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Ag^+、Au^+与乙硫醇的气相化学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娟 王进 +1 位作者 张允武 盛六四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7-131,共5页
利用激光溅射 分子束的技术 ,结合反射飞行时间质谱计 ,研究了Cu+、Ag+、Au+与乙硫醇的气相化学反应。结果显示这三种金属离子与 (CH3 CH2 SH) n 反应形成一系列团簇离子M+(CH3 CH2 SH) n,且团簇离子尺寸不一样。Ag+、Au+与乙硫醇的反... 利用激光溅射 分子束的技术 ,结合反射飞行时间质谱计 ,研究了Cu+、Ag+、Au+与乙硫醇的气相化学反应。结果显示这三种金属离子与 (CH3 CH2 SH) n 反应形成一系列团簇离子M+(CH3 CH2 SH) n,且团簇离子尺寸不一样。Ag+、Au+与乙硫醇的反应还生成了 (CH3 CH2 SH) +n ,由此推测Cu+、Ag+、Au+与乙硫醇团簇的反应存在两种通道 ,一种通道是生成M+(CH3 CH2 SH) n,另一种是生成 (CH3 CH2 SH) +n 。Cu+、Au+与乙硫醇的反应还生成了M+(H2 S) (M =Cu、Au) ,但是实验中没有观察到Ag+(H2 S) ,理论计算表明Ag+(H2 S)很不稳定。另外 ,分析产物离子M+(CH3 CH2 SH) n 的强度发现 ,n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溅射-分子束 反射飞行时间质谱计 团簇反应 乙硫醇 气相化学反应 CU^+ AG^+ Au^+ 铜离子 银离子 金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气相细节化学反应的二硝酰胺铵燃烧模型 被引量:2
2
作者 段毅 刘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39-1042,共4页
为了研究二硝酰胺铵ADN(Ammonium DiNitramide)燃烧中的细节物理化学过程,建立了一个包含细节气相化学反应的ADN燃烧数学计算模型.该模型基于总连续方程,组元连续方程及能量守恒方程而建立,并运用了有限速率化学动力学原理,最后引入多... 为了研究二硝酰胺铵ADN(Ammonium DiNitramide)燃烧中的细节物理化学过程,建立了一个包含细节气相化学反应的ADN燃烧数学计算模型.该模型基于总连续方程,组元连续方程及能量守恒方程而建立,并运用了有限速率化学动力学原理,最后引入多组元系统状态方程以封闭方程组.此外,该燃烧模型还成功应用了包含34种组元和165个细节气相化学反应的化学动力学方案.使用该模型对0.3 MPa下ADN燃烧气相组元摩尔分数与火焰温度分布进行预测,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相当吻合,说明该燃烧能够准确描述ADN气相燃烧波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硝酰铵胺 燃烧模型 气相化学反应 有限速率化学动力学 燃烧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根发射药气相总包化学反应模型及数值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小亮 张小兵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48-554,共7页
为了研究太根发射药气相燃烧过程中的物理化学过程,本文建立了气相化学反应的总包燃烧模型。通过与相关实验和文献结果比较,验证了所建模型及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并研究了不同太根含量、燃烧压力下气相火焰温度及各种组分质量分数分布特... 为了研究太根发射药气相燃烧过程中的物理化学过程,本文建立了气相化学反应的总包燃烧模型。通过与相关实验和文献结果比较,验证了所建模型及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并研究了不同太根含量、燃烧压力下气相火焰温度及各种组分质量分数分布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当硝化棉质量分数固定为0.60,太根质量分数由0增加到0.40,火焰燃烧最终温度Tf由2965 K降低到2654 K,火焰厚度由2.04 mm增加到3.63 mm;在最终火焰区,CO质量分数由0.25升高到0.35,H2的质量分数由0.0047下降到0.0033,可燃气体整体质量分数含量增加。环境燃烧压力p由1.01 MPa增加到10.1 MPa,火焰最终温度几乎不变,火焰厚度由3.01 mm减小到0.88 mm。分析认为:随着太根含量的增加,火药燃烧温度降低,可燃气体质量分数增大;燃烧压力增加火药燃烧厚度明显减小,火焰最终温度基本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根发射药 气相化学反应 总包反应 燃烧模型 数值模拟 燃烧产物 火焰厚度 火焰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对流云对大气光化学组分的再分布作用及其化学效应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冰 刘小红 洪钟祥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60-268,共9页
利用一个三维的冰雹云模式与化学组分输送模块耦合,得到云输送引起大气光化学组分的再分布,然后用一个包含详细气相化学反应机制的箱模式研究了云输送引起的气相体积分数的变化及其对大气化学系统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云输送后O3... 利用一个三维的冰雹云模式与化学组分输送模块耦合,得到云输送引起大气光化学组分的再分布,然后用一个包含详细气相化学反应机制的箱模式研究了云输送引起的气相体积分数的变化及其对大气化学系统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云输送后O3体积分数大于无云个例,但其后两天内两者的变化趋势相差不大;HNO3、NO2、NO3、PAN等的体积分数均明显高于无云个例,分别增长了87%、70%、62%和49%,其中NO2体积分数的增加主要由于云输送造成,而NO3、HNO3、PAN主要是输送对化学扰动的结果。两天内OH和HO2自由基体积分数比无云个例平均增长了13%和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输送 对流层 臭氧 化学反应箱模式 气相化学反应 化学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碱度与质子亲合势的基本概念及其测定方法
5
作者 刘春明 刘志强 刘淑莹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02-308,共7页
介绍了气相碱度和质子亲合势的基本概念 ,对气相碱度及质子亲合势的测定方法进行了详细评述 ,包括 :电离阈值法、理论计算法、气相平衡常数法、插入法、动力学法、热力学法等。列出相关文献近 4
关键词 碱度 质子亲合势 测定 离子化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化学
6
《中国光学》 EI CAS 1998年第3期99-100,共2页
U644.18 98032094连续与脉冲激光诱导气相反应制备超细粉=Synthe-sis of ultrafine powders via vapor—reactioninduced by CW and pulsed laser beams[刊,中]/金桂林,张兆奎.金晓英,石庆红,陈鹏彬(华东理工大学物理系.上海(200237... U644.18 98032094连续与脉冲激光诱导气相反应制备超细粉=Synthe-sis of ultrafine powders via vapor—reactioninduced by CW and pulsed laser beams[刊,中]/金桂林,张兆奎.金晓英,石庆红,陈鹏彬(华东理工大学物理系.上海(200237))∥应用激光.—1997,17(1).—11—13用连续以及脉冲的CO<sub>2</sub>激光诱导三甲基氯硅烷的气相化学反应,制备SiC超细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 超细粉 反应 气相化学反应 脉冲激光 理工大学 化学反应 激光功率密度 溶液制备 连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氧化锌矿直接制取纳米氧化锌粉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郭兴忠 张丙怀 +1 位作者 阳海彬 杨辉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7-50,共4页
利用含碳球团在金属浴中的还原机理和气相化学反应法制备纳米粉的原理 ,进行了从低品位氧化锌矿直接制取纳米氧化锌粉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所得的氧化锌粉的颗粒直径为 2 0— 10 0nm ,长度为 5 0— 5 0 0nm ,长径比为 1— 15 ;氧化锌... 利用含碳球团在金属浴中的还原机理和气相化学反应法制备纳米粉的原理 ,进行了从低品位氧化锌矿直接制取纳米氧化锌粉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所得的氧化锌粉的颗粒直径为 2 0— 10 0nm ,长度为 5 0— 5 0 0nm ,长径比为 1— 15 ;氧化锌颗粒的晶形为长针状或棒状 ;收集系统的前段在颗粒尺寸大小及分布上均优于中段和后段 ;能促进氧化锌快速还原、锌蒸气快速氧化以及氧化锌快速冷却的因素都有利于氧化锌粒子的均匀成核和得到纳米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矿 气相化学反应 纳米氧化锌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超细粉末及其激光合成 被引量:4
8
作者 隋同波 王廷籍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6-30,共5页
激光诱发气相化学反应合成超细粉末是目前陶瓷粉体工艺中的前沿性课题.本文评述了粉末原料特性对于陶瓷材料的烧结过程以及制品性能的影响,并对激光法合成超细粉的原理、发展概况及其商品化生产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激光 气相化学反应 超细粉末 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细氧化锌粉体的制备及尺寸控制
9
作者 郭兴忠 张丙怀 阳海彬 《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55-559,共5页
根据气相化学反应法 (CAD)制备超细粉的原理 ,从低品位氧化锌矿中采用火法冶金方法直接制备超细氧化锌粉 ,对所得氧化锌的粒度尺寸、微观结构和粒度分布进行测试 ;考察了冷却强度以及收集装置对超细氧化锌粒度及粒度分布的影响 ;讨论了... 根据气相化学反应法 (CAD)制备超细粉的原理 ,从低品位氧化锌矿中采用火法冶金方法直接制备超细氧化锌粉 ,对所得氧化锌的粒度尺寸、微观结构和粒度分布进行测试 ;考察了冷却强度以及收集装置对超细氧化锌粒度及粒度分布的影响 ;讨论了氧化锌粉体团聚的原因及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氧化锌粉体 制备 尺寸控制 气相化学反应 火法冶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roved oxidation resistance of chemical vapor reaction SiC coating modified with silica for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鑫 邹艳红 +4 位作者 黄启忠 苏哲安 常新 张明瑜 肖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1期1-6,共6页
To protect carbon/carbon (C/C) composites from oxidation, a SiC coating modified with SiO2 was prepared by a complex technology. The inner SiC coating with thickness varying from 150 to 300 μm was initially coated by... To protect carbon/carbon (C/C) composites from oxidation, a SiC coating modified with SiO2 was prepared by a complex technology. The inner SiC coating with thickness varying from 150 to 300 μm was initially coated by chemical vapor reaction (CVR): a simple and cheap technique to prepare the SiC coating via siliconizing the substrate that was exposed to the mixed vapor (Si and SiO2) at high temperatures (1 923?2 273 K). Then the as-prepared coating was processed by a dipping and drying procedure with tetraethoxysilane as source materials to form SiO2 to fill the cracks and holes. Oxidation tests show that, after oxidation in air at 1 623 K for 10 h and thermal cycling between 1 623 K and room temperature 5 times, the mass loss of the CVR coated sample is up to 18.21%, while the sample coated with modified coating is only 5.96%, exhibiting an obvious improvement of oxidation and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of the coating. The mass loss of the modified sample is mainly contributed to the reaction of C/C substrate with oxygen diffusing through the penetrating cracks formed in thermal shock te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COATING OXIDATION S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reaction in polysilicon reduction furnace 被引量:1
11
作者 夏小霞 王志奇 刘斌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44-51,共8页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reaction in polysilicon reduction furnace was established by considering mass, momentum and energy transfer simultaneously. Then, CFD software was used to simulate ...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reaction in polysilicon reduction furnace was established by considering mass, momentum and energy transfer simultaneously. Then, CFD software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flow, heat transfer and chemical reaction process in reduction furnace and to analyze the change law of deposition characteristic along with the H_2 mole fraction, silicon rod height and silicon rod diame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H_2 mole fraction, silicon growth rate increases firstly and then decreases. On the contrary, SiHCl_3 conversion rate and unit energy consumption decrease firstly and then increase. Silicon production rate increases constantly. The optimal H_2 mole fraction is 0.8-0.85. With the growth of silicon rod height, Si HCl3 conversion rate, silicon production rate and silicon growth rate increase, while unit energy consumption decreases. In terms of chemical reaction, the higher the silicon rod is, the better the performance is. In the view of the top-heavy situation, the actual silicon rod height is limited to be below 3 m. With the increase of silicon rod diameter, silicon growth rate decreases firstly and then increases. Besides, SiHCl_3 conversion rate and silicon production rate increase, while unit energy consumption first decreases sharply, then becomes steady. In practice, the bigger silicon rod diameter is more suitable. The optimal silicon rod diameter must be over 12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silicon reduction furnac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silicon growth 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