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肖国桥 张仲石 姚政权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105,共15页
始新世—渐新世(E—O)气候转变(34Ma前后)是新生代气候演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冷事件之一,标志着地球气候由"温室"进入"冰室"。这一转变伴随着地球环境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对于研究新生代气候变冷的驱动机制、区域气候... 始新世—渐新世(E—O)气候转变(34Ma前后)是新生代气候演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冷事件之一,标志着地球气候由"温室"进入"冰室"。这一转变伴随着地球环境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对于研究新生代气候变冷的驱动机制、区域气候对全球重大气候事件的响应方式、重大气候事件对生态环境及生物演替的影响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地质记录和气候模拟在E—O转变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①不同纬度区的地质记录揭示出这一转变伴随着全球性的显著降温,指示其触发因素是全球性的;②气候模拟研究揭示出大气CO2浓度降低及与之联系的全球碳循环变化是导致这一转变的主因,否定了传统认为的环南极流形成导致E—O气候变冷的假说;③深海沉积记录揭示出这一转变过程持续400~500ka,表现为全球降温和南极冰盖形成先后两阶段变化;④海—陆气候记录的对比初步揭示出陆地区域的干旱化可能主要与全球降温(对应于E—O转变的第一阶段)相关。当前对E—O气候转变的研究还存在地质记录分辨率不够高、模拟结果与地质记录不完全吻合、陆地记录相对较少等方面的不足。更精确的大气CO2浓度和温度的重建、更多高分辨率海—陆气候记录的研究以及古气候数值模拟的改进有望进一步揭示出E—O转变过程中气候系统各要素的变化特征和相互关系,为更深入认识这一转变的驱动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变 全球变冷 大气CO2 气候变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晚古生代冰室到早中生代温室的气候转变:兼论东特提斯低纬区的沉积记录与响应 被引量:8
2
作者 杨江海 颜佳新 黄燕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81-993,共13页
地球在晚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经历最近一次从冰室到温室的气候转变,是理解未来地球冰川消融、全球变暖等气候转变的重要窗口。这一时期的沉积记录和气候模型研究揭示,冰川活动、大气pCO_2和气候状态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和反馈机制,同时... 地球在晚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经历最近一次从冰室到温室的气候转变,是理解未来地球冰川消融、全球变暖等气候转变的重要窗口。这一时期的沉积记录和气候模型研究揭示,冰川活动、大气pCO_2和气候状态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和反馈机制,同时伴随发生陆表植被更替和生物迁移。随冰川消融、大气pCO_2升高和全球变暖,低纬大陆区干旱化趋势和季节性降雨增强,出现季风气候并在冰室之后的三叠纪温室盛行。华南和华北是位于东特提斯低纬区的主要大陆,其石炭—二叠系在沉积和生物特征上与Pangea超大陆西侧热带区差异显著,蕴含有丰富的深时气候变化信息。基于前人成果,在简述石炭—三叠纪全球气候变化的基础上,对东特提斯低纬区石炭—三叠纪沉积记录进行总结,阐明其深时古气候研究意义和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时古气候 晚古生代冰期 冰室-温室气候转变 Pangea超大陆 季风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和能源生产用水带来的水文气候转变
3
作者 王乐扬(译) 田烨(校核) +2 位作者 GEORGIA Destouni FERNANDO Jaramillo CARMEN Prieto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2期I0002-I0002,共1页
水文变化是全球变化的核心,为准确预测未来水文变化,需要正确理解和量化过去水文变化的驱动力。本文分析了自20世纪以来瑞典9个流域的水文气候、农业以及水电方面的变化,并将分析结果与其他区域及全球范围内灌溉和森林砍伐的水文效应评... 水文变化是全球变化的核心,为准确预测未来水文变化,需要正确理解和量化过去水文变化的驱动力。本文分析了自20世纪以来瑞典9个流域的水文气候、农业以及水电方面的变化,并将分析结果与其他区域及全球范围内灌溉和森林砍伐的水文效应评价结果进行综合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变化 气候转变 能源生产 科技动态 气候变化 水资源 水带 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变的信号及影响 被引量:209
4
作者 胡汝骥 姜逢清 +1 位作者 王亚俊 樊自立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4-200,共7页
目前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水循环加快 ,尤其干旱区水循环加快更加明显 ,降水和蒸发增加。自 19世纪末小冰期结束以来 ,新疆呈现出了与全球一致的变暖趋势 ,气候环境基本处于暖干状态之下。 1987年起新疆出现了气候转向暖湿的信号 ,尤以... 目前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水循环加快 ,尤其干旱区水循环加快更加明显 ,降水和蒸发增加。自 19世纪末小冰期结束以来 ,新疆呈现出了与全球一致的变暖趋势 ,气候环境基本处于暖干状态之下。 1987年起新疆出现了气候转向暖湿的信号 ,尤以天山西部地区为强劲。降水量、雪冰消融量和河川径流量连续增加至今日 ,导致平原湖泊水位持续上升 ,面积逐年扩大 ,早己干涸的湖盆也出现生机。与此同时 ,洪水灾害连年发生 ,而且越来越凶猛 ,不断出现百年 ,以至千年的洪峰。此间 ,植被环境改善 ,绿洲春色盎然 ,沙漠化止步 ,沙尘暴锐减。这种气候转变前景如何 ,应该引起人们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新疆以至大西北的经济发展、水利建设、洪旱灾害减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人民生活改善等。因而必须加强监测与研究 ,尽早做出正确预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气候转变 信号 暖干气候 暖湿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01年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30
5
作者 钟珊珊 何金海 +1 位作者 管兆勇 温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7-416,共10页
文中利用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用"倒算法"计算了1961—2001年青藏高原上空热量源汇,并分析了高原上空大气热量分布的气候状况。结果表明:(1)3—9月,高原上空为热源,热源最强在6月;10—2月是热汇,热汇最强在12月。整个高原上空... 文中利用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用"倒算法"计算了1961—2001年青藏高原上空热量源汇,并分析了高原上空大气热量分布的气候状况。结果表明:(1)3—9月,高原上空为热源,热源最强在6月;10—2月是热汇,热汇最强在12月。整个高原上空,全年大气热量状况主要表现为热源持续时间长,且热源强度较热汇要大得多。对整层热源贡献最大的因子是垂直输送项。(2)从大气加热的垂直廓线来看,热源最大值层出现的高度随季节基本没有变化,集中在600—500hPa,但加热的强度和厚度却随季节是变化的;而热汇最大值层和强度随季节是变化的。(3)高原整层〈Q1〉的水平分布复杂,表现出强的区域性特征:高原热源西部变化比东部迅速,4—8月西部热源强度明显强于东部。春季,高原西部热源增强迅速,在5月出现200W/m2中心,比东部提前1个月。7月整个高原热源开始向南减弱,西部热源至10月转为热汇,比东部又提前了1个月。(4)自1979年后,各季节高原热源变化均表现出1990年前后的气候转变信号。夏季,高原热源变率表现为南北反位相型,其他季节为高原的中部-东北部与高原东南部反位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量分布 加热厚度 气候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晚更新世晚期古菱齿象-披毛犀动物群及其古气候 被引量:7
6
作者 董明星 张祥信 +3 位作者 牛树银 庞其清 边鸿浩 张倩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9-425,共7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郊区地下7~24m的古滹沱河沉积物中产出丰富的大型哺乳类化石:诺氏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naumanni)、原始牛(Bos primigenius)、杨氏水牛(Bubalus youngi)、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鹿(Cervus sp.)、四不像... 河北省石家庄市郊区地下7~24m的古滹沱河沉积物中产出丰富的大型哺乳类化石:诺氏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naumanni)、原始牛(Bos primigenius)、杨氏水牛(Bubalus youngi)、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鹿(Cervus sp.)、四不像鹿(Elaphurus sp.)等,其中以诺氏古菱齿象和杨氏水牛数量最为丰富。在该化石层之上约30cm处的针叶树茎杆保存完整,直径可达20~50cm,年轮均匀清晰,14C年龄为8150±120a BP。冲积层及其中的古哺乳类化石记录了晚更新世最晚期向全新世过渡期间石家庄地区由冷湿向干热转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晚期 石家庄 古菱齿象-披毛犀动物群 气候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 被引量:1
7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3-193,共1页
关键词 暖干气候 暖湿气候 生态环境 文化遗产 降水量 气候转变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描述两种ENSO类型的新指数 被引量:17
8
作者 秦坚肇 王亚非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26-541,共16页
利用英国气象局哈得来中心的1950—2011年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采用联合回归-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得到东部太平洋型ENSO(东部型ENSO)和中部太平洋型ENSO0中部型ENSO)的热带太平洋海温分布特点,进而定义了计算相对简单的东部型ENSO指数(I... 利用英国气象局哈得来中心的1950—2011年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采用联合回归-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得到东部太平洋型ENSO(东部型ENSO)和中部太平洋型ENSO0中部型ENSO)的热带太平洋海温分布特点,进而定义了计算相对简单的东部型ENSO指数(I_(EP))和中部型ENSO指数(I_(CP))来分别描述两类ENSO。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构建的I_(EP)和I_(CP)的相关性很小,接近正交,而且I_(EP)和I_(CP)能够反映两类ENSO不一致的偏度和周期,因此,这对指数能够清楚地区分两类ENSO。其次,I_(EP)和I_(CP)这两个指数可以描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成熟期主要海表温度异常区的位置。再次,应用I_(EP)和I_(CP)从随机事件概率统计的角度给出两类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较为严格的定义,以便实时有效地监测两类ENSO。最后,利用新指数对两类ENSO的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强厄尔尼诺事件一般属于东部型,而强拉尼娜事件则为中部型,并且中部型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前期是东部型厄尔尼诺,此外,ENSO的发生演变机制在1976/1977年前后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型ENSO 中部型ENSO 海表温度异常 气候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