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1979—2013年东亚中纬度春、夏温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其与东北地区同期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
4
1
作者
陈海山
滕方达
蒋大凯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3-452,共10页
基于ERA-Interim一日4次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利用气旋的客观识别和追踪方法分析了1979—2013年东亚中纬度地区春、夏温带气旋活动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气旋活动与同期东北地区降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气旋活动在蒙古中部阿尔泰山脉...
基于ERA-Interim一日4次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利用气旋的客观识别和追踪方法分析了1979—2013年东亚中纬度地区春、夏温带气旋活动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气旋活动与同期东北地区降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气旋活动在蒙古中部阿尔泰山脉以东地区至中国黑龙江省北部这一带状区域内活动最为频繁,气旋在移动过程中强度逐步增强,在大兴安岭以西地区达到最大值后减弱消亡。春季气旋活动范围比夏季大,并且强度更强,但两个季节气旋的生命史长短差异不大。近35 a在气旋活动的关键区(80~140°E,40~50°N)内春、夏季气旋数均呈现线性减少趋势。春、夏两季气旋活动均对东北地区同期的降水有影响,特别是在东北东部地区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气旋活动强年两个季节造成东北东部地区降水增多的原因不同。在春季,东北东部地区低层存在气旋性环流,有利于该地区降水增多;在夏季,西风带水汽输送异常使得东北东部地区水汽偏多,降水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中纬度温带
气旋
气旋客观识别和追踪方法
东北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ERA40再分析资料揭示的北半球和东亚地区温带气旋生成频率变化
被引量:
20
2
作者
张颖娴
丁一汇
李巧萍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6-656,共11页
本文利用欧洲中心再分析数据ERA40的6小时间隔海平面气压场和一种改进的客观判定和追踪方法研究19582001年北半球和东亚地区温带气旋生成频率的气候态、年代际变化及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北半球温带气旋的源地主要位于北美东部(落基...
本文利用欧洲中心再分析数据ERA40的6小时间隔海平面气压场和一种改进的客观判定和追踪方法研究19582001年北半球和东亚地区温带气旋生成频率的气候态、年代际变化及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北半球温带气旋的源地主要位于北美东部(落基山下游地区)、西北大西洋地区、格陵兰至欧洲北部地区、蒙古地区和日本至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洋的西岸和陡峭地形的背风坡有利于大气斜压性的增强和正涡度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地面气旋的形成。(2)年、冬季和春季30°~60°N气旋生成数目呈现减少的变化趋势,60°~90°N地区的气旋生成数呈增加的变化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北半球风暴路径北移的观点。60°N以南和以北的温带气旋数目同北极涛动指数(AO)分别呈现负相关和正相关,这种相关性在年、春季和秋季最为显著。(3)1 958—2001年东亚地区的年气旋数目呈现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40°~60°N、80°~140°E地区气旋数目呈增加趋势,而80年代中期之后温带气旋数目则锐减,主要原因是80年代以后该地区大气斜压性减弱,更高纬度地区的大气斜压性增强,从而导致了气旋源地的北移。在较低纬带的20°~40°N、110°~160°E地区气旋数目线性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位于40°~55°N的北太平洋风暴轴有向低纬度偏移的变化趋势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
气旋
客观
的判定
和追踪
方法
气旋
生成频率
风暴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北半球温带气旋活动和风暴路径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
29
3
作者
张颖娴
丁一汇
李巧萍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2-928,共17页
基于欧洲中心再分析数据ERA40的海平面气压场和高度场,本文分别采用拉格朗日和欧拉方法研究分析了1958~2001年北半球的不同季节温带气旋活动和风暴路径的年代际变化,以及可能的原因。以客观判定和追踪温带气旋为基础的拉格朗日方法得...
基于欧洲中心再分析数据ERA40的海平面气压场和高度场,本文分别采用拉格朗日和欧拉方法研究分析了1958~2001年北半球的不同季节温带气旋活动和风暴路径的年代际变化,以及可能的原因。以客观判定和追踪温带气旋为基础的拉格朗日方法得到了北半球的两个温带气旋主要活动中心,即北太平洋地区和北大西洋/北美地区,同时以500hPa位势高度天气尺度滤波方差为基础的欧拉方法得到了同主要气旋活动中心相吻合的两条风暴轴。研究表明,44年中北大西洋/北美地区温带气旋活动北移加强,以春季最为显著。风暴轴也同样存在着向极移动并加强的特征,并且温带气旋和风暴路径两者移动趋势的相关性很高。作为一个典型地区,北大西洋/北美地区的气旋活动体现了风暴路径的北移,以及温带地区向极地的扩展。但有意思的是北太平洋的情况完全不同,即北太平洋地区的温带气旋活动和风暴轴向低纬度偏移并加强,以春季的南移趋势最为显著。对于此结论,两种方法也有很高的统计相关性。虽然大量研究表明北半球整体上呈现出风暴路径北移的变化特征,但对于具体地区情况有明显差异。另外,400hPa最大Eady增长率和气旋活动频率的经验正交展开函数(EOF)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非常相似,北太平洋地区和北大西洋地区风暴路径相反的变化趋势很可能同其大气斜压性的同位相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支持了本文对温带气旋和风暴路径年代际变化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
气旋
客观
判定
和追踪
方法
风暴轴
最大Eady增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979—2013年东亚中纬度春、夏温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其与东北地区同期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
4
1
作者
陈海山
滕方达
蒋大凯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沈阳中心气象台
出处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3-452,共10页
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2060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30422)
+1 种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BK20130047)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文摘
基于ERA-Interim一日4次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利用气旋的客观识别和追踪方法分析了1979—2013年东亚中纬度地区春、夏温带气旋活动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气旋活动与同期东北地区降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气旋活动在蒙古中部阿尔泰山脉以东地区至中国黑龙江省北部这一带状区域内活动最为频繁,气旋在移动过程中强度逐步增强,在大兴安岭以西地区达到最大值后减弱消亡。春季气旋活动范围比夏季大,并且强度更强,但两个季节气旋的生命史长短差异不大。近35 a在气旋活动的关键区(80~140°E,40~50°N)内春、夏季气旋数均呈现线性减少趋势。春、夏两季气旋活动均对东北地区同期的降水有影响,特别是在东北东部地区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气旋活动强年两个季节造成东北东部地区降水增多的原因不同。在春季,东北东部地区低层存在气旋性环流,有利于该地区降水增多;在夏季,西风带水汽输送异常使得东北东部地区水汽偏多,降水增多。
关键词
东亚中纬度温带
气旋
气旋客观识别和追踪方法
东北降水
Keywords
mid-latitude extra-tropical cyclone in East Asia
objective cyclone identification and tracking method
rainfall in Northeast China
分类号
P426.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4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ERA40再分析资料揭示的北半球和东亚地区温带气旋生成频率变化
被引量:
20
2
作者
张颖娴
丁一汇
李巧萍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国家气候中心
出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6-656,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2010CB428606和2010CB95040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9BAC511B01)共同资助
文摘
本文利用欧洲中心再分析数据ERA40的6小时间隔海平面气压场和一种改进的客观判定和追踪方法研究19582001年北半球和东亚地区温带气旋生成频率的气候态、年代际变化及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北半球温带气旋的源地主要位于北美东部(落基山下游地区)、西北大西洋地区、格陵兰至欧洲北部地区、蒙古地区和日本至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洋的西岸和陡峭地形的背风坡有利于大气斜压性的增强和正涡度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地面气旋的形成。(2)年、冬季和春季30°~60°N气旋生成数目呈现减少的变化趋势,60°~90°N地区的气旋生成数呈增加的变化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北半球风暴路径北移的观点。60°N以南和以北的温带气旋数目同北极涛动指数(AO)分别呈现负相关和正相关,这种相关性在年、春季和秋季最为显著。(3)1 958—2001年东亚地区的年气旋数目呈现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40°~60°N、80°~140°E地区气旋数目呈增加趋势,而80年代中期之后温带气旋数目则锐减,主要原因是80年代以后该地区大气斜压性减弱,更高纬度地区的大气斜压性增强,从而导致了气旋源地的北移。在较低纬带的20°~40°N、110°~160°E地区气旋数目线性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位于40°~55°N的北太平洋风暴轴有向低纬度偏移的变化趋势造成的。
关键词
温带
气旋
客观
的判定
和追踪
方法
气旋
生成频率
风暴轴
Keywords
extratropical cyclones, objective detecting and tracking method, cyclogenesis frequency, stormtrack
分类号
P43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半球温带气旋活动和风暴路径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
29
3
作者
张颖娴
丁一汇
李巧萍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国家气候中心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2-928,共17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10CB950404
2010CB428606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9BAC51B01
文摘
基于欧洲中心再分析数据ERA40的海平面气压场和高度场,本文分别采用拉格朗日和欧拉方法研究分析了1958~2001年北半球的不同季节温带气旋活动和风暴路径的年代际变化,以及可能的原因。以客观判定和追踪温带气旋为基础的拉格朗日方法得到了北半球的两个温带气旋主要活动中心,即北太平洋地区和北大西洋/北美地区,同时以500hPa位势高度天气尺度滤波方差为基础的欧拉方法得到了同主要气旋活动中心相吻合的两条风暴轴。研究表明,44年中北大西洋/北美地区温带气旋活动北移加强,以春季最为显著。风暴轴也同样存在着向极移动并加强的特征,并且温带气旋和风暴路径两者移动趋势的相关性很高。作为一个典型地区,北大西洋/北美地区的气旋活动体现了风暴路径的北移,以及温带地区向极地的扩展。但有意思的是北太平洋的情况完全不同,即北太平洋地区的温带气旋活动和风暴轴向低纬度偏移并加强,以春季的南移趋势最为显著。对于此结论,两种方法也有很高的统计相关性。虽然大量研究表明北半球整体上呈现出风暴路径北移的变化特征,但对于具体地区情况有明显差异。另外,400hPa最大Eady增长率和气旋活动频率的经验正交展开函数(EOF)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非常相似,北太平洋地区和北大西洋地区风暴路径相反的变化趋势很可能同其大气斜压性的同位相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支持了本文对温带气旋和风暴路径年代际变化的分析。
关键词
温带
气旋
客观
判定
和追踪
方法
风暴轴
最大Eady增长率
Keywords
extratropical cyclones, objective detecting and tracking method, storm tracks, maximum Eady growth rate
分类号
P44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1979—2013年东亚中纬度春、夏温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其与东北地区同期降水的联系
陈海山
滕方达
蒋大凯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ERA40再分析资料揭示的北半球和东亚地区温带气旋生成频率变化
张颖娴
丁一汇
李巧萍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
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北半球温带气旋活动和风暴路径的年代际变化
张颖娴
丁一汇
李巧萍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
2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