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热带气旋中β偶极涡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
2
1
作者
杨洪波
张铭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1-218,共8页
通过数值模拟来研究热带气旋中的β偶极涡环流,结果可见,在中层的偏差流场上,有清晰的β偶极涡环流,即涡旋中心以西为气旋性环流,以东为反气旋性涡旋。理论分析表明,该β偶极涡环流是由地转涡度平流造成的。
关键词
热带
气旋
β偶极涡
数值模拟
气旋性环流
非对称
环流
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厄尔尼诺持续时间与大气环流异常形势
被引量:
12
2
作者
杨辉
李崇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80-788,共9页
针对不同持续时间的ElNio事件,进行了大尺度大气环流及其演变的合成分析研究.其结果清楚地表明,不同持续时间的ElNio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对流层低层风场和对流层高层速度势场的距平都有极为显著差异.分析得到了对ElNio事件的发...
针对不同持续时间的ElNio事件,进行了大尺度大气环流及其演变的合成分析研究.其结果清楚地表明,不同持续时间的ElNio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对流层低层风场和对流层高层速度势场的距平都有极为显著差异.分析得到了对ElNio事件的发生和消亡起着重要作用的大气环流异常形势.还发现对于持续时间较长的ElNio事件,东北太平洋上850hPa异常气旋性环流减弱和西北太平洋上异常反气旋性环流增强较慢,因此赤道太平洋异常西风维持的时间也较长,而与澳大利亚冬季风加强相关联的南半球西太平洋的速度势正距平的维持,对ElNio的持续也起一定作用;对应持续时间较短的ElNio事件,西太平洋上200hPa速度势正距平的迅速东移,对ElNio的迅速消亡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
Nino
事件
持续时间
气旋
性
(反
气旋
性
)
环流
速度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大尺度特征及其机制的讨论
被引量:
34
3
作者
何金海
徐海明
+1 位作者
周兵
王黎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333-344,共12页
使用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期间高质量资料和 NCEP/ NCAR 40年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要素的突变及爆发过程。发现南亚高压迅速地从菲律宾以东移到中南半岛北部,印缅槽加强,赤道印度洋西风...
使用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期间高质量资料和 NCEP/ NCAR 40年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要素的突变及爆发过程。发现南亚高压迅速地从菲律宾以东移到中南半岛北部,印缅槽加强,赤道印度洋西风加强并向东向北迅速扩展和传播,以及相伴随的中低纬相互作用和西太平洋副高连续东撤是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大尺度特征,与此同时,亚洲低纬地区的南北温差和纬向风切变也发生相应的突变。数值实验结果指出,印度半岛地形的陆面加热作用在其东侧激发的气旋性环流对于印缅槽的加强有重要作用,并进而有利于南海夏季风先于印度夏季风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大尺度特征
NCEP/NCAR
机制
西太平洋副高
南海季风
大尺度
环流
1998年
气旋性环流
夏季风爆发
爆发过程
资料分析
中南半岛
南亚高压
相互作用
低纬地区
数值实验
加热作用
印度半岛
印缅槽
特征和
40年
试验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03年北极科考期间一次极涡个例天气学分析
被引量:
3
4
作者
隋翠娟
孙兰涛
+2 位作者
孟上
王咏亮
吴辉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61,共11页
2003年9月3日到14日,"雪龙"号考察船进入北冰洋楚科奇海观测期间,正值一次典型的北极极涡环流过程形成和发展。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极涡的平均水平环流特征和季节变化,该例为我们研究它的瞬时环流形势和特征提供了条件。利用N...
2003年9月3日到14日,"雪龙"号考察船进入北冰洋楚科奇海观测期间,正值一次典型的北极极涡环流过程形成和发展。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极涡的平均水平环流特征和季节变化,该例为我们研究它的瞬时环流形势和特征提供了条件。利用NCEP全球分析资料及第二次北极科考资料对这次个例进行天气学分析,通过描述极涡个例的发展情况,平流层、对流层的环流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卫星遥感图像及"雪龙"号考察船的气象资料,分析结果发现:2003年中国第二次北极科考期间经历的极涡形成和发展,典型地表现出极地冬夏环流型的转换过程。首先在平流层发生,然后向对流层传播,该个例是一次在平流层西退加强,在对流层东移南下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极涡
气旋性环流
平流层
对流层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初夏孟加拉湾地区风暴活动与季风爆发早晚的关系及其前兆信号
被引量:
4
5
作者
晏红明
王灵
+3 位作者
陈艳
杨坤琳
金燕
刘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5-156,共12页
孟加拉湾风暴(简称孟湾风暴)和孟加拉湾夏季风(简称孟湾夏季风)是初夏活动于孟加拉湾(简称孟湾)地区的两个重要环流系统,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天气气候和亚洲夏季风的季节进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认识两个环流系统活动异常的特征...
孟加拉湾风暴(简称孟湾风暴)和孟加拉湾夏季风(简称孟湾夏季风)是初夏活动于孟加拉湾(简称孟湾)地区的两个重要环流系统,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天气气候和亚洲夏季风的季节进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认识两个环流系统活动异常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从气候角度出发初步分析了两者活动的相互联系及其影响的前兆信号因子和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孟湾夏季风爆发偏早时孟湾风暴活动时间偏早且活动频数偏多,反之,风暴活动时间偏晚且活动频数偏少。初夏两个系统的异常活动与前期环流变化密切联系,由于孟湾夏季风爆发早晚与大尺度环流的季节转换有关,爆发早晚其前期的环流变化有十分显著的差异,对流层低层赤道印度洋异常西风(东风)和孟湾异常气旋(反气旋)活动,以及对流层高层东亚持续稳定的异常反气旋(气旋)是孟湾夏季风爆发偏早(偏晚)的重要前兆信号特征,而这些异常环流变化为孟湾风暴的生成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不利)的环流背景条件。进一步分析发现,前期冬季1月赤道太平洋地区西暖东冷的海温异常分布对后期2-4月孟湾区域异常气旋环流的生成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中赤道西北太平洋异常暖海温的变化有利于在其西北侧南海南部激发异常气旋环流,而赤道太平洋西暖东冷的海温差异对赤道印度洋异常西风的加强及其南北两侧气旋对的发展西移有重要作用,是影响孟湾区域气旋性环流发生发展的重要外强迫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风暴
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
前兆信号因子
孟加拉湾
气旋性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金塘水道潮流—悬沙共谱密度函数与悬沙净输运机制
被引量:
1
6
作者
李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59-66,共8页
根据流速—悬沙含量共谱密度函数与悬沙运移净通量的联系,文章讨论了平均项和潮频范围内各波动分量净输沙作用量级分布和空间格局,说明金塘水道悬沙净输送作用以平均项为主,12h项为辅,陷捕效应和再悬浮效应是形成12h项净输运贡献的重要...
根据流速—悬沙含量共谱密度函数与悬沙运移净通量的联系,文章讨论了平均项和潮频范围内各波动分量净输沙作用量级分布和空间格局,说明金塘水道悬沙净输送作用以平均项为主,12h项为辅,陷捕效应和再悬浮效应是形成12h项净输运贡献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密度函数
悬沙
金塘
波动周期
再悬浮
输沙率
流速变化
周期分量
气旋性环流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个用于气候描述的新载荷相关模式
被引量:
1
7
作者
么枕生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41-646,共6页
用原变量正交分解作为建立一个新载荷相关模式的基础 ,以所有第一载荷相关为正显著相关作为气候分类的判据 ,对分类结果进行气候描述 ,即描述气候时空变化的特性。可将此方法运用于其它含有时空观测数据的领域。
关键词
正交分解
分量谱分析
气候形势
气候分类
气旋性环流
载荷相关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厄尼诺时期中国东部地区天气特征
被引量:
2
8
作者
朱翠娟
苏立荣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63-70,共8页
根据1951—1985年500百帕月平均环流资料研究表明,在厄尼诺年中,副热带高压环流比非厄尼诺年的环流强且建立早,而且,在西太平洋和东亚地区,当500百帕上正环流差值维持时,将抑制该地区气旋性环流的发展;在厄尼诺年中,在中国东部沿海的渤...
根据1951—1985年500百帕月平均环流资料研究表明,在厄尼诺年中,副热带高压环流比非厄尼诺年的环流强且建立早,而且,在西太平洋和东亚地区,当500百帕上正环流差值维持时,将抑制该地区气旋性环流的发展;在厄尼诺年中,在中国东部沿海的渤海、黄海海域上,气旋及气旋性辐合流场出现的频数明显减少;根据西太平洋与南海台风的统计,在厄尼诺年南海台风出现的频数减少,而且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的台风可减少20%,登陆位置偏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特征
南海台风
气旋
发生
气旋性环流
平均
环流
中国东部地区
西太平洋
环流
圈
热带高压
辐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13号“鲇鱼”台风在低温区登陆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
2
9
作者
何秀恋
蔡英群
+2 位作者
朱昌桂
赵惠芳
王双才
《海洋预报》
2011年第5期25-30,共6页
深秋季节,由于大陆冷空气活动频繁,热带气旋一般都海上转向或西行或消失,登陆我国的机会较少,1013号台风"鲇鱼"10月23日在福建漳浦六鳌镇登陆,登陆时的风速达38 m/s,是1949年以来登陆福建最晚的台风,也是登陆福建强度最强的...
深秋季节,由于大陆冷空气活动频繁,热带气旋一般都海上转向或西行或消失,登陆我国的机会较少,1013号台风"鲇鱼"10月23日在福建漳浦六鳌镇登陆,登陆时的风速达38 m/s,是1949年以来登陆福建最晚的台风,也是登陆福建强度最强的秋季台风,登陆时漳浦县沿海气温远远低于其生存的24℃极值。本文利用NOAA系统(美国飓风中心卫星系统)物理量场资料、常规资料及雷达资料,分析1013号"鲇鱼"台风的强度变化特征,着重分析"鲇鱼"台风能在低温区登陆的成因,结果表明:"鲇鱼"台风强度强,在闽南登陆前24 h其强度仍达45 m/s;在高空风垂直切变小、高空强的暖心结构及冷空气已东移入海这些有利其生存条件下,其较明显的螺旋结构的气旋性环流仍然能在低温区登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鲇鱼”台风
低温区登陆
高空垂直风切变
暖心
气旋性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热带气旋中β偶极涡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
2
1
作者
杨洪波
张铭
机构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
出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1-218,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875008)
文摘
通过数值模拟来研究热带气旋中的β偶极涡环流,结果可见,在中层的偏差流场上,有清晰的β偶极涡环流,即涡旋中心以西为气旋性环流,以东为反气旋性涡旋。理论分析表明,该β偶极涡环流是由地转涡度平流造成的。
关键词
热带
气旋
β偶极涡
数值模拟
气旋性环流
非对称
环流
系统
Keywords
trol cyclone
β-gyres
numerical simulation
分类号
P457.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4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厄尔尼诺持续时间与大气环流异常形势
被引量:
12
2
作者
杨辉
李崇银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80-788,共9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3-SW-2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33033
40325015)资助.
文摘
针对不同持续时间的ElNio事件,进行了大尺度大气环流及其演变的合成分析研究.其结果清楚地表明,不同持续时间的ElNio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对流层低层风场和对流层高层速度势场的距平都有极为显著差异.分析得到了对ElNio事件的发生和消亡起着重要作用的大气环流异常形势.还发现对于持续时间较长的ElNio事件,东北太平洋上850hPa异常气旋性环流减弱和西北太平洋上异常反气旋性环流增强较慢,因此赤道太平洋异常西风维持的时间也较长,而与澳大利亚冬季风加强相关联的南半球西太平洋的速度势正距平的维持,对ElNio的持续也起一定作用;对应持续时间较短的ElNio事件,西太平洋上200hPa速度势正距平的迅速东移,对ElNio的迅速消亡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EL
Nino
事件
持续时间
气旋
性
(反
气旋
性
)
环流
速度势
Keywords
El Nio, Duration, Cyclonic(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Velocity potential
分类号
P732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大尺度特征及其机制的讨论
被引量:
34
3
作者
何金海
徐海明
周兵
王黎娟
机构
南京气象学院
出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333-344,共12页
基金
国家科技部攀登项目A"南海季风试验研究"
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我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
预测理论研究"G1998
文摘
使用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期间高质量资料和 NCEP/ NCAR 40年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要素的突变及爆发过程。发现南亚高压迅速地从菲律宾以东移到中南半岛北部,印缅槽加强,赤道印度洋西风加强并向东向北迅速扩展和传播,以及相伴随的中低纬相互作用和西太平洋副高连续东撤是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大尺度特征,与此同时,亚洲低纬地区的南北温差和纬向风切变也发生相应的突变。数值实验结果指出,印度半岛地形的陆面加热作用在其东侧激发的气旋性环流对于印缅槽的加强有重要作用,并进而有利于南海夏季风先于印度夏季风爆发。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大尺度特征
NCEP/NCAR
机制
西太平洋副高
南海季风
大尺度
环流
1998年
气旋性环流
夏季风爆发
爆发过程
资料分析
中南半岛
南亚高压
相互作用
低纬地区
数值实验
加热作用
印度半岛
印缅槽
特征和
40年
试验期
分类号
P425.4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22.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03年北极科考期间一次极涡个例天气学分析
被引量:
3
4
作者
隋翠娟
孙兰涛
孟上
王咏亮
吴辉碇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61,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点自然基金(40930848,40906099)
863项目(2008AA121704)
文摘
2003年9月3日到14日,"雪龙"号考察船进入北冰洋楚科奇海观测期间,正值一次典型的北极极涡环流过程形成和发展。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极涡的平均水平环流特征和季节变化,该例为我们研究它的瞬时环流形势和特征提供了条件。利用NCEP全球分析资料及第二次北极科考资料对这次个例进行天气学分析,通过描述极涡个例的发展情况,平流层、对流层的环流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卫星遥感图像及"雪龙"号考察船的气象资料,分析结果发现:2003年中国第二次北极科考期间经历的极涡形成和发展,典型地表现出极地冬夏环流型的转换过程。首先在平流层发生,然后向对流层传播,该个例是一次在平流层西退加强,在对流层东移南下的过程。
关键词
北极极涡
气旋性环流
平流层
对流层
气候
Keywords
Arctic polar vortex
cyclonic circulation
stratosphere
troposphere
climate
分类号
P727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P732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初夏孟加拉湾地区风暴活动与季风爆发早晚的关系及其前兆信号
被引量:
4
5
作者
晏红明
王灵
陈艳
杨坤琳
金燕
刘佳
机构
云南省气候中心
云南省气象局
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大理市气象局
红河州气象局
出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5-156,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75097、U1902209)
西南区域重点项目(2014-4)
+1 种基金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6FA041)
2017年云南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初夏影响孟加拉湾风暴活动的因子及预报预测方法研究”共同资助。
文摘
孟加拉湾风暴(简称孟湾风暴)和孟加拉湾夏季风(简称孟湾夏季风)是初夏活动于孟加拉湾(简称孟湾)地区的两个重要环流系统,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天气气候和亚洲夏季风的季节进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认识两个环流系统活动异常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从气候角度出发初步分析了两者活动的相互联系及其影响的前兆信号因子和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孟湾夏季风爆发偏早时孟湾风暴活动时间偏早且活动频数偏多,反之,风暴活动时间偏晚且活动频数偏少。初夏两个系统的异常活动与前期环流变化密切联系,由于孟湾夏季风爆发早晚与大尺度环流的季节转换有关,爆发早晚其前期的环流变化有十分显著的差异,对流层低层赤道印度洋异常西风(东风)和孟湾异常气旋(反气旋)活动,以及对流层高层东亚持续稳定的异常反气旋(气旋)是孟湾夏季风爆发偏早(偏晚)的重要前兆信号特征,而这些异常环流变化为孟湾风暴的生成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不利)的环流背景条件。进一步分析发现,前期冬季1月赤道太平洋地区西暖东冷的海温异常分布对后期2-4月孟湾区域异常气旋环流的生成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中赤道西北太平洋异常暖海温的变化有利于在其西北侧南海南部激发异常气旋环流,而赤道太平洋西暖东冷的海温差异对赤道印度洋异常西风的加强及其南北两侧气旋对的发展西移有重要作用,是影响孟湾区域气旋性环流发生发展的重要外强迫因子。
关键词
孟加拉湾风暴
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
前兆信号因子
孟加拉湾
气旋性环流
Keywords
BOB storm
onset of BOB summer monsoon
precursor signal factor
cyclone circulation in BOB
分类号
P43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金塘水道潮流—悬沙共谱密度函数与悬沙净输运机制
被引量:
1
6
作者
李炎
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出处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59-66,共8页
文摘
根据流速—悬沙含量共谱密度函数与悬沙运移净通量的联系,文章讨论了平均项和潮频范围内各波动分量净输沙作用量级分布和空间格局,说明金塘水道悬沙净输送作用以平均项为主,12h项为辅,陷捕效应和再悬浮效应是形成12h项净输运贡献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
谱密度函数
悬沙
金塘
波动周期
再悬浮
输沙率
流速变化
周期分量
气旋性环流
空间格局
分类号
P7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个用于气候描述的新载荷相关模式
被引量:
1
7
作者
么枕生
机构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出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41-646,共6页
文摘
用原变量正交分解作为建立一个新载荷相关模式的基础 ,以所有第一载荷相关为正显著相关作为气候分类的判据 ,对分类结果进行气候描述 ,即描述气候时空变化的特性。可将此方法运用于其它含有时空观测数据的领域。
关键词
正交分解
分量谱分析
气候形势
气候分类
气旋性环流
载荷相关模式
Keywords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 Component spectral analysis, Climate situation.
分类号
P4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厄尼诺时期中国东部地区天气特征
被引量:
2
8
作者
朱翠娟
苏立荣
机构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出处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63-70,共8页
文摘
根据1951—1985年500百帕月平均环流资料研究表明,在厄尼诺年中,副热带高压环流比非厄尼诺年的环流强且建立早,而且,在西太平洋和东亚地区,当500百帕上正环流差值维持时,将抑制该地区气旋性环流的发展;在厄尼诺年中,在中国东部沿海的渤海、黄海海域上,气旋及气旋性辐合流场出现的频数明显减少;根据西太平洋与南海台风的统计,在厄尼诺年南海台风出现的频数减少,而且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的台风可减少20%,登陆位置偏南。
关键词
天气特征
南海台风
气旋
发生
气旋性环流
平均
环流
中国东部地区
西太平洋
环流
圈
热带高压
辐合
分类号
P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013号“鲇鱼”台风在低温区登陆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
2
9
作者
何秀恋
蔡英群
朱昌桂
赵惠芳
王双才
机构
建省诏安县气象局
福建省古田县气象局
福建省晋江市气象局
出处
《海洋预报》
2011年第5期25-30,共6页
文摘
深秋季节,由于大陆冷空气活动频繁,热带气旋一般都海上转向或西行或消失,登陆我国的机会较少,1013号台风"鲇鱼"10月23日在福建漳浦六鳌镇登陆,登陆时的风速达38 m/s,是1949年以来登陆福建最晚的台风,也是登陆福建强度最强的秋季台风,登陆时漳浦县沿海气温远远低于其生存的24℃极值。本文利用NOAA系统(美国飓风中心卫星系统)物理量场资料、常规资料及雷达资料,分析1013号"鲇鱼"台风的强度变化特征,着重分析"鲇鱼"台风能在低温区登陆的成因,结果表明:"鲇鱼"台风强度强,在闽南登陆前24 h其强度仍达45 m/s;在高空风垂直切变小、高空强的暖心结构及冷空气已东移入海这些有利其生存条件下,其较明显的螺旋结构的气旋性环流仍然能在低温区登陆。
关键词
“鲇鱼”台风
低温区登陆
高空垂直风切变
暖心
气旋性环流
Keywords
typhoon"Megi"
landing on cold region
upper-level wind shear
warm core
cyclonic circulation
分类号
P44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热带气旋中β偶极涡的数值模拟
杨洪波
张铭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厄尔尼诺持续时间与大气环流异常形势
杨辉
李崇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关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大尺度特征及其机制的讨论
何金海
徐海明
周兵
王黎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
3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2003年北极科考期间一次极涡个例天气学分析
隋翠娟
孙兰涛
孟上
王咏亮
吴辉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初夏孟加拉湾地区风暴活动与季风爆发早晚的关系及其前兆信号
晏红明
王灵
陈艳
杨坤琳
金燕
刘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金塘水道潮流—悬沙共谱密度函数与悬沙净输运机制
李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一个用于气候描述的新载荷相关模式
么枕生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厄尼诺时期中国东部地区天气特征
朱翠娟
苏立荣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1013号“鲇鱼”台风在低温区登陆的成因分析
何秀恋
蔡英群
朱昌桂
赵惠芳
王双才
《海洋预报》
201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