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型压电泵中腔高对气泡滞留的影响规律 被引量:6
1
作者 陈松 刘勇 +3 位作者 阚君武 周京京 杨志刚 程光明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72-679,共8页
气泡滞留会严重地损害微型压电泵的输出性能,因此减少气泡滞留将有效地提高压电泵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泵腔作为气泡滞留的主要区域,同时是决定输出性能的重要元素,所以改变腔高将对气泡滞留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气泡压力降和输出... 气泡滞留会严重地损害微型压电泵的输出性能,因此减少气泡滞留将有效地提高压电泵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泵腔作为气泡滞留的主要区域,同时是决定输出性能的重要元素,所以改变腔高将对气泡滞留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气泡压力降和输出压力两个方面建立数学模型,以此分析腔高对气泡滞留的影响规律,最后通过气泡滞留实验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腔高为0.15mm时,压电泵具有优良的输出性能和排气泡能力,在进入120个0.02mL气泡后,压电泵仍具有稳定的输出压力(8.1kPa)和输出流量(4.2mL/min);腔高为0.05mm和0.20mm时,压电泵在进入一个气泡后即丧失了工作能力,排气泡能力差,而腔高为0mm和0.10mm时,压电泵分别进入47和70个气泡后丧失了工作能力。实验表明选取合理的腔高可以有效地减少气泡的滞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压电泵 腔高 气泡滞留 气泡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压电泵中引流道对气泡控制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松 刘勇 +3 位作者 阚君武 杨志刚 温建明 程光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79-384,共6页
提出了在泵腔内加工引流道,以促使气泡迅速而有效地排除。从腔内压力方面分析气泡的滞留与输出性能的关系,同时从气泡压力降和流体阻尼方面分析引流道对气泡滞留的影响,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引流道的引入对压电泵输出性能的影响以及对气泡... 提出了在泵腔内加工引流道,以促使气泡迅速而有效地排除。从腔内压力方面分析气泡的滞留与输出性能的关系,同时从气泡压力降和流体阻尼方面分析引流道对气泡滞留的影响,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引流道的引入对压电泵输出性能的影响以及对气泡滞留的优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引流道的引入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压电泵的输出压力和输出流量,引流道宽度为2.0 mm时,输出压力和输出流量分别达到17.4 k Pa和20.8 m L/min;当引流道宽度为1.1 mm和1.5 mm时,压电泵具有很强的气泡排除能力,并根除了断流现象的发生,120个0.02 m L气泡进入后,压电泵仍具有稳定的输出压力(5.8 k Pa和5.6 k Pa)和输出流量(16 m L/min和5.6 m L/min)。在泵腔内加工引流道可以使气泡得到迅速而有效的排除,并减少气泡在泵腔内滞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压电泵 引流道 气泡滞留 断流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点点阵式微喷嘴点胶系统研发
3
作者 仝崇楼 任飞 +2 位作者 赵静 李春风 李勇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6-48,84,共4页
研发了点阵式微喷嘴点胶系统,设计了多喷嘴吐胶装置,并规划了五步式点胶法,按照中密外疏的胶点排列方式进行高密度点胶实验,开发了4种类型点胶喷嘴并对比分析了各喷嘴点胶后胶点的圆度,进行了玻璃粘合实验并研究了粘合时气泡形成机理。... 研发了点阵式微喷嘴点胶系统,设计了多喷嘴吐胶装置,并规划了五步式点胶法,按照中密外疏的胶点排列方式进行高密度点胶实验,开发了4种类型点胶喷嘴并对比分析了各喷嘴点胶后胶点的圆度,进行了玻璃粘合实验并研究了粘合时气泡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本点胶机能够在15 s内同时完成21个胶点的点胶工作,Type-3型喷嘴能够保证胶点圆度最小;胶点的圆度越小,越有利于保证两玻璃片间的胶点受挤压时扩大程度的同步性,有利于胶点间排气通道畅通,从而保证粘合的玻璃片间无气泡滞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胶机 五步式点胶法 胶点 气泡滞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BCO超导带材二次冲击恢复过程的模拟及实验研究
4
作者 金诗奇 植晓琴 +2 位作者 罗紫英 朱少龙 邱利民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30,共8页
YBCO超导带材失超后的快速恢复对于电阻型超导故障限流器(RSFCL)重合闸应对二次故障电流冲击至关重要。当前研究通常将电阻恢复视为带材恢复,在实际的盘式结构中存在复杂的微孔结构,一次冲击恢复至超导态时仍存在大量气泡滞留,影响带材... YBCO超导带材失超后的快速恢复对于电阻型超导故障限流器(RSFCL)重合闸应对二次故障电流冲击至关重要。当前研究通常将电阻恢复视为带材恢复,在实际的盘式结构中存在复杂的微孔结构,一次冲击恢复至超导态时仍存在大量气泡滞留,影响带材的二次冲击恢复过程。针对典型的微孔结构建立了三维模型,采用CFD模拟并结合大电流冲击实验,对比分析了一次冲击恢复过程和二次冲击恢复过程中各项参数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二次冲击过程中的峰值温度为162.9 K,比一次冲击高14.6 K,带材恢复至超导态需要1.88 s,比一次冲击延长0.63 s。模拟结果表明初始状态存在气泡滞留,二次冲击过程中带材温度上升更快,气泡量更多,温度横向分布更不均匀,最大温差达20.5 K。由此可见,超导态的恢复不能作为重合闸的标准,气泡场未完全恢复会降低限流器的安全阈值,危害系统安全,所以也应将气泡完全消散的时间作为实际运行中重合闸的参考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冲击恢复 液氮沸腾 气泡滞留 三维CFD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