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2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技术联用检测软木塞中2,4,6-三氯苯甲醚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哲琦 王玉春 +1 位作者 陈臣 李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8-150,共3页
建立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技术联用分析检测葡萄酒软木塞中2,4,6-三氯苯甲醚含量的方法。该方法测定软木塞中2,4,6-三氯苯甲醚的相关系数(R2)为0.999 9,精密度好(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5.6%),回收率为101%~108%,检出限为0.... 建立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技术联用分析检测葡萄酒软木塞中2,4,6-三氯苯甲醚含量的方法。该方法测定软木塞中2,4,6-三氯苯甲醚的相关系数(R2)为0.999 9,精密度好(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5.6%),回收率为101%~108%,检出限为0.20 pg/L、定量限为0.66 pg/L。利用该方法测定了11种不同类型的软木塞中2,4,6-三氯苯甲醚的含量,证实了所建方法适用于葡萄酒软木塞中痕量2,4,6-三氯苯甲醚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电子捕获联用技术 葡萄酒软木塞 2 4 6-三氯苯甲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顶空-双柱双电子捕获检测器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四乙基铅的含量
2
作者 钟明霞 卞世闻 +3 位作者 徐小峰 何苗 张宇 李振宇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17-1123,共7页
将采集的水样直接置于22 mL顶空瓶并至10 mL刻度线,加入200μL甲醇(保存剂),立即密封,于4℃避光冷藏,48 h内完成分析。水样中的四乙基铅在弱碱性或碱性环境下,于60℃顶空平衡15 min,经气相色谱仪Y形分流口分别同时进入两根色谱柱,用双... 将采集的水样直接置于22 mL顶空瓶并至10 mL刻度线,加入200μL甲醇(保存剂),立即密封,于4℃避光冷藏,48 h内完成分析。水样中的四乙基铅在弱碱性或碱性环境下,于60℃顶空平衡15 min,经气相色谱仪Y形分流口分别同时进入两根色谱柱,用双电子捕获检测器(ECD)检测,得到两组数据,仅当双ECD均检出四乙基铅时,方判定为阳性结果,取较低的检出结果作为水样中四乙基铅的含量。结果显示,四乙基铅的质量浓度在0.1~10.0μg·L^(-1)内与对应的双柱双ECD检测得到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143s)分别为0.009,0.013μg·L^(-1)。按照标准加入法对空白水样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4.3%~120%,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7)均小于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乙基铅 自动顶空 双柱双电子捕获检测器 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调味小龙虾挥发性风味特征差异 被引量:9
3
作者 张权 李金林 +3 位作者 胡明明 彭斌 钟比真 涂宗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42-252,共11页
为探究调味小龙虾风味特征差异,该文以市售常见调味小龙虾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结合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olvent-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AFE-GC-MS)技术对其挥发性风味... 为探究调味小龙虾风味特征差异,该文以市售常见调味小龙虾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结合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olvent-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AFE-GC-MS)技术对其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调味小龙虾,W1W(对无机硫化物灵敏)、W1S(对甲基类灵敏)和W2W(对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灵敏)是区分调味小龙虾风味的主要传感器。8个调味小龙虾样品中共检出12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法确定了15种关键风味物质和10种修饰性风味物质,其中麻辣小龙虾主要关键风味物质为芳樟醇、桉叶油醇、丁香酚和D-柠檬烯,十三香小龙虾主要关键风味物质主要为丁香酚、芳樟醇、桉叶油醇、壬醛和β-蒎烯,而蒜蓉小龙虾主要关键风味物质为2,4-二叔丁基苯酚、L-石竹烯、壬醛、苯乙醛、2-甲基-2-丁烯醛和二烯丙基硫醚等。该研究结果可为调味小龙虾风味统一、产品开发和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龙虾 电子 溶剂辅助风味蒸发-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风味物质 相对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鼻结合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分析松茸货架期间不同部位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孟凡 王艺儒 +5 位作者 赵悦辰 关文强 王璇 何兴兴 姚刚 胡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232-241,共10页
为探究松茸在货架期间不同部位(菌盖、菌柄)的气味轮廓及变化趋势,采用电子鼻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热图,对不同货架期松茸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进行... 为探究松茸在货架期间不同部位(菌盖、菌柄)的气味轮廓及变化趋势,采用电子鼻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热图,对不同货架期松茸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松茸货架期间,菌柄和菌盖共检出48种挥发性物质,包括10种醛、6种醇、5种酮、4种含硫化合物、9种酯、2种酸、3种烯烃、其他类挥发性物质如杂环化合物等9种,以及15种未被识别,且菌柄中检出的挥发性物质种类比菌盖丰富。总体而言,松茸货架期间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持续减少,菌盖中挥发性物质变化的拐点出现在货架24 h左右,而菌柄则分别在货架12 h和48 h左右出现拐点。电子鼻和GC-IMS联用可快速直观地对不同货架时间的松茸(盖、柄)挥发性物质进行差异分析,进而有助于判断松茸的新鲜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茸 货架期 电子 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电子舌分析不同残糖含量蓝莓酒体风味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利萍 丁昱文 +3 位作者 吴颜欣 邱树毅 戴怡凤 周鸿翔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94-300,共7页
蓝莓酒的风味会影响其质量与感官评价,因此研究蓝莓酒中的风味物质十分必要。该文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电子舌研究2种半甜、2种半干蓝莓酒风味,发现4种蓝莓酒的苦味、涩味均表现出随残糖含量下降而逐渐升高的趋... 蓝莓酒的风味会影响其质量与感官评价,因此研究蓝莓酒中的风味物质十分必要。该文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电子舌研究2种半甜、2种半干蓝莓酒风味,发现4种蓝莓酒的苦味、涩味均表现出随残糖含量下降而逐渐升高的趋势,酸味、后苦味、后涩味无显著性差异。4种蓝莓酒中,半甜型蓝莓酒中酯类化合物含量高于半干型蓝莓酒,而半干型蓝莓酒中醇类化合物高于半甜型蓝莓酒。乙酸乙酯、萜品油烯、月桂酸乙酯等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在半甜型蓝莓酒中含量较高,肉桂酸乙酯、苯甲酸乙酯、苯乙酸乙酯等化合物在半干型蓝莓酒中含量较高,正辛醇、乙酸与发酵程度无显著性关联。此外,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分析发现4种蓝莓酒中13种潜在差异标志物,并结合香气活度值研究发现meso-2,3-丁二醇与芳樟醇分别仅为半甜型与半干型的整体风味做出贡献,而大马酮、苯乙醇、异戊醇、乙酸的香气活度值> 500,为不同残糖含量蓝莓酒的整体风味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蓝莓酒 顶空固相微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电子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60)Co-γ对冷吃兔VOCs的影响
6
作者 童光森 杨葵 +6 位作者 李想 昝博文 黄开正 陈韬 高原菊 伟雯婷 易宇文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7,154,共11页
为探究辐照(^(60)Co-γ)剂量(6,10,14 kGy)对冷吃兔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影响,试验采用感官评价、质构仪、色差仪、电子鼻、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 为探究辐照(^(60)Co-γ)剂量(6,10,14 kGy)对冷吃兔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影响,试验采用感官评价、质构仪、色差仪、电子鼻、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结合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不同剂量的^(60)Co-γ对冷吃兔VOCs的影响。感官评价、质构和色差分析表明辐照剂量对样品的影响不大;电子鼻分析表明样品的气味强度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强;GC-IMS分析共鉴定出55种VOCs,醛类、烃类、吡嗪类和酸类是主要VOCs;乙酸乙酯、庚醛-D、β-月桂烯-M、己醛-D、2-甲基丁酸-3-甲基丁酯、松油烯、(E)-2-庚烯醛-M、β-月桂烯-D、丁酸甲酯、(E)-2-庚烯醛-D、异丁醛、β-蒎烯-M、己醛-M等是样品差异性VOCs。6 kGy^(60)Co-γ及以上的剂量均能有效灭杀微生物;辐照灭菌能使部分VOCs的浓度得到提高,未检测到有明显异味的VOCs。6,10,14 kGy剂量的^(60)Co-γ对冷吃兔VOCs的影响均在消费者可接受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吃兔 辐照剂量 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 电子 味活性值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气质联用技术分析德庄火锅底料在煮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变化 被引量:9
7
作者 何莲 易宇文 +7 位作者 徐向波 乔明锋 裴红燕 贾洪锋 王钵 Chan Sook Wah 杨翠 邓静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52-262,共11页
为探究0 min(A),30 min(B)、60 min(C)和90 min(D)煮制时间的德庄火锅底料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试验以德庄火锅底料在煮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 为探究0 min(A),30 min(B)、60 min(C)和90 min(D)煮制时间的德庄火锅底料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试验以德庄火锅底料在煮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结合雷达图、主成分分析、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探究不同煮制时间的德庄火锅底料气味变化规律。电子鼻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煮制时间的火锅底料的整体气味轮廓差异明显;GC-MS分析显示4个样品共检测到87种挥发性物质,烯烃、醇类和醚类物质是不同煮制时间的火锅底料的主要挥发性物质;OAV分析显示芳樟醇和茴香脑是不同煮制时间的共有关键挥发性物质。2-茨醇、二氢香芹醇、丙酮、二烯丙基二硫、丙酸异戊酯、α-松油醇、(1S)-(+)-3-蒈烯、(E)-β-罗勒烯、P-伞花烃、丙酸乙酯、正戊烯、对二甲苯是导致样品差异的特征物质。煮制时间对德庄火锅底料的挥发性物质组成和气味特性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火锅底料的研发、品控及指导消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锅底料 煮制时间 电子 相色谱质谱联用 活性值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GC-MS技术对红酸汤特征香气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林莉 董玮 +1 位作者 严红光 袁玮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4-191,共8页
为明确红酸汤的特征香气成分,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贵州地区5种市售红酸汤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电子鼻结果表明,氮氧化合物、短链烷烃、无机硫化物、醇醚醛酮类化合物、有... 为明确红酸汤的特征香气成分,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贵州地区5种市售红酸汤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电子鼻结果表明,氮氧化合物、短链烷烃、无机硫化物、醇醚醛酮类化合物、有机硫化物为5种红酸汤的主要香气成分。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5种红酸汤的特征香气成分可归为3类(W样品、H和G样品、Y和L样品)。运用GC-MS检测到5种红酸汤中含有醇类、酯类、酸类、烷烃类、酚类、醛类、酮类、醚类、烯烃类和其他类共157种挥发性香气成分。经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分析,共筛选出乙醇、乙酸、十六酸乙酯、苯乙醇、1-丙醇、乙酸乙酯等25个VIP值>1的红酸汤关键特征香气物质。综上,利用两种检测技术进行协同分析,可获得较全面的红酸汤特征香气物质,研究结果可为改进红酸汤的风味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酸汤 物质 电子 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对多轮次酱香型白酒酱香、醇甜典型体的差异性分析
9
作者 王典芳 唐维媛 +5 位作者 朱强 刘晓辉 赵金凤 骆亦涵 王啸 黄名正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332-344,共13页
为研究多轮次酱香型白酒中醇甜、酱香典型体风味物质的差异,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和电子鼻分析了典型体的风味成... 为研究多轮次酱香型白酒中醇甜、酱香典型体风味物质的差异,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和电子鼻分析了典型体的风味成分。共鉴定出104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醛酮类、酯类、酸类、醇类、吡嗪类、呋喃类、萜烯类和其他类物质;通过电子鼻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醇甜、酱香典型体酒样之间存在差异;对20种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e Value,OAV)大于1的物质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中筛选出9种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Projection,VIP)大于1的物质用来区分两种典型体,结果表明三、四、五轮次醇甜酒样中的风味标志性物质是异戊酸乙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戊酸乙酯、壬酸乙酯;而三个轮次酱香典型体酒样的风味标志物为苯乙醛、异戊酸、异戊醛、乙酸异戊酯。本研究为典型体酒样的分类鉴别和香气品质提供理论指导与实验基础,为酱酒的酒体风格设计及勾调提供科学依据及风味创新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 顶空固相微萃取 相色谱-质谱联用 活性值 酱香型白酒 轮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重分析/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松针中6种常见微塑料 被引量:6
10
作者 韩卓 刘禹慧 +2 位作者 魏晓菲 李彭辉 宋善军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49-1256,共8页
该研究基于热重分析/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TGA/FTIR-GC-MS)联用技术建立了可用于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碳酸酯(PC)6种常见微塑料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方法检出限为0.03~... 该研究基于热重分析/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TGA/FTIR-GC-MS)联用技术建立了可用于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碳酸酯(PC)6种常见微塑料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方法检出限为0.03~1.11μg,相对标准偏差为4.0%~12%(n=3),加标回收率为80.4%~93.3%。应用所建立的方法对来自武夷山、青海湖、大兴安岭等12个采样点的松针样品进行分析,得到6种微塑料的浓度范围为0.01~3.15μg·mg^(-1)。此外,样品中6种塑料均有检出,检出率依次为PE、PP和PS(100%)、PET(92%)、PC(60%)、PVC(8%)。该方法可为我国微塑料环境污染评估及环境行为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重分析/红外光谱-相色谱-质谱(TGA/FTIR-GC-MS)联用技术 微塑料 松针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鼻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黄鳍金枪鱼肉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113
11
作者 王霞 黄健 +4 位作者 侯云丹 王求娟 陈义方 夏静波 苏秀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68-272,共5页
目的:探索黄鳍金枪鱼肉挥发性成分与加工温度的关系。方法:利用电子鼻分别检测不同温度(70、80、90、10 0、12 0、15 0℃)加热条件下的黄鳍金枪鱼肉及其生肉样品,并对所获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 目的:探索黄鳍金枪鱼肉挥发性成分与加工温度的关系。方法:利用电子鼻分别检测不同温度(70、80、90、10 0、12 0、15 0℃)加热条件下的黄鳍金枪鱼肉及其生肉样品,并对所获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新鲜和分别加热到95、150℃的黄鳍金枪鱼肉样品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条件下的样品电子鼻信号表现出很强的聚类特性。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3种样品,分别检出52、50、53种成分,主要为醛类、烃类、醇类、酮类、呋喃类,它们的协同作用构成了黄鳍金枪鱼肉特有的特征气味。结论:黄鳍金枪鱼生肉中含有较多的腥味成分——1-戊烯-3-醇、1,5-辛二烯-3-醇,通过加热处理后这两种成分的相对含量明显减少;加热处理后,具有特殊香气的长链醛以及呋喃类物质相对含量明显增多,2-乙基呋喃、2-戊基呋喃是烤制肉品重要的香味呈味物,是加热后黄鳍金枪鱼的特征气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电子 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解析不同产地马铃薯挥发性物质的差异 被引量:18
12
作者 吴燕 周君 +6 位作者 明庭红 汤莎莎 卜会青 陈燕婷 蒋佳纯 田维芬 苏秀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130-136,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品种马铃薯的挥发性成分与加工温度的关系,解析不同地理环境物种的差异。方法:用电子鼻分别检测常温、100、150℃处理后的马铃薯挥发性物质的差异,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线性判别分析;然后进一步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制备样... 目的:探究不同品种马铃薯的挥发性成分与加工温度的关系,解析不同地理环境物种的差异。方法:用电子鼻分别检测常温、100、150℃处理后的马铃薯挥发性物质的差异,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线性判别分析;然后进一步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制备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法分析其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结果:产自浙江省宁波市的1号和2号马铃薯,产自甘肃省定西市的3、4、5号马铃薯气味存在明显的差异;经GC-MS鉴定,1、2、3、4号和5号马铃薯分别检出54、62、75、71种和46种成分,主要有醇类、烃类、醛类、酮类、酯类、呋喃类等物质。2-戊烷基呋喃、长链烷烃、苯乙醛为1号马铃薯的特征挥发性物质;2-戊烷基呋喃、2,2,3,3-四甲基丁烷、2-辛醇、苯乙醛、油酸-3-(十八烷氧基)-丙基酯为2号马铃薯的特征挥发性物质;1-辛烯-3-醇、3-甲基醋酸-1-丁醇、甲苯、2-甲基丁醛、苯乙醛、甲酸-2-乙基己酯、碳酸-异丁基-2-乙基己酯、2-戊烷基呋喃为3号马铃薯的特征挥发性物质;1-辛烯-3-醇、3-甲基醋酸-1-丁醇、碳酸-异丁基-2-乙基己酯、水杨酸甲酯、2-戊烷基呋喃为4号马铃薯的特征挥发性物质;1-辛烯-3-醇、水杨酸甲酯、2-戊烷基呋喃、3-甲基醋酸-1-丁醇为5号马铃薯的特征挥发性物质。结论:马铃薯品种不同,主要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其相对含量有差异,不同产地的马铃薯挥发性成分也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电子 顶空固相微萃取 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评价襄阳地区腊肠风味品质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杨江 杨成聪 +2 位作者 凌霞 余海忠 郭壮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6-50,共5页
使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襄阳地区腊肠风味品质进行分析评价。基于电子鼻技术发现,11个腊肠样品依据其风味品质可分为2个聚类;采用显著性分析发现,不同聚类间的差异是由于芳... 使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襄阳地区腊肠风味品质进行分析评价。基于电子鼻技术发现,11个腊肠样品依据其风味品质可分为2个聚类;采用显著性分析发现,不同聚类间的差异是由于芳香类物质和有机硫化物含量不同导致的。基于GC-MS技术发现,松油烯、乙醇、醋酸和乙酸乙酯为襄阳地区腊肠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其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28.33%、17.57%、18.28%、13.96%和4.15%,且品质优良的腊肠中乙酸乙酯含量显著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腊肠 风味品质 电子 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气质联用分析萌芽大蒜挥发性物质差异 被引量:3
14
作者 韩颖 易宇文 +5 位作者 何莲 邓静 胡金祥 吴华昌 石莉芳 杨会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3-252,共10页
为探究萌芽期大蒜挥发性物质的差异,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为探究萌芽期大蒜挥发性物质的差异,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香气活度值、差异性热图、相关性分析分析大蒜萌芽在0、24、48、72、96 h挥发性物质的差异。电子鼻结合OPLS-DA建立预测模型其预测能力达96.00%。GC-MS分析表明:含硫化合物是不同萌芽期大蒜的主要共有挥发性物质,含硫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随萌芽时间的延长而呈递减趋势,而种类呈现出递增趋势;二烯丙基二硫醚是样品在萌芽过程中含量降低最多的物质。二烯丙基四硫醚、烯丙硫醇是样品共有关键化合物。差异性热图分析显示:除共有物质含量差异外,硫化丙烯、己醛、叠氮二羧酸二叔丁酯、丙烯醇、6-甲基-2-庚炔、5-甲基噻二唑、2-亚乙基-1,3-二硫烷、2-丙-2-炔基磺酰基丙烷、2,5-二甲基噻吩、2,5-二甲基呋喃、1-戊烯-3-醇、1,3-二噻烷的缺失进一步加大了未萌芽和萌芽大蒜气味的差异。萌芽大蒜主要共有挥发性物质的种类随萌芽时间的延长呈现递增趋势。大蒜主要挥发性物质与电子鼻大多数传感器存在显著相关性。大蒜的气味强度会随萌芽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萌芽大蒜 相色谱-质谱联用 电子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活度值 差异 性热图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川西高原4种蜂蜜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陈廷廷 胡琼 +3 位作者 唐洁 王秀梅 刘波 陈林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233-239,共7页
为分析川西高原不同蜜源蜂蜜挥发性物质种类及成分的差异,采用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川西高原油菜蜂蜜、当... 为分析川西高原不同蜜源蜂蜜挥发性物质种类及成分的差异,采用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川西高原油菜蜂蜜、当归药花蜜、白刺花蜜和山花蜜4种蜂蜜挥发性成分的响应值进行主成分分析、线性判别分析以及成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检测到油菜蜂蜜、当归药花蜜、白刺花蜜、山花蜜的挥发性成分差异明显;HS-SPME-GC-MS分别检测出40、51、39种和46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类、酯类、酮类、醛类、烃类等化合物。4种蜂蜜中共有挥发性成分有7种,特有挥发性成分分别有22、27、26种和19种。电子鼻联合GC-MS分析可以成功区分不同来源蜂蜜样品的挥发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蜜 电子 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联用技术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测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64
16
作者 李宁 刘杰民 +2 位作者 温美娟 江桂斌 程慧琼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3-346,共4页
对最近几年来吹扫捕集技术与气相色谱联用测定不同样品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引用参考文献54篇。
关键词 吹扫捕集 相色谱 联用技术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麝香的多成分含量分析 被引量:27
17
作者 张皓冰 何昱 +3 位作者 贾国惠 洪筱坤 王智华 叶愈青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868-871,共4页
目的 :旨在探索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在麝香质量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GC/MS联用法 ,内标法和标准曲线法。结果 :采用GC/MS法同时测定了天然麝香及人工麝香中的麝香酮、雄甾酮及胆固醇含量 ,该法通过选择特征碎片定量 ,对待测组分... 目的 :旨在探索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在麝香质量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GC/MS联用法 ,内标法和标准曲线法。结果 :采用GC/MS法同时测定了天然麝香及人工麝香中的麝香酮、雄甾酮及胆固醇含量 ,该法通过选择特征碎片定量 ,对待测组分有很高的专属性。方法学研究表明以上方法实用、准确。结论 :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是象麝香那样复杂体系分析的有力手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 中药 麝香 化学成分 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同时测定瓜果类蔬菜中15种除草剂残留 被引量:14
18
作者 田宏哲 白雪松 +2 位作者 苑馨方 杜芳 徐静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5-632,共8页
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法建立了同时测定瓜果类蔬菜中15种除草剂(氟嘧磺隆、草毒死、敌草隆、氯草定、氟乐灵、炔苯酰草胺、乙草胺、甲草胺、异丙甲草胺、吡唑草胺、硝草胺、丁草胺、丙草胺、齅草酮、吡氟酰草胺)残... 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法建立了同时测定瓜果类蔬菜中15种除草剂(氟嘧磺隆、草毒死、敌草隆、氯草定、氟乐灵、炔苯酰草胺、乙草胺、甲草胺、异丙甲草胺、吡唑草胺、硝草胺、丁草胺、丙草胺、齅草酮、吡氟酰草胺)残留量的方法。供试番茄、黄瓜、青椒、茄子、西葫芦、马铃薯、芸豆及萝卜8种样品经乙酸乙酯与二氯甲烷混合溶剂提取,Florisil PR固相萃取柱净化,DM-1毛细管气相色谱柱(30 m×0.32 mm,0.25μm)分离,GC-ECD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2-0.5 mg/kg的3个添加水平下,15种除草剂在8种蔬菜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7%-11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5%-10.8%,定量限为0.001-0.1 mg/kg。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市售蔬菜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5种除草剂的残留量均小于最大允许残留限量。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同时测定瓜果类蔬菜样品中15种除草剂的残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 瓜果类蔬菜 除草剂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鱼体内19种有机氯农药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李荣 何力 +2 位作者 王淼 王鹏 邹桂伟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97-502,共6页
建立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GC-ECD)法同时测定,及气相色谱-离子阱-多级质谱(GC-IT-MS/MS)法定量确证鱼体中19种有机氯农药(OCPs)残留的检测方法。目标物采用浸渍-振荡法提取,固相萃取(SPE)(脂肪含量≤1.0%)和凝胶色谱(GPC)净化,浓缩... 建立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GC-ECD)法同时测定,及气相色谱-离子阱-多级质谱(GC-IT-MS/MS)法定量确证鱼体中19种有机氯农药(OCPs)残留的检测方法。目标物采用浸渍-振荡法提取,固相萃取(SPE)(脂肪含量≤1.0%)和凝胶色谱(GPC)净化,浓缩,定容后上机测定。草鱼肌肉空白组织中目标化合物的添加浓度为2.0、5.0μg/kg时,GC-ECD法与GC-IT-MS/MS法的回收率分别为72.8%~96%和78.8%~106%,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1%~14.9%和4.8%~11%。定量限(S/N=10)分别为0.07~1.44μg/kg和0.10~4.27μg/kg。本方法已成功应用于长江圆口铜鱼体中多种OCPs残留的同时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残留同时分析 有机氯农药 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 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黄翼飞 蔡赞 +3 位作者 胡静 林丽琼 肖小华 李攻科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130-2135,共6页
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结合了气相色谱法良好的分离能力和红外光谱法结构鉴定的优势,适合复杂未知物成分分离及其定性定量分析。本文综述了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GC-IR)、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介绍了GC-IR同其他检... 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结合了气相色谱法良好的分离能力和红外光谱法结构鉴定的优势,适合复杂未知物成分分离及其定性定量分析。本文综述了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GC-IR)、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介绍了GC-IR同其他检测器联用的连接方式。重点综述了GC-IR谱图和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在石油化工、日用化工、有机反应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及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色谱 红外光谱 联用技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