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带气候风场的傅立叶分析方案及试验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盘兴 吴幸毓 +1 位作者 华文漪 李丽平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0-307,共8页
给出了热带气候风场V-的一个傅立叶分析方案。对热带(30°S^30°N)区域1月850hPa气候风场V-的试分析结果表明:V-具有低维、低阶特征,|m|=0,4的9个低波数分量共拟合了V-模方的92.4%。0波分量V-0最重要,拟合了V-模方的56.4%,它主... 给出了热带气候风场V-的一个傅立叶分析方案。对热带(30°S^30°N)区域1月850hPa气候风场V-的试分析结果表明:V-具有低维、低阶特征,|m|=0,4的9个低波数分量共拟合了V-模方的92.4%。0波分量V-0最重要,拟合了V-模方的56.4%,它主要给出了纬向平均信风带结构特征。定常波(V-*)拟合了V-模方的43.6%,也具有低维、低阶特征,|m|=1,4的8个低波数分量拟合了V-*模方的82.6%,由它们构成的定常波合成风场V-4*与V-*的相似系数高达0.909,它给出了V-*的主要环流系统。因此,傅立叶分析方法是分析热带气候风场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候风场 傅立叶分析方案 850hPa气候风场 1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夏季风建立前后全球环流调整的气候风场变差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东凌 朱敏 张铭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7-229,共13页
利用变差度诊断分析,分析讨论了亚洲夏季风建立及前后(4月1日至6月30日)气候风场变差度的时空特征,发现北半球在4月10日和21日、5月15日和31日、6月11日和28日分别有6次大气环流大调整;变差度的大值区则均位于广义季风区;变差度确实是... 利用变差度诊断分析,分析讨论了亚洲夏季风建立及前后(4月1日至6月30日)气候风场变差度的时空特征,发现北半球在4月10日和21日、5月15日和31日、6月11日和28日分别有6次大气环流大调整;变差度的大值区则均位于广义季风区;变差度确实是诊断大气环流调整和研究广义季风的客观定量工具。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该6次环流大调整分别对应于春季来临(平流层极涡崩溃)、冬季环流彻底崩溃(仲春)、南海夏季风建立、南亚夏季风建立、江淮入梅(东亚夏季风建立)、梅雨间歇。南海夏季风建立是北半球季节转换中最强的环流调整(突变),该调整完成后北半球环流转为夏季形势;南海和南亚夏季风建立均与各层等压面上的全球环流调整有关,不是单一等压面上的局部现象。南海与南亚夏季风建立的环流调整在700 hPa上最明显;在850 hPa,南海夏季风建立最早出现于南海南部,南亚夏季风建立则最早出现在印度半岛西面的东阿拉伯海上。冬季环流崩溃、南海、南亚及东亚夏季风建立均与北半球对流层中层副热带高压、高层南亚高压以及平流层青藏高压三者的脊线北移有关,太阳直射点北移是脊线北移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分析 亚洲夏季 环流调整 气候风场 变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月平均风场谱结构的傅立叶分析Ⅰ——气候风场分析
3
作者 吴幸毓 王盘兴 +2 位作者 周国华 华文漪 李丽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0-60,共11页
用风场傅立叶分析方案,分析了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热带(30°S^30°N)850、200 hPa气候风场V8 50、V2 00的谱结构,讨论热带风场定常波的成因,以弥补热带气候风场此类分析工作的空白。研究结果表明,(1)有低维、低阶特征,|m|=0,4... 用风场傅立叶分析方案,分析了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热带(30°S^30°N)850、200 hPa气候风场V8 50、V2 00的谱结构,讨论热带风场定常波的成因,以弥补热带气候风场此类分析工作的空白。研究结果表明,(1)有低维、低阶特征,|m|=0,4-、0,3-波对月8 50、2 00的累积模方拟合率年均达90%、98%。(2)纬向平均分量0最重要,它对8 50、2 00的单波拟合率ρ0年均达52%、85%。850 hPa0主要由北、南半球的两支信风带构成,冬半球强、夏半球弱,轴线位置与所在半球Hadley环流中心对应;200 hPa0由强的外热带西风带和弱的内热带东风带构成。0的季节变化850 hPa层明显强于200 hPa,北半球明显强于南半球。(3)风场定常波的最大波分量全年两层均为|1|*,它对850*、200*的拟合率ρ|*1|年均达39%、55%;ρ|1|*作年双周振荡,北半球夏、冬季达极大,秋、春季达极小。次大波分量在北半球冬、夏季时同为3、2波,过渡季节也以3、2波为主(10—12月850*4波是例外)。(4)1、7月射出长波辐射定常波OLR*最大、次大波与同期V*相同,1月为1、3波,7月为1、2波;OLR*重要波分量上的极值区与*相应波分量散度场的垂直配置符合动力学原理。(5)7月青藏高原及以东以南的广阔区域,*的主要分量|1|*、|2|*同为下层辐合、上层辐散,1OLR*、2OLR*同为负值,是同纬度上最有利于降水和潜热释放的气候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波谱基本特征 傅立叶分析 热带气候风场 射出长波辐射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平均风场作用下热带太平洋主流系和赤道行星波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石强 蒲书箴 +1 位作者 苏洁 尹杰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84-93,共10页
本文使用一种水平高分辨度的热带太平洋风动环流模式耦合气候月平均风场,研究了热带太平洋主流系和温跃层厚度的分布和季节变化以及赤道行星波的传播。
关键词 气候月平均 太平洋 温跃层 赤道行星波 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