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置蜂窝陶瓷的气升式内循环生物反应器I.水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
作者 张永明 尹永华 +3 位作者 全向春 施汉昌 钱易 俞俊棠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4-147,151,共5页
在鼓泡塔式(BC)和气升式内循环(IAL)生物反应器的基础上,于内循环导流管中间安装了蜂窝陶瓷载体,构成了带有蜂窝陶瓷载体的气升式内循环(IAL-CHS)生物反应器.用示踪技术测定了流体在BC、IAL和IAL-CHS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分布,并用组合模... 在鼓泡塔式(BC)和气升式内循环(IAL)生物反应器的基础上,于内循环导流管中间安装了蜂窝陶瓷载体,构成了带有蜂窝陶瓷载体的气升式内循环(IAL-CHS)生物反应器.用示踪技术测定了流体在BC、IAL和IAL-CHS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分布,并用组合模型建立了描述反应器中流体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模型.比较研究了这3种形式的生物反应器的水力学特性,探讨了曝气量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相比BC和IAL,IAL-CHS生物反应器提高了反应器内完全混合区的比例,减少了流体走旁路的比例.曝气量越大,完全混合区越大,而流体走旁路的比例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升式内循环生物反应器 水力学 停留时间分布 蜂窝陶瓷 影响因素 废水生物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短程硝化控制策略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卢刚 郑平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2-546,共5页
在启动气升式内循环短程硝化反应器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各操作条件对短程硝化的联合效应.结果表明,最优组合为: 温度35℃、pH 8.0、溶解氧质量浓度1.0 mg/L、反应器中氨氮质量浓度56 mg/L、水力停留时间16 h,其中pH、温度、溶... 在启动气升式内循环短程硝化反应器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各操作条件对短程硝化的联合效应.结果表明,最优组合为: 温度35℃、pH 8.0、溶解氧质量浓度1.0 mg/L、反应器中氨氮质量浓度56 mg/L、水力停留时间16 h,其中pH、温度、溶解氧质量浓度为显著因子.根据试验和分析结果,提出了短程硝化的“优先联合”控制策略.采用该控制策略对短程硝化反应器的运行进行优化,30 d的运行结果证明,反应器运行稳定,出水中[NO-2 ]/[NOx-]最低值为0.896,最高值为0.976,平均值为0.945,明显高于采用本控制策略前的[NO-2 ]/[NOx- ]平均值.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能够实现短程硝化反应器的高效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 短程硝化 正交试验 显著因子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阻层析成像技术的气升式内循环鼓泡反应器流体力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靳海波 连以诚 +3 位作者 刘鑫 林金芝 杨索和 何广湘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935-3939,共5页
采用电阻层析成像(ERT)技术,对高为1 024 mm、直径为165 mm,导流筒高为590 mm、直径为80 mm的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进行流体力学参数的测量。考察表观气速对上升区和下降区内等3个截面处气含率的影响以及反应器内流型的变化情况。研究结... 采用电阻层析成像(ERT)技术,对高为1 024 mm、直径为165 mm,导流筒高为590 mm、直径为80 mm的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进行流体力学参数的测量。考察表观气速对上升区和下降区内等3个截面处气含率的影响以及反应器内流型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上升区,气含率随表观气速的变化与普通鼓泡塔情况一样,而在下降区,一部分气泡由于气液湍动被带入下降区;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液体的循环速度逐渐增大,更多的气泡被拖曳到下降区,下降区内气含率增加明显。通过对ERT图像时间序列的叠加,可以清晰得出在上升区低气速下气泡离散式上升,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以气泡群的方式流动且气泡聚并明显,并出现气泡群的摆动;在下降区,随着液体循环速度增加,下降区气液层消失,气含率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 电阻层析成像 含率 时间序列流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内的气含率与液体循环(英文)
4
作者 任源 韦朝海 +2 位作者 吴超飞 谢波 肖宏亮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2-77,共6页
研究了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内的气含率与液体循环 .反应器包含一个传统的导流筒和三段缩放型导流筒 .通过实验分别对气 -水、气 -CMC(羧甲基纤维素 )溶液两相系统和气 -水 -树脂颗粒三相系统进行了研究 .用两相漂移通量模型对三相牛顿流... 研究了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内的气含率与液体循环 .反应器包含一个传统的导流筒和三段缩放型导流筒 .通过实验分别对气 -水、气 -CMC(羧甲基纤维素 )溶液两相系统和气 -水 -树脂颗粒三相系统进行了研究 .用两相漂移通量模型对三相牛顿流体和两相非牛顿流体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 ,三段缩放型导流筒内的气含率高于传统的导流筒 ,且随表观气速而提高 .在两相和三相系统中 ,导流筒结构参数的变化对气含率的影响很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 缩放型导流筒 含率 液体循环 漂移通量模型 表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置蜂窝陶瓷的气升式内循环生物反应器Ⅱ.固定化Achromobacter sp.降解氯酚和苯酚
5
作者 张永明 全向春 +3 位作者 施汉昌 王建龙 钱易 俞俊棠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8-151,共4页
蜂窝陶瓷固定化细胞气升式内循环生物反应器(IAL—CHS)降解氯酚和苯酚。对该反应器进行了批式和连续流降解实验,固定于陶瓷载体上的微生物经过短时间适应后,能有效地降解氯酚和苯酚,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和抵抗冲击负荷性能,在350h的... 蜂窝陶瓷固定化细胞气升式内循环生物反应器(IAL—CHS)降解氯酚和苯酚。对该反应器进行了批式和连续流降解实验,固定于陶瓷载体上的微生物经过短时间适应后,能有效地降解氯酚和苯酚,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和抵抗冲击负荷性能,在350h的连续流处理过程中,氯酚的降解率越来越高,达到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细胞 气升式内循环生物反应器 废水处理 生物降解 氯酚 苯酚 蜂窝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升式内循环竹丝填料生物反应器处理二级尾水实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韩锡荣 曹文平 +3 位作者 何陈照 黄浩 袁朝 施亮亮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2-115,共4页
采用气升式内循环竹丝填料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处理厂二级尾水,考察了对COD、TN、NH4^+-N、NO3^-N和NO2^-N去除能力及其除污特性。结果表明,该反应器对二级尾水中COD、TN、NH4^+-N、NO3^-N和NO2^-N去除率分别为78.95%~88.89%、66.58%... 采用气升式内循环竹丝填料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处理厂二级尾水,考察了对COD、TN、NH4^+-N、NO3^-N和NO2^-N去除能力及其除污特性。结果表明,该反应器对二级尾水中COD、TN、NH4^+-N、NO3^-N和NO2^-N去除率分别为78.95%~88.89%、66.58%~75.23%、50.96%~66.43%、75.56~85.57%和85.30%~87.79%,其出水TN、NH4^+-N含量和COD远低于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从生物相分析和红外光谱图分析认为,竹丝填料非常适合于二级尾水的深度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升式内循环 竹丝填料 二级尾水 深度处理 生物膜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降低能耗的中试试验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孟杰 魏春海 +3 位作者 黄霞 文湘华 张建新 崔希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7-301,共5页
基于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原理,对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构建了处理量为15.6m3/d的中试装置.通过水动力学特性的考察,得到中试装置的经济曝气强度为96m3/(m2·h);通过经济曝气强度条件下的临界通量试验,得到污泥浓... 基于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原理,对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构建了处理量为15.6m3/d的中试装置.通过水动力学特性的考察,得到中试装置的经济曝气强度为96m3/(m2·h);通过经济曝气强度条件下的临界通量试验,得到污泥浓度小于13g/L时的膜临界通量区域为30~35L/(m2·h).由此确定了中试装置连续运行的操作参数,实现了次临界通量[30L/(m2·h)]条件下处理城市污水的稳定运行.能耗分析显示,该中试反应器的气水比为21:1,有效单位产水能耗为0.42kW·h/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膜-生物反应器 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 经济曝强度 次临界通量 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絮凝剂投加方式对好氧颗粒污泥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宋志伟 王秋旭 +2 位作者 宁婷婷 任南琪 李立欣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7-254,共8页
为提高好氧污泥颗粒化速度,采用微生物絮凝剂,探讨在好氧颗粒污泥培养过程中微生物絮凝剂的投加方式对颗粒污泥理化性能及生物降解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絮凝剂每隔2、3、5、7d投加一次时,均可培养出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絮... 为提高好氧污泥颗粒化速度,采用微生物絮凝剂,探讨在好氧颗粒污泥培养过程中微生物絮凝剂的投加方式对颗粒污泥理化性能及生物降解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絮凝剂每隔2、3、5、7d投加一次时,均可培养出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絮凝剂的投加方式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较显著;微生物絮凝剂最佳投加方式为每5天投加一次,此时颗粒化速度快,颗粒形成时间由未投加的60d缩短为42d,好氧颗粒污泥疏水性好,污泥体积指数稳定在40mL/g左右,沉降速度达35.06m/h,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6.55%、93.29%和87.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絮凝剂 好氧颗粒污泥 气升式内循环序批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