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矢量方法在南海夏季环流诊断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卜献卫 袁耀初 刘勇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17,共10页
基于 1 998年 6~ 7月南海调查航次的CTD资料 ,对南海环流采用最近发展的P矢量方法进行诊断计算 .计算结果 :黑潮向西入侵南海 ,然后做反气旋弯曲向东北方向流动 ,最终有通过巴士海峡流出南海的趋势 .在南海北部存在一个气旋性环流 ,这... 基于 1 998年 6~ 7月南海调查航次的CTD资料 ,对南海环流采用最近发展的P矢量方法进行诊断计算 .计算结果 :黑潮向西入侵南海 ,然后做反气旋弯曲向东北方向流动 ,最终有通过巴士海峡流出南海的趋势 .在南海北部存在一个气旋性环流 ,这个环流的强度和范围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该环流的冷中心位置随深度增加稍向南移 .南海中部、越南以东海域存在一个明显的气旋涡和反气旋涡 ,尤其在 2 0 0m及其以上水层均相当稳定 ,反气旋涡位于越南以东 ,其中心位置在 1 1°5 3′N ,1 1 1°5 0′E ,气旋涡的中心位置在 1 3°1 7′N ,1 1 2°5 5′E ,两者的尺度皆约为 2 5 0km .吕宋岛西侧存在一个反气旋涡 .在计算海区南部、巴拉望岛西南海域 ,1 0 0m以上层存在一个反气旋式涡 .从各层流场分布均可以显示海流在西部强化的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矢量方法 夏季 南海 环流 黑潮 气旋式环流 诊断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西近岸环流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
作者 谢玲玲 曹瑞雪 尚庆通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94-98,共5页
粤西近岸环流对粤西乃至北部湾海域的物质输送、水质环境、渔业养殖等都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就粤西沿岸环流(尤其是夏季环流)的基本特征、驱动机制、及其与琼州海峡流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前人... 粤西近岸环流对粤西乃至北部湾海域的物质输送、水质环境、渔业养殖等都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就粤西沿岸环流(尤其是夏季环流)的基本特征、驱动机制、及其与琼州海峡流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前人对粤西沿岸流终年向西以及夏季沿岸流外侧存在气旋式环流等定性特征已达成共识,然而,对环流的主要影响机制以及与琼州海峡流的关系尚有争议,关于环流的定量结果也较为缺乏,还需进行长时间的连续观测以及适合近岸海域的数值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西沿岸流 气旋式环流 驱动机制 琼州海峡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北部春季环流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钟欢良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81-85,共5页
通过南海北部湾北部海域的温、盐及重力势资料分析,地转流场表明,该海域在春季存在一个反时针的密度环流.认为该环流的形成机制,主要是热力作用的结果,各海域受热升温速度不一,而残存着冬季的冷水所致.环流强度较弱.存在时间短,春生夏消.
关键词 海湾 气旋式环流 热力学 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夏季普里兹湾变性绕极深层水涌升陆架特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林丽娜 陈红霞 刘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6-55,共10页
基于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水文调查资料,本文发现了变性绕极深层水(MCDW)涌升普里兹湾陆架的现象,并给出了其分布特征及运动过程。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获得的CTD要素分布中,MCDW涌升陆架过程清晰可见。在详细给出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MCD... 基于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水文调查资料,本文发现了变性绕极深层水(MCDW)涌升普里兹湾陆架的现象,并给出了其分布特征及运动过程。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获得的CTD要素分布中,MCDW涌升陆架过程清晰可见。在详细给出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MCDW的物理特性及其空间分布的基础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MCDW涌升陆架过程中的运动特征。指出在研究海域内,MCDW主要通过73.00°E断面涌升至陆架;在涌升过程中,受湾口东向流影响涌升路径向东南偏移,至75.00°E附近汇入湾内的气旋式环流,随南向流进入和影响湾内;在73.00°E断面上,涌升的MCDW呈舌状分布,并向南逐渐抬升,-1.00℃等温线最南到达67.10°S附近,向上扩展最高到270m左右;在67.25°S的纬向湾口断面上,MCDW主要在73.50°~75.00°E之间、150~350m的范围内进入陆架,不存在明显的东西向过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里兹湾 绕极深层水 涌升陆架 气旋式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贝加尔湖南侧环流异常的前兆信号
5
作者 王妍 谭桂容 卢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58-766,共9页
利用1978—2012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对夏季贝加尔湖南侧环流异常的前兆信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期冬季印度尼西亚到西太平洋地区对流与夏季贝加尔湖南侧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存在一致的变化,为预测夏季贝加尔湖南侧环流异常的前兆... 利用1978—2012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对夏季贝加尔湖南侧环流异常的前兆信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期冬季印度尼西亚到西太平洋地区对流与夏季贝加尔湖南侧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存在一致的变化,为预测夏季贝加尔湖南侧环流异常的前兆信号之一。即当前期冬季印度尼西亚到西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偏强时,夏季对流区北抬至青藏高原西侧,进而有利于贝加尔湖南侧反气旋式环流异常的发生和维持。但是,进一步研究表明,夏季西印度洋对流活动异常将干扰青藏高原及其西侧的对流上升运动对贝加尔湖环流的影响。当夏季西印度洋对流偏强时,前期冬季印度尼西亚到西太平洋对流和夏季青藏高原西侧对流变化表现出不一致。偏强的西印度洋对流将干扰青藏高原及其西侧的对流上升运动对贝加尔湖环流的影响,进而不利于贝加尔湖南侧反气旋式环流异常的形成。当夏季西印度洋对流异常弱时,前期冬季印度尼西亚到西太平洋地区的对流可能引起夏季贝加尔湖南侧环流异常,两者呈现一致的变化;但当夏季西印度洋对流强盛时,将可能改变上述两者的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加尔湖南侧反气旋式环流异常 印度尼西亚到西太平洋对流 青藏高原西侧对流 西印度洋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