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CEP/CFS模式对东亚夏季延伸预报的检验评估 被引量:22
1
作者 陈官军 魏凤英 巩远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59-670,共12页
利用NCEP的气候预报系统(Climate Forecast System,CFS)所提供的1981 2004年历史回报试验结果,检验和评估了该系统对夏季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预报技巧和系统误差;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取模式预报和观测的10~20 d及30~60 d低频振荡分量,重... 利用NCEP的气候预报系统(Climate Forecast System,CFS)所提供的1981 2004年历史回报试验结果,检验和评估了该系统对夏季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预报技巧和系统误差;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取模式预报和观测的10~20 d及30~60 d低频振荡分量,重点对我国南方3次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预报技巧进行检验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CFS系统对东亚整体大气环流逐日预报的可靠时效为5 d左右,60°N以北的对流层中高层高度场预报系统性偏低,而在40°~60°N则为系统性偏高。系统性误差随预报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10 d以上预报的系统性误差大小和空间分布逐渐趋于稳定;CFS系统对低频分量的延伸期顶报技巧好于对其整体大气环流的预报技巧,并且在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中,CFS系统对影响强降水过程的主要环流系统低频振荡特征有一定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预报系统 历史回报 稳定误差 诊断 低频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频振荡特征的夏季江淮持续性降水延伸期预报方法 被引量:51
2
作者 陈官军 魏凤英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33-644,共12页
本文利用1981~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200站逐日降水量、NCEP再分析资料和NCEP气候预报系统(CFS)的模式回算数据,针对降水低频信号,分析了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延伸期可预报性,并选取对江淮持续性强降水有显著影响的东亚环流指数作为预报因子... 本文利用1981~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200站逐日降水量、NCEP再分析资料和NCEP气候预报系统(CFS)的模式回算数据,针对降水低频信号,分析了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延伸期可预报性,并选取对江淮持续性强降水有显著影响的东亚环流指数作为预报因子,以降水20~50天低频分量作为预报量,进行了针对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延伸期预报试验。结果表明,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具有明显的20~50天周期的低频振荡特征。降水的20~50天低频振荡,尤其是峰谷值位相的变化与实际降水集中期和中断期的交替有较好的关系,研究20~50天降水低频分量的延伸预报,对于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延伸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本文尝试提出一种基于大气环流低频信号和数值模式预报产品的动力与统计相结合的预报方法,以期为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降水过程的延伸期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强降水过程 延伸预报 低频振荡 气候预报系统 预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涡东移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江萍 李文弘 +2 位作者 郭勇涛 马玉霞 金辉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29-634,共6页
利用气候预报系统再分析资料1980-2010年5月的数据,分析了东移西北涡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在西北涡东移过程中,东亚大槽和南支槽共同起作用.槽尾或槽后脊前产生的迴流东风提供了冷空气,起激发作用;南支槽前的西南气流向北输送水汽和热量... 利用气候预报系统再分析资料1980-2010年5月的数据,分析了东移西北涡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在西北涡东移过程中,东亚大槽和南支槽共同起作用.槽尾或槽后脊前产生的迴流东风提供了冷空气,起激发作用;南支槽前的西南气流向北输送水汽和热量,冷暖气流汇合,出现较大的温度梯度,导致低涡移动.受北极涛动影响,西伯利亚高压及东亚大槽的强度变化存在超前(滞后)的相关,即北极涛动负位相时,西伯利亚高压的加强早于东亚大槽的发展.对东亚大槽与南支槽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东亚大槽的发展早于南支槽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移西北涡 环流形势 东亚大槽 南支槽 气候预报系统再分析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SR资料的青藏高原低涡客观识别技术及应用
4
作者 张博 李国平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6-111,118,共7页
根据人工识别青藏高原低涡的基本标准,结合高原气象学和几何学相关知识,确定了高原低涡客观识别的标准,利用气候预报系统再分析资料构建了2001-2010年高原低涡活动客观识别数据集.对识别出的低涡与低涡年鉴及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的人工... 根据人工识别青藏高原低涡的基本标准,结合高原气象学和几何学相关知识,确定了高原低涡客观识别的标准,利用气候预报系统再分析资料构建了2001-2010年高原低涡活动客观识别数据集.对识别出的低涡与低涡年鉴及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的人工识别数据集进行对比,分析夏季低涡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低涡客观识别方法在夏季生成频数、月分布等方面与主观识别的统计结果相近;客观识别与基于NCEP资料人工识别数据集的吻合率约为60%,与低涡年鉴的吻合率约为50%.客观识别出的高原低涡在6月出现最多.涡源主要分布于西藏那曲、改则、双湖和申扎一带,其中生成于高原西部、中部和东部的低涡分别占33%、39%和28%.低涡在高原停留12 h的占60%,停留24h的不足10%;低涡的移动方向主要有东北、东、东南,其中向东北移动的低涡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客观识别 气候预报系统再分析资料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