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新世高温期气候不稳定性记录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云 李铮华 +2 位作者 赵景波 张俊牌 贾艳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97-103,共7页
对黄土高原黄土剖面中的黑垆土进行了植物孢粉、植物硅酸体、碳同位素和化学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黑垆土良好地记录了全新世高温期气候不稳定性,在大致9~6kaB.P.期间,曾发生数次强度不等的快速变化。这为当今及未来气候变化... 对黄土高原黄土剖面中的黑垆土进行了植物孢粉、植物硅酸体、碳同位素和化学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黑垆土良好地记录了全新世高温期气候不稳定性,在大致9~6kaB.P.期间,曾发生数次强度不等的快速变化。这为当今及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预测提供了参照,同时表明,气候系统很复杂,过去关于气候演化过程的认识将面临新的挑战,气候系统内部某因子的变动都可能牵动整个系统从而发生不规则的快速变化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高温期 气候稳定性 黑垆土记录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会宁末次间冰期土壤看北大西洋气候不稳定性 被引量:4
2
作者 任剑璋 丁仲礼 +3 位作者 刘东生 郭正堂 周晓权 全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62-167,共6页
会宁李家塬与新庄塬高分辨率黄土剖面的粒度分析表明,末次间冰期氧同位素阶段5e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处于较为稳定的气候环境.
关键词 末次冰期 土壤 格陵兰冰芯 气候稳定性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末次间冰期气候的不稳定性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李铮华 叶浩 +2 位作者 陈云 王玉海 张俊牌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46-49,75,共5页
欧共体格陵兰冰芯计划(GRIP)中的冰芯资料揭示末次间冰期气候具有快速变化的不稳定性特征,而美国格陵兰冰盖计划(GISP2)却不曾发现其不稳定证据。本文通过黄土高原诸剖面的古气候代用指标综合分析认为,末次间冰期,特别... 欧共体格陵兰冰芯计划(GRIP)中的冰芯资料揭示末次间冰期气候具有快速变化的不稳定性特征,而美国格陵兰冰盖计划(GISP2)却不曾发现其不稳定证据。本文通过黄土高原诸剖面的古气候代用指标综合分析认为,末次间冰期,特别是早期气候曾出现过较大幅度的气候波动,存在不稳定性特征,支持了GRIP结果,表明中国黄土含有极地北大西洋的气候信息,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理想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末次间冰期 气候稳定性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不稳定性记录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任剑璋 刘东生 +1 位作者 周晓权 全浩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9-58,共10页
将北大西洋地区所发现的气候不稳定性记录的研究状况与中国黄土的高分辨率气候记录相对比表明:东亚气候的不稳定性变化有其独特的一面,尤其是黄土记录中发生于末次冰期的极端气候变化与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格陵兰冰心有一定的差别,... 将北大西洋地区所发现的气候不稳定性记录的研究状况与中国黄土的高分辨率气候记录相对比表明:东亚气候的不稳定性变化有其独特的一面,尤其是黄土记录中发生于末次冰期的极端气候变化与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格陵兰冰心有一定的差别,此时西伯利亚高压的变动使得东亚的大气环流格局的变化更为突出。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与中纬度地区所发现的气候不稳定性记录为我们提供了未来气候环境变化的参照系。气候不稳定性变化的证据对认识气候系统的内部要素变动对其行为的影响有重要的启示,新近发现的气候不稳定性变化的证据应该包含在对未来气候发展变化趋势的研究模型之中,对未来气候预测的结果也可能将因为人们对气候系统变化认识的不足而变得不确定,但高分辨率的气候不稳定性记录的研究无疑为减少这种不确定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气候稳定性 气候记录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夼剖面末次冰期层段Rb/Sr的不稳定变化及其揭示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李志文 李保生 +1 位作者 孙丽 王丰年 《热带地理》 2015年第4期592-600,共9页
位于山东半岛北部成山头附近的末次冰期地层,被称为"柳夼红层"。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柳夼剖面进行工作,其末次冰期地层主要由沙丘砂与古土壤或湖积层叠覆堆积组成,地质时代为13.1―78.9 ka BP。根据铷、锶、Rb/Sr和矿物... 位于山东半岛北部成山头附近的末次冰期地层,被称为"柳夼红层"。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柳夼剖面进行工作,其末次冰期地层主要由沙丘砂与古土壤或湖积层叠覆堆积组成,地质时代为13.1―78.9 ka BP。根据铷、锶、Rb/Sr和矿物组成的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如下:1)不稳定矿物尤其是钾长石和斜长石等分解释放出铷、锶,释放量随着风化作用加强而增加。地球化学行为的差异使铷在风化过程中被吸附而锶淋失,导致铷的质量分数在沉积相中表现为沙丘砂<砂质古土壤<湖积层<粉砂质古土壤,锶则表现为沙丘砂>湖积层>砂质古土壤>粉砂质古土壤。2)铷、锶和Rb/Sr在层段上呈现出明显的峰谷变化,将末次冰期的气候波动特征呈现为LKS4、LKS2的寒冷期和LKS3的温暖期,LKS3又可划分为LKS3b的寒冷期和LKS3c、LKS3a的温暖期,体现了万年尺度的气候波动特征。这些暖阶段同步于中国季风区葫芦洞石笋记录的夏季风强盛期和65°N 7月份天文辐射总量的高峰,冷阶段对应于夏季风减弱期和天文辐射总量低谷,表明柳夼剖面末次冰期的气候变化是太阳辐射量和东亚夏季风格局共同影响下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夼剖面 末次冰期 RB/SR 矿物组成 气候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山地区黄芪生长环境适宜性分析及其种植管理技术
6
作者 程建业 刘雨臻 +3 位作者 吴亮 梁艳 王雅婧 金梅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7期91-93,共3页
本文从气候条件、气候稳定性、地理条件和土壤条件4个方面分析了山西恒山地区黄芪生长的环境适宜性,并从种子选育、种植时间和种植方法等方面总结了其种植管理技术。恒山地区昼夜温差较大、降水量适宜和光照资源丰富,极端天气较少以及... 本文从气候条件、气候稳定性、地理条件和土壤条件4个方面分析了山西恒山地区黄芪生长的环境适宜性,并从种子选育、种植时间和种植方法等方面总结了其种植管理技术。恒山地区昼夜温差较大、降水量适宜和光照资源丰富,极端天气较少以及土壤疏松,较适宜黄芪生长发育。为提高该植物的产量和品质,提出一系列栽培管理措施,包括选用籽粒饱满且无霉变、虫蛀的种子,适时播种,合理施肥,科学灌溉,及时除草和注意病虫害防治等。本文为进一步提高恒山地区黄芪的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环境适宜性 气候稳定性 种植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期河流下切行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 被引量:5
7
作者 丁莹莹 张绪教 +2 位作者 何泽新 胡道功 王超群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94-405,共12页
末次冰期是距离人类最近的一次冰期,气候异常寒冷且存在高频高幅波动,河流系统如何响应冰期气候的变化值得关注与研究。基于河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响应,传统的经典地貌理论认为河流下切在河流阶地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河流... 末次冰期是距离人类最近的一次冰期,气候异常寒冷且存在高频高幅波动,河流系统如何响应冰期气候的变化值得关注与研究。基于河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响应,传统的经典地貌理论认为河流下切在河流阶地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河流的下切行为发生在间冰期或者冰期向间冰期的过渡阶段,堆积行为发生于冰期,然而近年来最新的河流地貌研究成果表明,末次冰期河流下切较为普遍。首先对河流阶地形成的传统模式进行总结分析,认为单纯的构造驱动模式存在不合理性,气候也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单一的气候变化无法驱动多级且高差较大阶地的形成,地壳抬升往往是必要因素;气候变化是引发河流堆积-下切行为转换形成河流阶地的关键因素。其次通过前人的研究案例总结出末次冰期河流下切行为响应气候变化的三种模式:(1)气候的高度不稳定性引发大规模的洪水事件驱动河流快速下切;(2)快速隆升区气候高频波动叠加构造抬升驱动河流下切;(3)沿海平原地区海平面大幅度下降驱动河流下切。这三种模式对于理解末次冰期河流系统对短尺度高频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对河流阶地成因的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期 河流阶地 河流下切 气候稳定性 侵蚀基准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