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气候法治的公私协同进路
被引量:
5
1
作者
于文轩
宁天琦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3-132,共10页
公私协同应当作为气候治理的基本模式和气候法治遵循的制度逻辑。这不仅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路径,也是构建气候变化适应型制度体系的内在需求,还是气候法治公私交融属性的重要体现。在气候法治的公私协同模式中,各主体应当基...
公私协同应当作为气候治理的基本模式和气候法治遵循的制度逻辑。这不仅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路径,也是构建气候变化适应型制度体系的内在需求,还是气候法治公私交融属性的重要体现。在气候法治的公私协同模式中,各主体应当基于商谈理性实现互动,以气候信息为节点构建风险应对体系。在具体机制构建层面,气候法治体系应当结合公私协同模式的体系特征,从主体、治理框架和法秩序三个层面体现公私协同的制度逻辑,即以协同共治为基底构建主体决策机制,以信息沟通为核心构建治理框架,以公私法协同为线索构建气候法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变化
气候法治
公私协同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环境法律体系化视角下的气候法治进路
被引量:
13
2
作者
于文轩
孙昭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48,共12页
气候法治是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环境法律体系化最高形态的环境法典应对其作出专门回应。在环境法律体系化进程中,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实践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探索,为健全气候法治创造了内...
气候法治是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环境法律体系化最高形态的环境法典应对其作出专门回应。在环境法律体系化进程中,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实践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探索,为健全气候法治创造了内生动力。为实现环境法律体系化与气候法治的协同联动,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石,以整体主义方法论为指引,以适度法典化模式为基础。环境法典应基于“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原则回应“双碳”目标的现实需求,既应注重从内部结构和外部融贯两个层面促进气候法制的体系整合,又应通过多元治理工具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多领域、多层次的协同治理,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气候诉讼的司法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律体系化
环境法典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气候法治
应对
气候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统筹推进气候治理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内涵、进程及完善路径
被引量:
5
3
作者
尤明青
曾晨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2-111,共10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要求。中国一直是气候治理的积极践行者,当前中国气候治理体系仍为政策驱动型,尚未完全迈入法治轨道。统筹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工作方法论,自法治中国目标提出以来,统筹推进国内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要求。中国一直是气候治理的积极践行者,当前中国气候治理体系仍为政策驱动型,尚未完全迈入法治轨道。统筹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工作方法论,自法治中国目标提出以来,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逐渐成为国家法治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国寄希望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引领者,需要加快推进气候治理法治内外统筹建设,积极推动域内气候治理立法进程,明确域内司法参与模式,加强气候治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升国际气候治理体系内的话语权,以法治化助力中国向全球气候治理引领者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治理
法治
统筹国内国际
法治
气候
立法
气候
诉讼
中国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气候法治的公私协同进路
被引量:
5
1
作者
于文轩
宁天琦
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生态与资源法治研究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3-132,共10页
基金
司法部2019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重点项目“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研究”(19SFB1010)。
文摘
公私协同应当作为气候治理的基本模式和气候法治遵循的制度逻辑。这不仅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路径,也是构建气候变化适应型制度体系的内在需求,还是气候法治公私交融属性的重要体现。在气候法治的公私协同模式中,各主体应当基于商谈理性实现互动,以气候信息为节点构建风险应对体系。在具体机制构建层面,气候法治体系应当结合公私协同模式的体系特征,从主体、治理框架和法秩序三个层面体现公私协同的制度逻辑,即以协同共治为基底构建主体决策机制,以信息沟通为核心构建治理框架,以公私法协同为线索构建气候法秩序。
关键词
气候
变化
气候法治
公私协同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Keywords
Climate Change
Climate Rule of Law
Public-private Collaboration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分类号
D922.6 [政治法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环境法律体系化视角下的气候法治进路
被引量:
13
2
作者
于文轩
孙昭宇
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
出处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48,共12页
基金
司法部2019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重点项目“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研究”(19SFB1010)。
文摘
气候法治是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环境法律体系化最高形态的环境法典应对其作出专门回应。在环境法律体系化进程中,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实践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探索,为健全气候法治创造了内生动力。为实现环境法律体系化与气候法治的协同联动,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石,以整体主义方法论为指引,以适度法典化模式为基础。环境法典应基于“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原则回应“双碳”目标的现实需求,既应注重从内部结构和外部融贯两个层面促进气候法制的体系整合,又应通过多元治理工具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多领域、多层次的协同治理,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气候诉讼的司法保障作用。
关键词
环境法律体系化
环境法典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气候法治
应对
气候
变化
Keywords
systemat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law
environmental code
carbon peak and neutrality goals
rule of law in climate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分类号
D912.6 [政治法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统筹推进气候治理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内涵、进程及完善路径
被引量:
5
3
作者
尤明青
曾晨
机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出处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2-111,共10页
基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研究”(2722023DK018)。
文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要求。中国一直是气候治理的积极践行者,当前中国气候治理体系仍为政策驱动型,尚未完全迈入法治轨道。统筹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工作方法论,自法治中国目标提出以来,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逐渐成为国家法治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国寄希望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引领者,需要加快推进气候治理法治内外统筹建设,积极推动域内气候治理立法进程,明确域内司法参与模式,加强气候治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升国际气候治理体系内的话语权,以法治化助力中国向全球气候治理引领者转型。
关键词
气候
治理
法治
统筹国内国际
法治
气候
立法
气候
诉讼
中国引领
Keywords
rule of law in climate governance
integrating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ule of law
climate legislation
climate litigation
china leads
分类号
D996.9 [政治法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气候法治的公私协同进路
于文轩
宁天琦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环境法律体系化视角下的气候法治进路
于文轩
孙昭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统筹推进气候治理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内涵、进程及完善路径
尤明青
曾晨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