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西部传统民居的生物气候设计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建华 王竹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3期339-344,共6页
浙江西部传统民居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形成了一系列应对气候条件的建筑形态特征.从生物气候的设计角度分析了浙西传统民居的形态、组合、色彩、材质等,并以诸葛村为例,通过实地社会调查和在夏季极端气候条件下实际测量室内外的物理环境... 浙江西部传统民居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形成了一系列应对气候条件的建筑形态特征.从生物气候的设计角度分析了浙西传统民居的形态、组合、色彩、材质等,并以诸葛村为例,通过实地社会调查和在夏季极端气候条件下实际测量室内外的物理环境,对民居的室内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因民居的天井与一层堂屋连通成为耦合空间,且天井的高度与面积较小,致使风压和风速不大,导致通风效果不佳.但民居室内环境仅在13:00~14:00间有持续1 h温度偏高外,其他时间段内室内环境还较为舒适.浙西传统民居的设计者在采用某些气候设计措施后,延长了室内的舒适时间,提高了室内的舒适程度,表明传统的气候设计措施在现代民居的设计中有必要传承与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居 气候设计 生物气候缓冲层 自然通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傣族传统民居建筑原型对气候设计策略的回应与补充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涛 张宇轩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5期153-157,共5页
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与乡村振兴步伐的驱动,一些不当思潮与建设的侵袭,传统民居被大量模仿现代城市建筑的新建民居取代,简单实现了功能空间多样化的需求,却成为生态脆弱、品质较差、文化缺失的代表,民居发展面临种种困境。为了科学有效... 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与乡村振兴步伐的驱动,一些不当思潮与建设的侵袭,传统民居被大量模仿现代城市建筑的新建民居取代,简单实现了功能空间多样化的需求,却成为生态脆弱、品质较差、文化缺失的代表,民居发展面临种种困境。为了科学有效地助力传统民居传承及美丽乡村建设,如何深入挖掘潜藏于传统民居建筑原型中的绿色属性与生态经验,成为在理论研究方面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选择云南省勐腊地区的水傣干栏式傣家竹楼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基于被动式气候设计理论,针对傣家竹楼建筑原型,提炼民居应对湿热气候的被动式设计原型策略,比对Climate Consultant软件分析所得的被动式设计标准策略,探讨民居建筑原型的原型策略对标准策略的回应率。研究结果表明:傣家竹楼建筑原型在遮阳、防热、防雨、防潮、保温与节能等方面对标准策略的最低、最高回应率分别为67%与100%,平均回应率84.8%。受材料及技术条件的限制,部分策略的回应不足,但是通过其他的方法及措施可以得到很好的补充。傣族传统民居建筑原型的绿色特性及生态智慧,揭示了地域性传统建筑以地域自然、社会环境为约束,以建筑综合性能为核心的生态设计理论控制的科学原理。本研究的结果对湿热地区民居的设计建造及现代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家竹楼 传统民居 建筑原型 气候设计策略 Climate Consulta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适应性设计创新实践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和平 何宝杰 +9 位作者 彭建 詹庆明 杨俊宴 冷红 彭翀 李琼 李旭 程宸 韩贵锋 谭文勇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8,35,共9页
应对气候变化,创造宜居城市空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频发、广发、强发、并发的趋势,联合国秘书长也宣布全球进入“沸腾时代”。气候变化以及相关风险正在突破宜居、健康、安全的人居底线,对人类生产、生存和生活造成... 应对气候变化,创造宜居城市空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频发、广发、强发、并发的趋势,联合国秘书长也宣布全球进入“沸腾时代”。气候变化以及相关风险正在突破宜居、健康、安全的人居底线,对人类生产、生存和生活造成极大影响。虽然人们无法预知气温记录何时被刷新,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将面临更热、更旱、更涝的挑战。“居安思危”的状况已经改变,“居危思危”成为当下的普遍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居城市 联合国秘书长 气候适应性设计 创新实践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 居安思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传统民居碱土房建筑原型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4
作者 张涛 张宇轩 刘加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7-445,共9页
以东北传统民居碱土房为研究对象,基于被动式设计策略,分析民居建筑原型在建筑型制方面的特性;通过热工计算,分析民居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用数值模拟,分析民居室内热特性.结果表明,碱土民居在平面布局、空间架构和生态材料等方面的... 以东北传统民居碱土房为研究对象,基于被动式设计策略,分析民居建筑原型在建筑型制方面的特性;通过热工计算,分析民居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用数值模拟,分析民居室内热特性.结果表明,碱土民居在平面布局、空间架构和生态材料等方面的建筑原型具有气候适应的生态特色.碱土房外围护结构具有较高的热阻、热惰性,可以减少室内外热量传递,并且对室外温度变化在内表面产生的温度波动具有良好的衰减和延迟作用,保温隔热性能及热稳定特性良好.外围护构件中屋面获得太阳直射辐射热最多且时间最长,南墙太阳辐射照度冬季是夏季的2~3倍,均利于冬季太阳能采暖.建筑面南、南向开窗、短屋檐及南向窗口无需遮阳的合理性.碱土房民居在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方面的气候适应生态因子较好回应了干冷严寒气候被动式设计策略,充分显示了民居在建筑型制与智慧经验方面的生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碱土房 传统民居 建筑原型 气候设计策略 热环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适应性设计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钱慧娟 包蓉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18期112-116,共5页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积极应对并适应气候变化是当下迫切需要的重要举措。本文回顾了20世纪以来国内外气候适应性设计的相关文献,旨在挖掘和整理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等领域下气候适应性的研究内容、发展历程...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积极应对并适应气候变化是当下迫切需要的重要举措。本文回顾了20世纪以来国内外气候适应性设计的相关文献,旨在挖掘和整理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等领域下气候适应性的研究内容、发展历程。研究表明:国外研究主要分为气候理论启蒙、气候技术探索和气候设计发展3个阶段;而国内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主要分为地域性气候理论启蒙和气候适应性持续发展2个阶段。通过总结国内外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现状与其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适应性设计 气候适应型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物气候学的角度解读川东山地传统民居的设计语汇 被引量:5
6
作者 曾卫 袁芬 《南方建筑》 2014年第2期96-103,共8页
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建筑设计成为当今建筑界的热点,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通过高新技术去实现生态建筑的普适化存在一定困难。而在技术较低的传统民居建筑中普遍存在丰富且朴素的"原生态"思想——适应当地... 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建筑设计成为当今建筑界的热点,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通过高新技术去实现生态建筑的普适化存在一定困难。而在技术较低的传统民居建筑中普遍存在丰富且朴素的"原生态"思想——适应当地的地域特征与环境气候的生态思想[1]。本文将从生物气候设计的角度去分析经济技术条件受限的川东地区的山地传统民居营建中的选址布局、空间形态、构造技术等三个方面,着重阐述并总结出川东山地民居在特定地理气候条件下的生物气候设计语汇,以期对该地区的生态建筑地域化创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地区 山地传统民居 生物气候设计 自然通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气候学在居住区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泓颐 沈守云 廖秋林 《现代园艺》 2013年第9期69-70,共2页
气候是与人们生产生活有着最为密切关系的自然条件之一。随着人们对可持续性的重视,生物气候学理论被逐步引入到园林设计中,尤其是对舒适度要求特别高的居住区园林设计,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景观元素组合,可以营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气候是与人们生产生活有着最为密切关系的自然条件之一。随着人们对可持续性的重视,生物气候学理论被逐步引入到园林设计中,尤其是对舒适度要求特别高的居住区园林设计,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景观元素组合,可以营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本文总结生物气候学理论在居住区园林设计的应用历史、重要性和设计策略,并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候 居住区园林 生态设计 气候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脆弱区的生物气候学建筑景观设计——河西走廊古浪地区景观规划 被引量:3
8
作者 蔺宝钢 徐娅 胡仁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31-536,共6页
河西走廊,曾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然而,历史的进程把它推向求救的边缘.以深入的资料收集和调研为基础,运用生态学、生物学、地质学、气候学等学科理论详尽地分析了河西走廊生态脆弱区建筑和景观规划模式,通过对生态示范点的具体分析,确... 河西走廊,曾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然而,历史的进程把它推向求救的边缘.以深入的资料收集和调研为基础,运用生态学、生物学、地质学、气候学等学科理论详尽地分析了河西走廊生态脆弱区建筑和景观规划模式,通过对生态示范点的具体分析,确定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目标和生态建设规模,以及未来发展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候设计 生态景观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景观基础设施设计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晓雯 董靓 陈睿智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7-30,共4页
回顾景观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景观基础设施的合理设计能够有效适应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基础设施景观化改造后能够从气候环境和气候功能两方面体现其对气候的适应性,试图针对不同类型景观基础设施提出适应降水、风、日照、气温等气候... 回顾景观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景观基础设施的合理设计能够有效适应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基础设施景观化改造后能够从气候环境和气候功能两方面体现其对气候的适应性,试图针对不同类型景观基础设施提出适应降水、风、日照、气温等气候因子的设计策略。最后分析景观基础设施气候适应性设计应用上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基础设施 气候适应性设计 降水 日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客站广场微气候优化方法研究——基于疏散安全和热舒适兼顾的设计探索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凌菲 崔叙 +1 位作者 王一诺 喻冰洁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6-91,共6页
植物、水体等景观要素的置入可改善铁路客站广场微气候,但可能会影响广场的疏散能力,造成安全隐患。辨析了当前站前微气候优化与安全疏散的关系,基于人群疏散密度对微气候优化范围进行界定,提出兼顾疏散安全性和热舒适性的站前广场微气... 植物、水体等景观要素的置入可改善铁路客站广场微气候,但可能会影响广场的疏散能力,造成安全隐患。辨析了当前站前微气候优化与安全疏散的关系,基于人群疏散密度对微气候优化范围进行界定,提出兼顾疏散安全性和热舒适性的站前广场微气候优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高峰时段人群疏散模拟可用于划定适宜进行微气候优化的区域,在微气候优化域内进行微气候适应性设计改造不会降低广场整体疏散能力;2)绿化面积比例低,模拟高密度拥堵区面积少的Ⅰ类广场更适宜进行微气候优化以改善热舒适性;3)微气候优化设计应综合考虑降温景观要素、绿地布局、人群活动特征等多方面因素,以有效热舒适改善面积而非整体降温面积为改善目标,从而提升站前广场活动体验,促进站前广场向兼休闲、景观、防灾功能的城市广场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铁路客站站前广场 安全疏散 热舒适性 气候设计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的高大中庭气候适应性设计——以广州新华学院图书馆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静 李蓉庭 张振辉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0-69,共10页
围绕夏热冬暖地区高大中庭的能耗与室内环境等问题,通过分析高大中庭的空间特征,挖掘其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关键点,从中庭开启界面设计和季节性调控两方面入手,归纳该气候区高大中庭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在广州新华学院图书馆中庭中... 围绕夏热冬暖地区高大中庭的能耗与室内环境等问题,通过分析高大中庭的空间特征,挖掘其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关键点,从中庭开启界面设计和季节性调控两方面入手,归纳该气候区高大中庭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在广州新华学院图书馆中庭中应用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分析不同风速下室内热舒适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采用CFD数字软件对不同中庭开启界面的方案进行自然通风模拟,确定高大中庭通风口布置方案与自然通风调控方式。最终使广州新华学院图书馆中庭充分利用过渡季的自然适宜气候,从而大幅降低了运行能耗,并营造出更为健康的室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适应性设计 夏热冬暖地区 高大中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气候场效应”的城市户外生活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 被引量:16
12
作者 董芦笛 李孟柯 樊亚妮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3-26,共4页
从生物气候过程的角度,提出"生物气候场"的城市户外环境空间概念,阐述了基于"场效应"的户外环境被动式生物气候调节原理和设计思路。以"生物气候场"空间的水热通量平衡为设计核心,从界定气候设计的外部... 从生物气候过程的角度,提出"生物气候场"的城市户外环境空间概念,阐述了基于"场效应"的户外环境被动式生物气候调节原理和设计思路。以"生物气候场"空间的水热通量平衡为设计核心,从界定气候设计的外部设计条件,建立设计参数指标体系,探索便于操作的可视化设计方法等多方面,尝试建立可供风景园林设计师在设计构思过程中运用的户外环境被动式生物气候设计方法框架,同时介绍了课题的相关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户外空间 公共生活空间 生物气候 生态场 气候适应性设计 西安城市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设计气候效应:兼论气候变化下的设计应对策略 被引量:8
13
作者 沈清基 洪治中 安纳 《风景园林》 2020年第12期26-31,共6页
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事实上已经成为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基于这一认知,提出"设计气候效应"概念,论述设计气候效应的特征及构成、表征方法及研究框架,并从底限效应、效率效应、物质效应、型塑效应、生态效应... 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事实上已经成为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基于这一认知,提出"设计气候效应"概念,论述设计气候效应的特征及构成、表征方法及研究框架,并从底限效应、效率效应、物质效应、型塑效应、生态效应5类设计气候效应着手,从安全策略、预防策略、优材策略、原型策略、低碳化策略等方面探讨了提升正向设计效应以应对气候变化的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设计气候效应 设计气候效应表征 研究框架 设计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条件驱动下建筑计算性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宇 梁世奇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8-75,共8页
适应气候的建筑形态是降低建筑能耗以及营造舒适微气候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计算性设计方法,可以在方案设计阶段对建筑性能进行优化。将设计条件与决策过程向数据和算法进行转化,是实现这一优化过程的关键。以建筑体量为研究对象,基于... 适应气候的建筑形态是降低建筑能耗以及营造舒适微气候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计算性设计方法,可以在方案设计阶段对建筑性能进行优化。将设计条件与决策过程向数据和算法进行转化,是实现这一优化过程的关键。以建筑体量为研究对象,基于既往气候驱动下计算性设计的相关研究,针对工作流程中气候驱动因子的多维度整合、环境性能的多元化评价以及影响因子的参数化建构三个核心环节,建立了由“特征认知-逻辑转化-方法择取”构成的决策框架,并对其中关键性技术方法进行解析。最终结合工程实践,验证计算性设计方法在气候适应性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适应性设计 计算性设计 建筑设计 性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园降温效益的测度与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被引量:9
15
作者 殷若晨 方家 +1 位作者 朱丹 胡杨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1-126,共6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中国城市存量发展的背景下,倡导气候适应性的城市公园设计,成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公园的降温范围和降温幅度2个方面,提出并定义了城市公园降温效益的测度指标,量化其对城市温度的调节能力,进而探讨有...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中国城市存量发展的背景下,倡导气候适应性的城市公园设计,成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公园的降温范围和降温幅度2个方面,提出并定义了城市公园降温效益的测度指标,量化其对城市温度的调节能力,进而探讨有关公园设计要素对公园降温的影响。研究发现:1)城市公园能够在90m范围内产生显著的降温作用,最大降温范围可达500m;2)城市公园降温效益除了受到自身要素影响外,还会受到周边所处建成环境的影响;3)公园设计要素中面积大小、边界形态、植被覆盖度、地形变化、蓝绿空间面积比5个要素对其降温效益的发挥产生影响,且影响多为非线性;4)将降温影响要素的认知用于理想情景模拟,发现高温热点区域的面积减少超过50%。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城市公园降温效益的认识,为气候适应性的公园设计在调节城市温度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公园 热岛效应 气候适应性设计 降温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建筑改造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以武汉建设大厦综合改建设计项目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甘月朗 彭波 +1 位作者 李保峰 陈宏 《南方建筑》 2013年第6期43-45,共3页
以较低的能耗获得良好的室内热舒适环境是建筑设计的目的之一。本文结合武汉建设大厦综合改造的设计实践,根据武汉市气候特征,提出基于建筑气候适应性的被动式设计策略,进而利用CFD、PKPM模拟等方法评定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的效果,... 以较低的能耗获得良好的室内热舒适环境是建筑设计的目的之一。本文结合武汉建设大厦综合改造的设计实践,根据武汉市气候特征,提出基于建筑气候适应性的被动式设计策略,进而利用CFD、PKPM模拟等方法评定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的效果,探索一套基于计算机分析模拟技术的实践性较强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及结合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为建筑师在今后方案设计阶段提供一些经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气候的建筑设计 计算机模拟 自然通风 隔热表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宅建筑气候适应性优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智兴 史学鹏 田密蜜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16,共9页
以中国5个典型城市的气候条件为例,提出住宅建筑气候适应性优化设计流程。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性能分析平台,和Ladybug/Honeybee环境分析插件,以热环境舒适度模型、建筑能耗模型和建筑生命周期成本模型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分析。发现... 以中国5个典型城市的气候条件为例,提出住宅建筑气候适应性优化设计流程。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性能分析平台,和Ladybug/Honeybee环境分析插件,以热环境舒适度模型、建筑能耗模型和建筑生命周期成本模型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分析。发现哈尔滨和北京气候条件下,住宅建筑应选择n ZEB’(权衡最优)设计参数,而上海、昆明和深圳气候条件下,C-O(成本效益最优)解决方案比n ZEB(节能最优)解决方案的综合效益更好。基于参数化性能模拟的多目标优化可以有效辅助住宅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宅建筑 气候适应性优化设计 成本效益最优 节能最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适应型城市区域设计 被引量:8
18
作者 迪特尔.格劳 高枫 孙峥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7-72,共6页
如今,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剧烈程度与影响范围前所未有地增强与扩大,极端天气频发,保护和提升自身生存环境的意识已越普及至每一位公民。此外,亚洲各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显著。在这种社会发展背景下,具备气候适应性的城市生态区... 如今,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剧烈程度与影响范围前所未有地增强与扩大,极端天气频发,保护和提升自身生存环境的意识已越普及至每一位公民。此外,亚洲各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显著。在这种社会发展背景下,具备气候适应性的城市生态区域设计理念出现,它从宏观着眼、进行多学科合作,超出了对于风景园林定义的传统理解。它将风景园林的艺术性、人文关怀与工程的科学性结合,以市政工程数据为基础,采用建模的方法,结合环境成本评估,在城市地上可见及地下不可见的部分进行蓝绿基础设施设计。在赋予城市生硬外表面以自然化、人性化、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标准的蓝绿空间特征之余,切实地提出了能够帮助城市抵御气候变化风险、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开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蓝绿基础设施 气候适应型设计 城市生态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与气候积极性设计方法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雨 付彦荣 +2 位作者 邵继中 白宛容 吕欣蓓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2-41,共10页
风景园林通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为构建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体系,提升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进一步发挥风景园林在减少碳排放、提升生物多样性、缓解极端高温天气、培育具有复原力的社... 风景园林通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为构建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体系,提升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进一步发挥风景园林在减少碳排放、提升生物多样性、缓解极端高温天气、培育具有复原力的社区等功能。本文在梳理国内外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和实践基础上,归纳出当前存在的三点不足:对气候变化复杂性认知不足、应对气候变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实施保障机制欠缺。研究系统阐述了风景园林气候积极性设计的概念、特点、流程和方法及实施机制等,并构建风景园林气候积极性设计方法和技术体系。结果表明,针对气候变化的复杂影响,风景园林气候积极性设计应采取多策略组合应对和多目标协同的方法,构建相应的价值取向和实施机制,通过多方案比选和优中选优,以取得最为理想的实施效果,更好地发挥风景园林功能,进而促进风景园林学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气候变化 气候积极性设计 减缓与适应 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达峰碳中和——气候适应性设计下的风景园林”2021风景园林国际学术会议召开 被引量:2
20
作者 邵继中 张晓思 +1 位作者 张雨 谭嫣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2021年8月12日,“碳达峰碳中和——气候适应性设计下的风景园林”2021风景园林国际学术论坛在线上召开。本次会议由华中农业大学、国际风景园林学会亚太气候工作组和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联合主办,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承办。国内外1... 2021年8月12日,“碳达峰碳中和——气候适应性设计下的风景园林”2021风景园林国际学术论坛在线上召开。本次会议由华中农业大学、国际风景园林学会亚太气候工作组和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联合主办,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承办。国内外1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1000多位师生参会,《中国园林》《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湖北风景园林》等学术期刊予以媒体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气候适应性设计 碳中和 社科版 学术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园林》 国际学术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