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夏季复合干热事件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与气候模态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任嘉欣 王卫光 +2 位作者 魏佳 朱世峰 邹佳成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3-180,共8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复合干热事件即干旱和高温同时发生的频率、强度和范围不断增加,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损失。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气候和地形条件复杂的区域,复合干热事件的演变特征尚不清晰,其背后的潜在驱动机制也有待...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复合干热事件即干旱和高温同时发生的频率、强度和范围不断增加,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损失。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气候和地形条件复杂的区域,复合干热事件的演变特征尚不清晰,其背后的潜在驱动机制也有待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合干热事件,基于标准化干热指数(Standardized Dry and Hot Index,SDHI)研究了1961-2015年中国夏季复合干热事件的时空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不同地区复合干热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变化,并通过小波相干和多元线性回归等相关性分析方法探究了复合干热事件与同期大尺度气候模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夏季复合干热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均呈现出增加趋势,气温升高主导了复合干热事件严重程度的增加;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和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与SDHI主要呈负相关关系,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与SDHI主要呈正相关关系;东北、华南和西南地区的复合干热事件受AMO影响明显,而西北和华北地区的复合干热事件主要受NAO影响;除华东和华中地区以外,4个气候模态的协同作用对复合干热事件的贡献率均超过了15%。研究结果可为应对气候变化,提高灾害防御能力,降低风险损失提供重要参考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复合干热事件 标准化干热指数 时空演变 气候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北太平洋优势气候模态的转移 被引量:2
2
作者 吕庆平 张立凤 张铭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94-499,共6页
采用EOF分解和小波分析,并引入相似度,分析冬季北太平洋的两个主要气候模态,即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模态与北太平洋涡旋振荡(NPGO)模态,及其结构特征随时间的演变。结果表明:1988/1989年的气候转移后,冬季海温距平(SSTA)优势模态为NPG... 采用EOF分解和小波分析,并引入相似度,分析冬季北太平洋的两个主要气候模态,即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模态与北太平洋涡旋振荡(NPGO)模态,及其结构特征随时间的演变。结果表明:1988/1989年的气候转移后,冬季海温距平(SSTA)优势模态为NPGO模态的年份越来越多,这种优势气候模态的转移现象表现出准18 a的年代际周期;SSTA与NPGO模态相似度的20年滑动平均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后超过了SSTA与PDO模态的相应值,这表明此后SSTA的优势模态发生了转移,由PDO型转换为NPGO型;对典型时间段SSTA的合成分析显示,其优势模态由1988年前的PDO型转变为之后的NPGO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SSTA 优势气候模态 气候模态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海温场两种不同时间尺度气候模态的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吕俊梅 琚建华 +1 位作者 张庆云 曹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0-37,共8页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小波分析和离散功率谱等方法,对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和ENSO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太平洋海温场中主要存在着PDO和ENSO两种气候模态.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这两种模态进行分离,结果表明,去除ENS...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小波分析和离散功率谱等方法,对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和ENSO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太平洋海温场中主要存在着PDO和ENSO两种气候模态.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这两种模态进行分离,结果表明,去除ENSO信息后,太平洋海温变化的关键区出现于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PDO的信号很明显;而去除PDO信息后,海温变化的关键区位于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ENSO的信号较明显,此时ENSO循环不具有年代际振荡的特征,表明PDO对ENSO的调制作用是ENSO事件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ENSO循环 气候模态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降水的气候模态及雨季划分 被引量:3
4
作者 于群 吴炜 +1 位作者 周发琇 王启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8-384,共7页
应用中国东部地面观测气候平均候降水量数据和谐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华南、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华北四个区域降水的年变化特征,特别是夏季风降水的阶段性和区域特征,并对构成降水年变化的气候分量进行分析,将各区降水年变化分解为年循... 应用中国东部地面观测气候平均候降水量数据和谐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华南、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华北四个区域降水的年变化特征,特别是夏季风降水的阶段性和区域特征,并对构成降水年变化的气候分量进行分析,将各区降水年变化分解为年循环模态、季节模态、季节内振荡和月内振荡四个气候模态。结果表明:不同模态间的相互调制对降水的阶段性和区域性具有重要影响,年循环是影响雨季的主要模态,季节和季节内振荡模态对决定主汛期起重要作用。基于气候模态划分中国东部雨季和主汛期,方法简单,结果客观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降水气候模态 区域特征 雨季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太平洋海温的气候模态及其年代际异常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建军 朱乾根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0-18,共9页
本文运用经验正交分解和合成图分析方法,对1940~1990年印度—太平洋海温的气候模态及其年代际异常特点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的海温表现出突变气候态、ENSO气候态、十年际振荡气候态等三种气候模态。突变气候态在近... 本文运用经验正交分解和合成图分析方法,对1940~1990年印度—太平洋海温的气候模态及其年代际异常特点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的海温表现出突变气候态、ENSO气候态、十年际振荡气候态等三种气候模态。突变气候态在近50年演变中,出现了两次气候突变,表现为冷态、过渡态、暖态三个年代际特征。ENSO气候态的海温异常在三个年代际状态中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在冷态时,ElNino年的海温异常升温范围幅度小,赤道西太平洋和赤道印度洋都是降温的;在过渡态时,赤道东太平洋升温范围幅度有所扩大,赤道印度洋略有升温;在暖态时,升温范围扩大到整个热带,印度洋也能出现ElNino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太平洋 海温 气候模态 年际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气候模态下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海况特征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李非 陈新军 +1 位作者 朱清澄 花传祥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28,共9页
根据1985—2013年日本秋刀鱼(Cololabis saira)生产数据,结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温度距平值(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及亲潮、黑潮环境数据,探究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根据1985—2013年日本秋刀鱼(Cololabis saira)生产数据,结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温度距平值(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及亲潮、黑潮环境数据,探究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冷、暖2种气候模态下秋刀鱼产卵场、索饵场海况特征及资源丰度差异。结果表明,PDO暖期内单位捕捞量努力量(catch per unit effect,CPUE)略高于冷期,另CPUE与PDO指数存在滞后关系,且前者滞后于后者3年时相关系数最大(–0.318);PDO冷、暖模态转换对索饵场SST影响较产卵场大(P<0.05),产卵场及索饵场SSTA与PDO指数间均呈负相关性,滞后时间分别为–1和0年时相关系数最大;PDO暖期内黑潮经向流量年间变化率低于冷期,冷、暖2种模态下亲潮春季占有面积存在显著差异(P<0.01),且冷、暖模态转换对亲潮影响程度大于黑潮。研究表明,2种气候模态通过影响秋刀鱼产卵场及索饵场的海表温、海况环境,进而对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量产生年间波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刀鱼 气候模态 海表温度 海况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气候变率的三类模态及与ENSO强度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8
7
作者 赵永平 吴爱明 +2 位作者 陈永利 白学志 王凡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9,共9页
基于 Kaplan等重建的 1856—2001年全球海表水温距平(SSTA)资料,用小波变换分析了热带太平洋SSTA的气候变率,对热带太平洋SSTA分别进行2—8、8—30和30—100a带通滤波,然后进行EOF分解。结果发现,ENSO模态具有5a左右的年际变化和15a左... 基于 Kaplan等重建的 1856—2001年全球海表水温距平(SSTA)资料,用小波变换分析了热带太平洋SSTA的气候变率,对热带太平洋SSTA分别进行2—8、8—30和30—100a带通滤波,然后进行EOF分解。结果发现,ENSO模态具有5a左右的年际变化和15a左右的年代际变化2种显著周期,当二者位相相同时,ENSO事件加强,当二者位相相反时,ENSO事件减弱,当年际变化不明显时,显著的年代际变化也可单独导致ENSO事件;热带太平洋SSTA气候态变率以西太平洋暖池和赤道两侧的热带中东太平洋明显海温同号异常为主要特征,具60a左右的周期,其相位变化与气候跃变及Dl Nino 事件的类型有密切联系;长期增温倾向加大了El Nino事件的振幅。文章最后指出,ENSO事件强度变化是由年际、年代际和气候态等3类模态变率共同作用的结果,在ENSO预报模式中考虑并引入年代际和气候态变化对ENSO循环的影响,是提高ENSO预测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 SSTA 气候变率模态 ENSO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地海冰快速变化及机制研究进展和挑战
8
作者 刘骥平 王绍银 +8 位作者 宋米荣 徐世明 杨清华 雷瑞波 李熙晨 丁明虎 程晓 许晓琪 林奕辰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6-698,共23页
极地海冰在地球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气候环境变化的指示器和放大器。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过去46年间,北极海冰持续减少,而南极海冰则先经历了增加,随后出现了骤减。目前,两极海冰都相继进入新的低值“状态”。极地海冰的变化与... 极地海冰在地球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气候环境变化的指示器和放大器。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过去46年间,北极海冰持续减少,而南极海冰则先经历了增加,随后出现了骤减。目前,两极海冰都相继进入新的低值“状态”。极地海冰的变化与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暖和气候内部变率有关。在过去40多年中,结合现场观测、卫星遥感反演、再分析资料和数值试验,科学家在极地海冰变化及可能机理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对影响其快速变化的确切驱动因素及其各自的贡献尚不完全清楚。总结了近几十年观测的北极和南极海冰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预估,较为系统地从极区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及反馈过程、中高纬度主要气候模态、热带-极地遥相关等方面,阐述了北极和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制的研究进展和挑战,并概述了极地海冰变化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的可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海冰 反馈过程 气候模态 热带-极地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代表站点的珊瑚δ^(18)O数据对热带印度洋气候变率的反演能力分析
9
作者 陈云帆 陈天然 +2 位作者 龙上敏 陈泽生 杜岩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2-93,共12页
珊瑚中的δ^(18)O含量可以高精度地记录热带海洋中的气候变率及气候变化信息,从而弥补器测观测时间长度有限的缺陷,为反演过去长期的气候状况提供了可能。热带印度洋的气候模态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周边区域甚至全球的气候,具有重要的... 珊瑚中的δ^(18)O含量可以高精度地记录热带海洋中的气候变率及气候变化信息,从而弥补器测观测时间长度有限的缺陷,为反演过去长期的气候状况提供了可能。热带印度洋的气候模态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周边区域甚至全球的气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对比分析了1880—1999年间热带印度洋4个站点(肯尼亚、坦桑尼亚、塞舌尔、明打威)的珊瑚δ^(18)O数据,研究了其对热带印度洋气候的反演情况。结果显示,珊瑚δ^(18)O对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长期变化趋势反演良好,珊瑚δ^(18)O与局地SST在季节循环中保持一致,且在低温季节对SST的变化更为敏感。此外,4个站点的珊瑚δ^(18)O对印度洋海盆模态(Indian Ocean Basin Mode,IOBM)和印度洋偶极子模态(Indian Ocean Dipple Mode,IODM)有一定的表征能力,并且δ^(18)O记录的热带印度洋年际变率受年代际变率调制。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珊瑚δ^(18)O数据对于了解古气候时期热带印度洋气候变率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但同时也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站点的信息来完整地反映印度洋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 珊瑚δ^(18)O 印度洋气候模态 IOBM IOD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物生产力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0
作者 江宁 张召儒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6-285,共20页
南极冰间湖在气候变化中和生态系统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回顾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松岛和默茨等4个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物理环境参数和气候模态对冰间湖中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水华开始及... 南极冰间湖在气候变化中和生态系统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回顾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松岛和默茨等4个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物理环境参数和气候模态对冰间湖中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水华开始及持续时间的影响,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罗斯海冰间湖是南极近海生物生产力最高的区域,占南大洋总生产力的28%;阿蒙森海和松岛冰间湖在37个南极冰间湖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的生产力最高;默茨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年际变化明显。(2)海冰密集度、风速和云量等物理参数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密切相关,其相关关系的季节性和地域特征明显。海冰密集度主要通过改变冰间湖开放水域的面积来影响可到达海表的光合有效辐射;风速通过影响水体的垂直混合强度来改变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的垂向输运;云量对冰间湖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可见光强度及紫外线辐射量之间平衡的结果。(3)在部分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年际变化同调控南半球高纬度气候的主要模态,如南半球环状模和半年振荡等存在显著相关性。未来工作可结合长期卫星遥感观测、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进一步开展气候模态对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年际变化的物理-生态耦合机制、冰间湖生态系统生产力各个尺度变异规律和机制等的深入探究,从而更好地认知极地关键海区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其气候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冰间湖 浮游植物生物量 时空特征 环境变量 气候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伯海小暖池混合层盐度的年度变化(英文)
11
作者 A.U.MARASINGHE 张玉红 +3 位作者 王东晓 Tilak P.D.GAMAGE 黎大宁 姚景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3期299-310,共12页
采用ECMWF的ORAS4盐度资料(1999—2009年)来研究阿拉伯海暖池区(ASMWP)混合层盐度的年际变化.基于ORAS4盐度的季节循环特征与观测资料高度一致,发现了ASMWP混合层盐度变化的异常高(低)盐度时期,即在2003、2005年的7—10月混合层盐度异... 采用ECMWF的ORAS4盐度资料(1999—2009年)来研究阿拉伯海暖池区(ASMWP)混合层盐度的年际变化.基于ORAS4盐度的季节循环特征与观测资料高度一致,发现了ASMWP混合层盐度变化的异常高(低)盐度时期,即在2003、2005年的7—10月混合层盐度异常偏大,而2002年2—4月则有明显减弱.进一步研究发现,混合层盐度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与ENSO和IOD有一定的关系,ASMWP混合层盐度异常在IOD负位向和ENSO负位相的时候偏高,反之亦然.最后,通过盐度收支分析发现,水平输运是导致ASMWP混合层盐度异常年际变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伯海暖池区 年际变化 混合层 盐度收支 气候模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