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相页岩层系岩心中气态烃井场测定技术初步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2
1
作者 贾梦瑶 鲍云杰 +6 位作者 李志明 申宝剑 曹婷婷 刘鹏 杨振恒 卢龙飞 黎茂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190,共8页
陆相页岩层系的流体分析是页岩油甜点评价的重要基础,针对岩心样品中气态烃易于散失的特性和页岩油钻井现场的需求,研发了井场岩心气态烃快速采集测定装置及方法,探讨了基于岩心气态烃分析和热解含油性分析资料快速计算视气油比和估算... 陆相页岩层系的流体分析是页岩油甜点评价的重要基础,针对岩心样品中气态烃易于散失的特性和页岩油钻井现场的需求,研发了井场岩心气态烃快速采集测定装置及方法,探讨了基于岩心气态烃分析和热解含油性分析资料快速计算视气油比和估算游离油损失的方法。研究表明,该装置适用于全直径岩心和块状样品的气态烃检测,既可以实现全直径岩心在常温、常压下逸散气态烃的采集测定,也可以测定块状岩心样品的气态烃总量,气态烃检测相对误差10%,测试结果可以转换为单位质量岩样气态烃含量。全直径岩心逸散气分析可实现岩心气态烃的非破坏式采集和测定,反映了页岩层系垂向上含油气性及其非均质性的变化特征。视气油比可反映页岩层系含油气性和可流动性的趋势,视气油比越大,代表相应页岩层系页岩油可流动性越好。利用视气油比可估算岩心经历降压降温脱气过程中游离烃的损失量,在建立岩心降温降压脱气过程的热解游离烃损失恢复方法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岩心气态烃井场测定技术丰富了适用于井场的岩心流体分析实验技术手段和方法,为陆相页岩层系流体评价及甜点确定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态烃含量 视气油比 游离油损失恢复 可流动性评价 页岩油气 陆相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SR对气态烃组分及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高温高压模拟实验的证据 被引量:29
2
作者 张建勇 刘文汇 +7 位作者 腾格尔 王小芳 潘立银 吕玉珍 付小东 张敬艺 卿颖 刘金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6-70,77,共6页
选用高含硫原油、Ⅱ型干酪根、Ⅲ型干酪根以及硫酸镁作为反应物,设计了3组共6个反应体系,以对比发生硫酸盐热还原作用(TSR)与否对烃类组分及碳同位素的影响。模拟实验利用黄金管—高压釜限定系统完成,6个反应体系具有完全相同的反应温... 选用高含硫原油、Ⅱ型干酪根、Ⅲ型干酪根以及硫酸镁作为反应物,设计了3组共6个反应体系,以对比发生硫酸盐热还原作用(TSR)与否对烃类组分及碳同位素的影响。模拟实验利用黄金管—高压釜限定系统完成,6个反应体系具有完全相同的反应温度和压力,反应结果具有可对比性。模拟实验结果证实:①TSR反应导致气态产物中H2S和CO2含量的明显增加;②TSR反应导致气态天然气组分变干,即碳数越多的气态烃越容易发生TSR反应,甲烷很难作为反应物参与TSR反应;③TSR反应导致气态烃碳同位素变重,而CO2碳同位素变轻;④TSR导致甲烷碳同位素变重最多,乙烷、丙烷碳同位素变重相对较小,即δ13C2与δ13C1差值变小。TSR反应导致的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的变化影响了油气源对比的经验公式及判断指标,因此在高含硫天然气区进行气源对比时应考虑TSR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气态烃组分 硫酸盐热还原作用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N-二乙基羟胺辐解产生气态烃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锦花 王秋云 +4 位作者 包伯荣 吴明红 张先业 胡景炘 叶国安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49-252,共4页
研究了N,N-二乙基羟胺(DEHA)水溶液辐解产生的气态烃。当DEHA浓度为0.1~0.5mol/L,剂量为10~1000kGy时,甲烷、乙烷、丙烷和砥丁烷的体积分数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随DEHA浓度的增加而减少。乙烯和丙烯的体积分数随DEHA浓度的... 研究了N,N-二乙基羟胺(DEHA)水溶液辐解产生的气态烃。当DEHA浓度为0.1~0.5mol/L,剂量为10~1000kGy时,甲烷、乙烷、丙烷和砥丁烷的体积分数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随DEHA浓度的增加而减少。乙烯和丙烯的体积分数随DEHA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它们与剂量的关系与DEHA浓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N-二乙基羟胺 辐射降解 气态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瓶法用于油气微生物勘探中气态烃氧化菌菌数测定 被引量:2
4
作者 易绍金 熊汉辉 陈斌强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2-95,共4页
在油气微生物勘探中需要测定气态烃氧化菌(GHOB)菌数,目前所用主要测定方法是费时费事的MPN法和平板法。本文推荐使用简单易行的细菌瓶法。研制了盛有唯一碳源气态烃、氮源、磷源及专用生长指示剂的培养液,适用于各种气态烃氧化菌的系... 在油气微生物勘探中需要测定气态烃氧化菌(GHOB)菌数,目前所用主要测定方法是费时费事的MPN法和平板法。本文推荐使用简单易行的细菌瓶法。研制了盛有唯一碳源气态烃、氮源、磷源及专用生长指示剂的培养液,适用于各种气态烃氧化菌的系列测试瓶。将欲测土壤样品配制成水样,注入测试瓶逐级稀释,在30℃培养14天。培养液变浑变浊或液体表面出现菌膜,颜色由红变黄,表示有气态烃氧化菌生长。气态烃氧化菌的计数按常规细菌瓶法进行。用长江大学研制的JH系列气态烃氧化菌测试瓶测定了某油田勘探采样土壤中气态烃氧化菌的菌数(单位个/g),5个土壤样的测试结果为:甲烷氧化菌2.0×106(三次平行),乙烷氧化菌6.0×106(二次平行),丙烷氧化菌1.3×104(二次平行),丁烷氧化菌2.5×103(二次平行),丙/丁烷氧化菌1.5×105(三次平行),均十分接近常规方法测定结果;MPN法测定结果分别为2.0×106,6.0×106,1.3×104,3.0×103,1.6×105;平板法测定结果分别为1.9×106,6.3×106,1.1×104,3.2×103,1.8×105。表5参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态烃氧化菌 菌数(菌浓度)测定 细菌瓶法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态烃转化制合成气技术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代正华 胡敏 +1 位作者 徐月亭 王辅臣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80-82,共3页
甲烷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是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化工原料。目前,甲烷的转化利用可以分为间接转化和直接转化两种。甲烷分子中具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这为甲烷的直接转化利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利用气态烃生产合成... 甲烷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是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化工原料。目前,甲烷的转化利用可以分为间接转化和直接转化两种。甲烷分子中具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这为甲烷的直接转化利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利用气态烃生产合成气(CO+H2)是甲烷间接转化普遍采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态烃 合成气 转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态烃在CN-18催化剂上蒸汽转化宏观动力学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菊梅 夏代宽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01年第2期84-87,共4页
用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 ,在压力为 3.0MPa(绝 ) ,温度为 550~ 750℃ ,n(H2 O) /n(C)为 2 .0~4 .0 ,碳空速为 4 .5× 1 0 5~1 .1× 1 0 6h-1的条件下 ,测取CN -1 8催化剂上甲烷蒸汽转化反应的宏观动力学数据 ,用CH4 +H2 O =CO ... 用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 ,在压力为 3.0MPa(绝 ) ,温度为 550~ 750℃ ,n(H2 O) /n(C)为 2 .0~4 .0 ,碳空速为 4 .5× 1 0 5~1 .1× 1 0 6h-1的条件下 ,测取CN -1 8催化剂上甲烷蒸汽转化反应的宏观动力学数据 ,用CH4 +H2 O =CO +3H2 和CH4 +2H2 O =CO2 +4H2 平行反应模型来描述反应的进行。将测得的数据采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回归处理得到了CN -1 8催化剂上甲烷蒸汽转化反应的CO和CO2 生成的宏观速率的表达式。该表达式可用于使用CN -1 8催化剂时反应器的设计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气态烃 CN-18催化剂 蒸汽转化 宏观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热解过程中气态硫及气态烃逸出的同步在线分析
7
作者 徐龙 杨建丽 +1 位作者 李允梅 刘振宇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6-487,共2页
建立了一种简单的在线同时检测煤热解过程中气态硫及烃类逸出的方法-TPD FPD&FID。检测装置由可实现程序升温的微型热解反应器(TPD)、在线的火焰光度检测器和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PD)及数据采集系统构成,数据处理方法简单。应用此方法对... 建立了一种简单的在线同时检测煤热解过程中气态硫及烃类逸出的方法-TPD FPD&FID。检测装置由可实现程序升温的微型热解反应器(TPD)、在线的火焰光度检测器和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PD)及数据采集系统构成,数据处理方法简单。应用此方法对神木煤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其气态硫及烃类逸出的动态特征。并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此方法的准确性及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过程 气态 气态烃 同步在线分析 TPD-FPD&FID 程序升温热解-火焰光度及氢火焰离子化检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峰孔分布CN-18气态烃一段转化催化剂的工业试验
8
作者 夏代宽 刘中华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292-294,300,共4页
在20 000 t/a合成氨装置一段转化炉上,将CN-18型气态烃蒸汽一段转化催化剂装整炉,在操作压力为1.3 MPa,一段炉入口温度为400℃,出口温度为670℃,水碳比(摩尔比)为3.0的工况条件下运转一年后,测得其压力降为0.2 MPa。一段炉入炉温度比使... 在20 000 t/a合成氨装置一段转化炉上,将CN-18型气态烃蒸汽一段转化催化剂装整炉,在操作压力为1.3 MPa,一段炉入口温度为400℃,出口温度为670℃,水碳比(摩尔比)为3.0的工况条件下运转一年后,测得其压力降为0.2 MPa。一段炉入炉温度比使用常用催化剂低40℃,出炉温度低20℃,可有效节约能量。该催化剂反应活性比常用催化剂高10%,出炉转化气中残余甲烷含量<10%,提高生产能力7.5%。催化剂反应活性衰减较慢,活性稳定。优于目前常用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孔分布 气态烃 一段转化 工业试验 CN-18催化剂 甲烷 蒸汽转化 工业试验 合成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98液态或气态烃常温脱胂催化剂探析
9
作者 李建龙 马静君 金荣 《石油化工设计》 CAS 2001年第4期43-46,共4页
介绍一种新型脱胂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催化剂的组分由①CuO或Cu_2②ZnO③Al_2O_3④ⅠB、ⅡB、Ⅷ族元素的氧化物组成。工业应用实验证明,该催化剂具有净化深度高(≤10×10^(-9)),净化容量大(≥18mgAs/gcat.),达到或超出国外同类催化... 介绍一种新型脱胂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催化剂的组分由①CuO或Cu_2②ZnO③Al_2O_3④ⅠB、ⅡB、Ⅷ族元素的氧化物组成。工业应用实验证明,该催化剂具有净化深度高(≤10×10^(-9)),净化容量大(≥18mgAs/gcat.),达到或超出国外同类催化剂指标,能满足聚烯烃工业生产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胂催化剂 净化深度 净化容量 胂化物 液态 气态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态烃非催化部分氧化烧嘴端面传热过程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曹立 高瑞 +2 位作者 代正华 梁钦锋 王辅臣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6,共6页
针对气态烃非催化部分氧化烧嘴端面传热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揭示了烧嘴流道组织对转化炉内燃烧情况和烧嘴端面热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三通道烧嘴将CO_(2)通道添加在O_(2)与CH_(4)通道之间时,增加了高温区与烧嘴端面之间的距离,减少了... 针对气态烃非催化部分氧化烧嘴端面传热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揭示了烧嘴流道组织对转化炉内燃烧情况和烧嘴端面热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三通道烧嘴将CO_(2)通道添加在O_(2)与CH_(4)通道之间时,增加了高温区与烧嘴端面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外侧端面受到的传热量;双通道烧嘴利用CO_(2)稀释O_(2)的方式降低反应强度,减少了辐射传热量,从而降低了烧嘴外侧端面温度,改善了外侧端面热应力分布。采用双通道形式的烧嘴在端面温度及热应力分布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态烃非催化部分氧化 烧嘴 端面温度 热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态烃实现清洁高效利用
11
作者 邓克林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20年第2期103-103,共1页
2020年1月10日,由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开发的"气态烃类非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气成套技术与装备"项目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该技术通过系统深入研究炉内湍流流动、混合... 2020年1月10日,由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开发的"气态烃类非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气成套技术与装备"项目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该技术通过系统深入研究炉内湍流流动、混合、反应与传热等复杂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突破了烧嘴烧蚀、烃类转化率低和火管废锅管板寿命短等工程技术难题,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成果鉴定 石油和化学工业 联合会组织 气态烃 湍流流动 清洁高效利用 创新成果 合作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荧光法测定气态烃中总挥发性硫含量分析技术研究
12
作者 程堪明 《石化技术》 CAS 2018年第10期157-158,共2页
阐述了利用紫外荧光法测定各类气态烃中总挥发性硫含量方法原理及实验过程,详细考察了该方法的线性关系、精密度、准确度,并且与气相色谱法进行了比较,得出紫外荧光法测定气态烃中总挥发性硫含量的分析技术具有操作简洁、分析快速、结... 阐述了利用紫外荧光法测定各类气态烃中总挥发性硫含量方法原理及实验过程,详细考察了该方法的线性关系、精密度、准确度,并且与气相色谱法进行了比较,得出紫外荧光法测定气态烃中总挥发性硫含量的分析技术具有操作简洁、分析快速、结果准确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荧光法 气态烃 总硫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技术在聚合级气态烯烃原料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松 黄文氢 张颖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08-1015,共8页
介绍了聚合级气态烯烃原料中杂质的形成原因及其对聚烯烃催化剂活性的影响。根据气态烯烃原料中不同杂质的类型,阐述了气相色谱技术在烃类化合物分析、硫化物分析、氧化物分析、氯化物分析、氮化物分析、砷化氢和磷化氢分析、CO和CO2分... 介绍了聚合级气态烯烃原料中杂质的形成原因及其对聚烯烃催化剂活性的影响。根据气态烯烃原料中不同杂质的类型,阐述了气相色谱技术在烃类化合物分析、硫化物分析、氧化物分析、氯化物分析、氮化物分析、砷化氢和磷化氢分析、CO和CO2分析、水含量分析、进样系统及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现状与可能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 气态原料 杂质分析 检测器技术 多孔层开管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烃源岩特征及天然气生成演化模式 被引量:76
14
作者 黄保家 肖贤明 董伟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6-30,共5页
莺歌海盆地存在中新统和渐新统两套重要烃源岩。其中 ,中新统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成烃母质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又有浮游植物的贡献 ,被认为是区内底辟浅层气田的主要烃源岩。盆地内高的地温条件和中新统源岩富含偏腐殖混合型—腐... 莺歌海盆地存在中新统和渐新统两套重要烃源岩。其中 ,中新统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成烃母质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又有浮游植物的贡献 ,被认为是区内底辟浅层气田的主要烃源岩。盆地内高的地温条件和中新统源岩富含偏腐殖混合型—腐殖型有机质决定了其以生气为主的特点 ,通过热模拟实验并结合已知气田天然气主要成分的共生关系、分布特征和地质条件 ,深入探讨了该区烃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生成的先后顺序及其相互关系 ,建立了中新统烃源岩天然气生成演化模式 ,以期为本区的天然气勘探提供有价值的地球化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中新世 气源岩 气态烃 二氧化碳 共生 气藏形成 源岩 溶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水热模拟实验气态产物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6
15
作者 王兆云 程克明 张柏生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6-40,共5页
本文采用低温长时间加水热模拟实验方法,对东濮凹陷卫城地区下第三系低熟泥灰岩进行生、排烃实验研究,系统分析了气体的组成、产率变化特征及其成因,为定量评价不同演化程度的泥灰岩生气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比了模拟实验结果与自然... 本文采用低温长时间加水热模拟实验方法,对东濮凹陷卫城地区下第三系低熟泥灰岩进行生、排烃实验研究,系统分析了气体的组成、产率变化特征及其成因,为定量评价不同演化程度的泥灰岩生气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比了模拟实验结果与自然演化剖面的甲烷碳同位素变化异同,揭示了干酪根热降解生气的过程和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灰岩 热模拟 气态烃 热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坳陷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贤庆 肖贤明 +4 位作者 申家贵 Tang Y 包建平 熊波 肖中尧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共4页
采用黄金管-高压釜封闭体系对塔西南坳陷侏罗系烃源岩进行了生烃动力学研究,求取了甲烷、C2-C5气态烃生成的动力学参数,并模拟计算了具体地质条件下的生烃史。结果表明,塔西南坳陷侏罗系煤和泥岩均具有较好的产气性,在中高演化阶段主要... 采用黄金管-高压釜封闭体系对塔西南坳陷侏罗系烃源岩进行了生烃动力学研究,求取了甲烷、C2-C5气态烃生成的动力学参数,并模拟计算了具体地质条件下的生烃史。结果表明,塔西南坳陷侏罗系煤和泥岩均具有较好的产气性,在中高演化阶段主要产甲烷气;甲烷生成活化能分别介于47-66,43-67kcal/mol之间,C2-C5气态烃生成活化能分别介于53-69,49-66kcal/mol之间。生烃动力学模拟可较好地吻合地质条件下烃源岩生烃过程,在天然气评价与勘探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源岩 热模拟实验 气态烃 塔西南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海相未成熟烃源岩热解气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岗 王延斌 +2 位作者 韩德馨 蔡毅 石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97-201,205,共6页
文中通过加水热模拟实验,对海相页岩和泥灰岩热解气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两种岩石的沉积环境、矿物组成等方面都不同,因而在天然气生成特征上存在差异。根据加水热模拟结果,在有机质演化的成熟阶段,泥灰岩的总气体产率要高于页... 文中通过加水热模拟实验,对海相页岩和泥灰岩热解气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两种岩石的沉积环境、矿物组成等方面都不同,因而在天然气生成特征上存在差异。根据加水热模拟结果,在有机质演化的成熟阶段,泥灰岩的总气体产率要高于页岩,并且随演化程度增加,产率差异增大;二者的总气态烃产率基本相近,在较高温度下,泥灰岩的气态烃产率开始明显高于页岩。两个样品的总气体组成中,页岩的烃类含量高于泥灰岩,泥灰岩干燥系数高于页岩,但两个样品的气体干燥系数一般低于0.55,在高温下趋于一致;页岩的正构烃相对含量高于泥灰岩。两个样品非烃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均很低,页岩的二氧化碳含量明显高于泥灰岩,氮气和氢气含量则低于泥灰岩,其中氮气的生成主要发生于有机质成熟的早、中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灰岩 页岩 气态烃 有机质 天然气 热解气 加水热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水热模拟实验中泥灰岩气态产物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高岗 刚文哲 郝石生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6年第2期12-16,共5页
对中东约旦泥灰岩在高演化和低演化阶段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气态烃和非气态烃的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在相同温度热模实验中,干法热解利于甲烷、异构烷烃的产生,抑制烯烃气的生成;加水热解不利于甲烷气的产生,而利于重组... 对中东约旦泥灰岩在高演化和低演化阶段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气态烃和非气态烃的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在相同温度热模实验中,干法热解利于甲烷、异构烷烃的产生,抑制烯烃气的生成;加水热解不利于甲烷气的产生,而利于重组分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灰岩 热模拟 干热解法 气态烃 石油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压蒸馏装置加设轻烃回收系统改造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国梁 连喜增 李茂盛 《炼油设计》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8-19,共2页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常压蒸馏装置原设计无塔顶轻烃回收系统 ,轻烃气体引入常压炉作燃料 ,后由于装置轻质原油加工量大量增加 ,轻烃量也大量增加 ,因此增设了轻烃回收系统 ,将轻烃气体压缩分液后送至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常压蒸馏装置原设计无塔顶轻烃回收系统 ,轻烃气体引入常压炉作燃料 ,后由于装置轻质原油加工量大量增加 ,轻烃量也大量增加 ,因此增设了轻烃回收系统 ,将轻烃气体压缩分液后送至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回收。该系统投运一年来净增效益 (除去投资和操作费用 )约 80 0× 10 4RMB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压蒸馏装置 回收系统 技术改造 炼油 塔顶馏分 气态烃 废气利用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深层烃气垂向微运移特征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百灵 朱怀平 王汝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5-28,共4页
烃气的垂向微运移是指油气组分中轻烃成分的运移,它运移距离较远,常对油气藏起破坏作用。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近表层和烃源层的轻烃组分和图谱特征、甲烷碳同位素值等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超深油气藏中的烃气可以运移至地表,具... 烃气的垂向微运移是指油气组分中轻烃成分的运移,它运移距离较远,常对油气藏起破坏作用。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近表层和烃源层的轻烃组分和图谱特征、甲烷碳同位素值等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超深油气藏中的烃气可以运移至地表,具备开展地表油气化探的前提条件。根据井中垂向游离烃气、吸附烃气的分布变化规律,结合地史演化过程中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情况,研究发现:烃气垂向微运移通量的高峰与构造运动具有一定的吻合性,在时间上也表现出旋回性。在塔北地区烃气垂向运移过程中,运移通量总体上具有向上阶梯状分段的递减现象,并具垂向微运移的“梯状”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气态烃 运移 油气运移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