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锂离子电池过充热失控气热模型构建及关键参数影响分析
1
作者 莫子鸣 饶宗昕 +2 位作者 杨建飞 杨孟昊 蔡黎明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84-1796,共13页
因过充引发的热失控严重威胁了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安全,通过热失控模型分析关键参数对过充热失控过程产热产气行为的影响规律,已成为提升电池使用安全性的重要手段。本工作通过引入副反应产气模型和内压计算模型,构建了电池过充热失控气... 因过充引发的热失控严重威胁了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安全,通过热失控模型分析关键参数对过充热失控过程产热产气行为的影响规律,已成为提升电池使用安全性的重要手段。本工作通过引入副反应产气模型和内压计算模型,构建了电池过充热失控气热模型,实现了过充状态下电池产热产气行为的综合表征。通过仿真研究了电池过充热失控过程的产热与产气特性,获取了关键参数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对电池过充热失控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充电倍率和电解液分解电位是影响电池过充热失控行为的关键参数,降低充电倍率和提高电解液分解电位可有效抑制泄压阀开启与热失控触发;充电倍率主要影响电池过充初期的温度变化,电解液分解电位则主要影响电池过充后期电解液分解反应的触发时刻;随着充电倍率的提升,提高电解液分解电位对热失控触发的抑制效果显著减弱,对热失控荷电状态(SOC)的抑制程度减少了22%,但对泄压阀开启的抑制效果并不明显,对泄压阀开启SOC的抑制程度仅减少3%。本工作为锂离子电池材料热安全设计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过充 失控 气热模型 参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气藏中气体渗流的气—固—热耦合数学模型 被引量:5
2
作者 王自明 江同文 +1 位作者 宋文杰 杜志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5-87,共3页
综合应用渗流力学、岩石力学、热力学理论 ,建立起以气体压力、岩石固相质点位移、绝对温度为基本变量的全新的气—固—热耦合数学模型。该模型假设气藏岩石骨架是可变形的 ,气藏内热量按热力学定律自由传递 ,模型包括完全耦合的气体渗... 综合应用渗流力学、岩石力学、热力学理论 ,建立起以气体压力、岩石固相质点位移、绝对温度为基本变量的全新的气—固—热耦合数学模型。该模型假设气藏岩石骨架是可变形的 ,气藏内热量按热力学定律自由传递 ,模型包括完全耦合的气体渗流方程、温度场方程和岩石变形方程。文章所建立的模型实现了气藏中渗流、变形、变温三者间真正意义上的耦合 ,较之已有的气藏渗流模型更能反映气藏实际 ,是对气藏传统渗流理论和流固耦合力学理论的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 体渗流 -固-耦合数学模型 弹性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埋气体迁移气-热-力耦合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薛强 梁冰 +1 位作者 孙可明 刘晓丽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4-59,共6页
基于连续介质力学 势弹性力学原理 ,运用多场耦合理论建立了填埋场中可压缩垃圾气体迁移耦合的动力学模型 ,并采用摄动法及积分变换法对该强非线性数学模型进行拟解析求解。通过算例对比分析 ,探讨了耦僵动力场中气压、温度和应力变化... 基于连续介质力学 势弹性力学原理 ,运用多场耦合理论建立了填埋场中可压缩垃圾气体迁移耦合的动力学模型 ,并采用摄动法及积分变换法对该强非线性数学模型进行拟解析求解。通过算例对比分析 ,探讨了耦僵动力场中气压、温度和应力变化对可压缩气体迁移的影响 ,得出了垃圾气体迁移过程中的孔隙压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三场耦合作用与非耦合作用相对差别较大 ,耦合效应不能忽略。这为定量化研究垃圾气体在填埋场中的扩散状况以及污染气体的排放和收集、防止二次污染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 垃圾填埋场 体迁移 --力耦合动力学模型 固体废物处理 二次污染 摄动法 积分变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下滴灌温室番茄水肥气热耦合模型及最优组合方案
4
作者 欧阳赞 田军仓 +1 位作者 赵策 闫新房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第9期102-102,共1页
水肥耦合技术在国际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土壤通气不良、低温或高温会影响作物根系的吸水率。针对温室番茄水肥气热耦合模型和灌溉通量相互作用的问题,采用四因素五水平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了温室番茄水肥气热四因素与产量之间的数... 水肥耦合技术在国际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土壤通气不良、低温或高温会影响作物根系的吸水率。针对温室番茄水肥气热耦合模型和灌溉通量相互作用的问题,采用四因素五水平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了温室番茄水肥气热四因素与产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并得出了水肥气热最优组合方案。在试验范围内,番茄产量随单一灌溉定额(X1)、施肥量(X2)、溶解氧(X3)和地热管水温(X4)的增加而增加。四因素对番茄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X1、X2、X4、X3(春夏季)和X1、X3、X2、X4(秋冬季)。高水-低热和低水-高热互作有利于增产(春夏季),高肥-低热和低肥-高热互作有利于增产(秋冬季)。如果按照95%的置信区间采用农艺措施,春夏季番茄产量大于89902 kg/hm2的条件下,水肥气热耦合方案为灌溉定额4808~5091 m3/hm2、施肥量(N-P2O5-K2O)171-57-84~186-62-89kg/hm2、溶解氧7.9~8.2mg/L和地热管水温34.9℃~37.0℃。秋冬季番茄产量大于85209 kg/hm2的条件下,水肥气热耦合方案为灌溉定额5270~5416 m3/hm2、施肥量(N-P2O5-K2O)151-50-76~167-56-82 kg/hm2、溶解氧8.0~8.2mg/L和地热管水温34.1℃~36.2℃。总体来说,该模型具有很好地模拟效果,具有应用价值。春夏和秋冬产量之间的相对误差在1.12%~25.34%之间。研究结果可为温室番茄的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土壤增温 水肥耦合模型 最优组合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注入岩体的热-气-应力耦合二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玉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82-586,共5页
目前国内关于CO2地质埋存课题的研究已经起步,其中与岩石力学有关的工作急需加强。为此,考虑到向含气地层中注入CO2时岩石、气体和温度的相互作用,将CO2视为理想气体,使用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和‘无拉应力’判据,建立了一个热-气-应... 目前国内关于CO2地质埋存课题的研究已经起步,其中与岩石力学有关的工作急需加强。为此,考虑到向含气地层中注入CO2时岩石、气体和温度的相互作用,将CO2视为理想气体,使用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和‘无拉应力’判据,建立了一个热-气-应力耦合模型并研制了相应的二维有限元程序。假定了一个由下部注入层和上覆冠石层组成的CO2埋存地质系统,以此为数值模拟的对象,分析了CO2在不同的注入速率和注入时间条件下岩体的中的位移、应力、受拉与塑性破坏区的变化和分布情况,结果显示,为保证CO2注入岩体的稳定,应优择最佳的注入速率和注入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地质埋存 --应力耦合模型 有限元方法 弹塑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原位注热开采的数值模拟研究及工程实践 被引量:10
6
作者 胡林杰 冯增朝 +4 位作者 周动 王幸 石建行 沈永星 赵东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473-4486,共14页
煤层的低渗透性和甲烷的强吸附特征是制约煤层气开采的关键性问题,如何快速高效开采煤层气是目前煤层气开采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首先基于构建的水-气-热-固耦合数学模型,建立了煤层气注热开采的物理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然后从水气... 煤层的低渗透性和甲烷的强吸附特征是制约煤层气开采的关键性问题,如何快速高效开采煤层气是目前煤层气开采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首先基于构建的水-气-热-固耦合数学模型,建立了煤层气注热开采的物理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然后从水气运移角度分析了注热方法的产气规律,最后在煤矿井下进行了现场注热试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煤层气注热开采过程中水气运移遵循“前期排水,后期采气”的变化规律。煤层中的水对甲烷的解吸和运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注热过程中水占据了甲烷的运移通道,水对甲烷的抑制作用大于温度的促进作用;注热后的抽采过程中,高温促进了甲烷的解吸,解除了水对甲烷的抑制作用,使煤层气的产量大幅度提高。通过现场注热试验,已经形成了2种成熟的井下注热强化煤层气开采方法,即间歇注热方法和交替注热方法。2种注热方法具有相似的产气规律,即注热阶段的日产气量和甲烷体积分数一般比较低,而注热后抽采阶段的日产气量和甲烷体积分数均大幅度提高。现场注热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负压抽采方法相比,间歇注热方法可以使甲烷的体积分数和日产气量分别提高10倍和100倍以上,交替注热方法可以使甲烷的体积分数和日产气量分别提高10倍和50倍以上。现场注热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共同表明,注热强化煤层气抽采的效果显著,注热后抽采阶段是煤层气的高产时间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开采 原位注试验 水---固耦合模型 水-两相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超声速机翼瞬态气动加热下热颤振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浩 徐敏 蔡天星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8-904,共7页
研究了一种气动力(热)/结构耦合的高超声速机翼热颤振的时域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目的是分析结构内部温度梯度对结构固有特性的影响机制和结构发生颤振的规律。采用非定常计算流体力学耦合结构传热的算法,获得结构的瞬态温度场;通过有限... 研究了一种气动力(热)/结构耦合的高超声速机翼热颤振的时域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目的是分析结构内部温度梯度对结构固有特性的影响机制和结构发生颤振的规律。采用非定常计算流体力学耦合结构传热的算法,获得结构的瞬态温度场;通过有限元计算得到瞬态温度场不同时刻下的热结构模态;利用结构模态叠加法建立结构动力学模型,结合Volterra级数建立的非定常气动力模型进行气动/结构耦合计算获得颤振动压。对马赫数为5、高度13 km的一小展弦比机翼进行了颤振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实现性。研究表明,随着温度梯度的增大结构固有频率减小,颤振动压最小值发生在结构主频率差值最小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加 计算流体力学 有限元方法 颤振 高超声速 结构动力学效应 瞬态分析 结构耦合 弹性力学 非定常动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