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态顶空萃取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测量-质谱联用技术解析不同品种烘青绿茶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4
1
作者 李玮轩 解东超 +5 位作者 邵晨阳 张悦 吕海鹏 林智 杜琪珍 朱荫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7-148,共12页
通过优化茶叶用量、捕集温度、孵化温度、吹扫总流量、吹扫速率以及干燥速率等动态顶空(dynamic headspace,DHS)提取参数,建立了基于DHS萃取联合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的烘青绿茶挥发性成分的最优提取及分析方法,并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测量... 通过优化茶叶用量、捕集温度、孵化温度、吹扫总流量、吹扫速率以及干燥速率等动态顶空(dynamic headspace,DHS)提取参数,建立了基于DHS萃取联合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的烘青绿茶挥发性成分的最优提取及分析方法,并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测量-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GC-O-MS)联用技术系统解析不同品种烘青绿茶的关键嗅感物质。结果表明,当茶叶用量为200 mg、捕集温度为70℃、孵化温度为70℃、吹扫总流量为350 mL、吹扫速率为10 mL/min、干燥速率为10 mL/min时,萃取效果最佳。继而对3个代表性品种制备的烘青绿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析,共鉴定出74种挥发性成分;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烘青绿茶的香气化学物质基础差别迥异,共18种化合物被鉴定为关键差异性挥发性成分,其中异亚丙基丙酮及芳樟醇在龙井43烘青绿茶中含量最高,6-甲基-5-庚烯-2-酮、辛醛、环己酮、苯乙酮、古巴烯、表荜澄茄油烯醇等在福鼎大白茶中含量最高。进一步的GC-O-MS分析共识别出烘青绿茶中的28种嗅感物质,它们主要呈现青香、清新、花果香、草本香、木香、甜香等气味属性,其中花果香属性的香气强度总和最高,青香、清新属性次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芳樟醇、菖蒲烯、δ-杜松烯、6-甲基-5-庚烯-2-酮和辛醛是3个不同品种烘青绿茶间的关键差异性嗅感物质,芳樟醇在龙井43烘青绿茶中贡献显著,而后四者对福鼎大白茶烘青绿茶的香气品质形成贡献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烘青绿茶 茶树品种 挥发性成分 动态顶空萃取联合热脱附/相色谱-质谱 相色谱-嗅觉测量-质谱 关键嗅感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在干酪特征风味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凤华 田怀香 马霞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39,45,共4页
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是将气相色谱的分离能力与人类鼻子的灵敏性相联系,从复杂的混合物中选择和评价气味活性物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它的发展、原理及其在干酪特征风味检测中... 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是将气相色谱的分离能力与人类鼻子的灵敏性相联系,从复杂的混合物中选择和评价气味活性物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它的发展、原理及其在干酪特征风味检测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 相色谱-嗅觉测量 特征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蒸馏-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嗅觉检测器联用分析鳙鱼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75
3
作者 赵庆喜 薛长湖 +3 位作者 徐杰 盛文静 薛勇 李兆杰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7-271,共5页
用微波蒸馏(MD)-固相微萃取装置(SPME)提取鳙鱼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气味化合物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同时利用嗅觉检测器鉴别了部分挥发性物质的气味特征。实验中优化了MD的操作条件(加热功率、加热时间... 用微波蒸馏(MD)-固相微萃取装置(SPME)提取鳙鱼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气味化合物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同时利用嗅觉检测器鉴别了部分挥发性物质的气味特征。实验中优化了MD的操作条件(加热功率、加热时间及载气流速等)、SPME参数(萃取头种类、萃取温度、萃取时间、无机盐离子浓度及搅拌速率等)。通过NIST02质谱数据库检索共定性确定出鳙鱼鱼肉挥发性成分中的53种化合物,其中主要为C6-C9的羰基化合物和挥发性醇类。经过嗅觉检测器分析,这些成分分别具有青草味、鱼腥味、泥土味等气味特征,其协同作用构成了鳙鱼鱼肉特殊的鱼腥味、泥腥味。该方法可用于水产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并可为不良风味化合物的定量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蒸馏 固相微萃取 相色谱-质谱法 嗅觉检测 挥发性成分 鳙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质联用/气相色谱-嗅觉测定技术的西湖龙井茶特征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39
4
作者 汪厚银 李志 +3 位作者 张剑 史波林 支瑞聪 赵镭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48-251,共4页
采用动态顶空(微阱捕集法,Itex)提取西湖龙井茶汤的香气物质,应用气质联用/气相色谱-嗅觉测定技术同时测定其挥发性呈香成分和嗅感特征,结合检测频率分析初步确定二甲硫醚、2-甲硫基丙醛、3-乙基-2,5-二甲基吡嗪、芳樟醇、α-松油醇、... 采用动态顶空(微阱捕集法,Itex)提取西湖龙井茶汤的香气物质,应用气质联用/气相色谱-嗅觉测定技术同时测定其挥发性呈香成分和嗅感特征,结合检测频率分析初步确定二甲硫醚、2-甲硫基丙醛、3-乙基-2,5-二甲基吡嗪、芳樟醇、α-松油醇、香叶醇和顺-茉莉酮为西湖龙井茶的特征香气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龙井 质联用 相色谱-嗅觉测定 特征香 动态顶空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技术及其在茶叶活性香气化合物检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孙琳 李瑞利 +1 位作者 周雪芳 童华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396-399,404,共5页
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技术是一种从复杂的香气混合物中选择和评价活性香气化合物的有效方法。国外已经进行了大量关于GC-O技术应用于茶叶香气化合物的研究。对GC-O的原理、GC-O的评价方法以及GC-O对各类茶叶活性香气化合物的检测等方面的... 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技术是一种从复杂的香气混合物中选择和评价活性香气化合物的有效方法。国外已经进行了大量关于GC-O技术应用于茶叶香气化合物的研究。对GC-O的原理、GC-O的评价方法以及GC-O对各类茶叶活性香气化合物的检测等方面的目前国外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色谱-嗅觉测量(gc-o) 茶叶 评价方法 活性香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嗅觉检测法鉴定血橙汁中的香气活性化合物 被引量:14
6
作者 乔宇 谢笔钧 +2 位作者 张妍 张韵 潘思轶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9-514,共6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PME-GC-MS)和嗅觉检测法对血橙汁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确定了血橙汁中的香气活性化合物。采用二乙烯基苯/碳分子筛/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DVB/CAR/PDMS)萃取头在40℃条件下顶空萃取40min。通过气相...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PME-GC-MS)和嗅觉检测法对血橙汁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确定了血橙汁中的香气活性化合物。采用二乙烯基苯/碳分子筛/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DVB/CAR/PDMS)萃取头在40℃条件下顶空萃取40min。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保留指数,在所萃取的血橙汁的挥发性化合物中共鉴定出46种化合物。通过嗅觉检测法检测出34种具有气味的化合物,其中23种被定性。结果表明,对血橙汁香气起主要贡献的化合物是丁酸乙酯、辛醛、γ-松油烯、芳樟醇、4-乙酰基-1-甲基环己烯、癸醛、(-)-香芹酮、乙酸香叶酯、巴伦西亚桔烯以及保留指数分别为1020,1143,1169和小于800的4个未知化合物,这些香气强度较高的化合物的总相对含量为7.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相色谱-质谱法 嗅觉检测法 保留指数 活性化合物 血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O和OAV方法的前壁板隔音垫气味物质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鑫 傅强 忽波 《汽车零部件》 2018年第11期70-74,共5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前壁板隔音垫气味挥发性组分,并采用气味活度值(OAV)法和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方法 (GC-O)中的时间强度法(OSME)对其气味活性组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前壁板隔音垫中共鉴定出5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7种...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前壁板隔音垫气味挥发性组分,并采用气味活度值(OAV)法和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方法 (GC-O)中的时间强度法(OSME)对其气味活性组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前壁板隔音垫中共鉴定出5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7种醇类、14种芳香烃类、24种醛酮类、3种羧酸类、7种烷烃类及1种酯类。采用OAV法鉴定出19种关键气味组分,由OAV法和OSME法共同鉴定出己醛、戊醛、丙酮、辛醛、2-戊酮、1-丁醇、乙醛等17种关键气味组分。说明两种方法在鉴定前壁板隔音垫关键气味组分方面有较好的一致性,能有效指导车内零部件气味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色谱-嗅觉测量方法 OAV 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结合GC-O分析两种葡萄柚汁香气成分 被引量:13
8
作者 乔宇 范刚 +6 位作者 程薇 王少华 熊光权 廖李 汪兰 杜欣 潘思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4-198,共5页
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气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白葡萄柚和红葡萄柚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分别检测出45种和41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分别为84.43%和89.16%。通过气相色谱质... 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气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白葡萄柚和红葡萄柚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分别检测出45种和41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分别为84.43%和89.16%。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嗅觉检测法(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分析发现两种葡萄柚汁中呈现气味的化合物分别有20种和21种,白葡萄柚中香气较强的组分是3-羟基-丁酸乙酯,乙酸香叶酯和RI=1006(水果香、清香、松油),红葡萄柚中有较强气味的是2-甲基丙酸乙酯、2-甲基丁酸乙酯、反式-2-己烯-1-醇、庚醛、1-辛烯-3-醇、α-松油烯、3-羟基己酸乙酯、香芹酮和3种未知化合物(RI=971、1156、1390)。气味轮廓分析发现白葡萄柚以果香为主,红葡萄柚以木头/树叶味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柚汁 相色谱-嗅觉检测法(gc-o) 固相微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HS-SPME/GC-MS/GC-Olfactometry/RI对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香气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50
9
作者 窦宏亮 李春美 +1 位作者 顾海峰 郝菊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60,共10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提取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C-Olfactometry)以及挥发性化合物的保留指数(RI),鉴定了绿茶和饮料中的主要风味化合物,并对二者香气...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提取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C-Olfactometry)以及挥发性化合物的保留指数(RI),鉴定了绿茶和饮料中的主要风味化合物,并对二者香气组成及相对含量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GC-MS/GC-Olfactometry/RI法能有效地鉴别和确认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中香味化合物的类别、香味强度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的香气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差异,绿茶中有34种嗅感物质,其中叶醇、2-乙基己醇、苄醇、1-辛醇、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醇、己醛、(E)-2-己烯醛、苯甲醛、苯乙酮等是其主要呈香物质;绿茶鲜汁饮料含有37种嗅感物质,主要呈香物质为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醇、香叶醇、橙花醇、橙花叔醇、(Z)-2-庚烯醛、苯甲醛、苯乙酮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绿茶 绿茶鲜汁饮料 分析 相色谱 质谱 相色谱-嗅觉测量 保留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嗅闻技术鉴定清炖猪肉汤中的挥发性香气物质 被引量:29
10
作者 徐永霞 陈清婵 +3 位作者 吴鹏 徐晓云 王可兴 潘思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274-277,共4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清炖猪肉汤的香气成分,并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和气相色谱-嗅闻技术(GC-O)进行分析。采用GC-MS分析鉴定得到4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包括醛类、酸类、醇类、烃类和呋喃类化合物;通过GC-O分析出1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清炖猪肉汤的香气成分,并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和气相色谱-嗅闻技术(GC-O)进行分析。采用GC-MS分析鉴定得到4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包括醛类、酸类、醇类、烃类和呋喃类化合物;通过GC-O分析出19种香气活性成分,根据香气强度的大小,确定己醛、(E,E)-2,4-壬二烯醛、2-十一烯醛、1-辛烯-3-醇、1-辛醇和保留指数值为912的未知化合物为清炖猪肉汤中的关键香味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味化合物 质联用技术(GC-MS) 相色谱-嗅闻技术(gc-o) 清炖肉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定量描述分析和气相色谱-闻香/质谱法研究黄土高原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香气特征 被引量:19
11
作者 席艳茹 唐柯 +3 位作者 徐岩 王栋 王庆伟 张会宁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92-197,共6页
采用定量描述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法对黄土高原两个小产区(驮腰坡、十里铺)赤霞珠干红葡萄酒进行香气感官分析,同时应用液液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的前处理方法,通过气相色谱-闻香法(gas chromato... 采用定量描述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法对黄土高原两个小产区(驮腰坡、十里铺)赤霞珠干红葡萄酒进行香气感官分析,同时应用液液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的前处理方法,通过气相色谱-闻香法(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技术相结合进行香气活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黄土高原两个小产区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中分别检测出54种和55种对香气有贡献的化合物。其中驮腰坡香气强度较大(FD≥81)的化合物有乙酸乙酯、乳酸乙酯、癸酸乙酯、2,3-丁二酮、异丁酸、β-大马酮、反式-橙花叔醇、3-甲硫基丙醛、糠醛、γ-丁内酯,十里铺香气强度较大(FD≥81)的化合物有乳酸乙酯、辛酸乙酯、3-羟基丁酸乙酯、己酸己酯、癸酸乙酯、2,3-丁二酮、醋酸、异丁酸、丁酸、香茅醇、β-大马酮、反式-橙花叔醇、乙酸苯乙酯、苯乙醇、3-甲硫基丙醛、3-甲硫基丙醇、糠醛。QDA结果显示,驮腰坡产区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表现出很强的黑醋栗、李子干和烟熏的香气特征。而十里铺产区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更多呈现出果香、花香、蜂蜜等甜美的香气特征。该研究为深入研究黄土高原赤霞珠葡萄酒的特征风味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赤霞珠 相色谱-闻香法(gc-o) 相色谱质谱(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萃取结合GC-O/MS分析威代尔冰葡萄酒中的香气活性化合物 被引量:19
12
作者 马玥 唐柯 +3 位作者 徐岩 李记明 于英 李兰晓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3-159,共7页
以威代尔冰葡萄酒为研究对象,利用固相萃取法(SPE)提取冰葡萄酒中香气化合物,通过气相色谱-闻香法(GC-O)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香气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结果:从同一年份不同等级的威代尔冰葡萄酒中共检测出65种对冰酒香气有贡献的化... 以威代尔冰葡萄酒为研究对象,利用固相萃取法(SPE)提取冰葡萄酒中香气化合物,通过气相色谱-闻香法(GC-O)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香气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结果:从同一年份不同等级的威代尔冰葡萄酒中共检测出65种对冰酒香气有贡献的化合物,其中酯类、醇类、萜烯类、硫化物、呋喃酮类及内酯类是重要的香气物质,主要表现为水果味,植物清香,花香,烘焙类香气及甜香。在所有已知的香气化合物中,异丁酸乙酯、2-甲基丁酸乙酯、庚酸乙酯、辛酸乙酯、异戊醇、2-庚醇、1-庚醇、顺式-玫瑰醚、3-甲硫基丙醛、脱氢芳樟醇、β-大马酮及菠萝酮对冰酒的香气贡献较大。这几种香气化合物在3个等级的冰酒中均能检测到,但香气强度存在一定差异,表明酿造工艺可对冰酒的香气轮廓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葡萄酒 威代尔 相色谱-闻香法(gc-o) 相色谱质谱(GC-MS) 固相萃取 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GC-O和GC-MS分析酱香型习酒中挥发性香气成分 被引量:60
13
作者 王晓欣 范文来 徐岩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4-160,共7页
利用液液萃取法(LLE)提取酱香型习酒中的香气化合物,按照酸碱性将萃取组分分离,获得酸性/水溶性、中性、碱性三个组分,通过气相色谱-闻香法(GC-O)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别进行香气成分分析。在具有典型酱香特征的习酒中共检测出72... 利用液液萃取法(LLE)提取酱香型习酒中的香气化合物,按照酸碱性将萃取组分分离,获得酸性/水溶性、中性、碱性三个组分,通过气相色谱-闻香法(GC-O)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别进行香气成分分析。在具有典型酱香特征的习酒中共检测出72种香气化合物,其中酸性组分29种,中性组分43种,碱性组分22种,14种香气化合物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中均可检测到。研究发现酱香型习酒中主要的香气物质是酯类、醇类、挥发性有机酸、呋喃类、芳香族类、酚类、醛酮类、吡嗪类以及含硫化合物等。香气强度较大的物质有丁酸乙酯、己酸乙酯、1-丙醇、3-甲基丁醇、乙酸、3-甲基丁酸、糠醛、四甲基吡嗪和二甲基三硫,这些物质对酱香型习酒的风味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习酒 相色谱-闻香法(gc-o) 相色谱-质谱(GC-MS) 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O-MS法分析野生刺梨汁游离态和O-糖苷键合态香气活性物质 被引量:10
14
作者 周志 马琼 +2 位作者 朱玉昌 程超 潘思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80-84,共5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刺梨汁中游离态挥发性物质和酶法释放刺梨汁中O-糖苷键合态挥发性物质,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探测-质谱技术,对野生种刺梨汁中游离态和O-糖苷键合态香气活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刺梨汁中游离态和O-糖苷键合态...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刺梨汁中游离态挥发性物质和酶法释放刺梨汁中O-糖苷键合态挥发性物质,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探测-质谱技术,对野生种刺梨汁中游离态和O-糖苷键合态香气活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刺梨汁中游离态和O-糖苷键合态香气活性物质分别有23种和17种。构成刺梨汁游离态香气活性物质主要有丁酸乙酯(青草)、正己醇(酒香)、正辛醇(甜香)、异戊酸乙酯(菠萝香)、叶醇(茶香)、苯乙烯(果香)、月桂烯(甜香脂)和芳樟醇(柠檬香)等。而构成刺梨汁O-糖苷键合态香气活性物质有3-羟基己酸乙酯(水果香)、2-庚醇(柠檬香)、3-羟基丁酸乙酯(果香)、叶醇(茶香)、正辛醇(甜香)、苯乙醇(玫瑰香)和2’-羟基-4’,5’-二甲基苯乙酮(花香、甜香)等。叶醇、正辛醇和辛酸为刺梨汁中以游离态和O-糖苷键合态共存的香气活性成分。刺梨中游离态和O-糖苷键合态香气活性物质均以果香/甜香味为主,但O-糖苷键合态香气活性物质的香气总强度较游离态的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 相色谱-嗅觉探测-质谱 活性物质 游离态 O-糖苷键合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GC-O和GC-MS研究豉香型白酒挥发性香气成分 被引量:48
15
作者 范海燕 范文来 徐岩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7-152,共6页
应用液液萃取法(LLE)萃取豉香型白酒的香气物质,根据酸碱性将萃取组分分成中-碱性组分和酸性-水溶性组分,运用气相色谱-闻香法(GC-O)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别进行香气成分分析。在豉香型白酒中共检测出52种香气物质:羰基化合物1... 应用液液萃取法(LLE)萃取豉香型白酒的香气物质,根据酸碱性将萃取组分分成中-碱性组分和酸性-水溶性组分,运用气相色谱-闻香法(GC-O)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别进行香气成分分析。在豉香型白酒中共检测出52种香气物质:羰基化合物13种、酯类10种、酸类9种、芳香族类8种、醇类7种、硫化物2种、内酯类2种和呋喃类1种。其中,呈脂肪气味的反-2-辛烯醛、反-2-壬烯醛、反-2-癸烯醛、反-2-十一烯醛和反,反-2,4-癸二烯醛是在豉香型白酒中首次发现的化合物。研究发现豉香型白酒中香气强度较大(≥3.0)的化合物有:2-苯乙醇、反-2-壬烯醛、己酸乙酯、反-2-辛烯醛、γ-壬内酯、辛醛、3-甲基-1-丁醇、壬醛、3-甲硫基-1-丙醛、反-2-癸烯醛、乙酸和丁酸,这些物质对豉香型白酒的风味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豉香型白酒 相色谱-闻香法(gc-o) 相色谱-质谱(GC-MS) 物质 -2-烯醛 二烯醛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E-GC-Olfactometry联用研究鲢鱼肉的挥发性气味活性物质 被引量:39
16
作者 张青 王锡昌 刘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07-1409,1425,共4页
[目的]探究鲢鱼肉中的挥发性气味活性物质,并分析各个物质对鱼肉整体风味的贡献大小。[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提取鱼肉中的挥发性物质,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以及气相色谱-嗅... [目的]探究鲢鱼肉中的挥发性气味活性物质,并分析各个物质对鱼肉整体风味的贡献大小。[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提取鱼肉中的挥发性物质,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以及气相色谱-嗅觉测量(GC-ol-factometry,GC-O)法对其进行定性分析以及气味特征的评价。由8人组成的评价小组通过芳香萃取物稀释分析法进行嗅觉测量。[结果]通过GC-MS分析鉴定得到了3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11种化合物具有气味活性,另外,有2种未知物也显示了较强的风味。它们分别具有鱼腥、青味、油脂、蘑菇等气味特征。通过稀释分析法发现,(E)-2-辛烯醛和3-甲硫基丙醛对鲢鱼肉的腥味有很大贡献。[结论]SDE-GC-O法能有效地筛选出白鲢鱼肉中的气味活性物质,并能确定各种物质对鱼肉风味的贡献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鱼 同时蒸馏萃取 质联用 相色谱-嗅觉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分析酵母菌发酵酱油中香气物质 被引量:10
17
作者 何天鹏 赵镭 +6 位作者 钟葵 史波林 崔莹 张璐璐 刘龙云 谢苒 汪厚银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259-265,共7页
酱油香气物质的形成与酵母菌的代谢息息相关,本文旨在研究酵母菌对发酵酱油中香气物质形成与含量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C-O/MS)联用技术分别对不加酵母菌、加AY酵母菌以及加入T酵母菌发酵制得酱油中的... 酱油香气物质的形成与酵母菌的代谢息息相关,本文旨在研究酵母菌对发酵酱油中香气物质形成与含量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C-O/MS)联用技术分别对不加酵母菌、加AY酵母菌以及加入T酵母菌发酵制得酱油中的香气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加入酵母菌的酱油中形成的各类香气物质更加丰富,其中AY型鲁氏酵母菌能够产生更多种类的酯类(11种)及醇类(12种)物质;T型鲁氏酵母菌有助于醛类(7种)物质的形成。且AY型鲁氏酵母菌在酱油酿造过程中产生的酯类(155.19μg/L)、呋喃酮类(68.53μg/L)、醛类(86.46μg/L)等物质的含量更高,T型鲁氏酵母菌的产醇类(1260.64μg/L)物质能力则更加优越。通过对酱油样品中OAV的计算,发现,AY酵母菌酿造酱油中的4-羟基-2-甲基-5-乙基-3(2H)-呋喃酮(HEMF),2/3-甲基丁醛、及苯乙醛的OAV高于其他样品的OAV值,T型鲁氏酵母菌的1-辛烯-3-醇及3-甲硫基丙醛的OAV值高于其他样品的OAV值。将OAV值与PCA结合分析,可以看出,AY型鲁氏酵母菌发酵酱油的香气优势明显,并且T型鲁氏酵母菌发酵酱油以熟土豆气味为主,并伴有蘑菇香气;AY型鲁氏酵母菌发酵酱油以甜香香气为主,并伴有麦芽香气。综上,AY型鲁氏酵母菌的整体产香优于T型鲁氏酵母菌的产香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酵母菌 固相微萃取(SPME) 相色谱-嗅闻-质谱(gc-o/MS) 挥发性香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ME-GC-MS与SPME-GC-O协同鉴定菇娘果关键香气成分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子豪 王笑园 +2 位作者 傅娆 温馨 倪元颖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296-303,共8页
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嗅闻(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技术,结合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e value,OAV)对菇娘果挥发性成分和香气活性成分进行鉴定,综合评价单个挥发性组分对整体香气贡献程度,确... 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嗅闻(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技术,结合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e value,OAV)对菇娘果挥发性成分和香气活性成分进行鉴定,综合评价单个挥发性组分对整体香气贡献程度,确定关键香气成分。结果表明,菇娘果中有43种挥发性组分,其中有10种主要香气活性物质(OAV>1),主要包括4种醛酮类化合物(正己醛、甲硫基丙醛、反-2-顺-6-壬二烯醛、1-辛烯-3-酮),其香气分别描述为青草味、薯片味、黄瓜味、蘑菇味;5种酯类化合物(甲基-2-甲基丙酸酯、丁酸甲酯、2-甲基丁酸甲酯、丁酸甲基乙基酯、癸酸甲酯),其香气分别描述为花香、果香、苹果香、刺激果香、葡萄酒香;1种呋喃类化合物(2-戊基呋喃),其香气描述为焦糖味。GC-O法中,4名嗅闻人员主要鉴定出“苹果味”2-甲基丁酸甲酯、“薯片味”甲硫基丙醛和“青草味”己醛。通过香气定性和感官定量描述性分析发现,2-甲基丁酸甲酯、甲硫基丙醛和己醛是菇娘果的主要香气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菇娘果 相色谱-质谱法 相色谱嗅觉测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液萃取结合GC-O和GC-MS解析镇江香醋香气成分 被引量:11
19
作者 袁源 范文来 徐岩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38-242,共5页
采用液液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结合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olvent 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on,SAFE)技术萃取镇江香醋中香气化合物,将萃取物分为中-碱性组分和酸性-水溶性组分,应用香气稀释萃取分析法(aroma extract diluti... 采用液液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结合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olvent 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on,SAFE)技术萃取镇江香醋中香气化合物,将萃取物分为中-碱性组分和酸性-水溶性组分,应用香气稀释萃取分析法(aroma extract dilution analysis,AEDA)共鉴定出60种香气物质。基于FD值,最重要香气物质是3-(甲硫基)丙醛、2,3,5,6-四甲基吡嗪、3-甲基丁酸和香兰素(FD=729)。此外,2,3-丁二酮、乙酸、糠醛、3-(甲硫基)-1-丙醇、愈创木酚、2-苯乙酸以及γ-壬内酯也具有较高FD值(FD=243),这些化合物是镇江香醋的重要香气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江香醋 液液萃取(LLE) 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AFE) 萃取稀释分析法(AEDA) 相色谱-闻香法(gc-o) 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GC-O分析普洱茶粉中的关键性香气组分 被引量:25
20
作者 徐咏全 张晨霞 +3 位作者 孔雅雯 李长文 刘顺航 王超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152-159,共8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方法(GC-O)对普洱茶粉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同时与生产茶粉的普洱茶原料香气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经GC-MS分析从普洱茶粉和普洱茶原料中分别鉴定出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方法(GC-O)对普洱茶粉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同时与生产茶粉的普洱茶原料香气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经GC-MS分析从普洱茶粉和普洱茶原料中分别鉴定出56种和71种挥发性香气成分,普洱茶粉中主要为醇类(21.30%)、酮类(20.20%)、酯类(15.87%)和碳氢类(15.70%);普洱茶中主要成分为甲氧基苯类(28.02%)、碳氢类(21.71%)、醇类(13.84%)和酮类(11.19%)。通过GC-O分析发现,普洱茶粉中果香、花香、木香草药香总香气强度明显高于普洱茶原料,陈香、仓味总香气强度明显低于普洱茶原料。结合感官审评和GC-MS分析,发现丢失香气主要存在于茶浓缩水中,其中甲氧基苯类物质相对含量占总萃取香气成分的38.07%,其次为酯类(22.08%)和醇类(11.31%)。该研究结果可为普洱茶粉生产中香气的保留、回收,普洱茶粉香气品质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粉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相色谱-嗅觉测量方法(gc-o) 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