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解析不同原料啤酒的挥发性组分特征
1
作者 周小龙 白艳龙 +3 位作者 钟俊辉 余腾斐 邱然 俞志敏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61-369,共9页
为探究不同原料啤酒风味的差异,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全麦啤酒和大米辅料啤酒进行风味解析。2款啤酒共检出273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酯类、醇类、醛类、萜烯类、酮类及酸类等,全麦啤酒的醇类、... 为探究不同原料啤酒风味的差异,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全麦啤酒和大米辅料啤酒进行风味解析。2款啤酒共检出273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酯类、醇类、醛类、萜烯类、酮类及酸类等,全麦啤酒的醇类、酸类、含氮类组分含量较高,其麦芽特征香气化合物2-乙酰吡咯、糠醛明显高于大米铺料啤酒,大米辅料啤酒中酯类、醛类组分含量较高。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显示,全麦啤酒和大米辅料啤酒的挥发性组分差异显著,其中根据变量权重值>1筛选出的潜在差异化合物组分共有34种,绘制聚类热图结果显示,全麦啤酒中糠醛、里那醇、己醛等含量较高,大米辅料啤酒中反-2-壬烯醛、苯甲醇、壬醛等含量较高。感官评价分析发现,全麦啤酒麦芽香、焦糖味、纸板味、太妃糖味突出,口感醇厚饱满。大米辅料啤酒香蕉味、划火柴味突出,口感干爽。研究结果表明,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可对不同原料啤酒进行风味解析,可为后续啤酒新产品的开发、品质提升以及发酵机理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 全二维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挥发性组分分析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感官品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正化学电离源-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定烟草吸食者唾液中的吡嗪和吡啶类物质 被引量:6
2
作者 司晓喜 张凤梅 +6 位作者 朱瑞芝 刘春波 申钦鹏 尤俊衡 张涛 缪明明 刘志华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3-481,共9页
建立了气相色谱-正化学电离源-飞行时间质谱法(GC-PCI-TOF MS)测定烟草吸食者唾液中9种吡嗪和吡啶类物质。样品经二氯甲烷溶剂萃取,N-丙基乙二胺(PSA)吸附剂分散固相萃取净化后,进行GC-PCI-TOF MS检测。结合特征离子的保留时间、精确质... 建立了气相色谱-正化学电离源-飞行时间质谱法(GC-PCI-TOF MS)测定烟草吸食者唾液中9种吡嗪和吡啶类物质。样品经二氯甲烷溶剂萃取,N-丙基乙二胺(PSA)吸附剂分散固相萃取净化后,进行GC-PCI-TOF MS检测。结合特征离子的保留时间、精确质量数、裂解规律对目标物进行定性分析,以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9种吡嗪和吡啶类物质的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 1,定量限为3.0~7.9μg/L,回收率在85%~104%之间;烟草吸食者唾液中含量较高的吡嗪和吡啶类物质为吡啶、2-甲基吡嗪,二甲基吡嗪类有少量检出;不同卷烟样品吸食者唾液中吡啶和2-甲基吡嗪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对不同类型卷烟样品吸食者唾液中吡嗪和吡啶类物质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同种卷烟中二者含量能很好地聚类,不同卷烟中二者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可以按吸食者唾液中吡嗪和吡啶类含量对卷烟进行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唾液 比嗉 比啶 相色谱-化学源-飞行时间质谱(GC-PC-TOF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相液相-气相-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分析金银花挥发油化学成分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艳萍 薛兴亚 +1 位作者 章飞芳 梁鑫淼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8年第6期45-55,共11页
采用离线正相色谱-气相色谱(NPLC-GC)联用技术对山东郑城镇金银花挥发油进行了良好的分离,并采用气相色谱/四极杆质谱(GC/qMS)和气相色谱/正交加速飞行时间质谱(GC/oaTOFMS)对其进行了联合定性。基于NPLC-GC强大的分离功能,结合GC/qMS... 采用离线正相色谱-气相色谱(NPLC-GC)联用技术对山东郑城镇金银花挥发油进行了良好的分离,并采用气相色谱/四极杆质谱(GC/qMS)和气相色谱/正交加速飞行时间质谱(GC/oaTOFMS)对其进行了联合定性。基于NPLC-GC强大的分离功能,结合GC/qMS的谱库检索功能以及GC/oaTOFMS对质谱碎片离子精确的质量测定功能,成功地定性了其中的近两百个化合物。对复杂体系的良好分离是实现化合物准确定性的前提,而采用多种色谱联用定性较采用单一的联用技术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色谱-相色谱 质联用 加速飞行时间质谱 挥发油 金银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气相色谱联用技术分析陕西刺五加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8
4
作者 于万滢 张华 +2 位作者 黄威东 陈吉平 梁鑫淼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6-201,共6页
采用气相色谱 /四极杆质谱(GC/qMS)、气相色谱 /正交加速飞行时间质谱(GC/oaTOFMS)和气相色谱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GC/FTIR)联用技术,对一种陕西产刺五加Acanthopanaxsenticosus(Rupr. etMaxim. )Harms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 采用气相色谱 /四极杆质谱(GC/qMS)、气相色谱 /正交加速飞行时间质谱(GC/oaTOFMS)和气相色谱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GC/FTIR)联用技术,对一种陕西产刺五加Acanthopanaxsenticosus(Rupr. etMaxim. )Harms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基于GC/qMS谱库的检索功能,结合GC/FTIR在结构鉴别上的优势和GC/oaTOFMS对质谱碎片离子精确的质量测定功能,成功地实现了对 68个色谱组分的定性分析。与使用单一的联用技术(例如GC/qMS)相比,利用多种色谱联用技术在定性分析上的互补性,可以明显提高对组成复杂的挥发油类样品分析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色谱/四极杆质谱 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气相色谱/正交加速飞行时间质谱 刺五加 挥发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气质联用技术分析德庄火锅底料在煮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变化 被引量:7
5
作者 何莲 易宇文 +7 位作者 徐向波 乔明锋 裴红燕 贾洪锋 王钵 Chan Sook Wah 杨翠 邓静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52-262,共11页
为探究0 min(A),30 min(B)、60 min(C)和90 min(D)煮制时间的德庄火锅底料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试验以德庄火锅底料在煮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 为探究0 min(A),30 min(B)、60 min(C)和90 min(D)煮制时间的德庄火锅底料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试验以德庄火锅底料在煮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结合雷达图、主成分分析、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探究不同煮制时间的德庄火锅底料气味变化规律。电子鼻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煮制时间的火锅底料的整体气味轮廓差异明显;GC-MS分析显示4个样品共检测到87种挥发性物质,烯烃、醇类和醚类物质是不同煮制时间的火锅底料的主要挥发性物质;OAV分析显示芳樟醇和茴香脑是不同煮制时间的共有关键挥发性物质。2-茨醇、二氢香芹醇、丙酮、二烯丙基二硫、丙酸异戊酯、α-松油醇、(1S)-(+)-3-蒈烯、(E)-β-罗勒烯、P-伞花烃、丙酸乙酯、正戊烯、对二甲苯是导致样品差异的特征物质。煮制时间对德庄火锅底料的挥发性物质组成和气味特性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火锅底料的研发、品控及指导消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锅底料 煮制时间 电子鼻 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活性值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谱技术研究加氢裂化尾油链烷烃结构组成 被引量:6
6
作者 王乃鑫 刘泽龙 +1 位作者 祝馨怡 田松柏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4-100,共7页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在瓦斯油中饱和烃馏分的烃类测定方法 (SH/T 0659)的基础上,建立了测定加氢裂化尾油中正、异构链烷烃总含量及正构链烷烃碳数分布的分析方法,再根据气相色谱-场电离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GC-FI TOFMS)...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在瓦斯油中饱和烃馏分的烃类测定方法 (SH/T 0659)的基础上,建立了测定加氢裂化尾油中正、异构链烷烃总含量及正构链烷烃碳数分布的分析方法,再根据气相色谱-场电离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GC-FI TOFMS)得到样品的链烷烃碳数分布,进而得到异构链烷烃的碳数分布。该技术与现有的烃类组成测定方法相比,能够提供更详细的链烷烃分子组成信息。利用所建方法对转化深度不同的3种加氢裂化尾油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转化深度对其链烷烃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转化程度的加深,加氢裂化尾油中正、异构链烷烃含量均升高,总链烷烃含量增加,正构链烷烃占总链烷烃的比例下降;3种加氢裂化尾油的正构烷烃、异构烷烃以及总链烷烃的碳数均呈正态分布;高转化率时加氢裂化尾油含低碳数正、异构链烷烃较多,而中低转化率时含高碳数正、异构链烷烃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色谱-质谱 相色谱-场电离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 构链烷烃 异构链烷烃 加氢裂化尾油 碳数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QTOF-MS对物理回收的食品接触用再生高密度聚乙烯中迁移物的非靶向筛查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浩然 曾少甫 +2 位作者 刘宜奇 王志伟 胡长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26-232,共7页
以3家企业提供的21?种食品接触用再生高密度聚乙烯(recycled high-density polyethylene,rHDPE)样品在60℃条件下与两种代表性食品模拟物(95%乙醇、4%乙酸溶液)接触10 d作为迁移实验条件,利用气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检测迁移... 以3家企业提供的21?种食品接触用再生高密度聚乙烯(recycled high-density polyethylene,rHDPE)样品在60℃条件下与两种代表性食品模拟物(95%乙醇、4%乙酸溶液)接触10 d作为迁移实验条件,利用气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检测迁移到食品模拟物中的物质。被筛查出的161种物质根据其毒性进行分级(由低至高分为Ⅰ~Ⅳ级),其中毒性Ⅲ和Ⅳ级的有59种,且其预测辛醇/水分配系数大于毒性Ⅰ、Ⅱ级的物质。被筛查的物质中苯及取代衍生物占比最高。邻苯类增塑剂、抗氧剂降解产物以及多环芳烃等物质需要特别关注。使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迁移物在不同阶段样品中的迁移量变化,发现终产品相较母粒样品中物质的迁移量有所提升。该研究可以为食品接触用r HDPE中迁移物的分析及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高密度聚乙烯 迁移 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GC-TOFMS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鉴别分析新会陈皮 被引量:8
8
作者 曹烙文 李华 +6 位作者 黄豆 岑延相 吴曼曼 麦泽彬 李磊 周振 高伟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9-61,共13页
为快速、无损鉴别新会陈皮,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HS/SPME-GC×GC-TOFMS)对新会陈皮与其他产地陈皮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找到新会陈皮的特征化合物。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对陈皮的挥... 为快速、无损鉴别新会陈皮,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HS/SPME-GC×GC-TOFMS)对新会陈皮与其他产地陈皮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找到新会陈皮的特征化合物。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对陈皮的挥发性组分进行富集浓缩,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对挥发性组分进行分析,获得8种不同产地的陈皮挥发性成分的全二维指纹谱图数据。利用Canvas软件获得样品挥发性成分的定性信息和相对峰面积,然后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找出新会陈皮与其他产地陈皮的差异性化合物。结果表明:单个样品检测到化合物约500种,通过筛选得到新会陈皮中的102种共有组分,用以表征新会陈皮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萜烯类物质和醇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共同形成了新会陈皮独特的香气特征和药理作用。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DA)进一步分析,达到鉴别新会陈皮与其他陈皮的目的,并得到新会陈皮与其他陈皮的13个潜在差异性化合物,而薄荷烯酮仅在新会陈皮中被检出,说明薄荷烯酮很有可能是新会陈皮特有的标志物。HS/SPME-GC×GC-TOFMS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能有效鉴别新会陈皮,可为新会陈皮药材的质量评价与鉴定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其他中药质量评价提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全二维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新会陈皮 主成分分析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区rPET样品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筛查识别及差异分析
9
作者 吴思亮 李丹 +5 位作者 谭智毅 吴学峰 李函珂 苏启枝 钟怀宁 郑建国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1-8,共8页
目的探究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ecycled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rPET)的半挥发性污染物分布和地域差异性。方法本文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GC×GC-QTOF-MS)非靶向筛查不同区域rPET中的半挥发性有... 目的探究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ecycled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rPET)的半挥发性污染物分布和地域差异性。方法本文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GC×GC-QTOF-MS)非靶向筛查不同区域rPET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质(SVOC),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探索区域间的差异、关键差异物质和影响因素。结果北方地区和广东地区的rPET分别检出260和90种SVOCs;1,1’-[1,2-乙二酰双(氧基)]双苯和壬醛二甲基缩醛均是检出频率最高的物质;OPLS-DA结果证明广东地区和北方地区的rPET之间存在显著差异(RC2YU M为0.98,QC2YUM为0.932)。关键差异物质主要包括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十一烷和对苯二甲酸二乙二醇酯。结论添加剂、其他废塑料的降解产物以及香精香料残留等因素是导致rPET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同区域间rPET中的半挥发性污染物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以通过半挥发性有机物质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rPET的来源进行溯源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半挥发性有机物质 全二维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溯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GC-TOF MS技术解析3种特香型白酒风味化合物
10
作者 孙辉凡 吴生文 +4 位作者 林培 叶芝红 黄婷 昌子恒 梁小兵 《中国酿造》 2025年第8期277-285,共9页
探究3种特香型白酒(新基酒、10年基酒及成品酒,编号分别为STXJ、XNJJ及STHW)风味差异,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 MS)对3种特香型白酒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解析,基于气味活性值(O... 探究3种特香型白酒(新基酒、10年基酒及成品酒,编号分别为STXJ、XNJJ及STHW)风味差异,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 MS)对3种特香型白酒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解析,基于气味活性值(OAV)筛选重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OAV>10),并结合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及方差分析P值筛选显著差异挥发性风味化合物(VIP>1、P<0.05)。结果表明,3种特香型白酒共鉴定出299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共有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为159种,从质量浓度前100的共有风味化合物中筛选出辛酸乙酯、异戊酸乙酯等56种重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OAV>10),异戊酸乙酯、棕榈酸乙酯等21种显著差异挥发性风味化合物(VIP>1、P<0.05),其中,2-辛酮、甲苯、二甲基二硫、十六烷、1-辛醇、乙酸戊酯、2-戊基呋喃这7种显著差异风味物质可区分3种特香型白酒,辛酸、2-庚醇、己酸甲酯、2-辛酮这4种显著差异风味物质可区分新基酒及10年基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香型白酒 挥发性风味物质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全二维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