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P矢量方法在南海夏季环流诊断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
12
1
作者
卜献卫
袁耀初
刘勇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17,共10页
基于 1 998年 6~ 7月南海调查航次的CTD资料 ,对南海环流采用最近发展的P矢量方法进行诊断计算 .计算结果 :黑潮向西入侵南海 ,然后做反气旋弯曲向东北方向流动 ,最终有通过巴士海峡流出南海的趋势 .在南海北部存在一个气旋性环流 ,这...
基于 1 998年 6~ 7月南海调查航次的CTD资料 ,对南海环流采用最近发展的P矢量方法进行诊断计算 .计算结果 :黑潮向西入侵南海 ,然后做反气旋弯曲向东北方向流动 ,最终有通过巴士海峡流出南海的趋势 .在南海北部存在一个气旋性环流 ,这个环流的强度和范围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该环流的冷中心位置随深度增加稍向南移 .南海中部、越南以东海域存在一个明显的气旋涡和反气旋涡 ,尤其在 2 0 0m及其以上水层均相当稳定 ,反气旋涡位于越南以东 ,其中心位置在 1 1°5 3′N ,1 1 1°5 0′E ,气旋涡的中心位置在 1 3°1 7′N ,1 1 2°5 5′E ,两者的尺度皆约为 2 5 0km .吕宋岛西侧存在一个反气旋涡 .在计算海区南部、巴拉望岛西南海域 ,1 0 0m以上层存在一个反气旋式涡 .从各层流场分布均可以显示海流在西部强化的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矢量方法
夏季
南海
环流
黑潮
气旋式环流
诊断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粤西近岸环流研究进展
被引量:
19
2
作者
谢玲玲
曹瑞雪
尚庆通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94-98,共5页
粤西近岸环流对粤西乃至北部湾海域的物质输送、水质环境、渔业养殖等都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就粤西沿岸环流(尤其是夏季环流)的基本特征、驱动机制、及其与琼州海峡流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前人...
粤西近岸环流对粤西乃至北部湾海域的物质输送、水质环境、渔业养殖等都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就粤西沿岸环流(尤其是夏季环流)的基本特征、驱动机制、及其与琼州海峡流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前人对粤西沿岸流终年向西以及夏季沿岸流外侧存在气旋式环流等定性特征已达成共识,然而,对环流的主要影响机制以及与琼州海峡流的关系尚有争议,关于环流的定量结果也较为缺乏,还需进行长时间的连续观测以及适合近岸海域的数值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西沿岸流
气旋式环流
驱动机制
琼州海峡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北部湾北部春季环流分析
被引量:
15
3
作者
钟欢良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81-85,共5页
通过南海北部湾北部海域的温、盐及重力势资料分析,地转流场表明,该海域在春季存在一个反时针的密度环流.认为该环流的形成机制,主要是热力作用的结果,各海域受热升温速度不一,而残存着冬季的冷水所致.环流强度较弱.存在时间短,春生夏消.
关键词
海湾
气旋式环流
热力学
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3年夏季普里兹湾变性绕极深层水涌升陆架特征分析
被引量:
3
4
作者
林丽娜
陈红霞
刘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6-55,共10页
基于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水文调查资料,本文发现了变性绕极深层水(MCDW)涌升普里兹湾陆架的现象,并给出了其分布特征及运动过程。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获得的CTD要素分布中,MCDW涌升陆架过程清晰可见。在详细给出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MCD...
基于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水文调查资料,本文发现了变性绕极深层水(MCDW)涌升普里兹湾陆架的现象,并给出了其分布特征及运动过程。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获得的CTD要素分布中,MCDW涌升陆架过程清晰可见。在详细给出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MCDW的物理特性及其空间分布的基础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MCDW涌升陆架过程中的运动特征。指出在研究海域内,MCDW主要通过73.00°E断面涌升至陆架;在涌升过程中,受湾口东向流影响涌升路径向东南偏移,至75.00°E附近汇入湾内的气旋式环流,随南向流进入和影响湾内;在73.00°E断面上,涌升的MCDW呈舌状分布,并向南逐渐抬升,-1.00℃等温线最南到达67.10°S附近,向上扩展最高到270m左右;在67.25°S的纬向湾口断面上,MCDW主要在73.50°~75.00°E之间、150~350m的范围内进入陆架,不存在明显的东西向过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里兹湾
绕极深层水
涌升陆架
气旋式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夏季贝加尔湖南侧环流异常的前兆信号
5
作者
王妍
谭桂容
卢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58-766,共9页
利用1978—2012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对夏季贝加尔湖南侧环流异常的前兆信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期冬季印度尼西亚到西太平洋地区对流与夏季贝加尔湖南侧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存在一致的变化,为预测夏季贝加尔湖南侧环流异常的前兆...
利用1978—2012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对夏季贝加尔湖南侧环流异常的前兆信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期冬季印度尼西亚到西太平洋地区对流与夏季贝加尔湖南侧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存在一致的变化,为预测夏季贝加尔湖南侧环流异常的前兆信号之一。即当前期冬季印度尼西亚到西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偏强时,夏季对流区北抬至青藏高原西侧,进而有利于贝加尔湖南侧反气旋式环流异常的发生和维持。但是,进一步研究表明,夏季西印度洋对流活动异常将干扰青藏高原及其西侧的对流上升运动对贝加尔湖环流的影响。当夏季西印度洋对流偏强时,前期冬季印度尼西亚到西太平洋对流和夏季青藏高原西侧对流变化表现出不一致。偏强的西印度洋对流将干扰青藏高原及其西侧的对流上升运动对贝加尔湖环流的影响,进而不利于贝加尔湖南侧反气旋式环流异常的形成。当夏季西印度洋对流异常弱时,前期冬季印度尼西亚到西太平洋地区的对流可能引起夏季贝加尔湖南侧环流异常,两者呈现一致的变化;但当夏季西印度洋对流强盛时,将可能改变上述两者的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加尔湖南侧反
气旋式环流
异常
印度尼西亚到西太平洋对流
青藏高原西侧对流
西印度洋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P矢量方法在南海夏季环流诊断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
12
1
作者
卜献卫
袁耀初
刘勇刚
机构
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和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17,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G19990 4380 5 )与 (G19990 4380 2 )
南海季风研究项目
文摘
基于 1 998年 6~ 7月南海调查航次的CTD资料 ,对南海环流采用最近发展的P矢量方法进行诊断计算 .计算结果 :黑潮向西入侵南海 ,然后做反气旋弯曲向东北方向流动 ,最终有通过巴士海峡流出南海的趋势 .在南海北部存在一个气旋性环流 ,这个环流的强度和范围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该环流的冷中心位置随深度增加稍向南移 .南海中部、越南以东海域存在一个明显的气旋涡和反气旋涡 ,尤其在 2 0 0m及其以上水层均相当稳定 ,反气旋涡位于越南以东 ,其中心位置在 1 1°5 3′N ,1 1 1°5 0′E ,气旋涡的中心位置在 1 3°1 7′N ,1 1 2°5 5′E ,两者的尺度皆约为 2 5 0km .吕宋岛西侧存在一个反气旋涡 .在计算海区南部、巴拉望岛西南海域 ,1 0 0m以上层存在一个反气旋式涡 .从各层流场分布均可以显示海流在西部强化的现象 .
关键词
P矢量方法
夏季
南海
环流
黑潮
气旋式环流
诊断计算
Keywords
P vector method
circulation in SCS in summer
cyclonic circulatio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SCS
intensify in western part of SCS
分类号
P731.27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P732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粤西近岸环流研究进展
被引量:
19
2
作者
谢玲玲
曹瑞雪
尚庆通
机构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出处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94-98,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6012
41176011
+2 种基金
40906008)
广东海洋大学博士启动项目(E10080)
广东海洋大学青年优秀骨干教师培育项目(Y09001)
文摘
粤西近岸环流对粤西乃至北部湾海域的物质输送、水质环境、渔业养殖等都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就粤西沿岸环流(尤其是夏季环流)的基本特征、驱动机制、及其与琼州海峡流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前人对粤西沿岸流终年向西以及夏季沿岸流外侧存在气旋式环流等定性特征已达成共识,然而,对环流的主要影响机制以及与琼州海峡流的关系尚有争议,关于环流的定量结果也较为缺乏,还需进行长时间的连续观测以及适合近岸海域的数值模拟。
关键词
粤西沿岸流
气旋式环流
驱动机制
琼州海峡流
Keywords
alongshore current near Western Guangdong
cyclonic circulation
dynamic mechanism
Qiongzhou Strait current
分类号
P73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部湾北部春季环流分析
被引量:
15
3
作者
钟欢良
机构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出处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81-85,共5页
文摘
通过南海北部湾北部海域的温、盐及重力势资料分析,地转流场表明,该海域在春季存在一个反时针的密度环流.认为该环流的形成机制,主要是热力作用的结果,各海域受热升温速度不一,而残存着冬季的冷水所致.环流强度较弱.存在时间短,春生夏消.
关键词
海湾
气旋式环流
热力学
环流
Keywords
cyclone circulation
thermodynamics
Beibu Gulf
分类号
P731.27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3年夏季普里兹湾变性绕极深层水涌升陆架特征分析
被引量:
3
4
作者
林丽娜
陈红霞
刘娜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6-55,共10页
基金
中国极地科学战略研究基金项目--普里兹湾变性绕极深层水陆架涌升现象分析与研究(20140307)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极地海洋环境监测网系统研发及应用示范(201405031)
+3 种基金
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冰架热水钻关键技术与系统研发(2011AA090401)
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2014年度南极周边海域物理海洋和海洋气象专项(CHINARE2014-01-01)
2014年度南极综合环境分析与评价(CHINARE2014-04-0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南大洋海-冰-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南印度洋的影响(2010CB950301)
文摘
基于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水文调查资料,本文发现了变性绕极深层水(MCDW)涌升普里兹湾陆架的现象,并给出了其分布特征及运动过程。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获得的CTD要素分布中,MCDW涌升陆架过程清晰可见。在详细给出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MCDW的物理特性及其空间分布的基础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MCDW涌升陆架过程中的运动特征。指出在研究海域内,MCDW主要通过73.00°E断面涌升至陆架;在涌升过程中,受湾口东向流影响涌升路径向东南偏移,至75.00°E附近汇入湾内的气旋式环流,随南向流进入和影响湾内;在73.00°E断面上,涌升的MCDW呈舌状分布,并向南逐渐抬升,-1.00℃等温线最南到达67.10°S附近,向上扩展最高到270m左右;在67.25°S的纬向湾口断面上,MCDW主要在73.50°~75.00°E之间、150~350m的范围内进入陆架,不存在明显的东西向过渡过程。
关键词
普里兹湾
绕极深层水
涌升陆架
气旋式环流
Keywords
Prydz Bay
Modified Circumpolar Deep Water
upwelling
cyclonic circulation
分类号
P728.2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P73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夏季贝加尔湖南侧环流异常的前兆信号
5
作者
王妍
谭桂容
卢明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58-766,共9页
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206016)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S5411010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475088)
文摘
利用1978—2012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对夏季贝加尔湖南侧环流异常的前兆信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期冬季印度尼西亚到西太平洋地区对流与夏季贝加尔湖南侧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存在一致的变化,为预测夏季贝加尔湖南侧环流异常的前兆信号之一。即当前期冬季印度尼西亚到西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偏强时,夏季对流区北抬至青藏高原西侧,进而有利于贝加尔湖南侧反气旋式环流异常的发生和维持。但是,进一步研究表明,夏季西印度洋对流活动异常将干扰青藏高原及其西侧的对流上升运动对贝加尔湖环流的影响。当夏季西印度洋对流偏强时,前期冬季印度尼西亚到西太平洋对流和夏季青藏高原西侧对流变化表现出不一致。偏强的西印度洋对流将干扰青藏高原及其西侧的对流上升运动对贝加尔湖环流的影响,进而不利于贝加尔湖南侧反气旋式环流异常的形成。当夏季西印度洋对流异常弱时,前期冬季印度尼西亚到西太平洋地区的对流可能引起夏季贝加尔湖南侧环流异常,两者呈现一致的变化;但当夏季西印度洋对流强盛时,将可能改变上述两者的变化关系。
关键词
贝加尔湖南侧反
气旋式环流
异常
印度尼西亚到西太平洋对流
青藏高原西侧对流
西印度洋对流
Keywords
anomalous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to south of Lake Baikal
convection in Indonesia and western Pacific
convection in western Tibetan Plateau
convection in western Indian Ocean
分类号
P434 [天文地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P矢量方法在南海夏季环流诊断计算中的应用
卜献卫
袁耀初
刘勇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粤西近岸环流研究进展
谢玲玲
曹瑞雪
尚庆通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2
1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北部湾北部春季环流分析
钟欢良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2013年夏季普里兹湾变性绕极深层水涌升陆架特征分析
林丽娜
陈红霞
刘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夏季贝加尔湖南侧环流异常的前兆信号
王妍
谭桂容
卢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