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大兴6种常见绿化树种吸附PM_(2.5)能力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斌 鲁绍伟 +3 位作者 李少宁 陈波 马成东 李琛泽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37,共7页
该文以北京大兴南海子公园6种常见园林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植物叶片PM_(2.5)吸附量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了叶表面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油松和白皮松最大,其次为柳树、五角枫,杨树和银杏最... 该文以北京大兴南海子公园6种常见园林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植物叶片PM_(2.5)吸附量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了叶表面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油松和白皮松最大,其次为柳树、五角枫,杨树和银杏最小,且针叶树种PM_(2.5)吸附能力强于阔叶树种;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均值:4月在(0.008±0.002)^(0.053±0.008)μg/cm2之间、5月在(0.010±0.001)^(0.067±0.017)μg/cm2之间、6月在(0.014±0.001)^(0.328±0.073)μg/cm2之间,从不同月份看,表现为6月(0.093±0.124)μg/cm2>5月(0.031±0.023)μg/cm2>4月(0.027±0.019)μg/cm2;油松、白皮松叶表面凹凸不平,粗糙度较大,且气孔密集,开度较大,从而致使其吸附PM_(2.5)能力最强;而杨树、银杏、五角枫叶表面光滑,气孔较少,颗粒物不易附着,且因蜡质的疏水特性,对植物表面具有一定的清洁作用,其吸附PM_(2.5)能力较弱;此外,叶表面存在绒毛有利于植物叶片吸附PM_(2.5)等颗粒物。因此,在绿化造林时可优先考虑种植叶表面粗糙、有绒毛存在的针叶树种,将更有利于PM_(2.5)等颗粒物的吸收,从而提高植物的环保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PM_(2.5) 叶表面微形态特征 气溶胶再发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片表面粗糙度对颗粒物滞纳能力及洗脱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8
2
作者 房瑶瑶 王兵 牛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0-115,共6页
为了研究叶片粗糙度对颗粒物滞纳能力以及洗脱特征的影响,采取人工降尘和人工降雨的方法,对11个北方常见的绿化树种进行控制试验,并采用气溶胶再发生器AARA(QRJZFSQ-Ⅱ)和AFM(原子力显微镜)分别获取叶片表面颗粒物滞纳量和粗糙度。结果... 为了研究叶片粗糙度对颗粒物滞纳能力以及洗脱特征的影响,采取人工降尘和人工降雨的方法,对11个北方常见的绿化树种进行控制试验,并采用气溶胶再发生器AARA(QRJZFSQ-Ⅱ)和AFM(原子力显微镜)分别获取叶片表面颗粒物滞纳量和粗糙度。结果表明,(1)阔叶树种和针叶树种的叶片表面粗糙度平均分别为104.91nm和41.77nm,阔叶树种的叶片表面粗糙度显著高于针叶树种(P<0.05);(2)粗糙度反映叶片表面的物理特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单位叶面积PM10的饱和滞纳量与叶片的粗糙度呈显著负相关(r=-0.606,P<0.05),PM2.5的饱和滞纳量与粗糙度没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但同一科属树种叶片表面粗糙度越大其单位面积饱和滞纳量越大;(3)当降雨量超过叶片最大劫持量时,各树种PM10和PM2.5的洗脱率平均达到82.10%和85.44%,树种间没有显著差异(P=0.91),且均与叶片表面粗糙度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即此时的降雨能够有效清除叶片表面颗粒物,颗粒物饱和滞纳量越大的树种,有效清除颗粒物的能力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PM2.5 粗糙度 洗脱特性 气溶胶再发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绿化树种滞留PM_(2.5)与叶片微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赵云阁 鲁笑颖 +3 位作者 刘斌 鲁绍伟 陈波 李少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2-58,共7页
研究于夏季在北京大兴选取6个绿化树种(油松、白皮松、柳树、五角枫、银杏、杨树)为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林木叶片PM_(2.5)吸附量进行定量分析,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叶表面微形态特征,测定叶表面粗糙度等参数,阐释植物叶片... 研究于夏季在北京大兴选取6个绿化树种(油松、白皮松、柳树、五角枫、银杏、杨树)为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林木叶片PM_(2.5)吸附量进行定量分析,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叶表面微形态特征,测定叶表面粗糙度等参数,阐释植物叶片吸附PM_(2.5)机制。结果表明: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排序为:油松[(0.057±0.004)μg/cm^2]>白皮松[(0.052±0.001)μg/cm^2]>柳树[(0.041±0.003)μg/cm^2]>五角枫[(0.036±0.007)μg/cm^2]>杨树[(0.021±0.002)μg/cm^2]>银杏[(0.018±0.003)μg/cm^2];从月份变化来看,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表现为9月[(0.040±0.017)μg/cm^2]>7月[(0.039±0.015)μg/cm^2]>8月[(0.034±0.016)μg/cm^2];针叶树种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高于阔叶树种。植物叶表面存在褶皱、沟槽,粗糙度相对较高的树种,吸附PM_(2.5)能力较强;叶表面相对光滑,突起部位轮廓较平缓,粗糙度小的树种,其吸附PM_(2.5)能力也相对较弱;6个树种粗糙度大小与其吸附PM_(2.5)能力大小顺序完全一致,呈显著正相关(R2=0.957)。因此,为提高城市植被的环境效应,可选择叶表面形态有利于吸滞PM_(2.5)等颗粒物的油松、白皮松等针叶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叶表面微形态 原子力显微镜(AFM) 气溶胶再发生器 绿化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常用的植物滞纳能力测定方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碧媛 李智琦 +4 位作者 阮琳 潘勇军 陈国财 代色平 冯娴慧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3年第1期112-119,共8页
测量评估植物叶片滞纳颗粒物能力是开展植物减霾净化研究的关键,文章以叶片特征差异较大的10种常见乔木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气溶胶再发生器法和滤膜法进行测定,通过两种方法准确性、耗时成本、操作难度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比较选择适合... 测量评估植物叶片滞纳颗粒物能力是开展植物减霾净化研究的关键,文章以叶片特征差异较大的10种常见乔木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气溶胶再发生器法和滤膜法进行测定,通过两种方法准确性、耗时成本、操作难度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比较选择适合广州植物滞纳大气颗粒物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1)定性判断不同植物滞纳颗粒物能力大小时,气溶胶再发生器法的准确性、稳定性优于滤膜法;(2)滤膜法的实验耗时是气溶胶再发生器法的两倍,且操作难度较大,在进行大量采样测定时,宜采用气溶胶再发生器法;(3)采集充分接受粉尘的植物叶片为样本可能有利于提高气溶胶再发生器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再发生器 滤膜法 单位叶面积滞尘量 方法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