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低气压环境对引气混凝土含气量及气泡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
作者 李雪峰 付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5-172,共8页
该文利用低气压试验箱模拟高原气压环境,试验研究了不同配合比及初始含气量水平下环境气压的降低对引气混凝土含气量及其气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压相比,环境气压的降低能够显著削弱引气剂的引气能力,当混凝土配合比及引气... 该文利用低气压试验箱模拟高原气压环境,试验研究了不同配合比及初始含气量水平下环境气压的降低对引气混凝土含气量及其气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压相比,环境气压的降低能够显著削弱引气剂的引气能力,当混凝土配合比及引气剂掺量一定时,混凝土含气量随环境气压降低呈线性减少,当环境气压降低至50 kPa时,混凝土含气量降低约20%~49%。另外,低气压条件下混凝土气泡稳定性变差,具体表现为混凝土含气量经时损失变大,延长振捣时间导致低压混凝土损失更多气泡,二者均使低压下硬化混凝土的气泡间距系数增大,影响混凝土抗冻性。因此,在高原地区应通过采取优选引气剂类型、增大引气剂掺量以及避免过振等技术措施,以确保高原地区引气混凝土含气量能够达到抗冻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气压 气体 气泡稳定性 引气能力 气泡间距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冻剂对混凝土引气剂气泡稳定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向东 李庆文 +1 位作者 李广华 李桂秀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23036-23041,共6页
为探究防冻剂对混凝土引气剂气泡稳定性能的影响,考虑4种防冻剂及不同掺量等敏感性因素进行水泥稀浆摇泡实验,分析其对引气剂起泡与稳泡能力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建立摇泡实验的气泡体积衰减指数模型,其参数能表征不同引气剂起泡... 为探究防冻剂对混凝土引气剂气泡稳定性能的影响,考虑4种防冻剂及不同掺量等敏感性因素进行水泥稀浆摇泡实验,分析其对引气剂起泡与稳泡能力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建立摇泡实验的气泡体积衰减指数模型,其参数能表征不同引气剂起泡与稳泡能力;硝酸钙对皂苷类引气剂稳泡能力有正作用,防冻剂对其起泡能力均有负作用;乙二醇对苯磺酸盐类引气剂起泡能力有正作用,对其稳泡能力有正作用,表现为亚硝酸钙>硝酸钙>乙二醇;4种防冻剂对掺皂苷类引气剂的新拌混凝土含气量均有负影响,其显著性为乙二醇最强,亚硝酸钙最弱,钙盐类防冻剂对掺苯磺酸盐类引气剂均有负作用,乙二醇对其有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冻剂 新拌混凝土 引气剂 水泥稀浆摇泡实验 气泡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泡稳定性分析的锌浮选泡沫图像时空联合去噪 被引量:5
3
作者 肖文辉 唐朝晖 +1 位作者 刘金平 谢永芳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1-730,共10页
浮选泡沫运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形变、坍塌、兼并、破裂等动态变化特性,常用的去噪方法难以获得高质量的监测图像.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气泡稳定性分析的泡沫图像时空联合去噪方法.该方法采用扩展的相位相关法对浮选气泡进行亚像素运动估... 浮选泡沫运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形变、坍塌、兼并、破裂等动态变化特性,常用的去噪方法难以获得高质量的监测图像.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气泡稳定性分析的泡沫图像时空联合去噪方法.该方法采用扩展的相位相关法对浮选气泡进行亚像素运动估计,通过双线性插值进行运动补偿;在此基础上,以泡沫图像子块为单位检测气泡的稳定性,准确辨识出泡沫图像子块的稳定运动状态(SMS)和非稳定运动状态(UMS);对具有SMS特性的子块采用时域滤波去噪,对具有UMS特性的子块采用非局部均值(NLM)方法进行空域滤波去噪;并根据气泡子块的稳定性,联合时域滤波结果和空域滤波结果获得泡沫图像的时空联合去噪输出.在锌浮选过程监控中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获得高信噪比的泡沫图像,去噪结果结构相似性强,为泡沫视觉特征的准确提取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泡沫图像 气泡稳定性分析 非局部均值 时空联合去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料浆黏度对铝粉气泡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苏宇峰 孙烜 张辉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6-510,共5页
采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HPMC)溶液来模拟蒸压加气混凝土料浆,并测试了HPMC溶液黏度,研究了溶液黏度和NaOH质量分数对铝粉气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PMC溶液黏度与HPMC质量分数呈幂函数关系;溶液黏度增加,有利于铝粉气泡的生成和稳定... 采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HPMC)溶液来模拟蒸压加气混凝土料浆,并测试了HPMC溶液黏度,研究了溶液黏度和NaOH质量分数对铝粉气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PMC溶液黏度与HPMC质量分数呈幂函数关系;溶液黏度增加,有利于铝粉气泡的生成和稳定,直到达到溶液黏度临界值;增加NaOH质量分数将提高铝粉发气速度,但过高的NaOH质量分数会加速气泡的合并和破裂,因此NaOH质量分数存在一个最佳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泡稳定性 纤维素醚 黏度 NAO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在水泥基材料气泡调控中的应用现状
5
作者 周红 郑淑珍 +4 位作者 乔文秀 徐守芳 李因文 马登学 马建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6-174,共9页
水泥基材料中的气泡调控一直以来都是学科难题,通过多因素提高水泥基材料中气泡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对提高水泥基材料的流变性能和耐久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气泡调控型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在水泥基材料气泡调控中起到... 水泥基材料中的气泡调控一直以来都是学科难题,通过多因素提高水泥基材料中气泡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对提高水泥基材料的流变性能和耐久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气泡调控型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在水泥基材料气泡调控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文中首先对新拌混凝土中气泡的形成和破灭过程进行了简单介绍,综述了影响气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如引气型外加剂、减水剂及纳米颗粒等对气泡稳定性的影响,同时介绍了近年来引气型外加剂的合成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水泥基材料中气泡对混凝土性能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 气泡稳定性 水泥基材料 流变性 耐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形状对长焰煤颗粒气泡脱附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郭芳余 张友飞 +2 位作者 罗佳倩 邢耀文 桂夏辉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17-222,共6页
为了研究煤泥浮选过程中颗粒-气泡分离及稳定性机制,采用自主设计的浮选颗粒气泡粘附/脱附行为测试系统,考察了3种不同形状(长条形、三角锥形、球形)的长焰煤颗粒在气泡表面的脱附行为,通过临界脱附振幅评价颗粒-气泡的稳定性,并从力平... 为了研究煤泥浮选过程中颗粒-气泡分离及稳定性机制,采用自主设计的浮选颗粒气泡粘附/脱附行为测试系统,考察了3种不同形状(长条形、三角锥形、球形)的长焰煤颗粒在气泡表面的脱附行为,通过临界脱附振幅评价颗粒-气泡的稳定性,并从力平衡的角度对试验现象进行解释。结果表明:球形颗粒比形状不规则的长条形和三角锥形颗粒更易从气泡上脱附,脱附行为与粘附模式密切相关。当颗粒长边与气泡接触时,三相润湿周边长,所受的毛细力大,颗粒-气泡稳定,因此需要更大的临界脱附振幅。当颗粒短边与气泡接触时,三相润湿周边短,所受的毛细力小,颗粒-气泡不稳定,临界脱附振幅小。该结论为煤泥浮选过程中减少颗粒-气泡脱附概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形状 长焰煤 颗粒-气泡稳定性 煤泥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对碳纤维稳定泡沫铝发泡过程和胞孔结构的影响
7
作者 李珉 曹卓坤 +1 位作者 于洋 姚广春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12-1715,共4页
利用溶体直接发泡法制备出了不同Mg和碳纤维添加量的闭孔泡沫铝材料,详细研究了Mg的添加对泡沫铝发泡过程和胞孔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g元素的加入明显增大了泡沫体的膨胀率,拓宽了孔径分布的范围,并增加泡沫体中小气孔的数量.气泡... 利用溶体直接发泡法制备出了不同Mg和碳纤维添加量的闭孔泡沫铝材料,详细研究了Mg的添加对泡沫铝发泡过程和胞孔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g元素的加入明显增大了泡沫体的膨胀率,拓宽了孔径分布的范围,并增加泡沫体中小气孔的数量.气泡壁内部和表面的微观形貌观察表明:Mg元素加入后,造成铝液表面张力降低,改善了铝液和氧化物颗粒的润湿性,有助于增加发泡过程中的气体释放,使泡沫体气泡壁平整且变薄,有助于提升气泡壁的稳定性,使获得的泡沫铝的孔隙率达到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铝 Mg 膨胀率 孔径分布 气泡壁的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压环境对不同引气剂性能及引气混凝土气孔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李雪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144-150,共7页
为研究不同气压环境下引气剂的引气行为特征及其对引气混凝土气孔分布特征的影响,该文通过引气水泥稀浆溶液摇泡试验及硬化混凝土气孔结构分析,获得不同气压环境对烷基磺酸盐类、皂甙类及聚醚类3种类型引气剂的起泡能力、气泡衰减行为... 为研究不同气压环境下引气剂的引气行为特征及其对引气混凝土气孔分布特征的影响,该文通过引气水泥稀浆溶液摇泡试验及硬化混凝土气孔结构分析,获得不同气压环境对烷基磺酸盐类、皂甙类及聚醚类3种类型引气剂的起泡能力、气泡衰减行为及混凝土气孔分布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气压降低导致引气剂引气能力下降,相较于常压(101 kPa),低气压(64 kPa)时3种引气剂引气能力分别下降30.1%(磺酸盐类)、28.1%(皂苷类)及22.0%(聚醚类)。同时,气压降低导致引气气泡寿命缩短,气泡稳定性下降,引气结束15 min时,低压64 kPa下各引气剂的留存气泡体积占比分别为10%(磺酸盐)、17%(皂苷类)及29%(聚醚类),而常压101 kPa时该值分别为25%(磺酸盐)、38%(皂苷类)及49%(聚醚类)。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因低气压引气混凝土气泡稳定性较差而导致其含气量损失约0.6%~1.2%,而常压下该值为0.3%~0.5%。低压引气混凝土气孔结构参数要劣于常压引气混凝土,具体表现为单位体积气泡数量减少,气泡间距系数增大且气泡比表面积减小。因此,建议在高原地区采取提高抗冻混凝土含气量设计值、优选并研发高原型引气剂及避免对引气混凝土过分扰动等技术措施,以确保高原地区引气混凝土达到抗冻耐久性所需的含气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压 混凝土 引气剂 引气混凝土 气泡稳定性 气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松香基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稳泡性能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扬 王振地 王玲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9-64,共6页
为合成一种泡沫稳定的高原混凝土引气剂,以马来松香(MS)、环氧氯丙烷和四甲基乙二胺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合成二氯化-N,N'-二(3-马来松香酰氧-2-羟丙基)四甲基乙二胺(MRE)。研究了反应物摩尔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中间产物(MSM)... 为合成一种泡沫稳定的高原混凝土引气剂,以马来松香(MS)、环氧氯丙烷和四甲基乙二胺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合成二氯化-N,N'-二(3-马来松香酰氧-2-羟丙基)四甲基乙二胺(MRE)。研究了反应物摩尔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中间产物(MSM)和产物MRE产率的影响,并采用FT-IR、界面膜法对其分子结构和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合成MSM适宜的反应条件为:MS和环氧氯丙烷摩尔比为1∶2,反应时间为4 h,反应温度为90℃;合成MRE理想的反应条件为:MSM与四甲基乙二胺摩尔比2∶0.6,反应时间为20 h,反应温度为85℃。MRE的表面活性比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低,但是MRE溶液的气泡膜强度比SDBS高36.0%,低气压下泡沫高度减少率比SDBS小8.6%。MRE产生气泡稳定性高,比SDBS更适合在低气压条件下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松香 双子表面活性剂 表面张力 界面膜强度 气泡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及其接触角对沸腾传热系数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藏丹 王东民 +1 位作者 全晓军 郑平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72-577,共6页
选取具有不同接触角的SiO_2纳米流体进行沸腾实验,探究纳米颗粒接触角对沸腾传热系数的影响。通过观察沸腾过程中气泡大小及沸腾实验后加热面上的沉积层形态,分析纳米颗粒接触角对沸腾气泡和沉积层形态的影响,进而揭示了纳米颗粒表面的... 选取具有不同接触角的SiO_2纳米流体进行沸腾实验,探究纳米颗粒接触角对沸腾传热系数的影响。通过观察沸腾过程中气泡大小及沸腾实验后加热面上的沉积层形态,分析纳米颗粒接触角对沸腾气泡和沉积层形态的影响,进而揭示了纳米颗粒表面的润湿性对沸腾传热系数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纳米颗粒的接触角会影响纳米流体沸腾时气泡的稳定性和加热面上纳米沉积层的形态,不同表面形态具有不同的换热效果;中等亲水的纳米颗粒能吸附在气泡的气液界面上,使沸腾传热系数增大;加热面上沉积的中等亲水纳米颗粒会增大加热面粗糙度,产生更多的汽化核心,使沸腾传热系数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2纳米颗粒 沸腾 接触角 沉积 气泡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bubble diameter and solids concentration on bubble stability: Development of a novel analytical approach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洪均 张炜 孙春宝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9期3588-3595,共8页
The properties and thickness of the bubbles in the froth control the flotation process. There is no work showing how to measure bubble film composition and thickness by a straightforward manner. In this work, a novel ... The properties and thickness of the bubbles in the froth control the flotation process. There is no work showing how to measure bubble film composition and thickness by a straightforward manner. In this work, a novel approach, a custom-designed bubble cell associated with layer interferometry(in the UV-vis region) and FT-IR spectroscopy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olid particle type(hydrophilic vs hydrophobic), concentration and bubble diameter on stability of a bubble blown in air. Stability was quantified by measuring bubble lifetime and hydrated film thickness. Kerosene with silicone oil as a foaming agent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bubble diameter(test series I). Frother solutions(MIBC, Dowfroth 250, Hexanol and F-150) were used for the solid type concentration experiments(test series II). In the first series of experiments, it was determined that as the diameter of a bubble increased from 10 to 25 mm, so did the hydrated film thickness from 350 to 1000 nm. In the second series, as the silica concentration increased(0 to 10%), an increase in bubble lifetime and hydrated film thickness was resulted(130%-250%). An impact of solid hydrophobicity was found but to a lesser degree than expected.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small particle size(<0.1 m) of silica was responsible for this behavior. The findings are used to interpret the effect of solids in flotation fro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bble diameter bubble lifetime thin liquid film UV-VISIB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