和6种酸差异明显,其中醛、醇和酮在定远黑猪肉风味物质中的含量很高,并且这几种物质的阈值较低,对这两种猪肉风味差异有较大的贡献。6种酸在瘦肉型猪肉风味物质中的质量浓度相对较大,但这些酸类的阈值较高,质量浓度较低,所以对这两种猪肉的风味差异影响不明显。结果表明:醛、醇和酮含量不同是造成这两种猪肉风味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萃取 -质谱联用 定远黑猪肉 瘦肉型猪肉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楂果醋混合菌种发酵工艺及香气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 被引量:19
11
作者 邢晓莹 于迪 +2 位作者 乔羽 范振宇 王如福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6-152,共7页
以山楂果实为原料,将山西老陈醋的醋醅或从山西老陈醋发酵过程中分离到的酵母菌、乳酸菌和醋酸菌接种于酒化或醋化阶段,从而制得山楂果醋。研究结果表明,酒化发酵的条件为接种2%(V/V)安琪果酒专用酵母和1%(V/V)乙醇假丝酵母,发酵温度28... 以山楂果实为原料,将山西老陈醋的醋醅或从山西老陈醋发酵过程中分离到的酵母菌、乳酸菌和醋酸菌接种于酒化或醋化阶段,从而制得山楂果醋。研究结果表明,酒化发酵的条件为接种2%(V/V)安琪果酒专用酵母和1%(V/V)乙醇假丝酵母,发酵温度28℃,时间15 d;醋化发酵的条件为接种醋醅,接种量10%(m/m),发酵温度30℃,时间6 d,摇床转速150 r/min,酸度达到52.6 g/L,总黄酮含量为0.823 mg/mL。利用SPME-GC-MS技术对不同菌种发酵的山楂果醋香气成分进行了鉴定,主要是酸类、酯类、醇类、醛类和酚类化合物,其中乙酸乙酯、苯甲酸乙酯、乙酸、己酸、糠醛、苯甲醛、丁香酚等为香气的主体成分。山楂果醋成品澄清透亮,色泽呈棕红色,酸味柔和,略带甜味,保留了山楂果的清香和黄酮、丁香酚、松油醇等功能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果醋 混合发酵 易挥发成分 顶空固微萃取与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椒新鲜度与其挥发性气味成分的关系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翰 罗安伟 +3 位作者 陈旭蕊 苏苗 李琳 李圆圆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6-71,共6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 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技术对冰箱保鲜条件下((4±1)℃)洛椒6号青椒的挥发性气味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青椒果实可...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 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技术对冰箱保鲜条件下((4±1)℃)洛椒6号青椒的挥发性气味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青椒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质量损失率、VC含量等新鲜度指标变化及感官变化,探讨青椒新鲜度与其挥发性气味成分的关系。结果表明:青椒在(4±1)℃条件下的保鲜时间为15 d,新鲜青椒的特征性气味成分为辛酸己酯、(E,E)-2,4-癸二烯醛和3-辛酮;不新鲜青椒的特征性气味成分为-香叶烯、-水芹烯、(E)--法尼烯、3-苯基-2-丙烯酸乙酯、棕榈酸乙基酯、正癸酸,且青椒由新鲜变为不新鲜时其阈值分别为6.54、13.47、32.78、7.74、9.10、17.13μg/L。研究结果为通过检测挥发性气味成分判断青椒新鲜度乃至研发基于挥发性成分判断青椒新鲜度的智能冰箱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椒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微萃取-色谱-质谱联用 新鲜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法分析不同干燥条件对皱环球盖菇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秦玉川 吴德平 +5 位作者 王丽玲 方茹 贺亮 王衍彬 钱华 刘本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273-280,共8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新鲜、冷冻干燥和不同干燥温度制得的皱环球盖菇样品挥发性组成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新鲜皱环球盖菇风味物质以3-辛酮、己醛和2-十一烷酮为主,含量分别占总挥发物的68.25%、13.12%和1.40%,风味...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新鲜、冷冻干燥和不同干燥温度制得的皱环球盖菇样品挥发性组成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新鲜皱环球盖菇风味物质以3-辛酮、己醛和2-十一烷酮为主,含量分别占总挥发物的68.25%、13.12%和1.40%,风味活度值分别为142.63、162.39和11.71;高温会导致皱环球盖菇风味物质的损失,并产生以烷烃为主的挥发性组成;冷冻干燥样品形态保存最佳,但由于高真空的原因烯、酮等易挥发性组分损失严重;30℃干燥皱环球盖菇样品挥发物组成最为丰富,共鉴定出58种化合物,包括醛、烯、醇、酯、吡嗪类、呋喃类等风味化合物,相对含量超过5%的包括1-癸烯、环十二烷、2-戊基呋喃、4,6-二甲基嘧啶、2-十一烷酮、橙花叔醇,分别占总挥发物的17.17%、6.58%、5.97%、5.74%、5.62%、5.58%。本研究结果对了解不同皱环球盖菇产品风味差异化合物及精深加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皱环球盖菇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微萃取-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蜜柚发酵酒与蒸馏酒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江飞凤 龙运忠 +4 位作者 谭晓辉 胡鹏刚 赵玲燕 娄兴维 潘雪梅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3-178,共6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研究蜜柚发酵酒与蜜柚蒸馏酒中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蜜柚发酵酒和蜜柚蒸馏酒中共检测出33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酯类和酸类是蜜柚发酵酒中主要的香气成分,含量分别为343.33 ...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研究蜜柚发酵酒与蜜柚蒸馏酒中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蜜柚发酵酒和蜜柚蒸馏酒中共检测出33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酯类和酸类是蜜柚发酵酒中主要的香气成分,含量分别为343.33 mg/L、380.99 mg/L、455.79 mg/L,分别占蜜柚发酵酒总香气成分含量的28.19%、31.28%和37.42%。醇类和酯类也是蜜柚蒸馏酒中主要的香气成分,含量为537.62 mg/L和199.28 mg/L,占蜜柚蒸馏酒总香气成分含量的70.11%和25.98%。并应用香气活性值(OVA)判断它们对蜜柚酒体香气的贡献程度,OAV显示,蜜柚发酵酒中OVA>1的有9种,其中贡献较高的为乙酸(OAV=1519.3)、棕榈酸乙酯(OAV=138);蜜柚蒸馏酒OVA>1的有10种,贡献较高的为糠醛(OAV=220.1)和乙酸异戊酯(OAV=1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柚发酵酒 蜜柚蒸馏酒 顶空固微萃取-色谱-质谱联用 活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花期不同部位安梨花序香气成分分析
15
作者 张文静 路鑫鑫 +2 位作者 赵琦 刘宝丽 朱京涛 《河北果树》 2020年第2期2-4,共3页
安梨花序具有特殊香气,试验通过建立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的方法定性定量分析安梨花序的香气成分,对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安梨花序香气成分含量做了分析比较.在不同花期的比较中,对苯醌在三个时期含量都很高,... 安梨花序具有特殊香气,试验通过建立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的方法定性定量分析安梨花序的香气成分,对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安梨花序香气成分含量做了分析比较.在不同花期的比较中,对苯醌在三个时期含量都很高,花苞期最高;在不同部位的比较中,2-甲基-1-硝基萘在花托中含量最高,正十四烷在花药中含量最高;在边缘花和中心花的比较中,正十四烷在边缘花中含量较高,对苯醌在中心花中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梨 花序 成分 顶空固微萃取-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黄菊提取物中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16
作者 张凤梅 吴麒昊 +7 位作者 李家燕 司晓喜 张超 韩莹 刘志华 李振杰 朱瑞芝 蒋薇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3年第5期63-68,共6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法分析了春黄菊提取物中主要挥发性成分,并通过香气活力值鉴定了春黄菊提取物中的主要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春黄菊提取物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醇类(35.313%)和酯类(22.65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法分析了春黄菊提取物中主要挥发性成分,并通过香气活力值鉴定了春黄菊提取物中的主要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春黄菊提取物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醇类(35.313%)和酯类(22.658%),其中,花椒素(15.068%)、7-甲氧基香豆素(13.617%)和4,5,9,10-脱氢异长烯烃(10.228%)等成分含量较高;春黄菊提取物中的主要挥发性香气成分为大马酮、香兰素、苯乙酸、香豆素、乙酸、癸酸乙酯、威士忌内酯、肉桂酸乙酯、异丁酸甲酯、愈创木酚、苯乙醛、己酸、亚麻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黄菊提取物 顶空-固微萃取-色谱质谱联用 成分 活力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接触用硅橡胶中3种环硅氧烷的测定及迁移规律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宜奇 胡长鹰 +5 位作者 商贵芹 张泓 曾莹 贝荣华 朱蕾 钟怀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45-250,共6页
采用溶剂提取-气相质谱联用法(Solvent 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olvent extraction-GC/MS)测定食品接触用硅橡胶中八甲基环四硅氧烷(Octamethylcyclotetrasiloxane,D4)、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ecamethylcyclopen... 采用溶剂提取-气相质谱联用法(Solvent 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olvent extraction-GC/MS)测定食品接触用硅橡胶中八甲基环四硅氧烷(Octamethylcyclotetrasiloxane,D4)、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ecamethylcyclopentasiloxane,D5)和十二甲基环六硅氧烷(Dodecamethylcyclohexasiloxane,D6)等3种环硅氧烷的含量,并研究硅橡胶烤盘中D4~D6向油性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规律。采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ATR-FTIR)分析方法确定硅橡胶的材质,以优化的提取溶剂正己烷和超声提取时间30 min,通过GC/MS检测3种不同用途的9个硅橡胶品牌产品中D4~D6的含量。以其中一种硅橡胶烤盘进行单面迁移试验。结果表明:D4~D6在0.5~20.0μ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决定系数R^2大于0.9961,且D4~D6的检出限均小于为11.2 ng/mL,定量限均小于37.2 ng/mL。通过加标验证,D4~D6的平均回收率为85.20%~98.12%,相对偏差RSD为2.17%~4.27%(n=6)。硅橡胶奶嘴和高压锅密封圈中D4~D6含量较少,而硅橡胶烤盘中含量最多,其D4~D6的均值分别为175.08、824.12和901.17 mg/kg。通过迁移试验,发现硅橡胶烤盘在60℃油性食品模拟物95%乙醇中达到迁移平衡时,D4~D6的迁移率分别为71.36%、57.03%和49.31%。这表明D4~D6会迁移到油性食品中,且分子量较小的D4更易迁出,其安全性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接触用硅橡胶 溶剂提取-气相质谱联用法 环硅氧烷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苏石斛与束花石斛挥发油成分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玮 邵进明 +3 位作者 雷战霞 王道平 敖茂宏 张永萍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5-58,共4页
为探明黔产流苏石斛茎与束花石斛茎中的挥发油组成及差异,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分别提取贵州兴义野生流苏石斛茎与束花石斛茎中的挥发油,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和计算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从黔产流苏石斛茎与束花石斛茎中分... 为探明黔产流苏石斛茎与束花石斛茎中的挥发油组成及差异,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分别提取贵州兴义野生流苏石斛茎与束花石斛茎中的挥发油,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和计算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从黔产流苏石斛茎与束花石斛茎中分离鉴定出化学成分62个和54个,其相对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97.66%和96.65%;两者具有相同的挥发性化学成分40个,其主要成分均含有β-波旁烯、δ-杜松烯、反-2-辛烯醛等;其中,流苏石斛茎挥发油中相对含量最高的为β-波旁烯(47.53%),而束花石斛中相对含量最高的为依兰油烯(19.3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苏石斛 束花石斛 挥发油 -质谱联用 兴义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稔药材中挥发性成分的测定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黄仕清 徐文芬 +2 位作者 王道平 张明昶 麻秀萍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6-78,共3页
为探明地稔药材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地稔药材中的挥发油,采用GC-MS(气相-质谱联用仪)测定其挥发性化学成分,并进行分析鉴定和计算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地稔中有46种挥发性成分,占总挥发油的89.12%,且其相对含量... 为探明地稔药材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地稔药材中的挥发油,采用GC-MS(气相-质谱联用仪)测定其挥发性化学成分,并进行分析鉴定和计算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地稔中有46种挥发性成分,占总挥发油的89.12%,且其相对含量差异较大;主要含1-辛烯-3-醇(34.58%)、3-辛醇(7.03%)、苯甲醛(6.764%)、乙醛(4.540%)、香叶基丙酮(2.457%)等,还含有芳樟醇(0.40%)、丁香酚(1.10%)、角鲨烯(1.31%)等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稔 挥发油 -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紫苏属植物鲜叶的挥发性物质的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林霞 陈峥 +3 位作者 朱育菁 李慧敏 邓文琼 刘波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6-595,共10页
紫苏属植物的叶具多种生物活性,且有特异性香气。为探究紫苏属不同植物鲜叶挥发性物质异同,以紫苏、白苏和柠檬紫苏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进行富集提取,运用气相质谱对鲜叶挥发物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1)紫苏属植物鲜叶的挥发物... 紫苏属植物的叶具多种生物活性,且有特异性香气。为探究紫苏属不同植物鲜叶挥发性物质异同,以紫苏、白苏和柠檬紫苏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进行富集提取,运用气相质谱对鲜叶挥发物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1)紫苏属植物鲜叶的挥发物存在较显著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3种紫苏属植物的样本点分别独自聚为一类;(2)3种紫苏属植物高匹配(匹配度≥90%)、高相对含量(相对含量≥2%)的挥发物存在不同。柠檬紫苏为柠檬醛、顺式-柠檬醛和蘑菇醇等,紫苏为α-石竹烯、β-石竹烯和洋芹脑等,白苏则包括β-石竹烯、蘑菇醇和芳樟醇等;(3)3种紫苏属植物存在各自特异性挥发物。柠檬紫苏叶片中检测出特异性挥发物19种,为柠檬醛、β-柠檬醇等。紫苏有8种,如洋芹脑等。白苏有6种特异性挥发物,为芳樟醇等;(4)3种紫苏属植物同时存在4个共有挥发物,分别为β-榄香烯、大根香叶烯、β-石竹烯和蘑菇醇;(5)以所测挥发物为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得到白苏和紫苏的样本聚为一个类群,而柠檬紫苏的样本单独聚为另一类群。本研究为紫苏属植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属 挥发性物质 微萃取-色谱-质谱联用 异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