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大气气温垂直递减率分布特征分析
1
作者 江颖 邹小松 +3 位作者 姚林塔 李青松 孟晓文 杨子凡 《农村科学实验》 2020年第2期24-25,共2页
利用福建省2003-2017年福州站、厦门站和邵武站的每日探空和降水资料,分析福建省对流层中(925hPa-250hPa)月平均大气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整层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介于500hPa-250hPa和750hPa-500hPa的气温垂直递减率之间;... 利用福建省2003-2017年福州站、厦门站和邵武站的每日探空和降水资料,分析福建省对流层中(925hPa-250hPa)月平均大气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整层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介于500hPa-250hPa和750hPa-500hPa的气温垂直递减率之间;靠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的气温垂直递减率绝对值大;同一地区夏季(6~8月)气温垂直递减率绝对值最大,冬季(12~1月)最小;有降水日与无降水日有明显差别,在有降水的夏季,福州站和厦门站气温垂直递减率会出现突降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垂直递减 福建 降水 对流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的气温分布及其垂直梯度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秦翔 杨兴国 +6 位作者 李健 刘宇硕 孙维君 杜文涛 张明杰 杨俊华 张雪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共8页
在资料比较稀少的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进行气象观测对于研究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对冰川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不同海拔(5 207,5 550,5 792和5 955m)的4个自动气象站和高空探测资料,分析了珠穆朗玛峰北坡近地面和自由大气的温度... 在资料比较稀少的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进行气象观测对于研究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对冰川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不同海拔(5 207,5 550,5 792和5 955m)的4个自动气象站和高空探测资料,分析了珠穆朗玛峰北坡近地面和自由大气的温度分布状况及其梯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日变化气温5 207m站的升温速率最快,5 550m站次之,5 792m和5 955m站最小,4个站月平均最高(低)气温分别为5.7℃(-9.3℃)、4℃(-6.5℃)、1.4℃(-14.8℃)和1.3℃(-15.4℃);气温递减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最大(小)值出现在1月(3月),其值约为1.07℃.(100m)-1(0.12℃.(100m)-1),年(春、夏、秋季)平均日变化幅度白天大、夜晚较小,冬季全天比较平缓,夏季在00:00-09:00(北京时)出现正值,其他季节全天皆为负值;自由大气的温度递减率值大部分都在0~1℃.(100m)-1之间,海拔5 200~6 000m之间的平均温度递减率值为0.78℃.(100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北坡 气温递减率 山地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山西段米仓山北坡近地面气温垂直变化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戴进 赵奎锋 +3 位作者 董自鹏 彭艳 徐小红 陈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55-1068,共14页
巴山是中国中亚热带气候和北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深入了解区域内复杂地形下近地面气温的垂直变化特征,可为气候变化研究、生态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依据及基础数据。利用2013-2019年巴山西段米仓山北坡高差超过1400 m的4个区域自动... 巴山是中国中亚热带气候和北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深入了解区域内复杂地形下近地面气温的垂直变化特征,可为气候变化研究、生态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依据及基础数据。利用2013-2019年巴山西段米仓山北坡高差超过1400 m的4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和周围3个气象站的近地面实测温度,结合2017-2019年汉中探空资料,分析了米仓山北坡近地面气温的垂直变化特征,比较了近地面气温和环境大气气温递减率(γ)的差异,探讨了其垂直气候带。结果表明:(1)近地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下降,在7月和1月分别达到最高和最低。年均γ为0.624±0.136℃·(100m)^(-1),与自由大气γ比较接近。月均γ在12月最小,随月份逐步增加,8月达最大后再减小。γ季节变化明显,暖季γ值较高,冷季较低,春夏秋冬季均γ分别为0.647±0.099℃·(100m)^(-1)、0.732±0.103℃·(100m)^(-1)、0.605±0.113℃·(100m)^(-1)和0.508±0.120℃·(100m)^(-1)。日最高/最低气温与日均气温的月季变化类似,年均γ分别为0.646±0.185℃·(100m)^(-1)和0.606℃±0.166℃·(100m)^(-1);各高度上年均日较差在7~10℃之间波动,与高度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年较差随高度增加呈线性下降。(2)近年来,区域内γ下降趋势可能已经发生了改变,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高海拔地区与低海拔地区辐射差异快速缩小,以及气溶胶与前期相反的垂直变化趋势。(3)随高度增加,积温线性下降,递减率约213℃·(100m)^(-1);日平均气温≥0、5和10℃温度阈值的初日推后,终日提早,间隔日数缩短,每升高100 m,其积温持续天数分别减少3.4天、6.1天和7.0天。(4)在0.5~1.0 km、1.0~2.5 km、2.5~4.5 km和4.5 km以上,环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层次性明晰,反映了青藏高原大地形、秦岭地形、米仓山地形和下垫面对气温垂直变化的综合影响。4个高度区间内γ的差异较大,逆温尤其是冬季边界层上部和对流层中层逆温对它的双重影响明显。近地面各月γ比环境大气γ要大,5月后与0.5~1.0 km高度层γ的位相变化类似。(5)巴山垂直气候带可分为北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分别处于500~1000 m、1000~1500 m和1500~25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变化 气温递减率 垂直气候带 秦巴山地 米仓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区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分布及其特点分析——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为例
4
作者 李巧媛 谢自楚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6期719-723,共5页
以对25°N^40°N、70°E^105°E范围内进行的2.5×2.5的气温、气压的插值为基础,利用Excel和ArcGIS等软件,绘制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气温垂直递减率(γ)的等值线分布图,并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γ分布及特... 以对25°N^40°N、70°E^105°E范围内进行的2.5×2.5的气温、气压的插值为基础,利用Excel和ArcGIS等软件,绘制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气温垂直递减率(γ)的等值线分布图,并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γ分布及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γ的分布趋势与降水的分布规律、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有比较明显的关系;γ的全年分布大致服从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减的规律,是水汽和热量条件变化规律的综合反映。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季节的γ等值线分布各有特色,对其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也各不相同。本文提供的γ等值线分布图,可以作为相关领域研究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温垂直递减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2023年中昆仑山北坡不同海拔气象要素梯度对比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徐月月 何清 +4 位作者 毛东雷 付光祥 李晶晶 王永强 张乾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4-239,共16页
中昆仑山北坡既包含绿洲、荒漠及其过渡带等不同下垫面,又囊括沙漠和高原气候,由北向南生态环境差异大,气候变化多端,然而由于山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气象台站较少且分布不均,给该地区气象要素的研究带来了一定挑战,致使对该区域气象要... 中昆仑山北坡既包含绿洲、荒漠及其过渡带等不同下垫面,又囊括沙漠和高原气候,由北向南生态环境差异大,气候变化多端,然而由于山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气象台站较少且分布不均,给该地区气象要素的研究带来了一定挑战,致使对该区域气象要素的掌握尚不全面,因此开展关于中昆仑山北坡气象要素的研究十分有必要。本文利用中昆仑山北坡9个不同海拔气象台站连续一年(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的气象要素数据,探究该山区1.5 m高度处近地面气象要素随海拔梯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风向变化显著,风速随海拔升高而增大,海拔1738~3044 m的站点受山谷风影响,存在两个主导风向且风速日变化呈“双峰型”;(2)中昆仑山北坡的气温垂直递减率(Temperature lapse rate,以下简称TLR)均低于标准大气气温直减率,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TLR_(mean)、最高气温垂直递减率TLR_(max)和最低气温垂直递减率TLRmin分别为-0.56℃·(100m)^(-1)、-0.60℃·(100m)^(-1)和-0.47℃·(100m)^(-1),季节性特征表现为夏季陡,冬季浅;(3)不同海拔存在多个逆温层和逆湿层,逆温和逆湿强度的季节差异较大,表现为夏季逆温强度最小,逆湿强度较大,冬季逆温强度最大,逆湿强度最小,最强逆温和逆湿均出现在海拔1256~1409 m;(4)夏季典型天气下晴天的逆温逆湿均大于阴雨天,晴天最大逆温强度是阴雨天的4.32倍,晴天比湿变化范围大于阴雨天,逆湿强度是阴雨天的1.11倍;(5)中昆仑山北坡4-9月占全年总降水的86%以上,随海拔升高降水梯度变化明显,表现为“增多-减少-增多”的趋势,在2800~3200 m存在一个明显降水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垂直递减 温湿廓线 降水梯度 海拔梯度 中昆仑山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气温空间插值的改进梯度距离平方反比法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框宇 周梅 +3 位作者 陈玖英 潘苗苗 李传荣 唐伶俐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1-497,共7页
针对梯度距离平方反比法(GIDS)在地形起伏剧烈地区气温插值误差偏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经验气温垂直递减率的改进梯度距离平方反比法(GIDS-EAR)。该方法在进行温度插值时分别考虑了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对气温的影响特性。首先根据气温垂... 针对梯度距离平方反比法(GIDS)在地形起伏剧烈地区气温插值误差偏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经验气温垂直递减率的改进梯度距离平方反比法(GIDS-EAR)。该方法在进行温度插值时分别考虑了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对气温的影响特性。首先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经验值确定气温与海拔高度的偏回归系数,并利用偏回归系数对样本点气温值进行修正,再将此气温修正值代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解算气温与经纬度的偏回归系数,依据GIDS插值公式计算待插值点的温度值。基于1981—2010年四川省及周边省份219个气象观测站的累年月值温度值,将GIDS-EAR法与普通克里金法(OK)、反距离权重法(IDW)和GIDS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GIDS-EAR法得到的年均MAE和RMSE值较OK法分别降低67.71%和68.15%,较IDW法分别降低67.68%和66.45%,较GIDS分别降低25.65%和30.08%。该结果验证了改进方法的有效性及复杂地形下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插值 GIDS 气温垂直递减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海拔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色季拉山气温和降水垂直梯度变化
7
作者 罗伦 旦增 +1 位作者 朱立平 张宏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7-46,共10页
色季拉山气温和降水垂直梯度变化规律的研究能更好的了解色季拉山动植物分布随高度变化的生理生态特点,也为未来此区域流域水文模拟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根据色季拉山11个气象站2013-2018年逐日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4-10月)数据,分析了... 色季拉山气温和降水垂直梯度变化规律的研究能更好的了解色季拉山动植物分布随高度变化的生理生态特点,也为未来此区域流域水文模拟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根据色季拉山11个气象站2013-2018年逐日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4-10月)数据,分析了色季拉山及其西坡和东坡的气温和降水量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1)色季拉山、西坡和东坡2013-2018年各年气温递减率年际变化幅度小,平均气温递减率分别为0.60,0.71和0.55℃·(100m)-1;(2)季节上,色季拉山气温递减率表现为冬春季高值,夏秋低值的特点,并且在色季拉山受印度季风影响强烈的6-9月季风期是相对的一个低值,这与青藏高原其他受印度季风区域的研究的结果一致;(3)坡向的对比发现,相同时段的气温递减率均表现为西坡的气温递减率均高于东坡的,这可能与西坡降水量比东坡少有关;(4)西坡2013-2018年平均年降水总量与海拔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东坡两者相关性显著,降水梯度为10.5 mm·(100m)-1;(5)除西坡非季风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外,西坡季风期、东坡季风期和东坡非季风期的降水量随海拔变化复杂,在色季拉山的中海拔区域均存在相对的少雨区,西坡在3035~3698 m,东坡在3326~3390 m,而在色季拉山的高海拔区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降水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递减率 降水梯度 西坡 东坡 色季拉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安市山地气候旅游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国新 杨晓娜 苏飞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8-307,共10页
根据15个气象站点所观测的2012年气候资料,采用温湿指数、风效指数、气温垂直递减率和拉普拉斯压高方程等分析了浙江省临安市山地气候旅游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时间上,按照12个月的气候特征差异,将气候旅游资源划分为3种类型即... 根据15个气象站点所观测的2012年气候资料,采用温湿指数、风效指数、气温垂直递减率和拉普拉斯压高方程等分析了浙江省临安市山地气候旅游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时间上,按照12个月的气候特征差异,将气候旅游资源划分为3种类型即山地休疗型(4-6月和9-10月)、避暑消夏型(7-8月)和冰雪运动型(11-3月);空间上,3类气候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窑头山、天目山,西北部清凉峰和西南部大明山、青山殿等区域。最后,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叠加分类综合评价了临安市山地气候旅游资源状况:海拔621 m以下不适宜3类山地旅游活动开展,海拔621~800 m适合冬季冰雪(人工)旅游活动开展;海拔800~975 m适合春秋季山地休疗活动且南坡向也可进行冬季冰雪(人工)旅游活动,海拔975 m及以上即能满足多种气候旅游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气候 气候舒适度 气温垂直递减 时空分布 临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皖山地主要垂直气候特征及茶树栽培适宜高度的探讨 被引量:4
9
作者 黄寿波 《茶叶》 1982年第4期12-16,共5页
浙、皖两省是我国主要产茶省分,(安徽省主要指皖南,下同)常年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所产龙井、珠茶、祁红、屯绿誉满全球。在地形上,两省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境内地形起伏,丘陵广布,主要山脉自西到东有:大别山、黄山、天目山、会稽山... 浙、皖两省是我国主要产茶省分,(安徽省主要指皖南,下同)常年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所产龙井、珠茶、祁红、屯绿誉满全球。在地形上,两省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境内地形起伏,丘陵广布,主要山脉自西到东有:大别山、黄山、天目山、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括苍山、雁荡山等。以上山脉海拔高度超过1000米,茶树大多种植在一定高度以下的丘陵坡地上。在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栽培 海拔高度 天目山区 气温垂直递减 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