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末次冰消期东亚季风区西北缘气候快速变化事件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森 强明瑞 +1 位作者 李保生 高尚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6-112,共7页
通过对中卫剖面和米浪沟湾剖面的年代学与高分辨率气候地层记录的研究,认为末次冰消期东亚季风区西北缘发生气候快速变化事件,它可分辨出古仙女木、波令、老仙女木、阿勒鲁德、IACP 和新仙女木等6个气候阶段,并可与格陵兰冰心(GISP2)检... 通过对中卫剖面和米浪沟湾剖面的年代学与高分辨率气候地层记录的研究,认为末次冰消期东亚季风区西北缘发生气候快速变化事件,它可分辨出古仙女木、波令、老仙女木、阿勒鲁德、IACP 和新仙女木等6个气候阶段,并可与格陵兰冰心(GISP2)检出的6个气候阶段相对比。气候快速变化事件以快速变化、不稳定、多波动为特征,表现为冷干—暖湿—冷干—凉湿—暖干—冷干—冷湿的交替变化。冰消期冬、夏季风有较为复杂的消长关系,冰阶时二者互为消长,间冰阶时并不完全互为消长。冬季风在波令和阿勒鲁德暖期较新仙女木冷期强盛,这是北半球高纬度海区海冰面积在暖期缩小、冷期扩大而影响亚洲大陆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暖期增强、冷期减弱的结果;夏季风则与格陵兰冰心δ^(18)O 的变化具有一致性,其强弱与北半球高纬地区有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可能不是通过季风锋面降水带建立起来的,而可能是海冰面积变化导致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爆发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消期 季风区 气候快速变化 海冰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垩纪快速气候变化研究新进展——温室世界中的冰川证据 被引量:6
2
作者 陈曦 王成善 黄永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9-418,共10页
白垩纪被认为是两极无冰的典型温室气候时期,但近年来对于白垩纪存在短暂冰川甚至是极地冰盖的猜想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前人提出的冰川或气候变冷证据,如冰川遗迹、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事件以及δ18O正偏事件等,总结了白垩纪可能... 白垩纪被认为是两极无冰的典型温室气候时期,但近年来对于白垩纪存在短暂冰川甚至是极地冰盖的猜想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前人提出的冰川或气候变冷证据,如冰川遗迹、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事件以及δ18O正偏事件等,总结了白垩纪可能存在冰川的时期,包括Berriasian-Valanginian之间、Valanginian晚期、Barremiana期、Aptian-Al-bian之交、Albian-Cenomanian之交、Cenomanian中期和末期、Turonian中期、Coniacian中期、Santonian早期、Campa-nian晚期、Campanian-Maastrichtian之交和Maastrichtian末期等。对这些证据的有效性进行详细的讨论,同时也对白垩纪冰川的可能成因进行探讨。笔者认为,白垩纪即便存在冰川,也是小规模、短暂地存在,因此,精确的年代学约束是进行白垩纪冰川研究的前提;米兰科维奇旋回控制下的气候波动是白垩纪形成短暂冰川的可能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快速气候变化 冰川 极地冰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以来南海西南海区对快速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郝鹏 李铁刚 +4 位作者 常凤鸣 南青云 熊志方 秦秉斌 郑旭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3-91,共9页
以南海西南巽他陆坡CG2岩心为材料,通过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的δ18 O和Mg/Ca重建了近24ka以来的表层海水温度(SST)和盐度(SSS),结合浮游有孔虫定量统计数据分析了末次盛冰期(LGM)以来南海西南海区上部水体环境的演化特... 以南海西南巽他陆坡CG2岩心为材料,通过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的δ18 O和Mg/Ca重建了近24ka以来的表层海水温度(SST)和盐度(SSS),结合浮游有孔虫定量统计数据分析了末次盛冰期(LGM)以来南海西南海区上部水体环境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在YD、H1、8.2ka冷事件期间,巽他陆架海区盐度变高,浮游有孔虫暖水种丰度减少,温跃层变浅。相比其他开放大洋站位末次冰消期的缓慢变暖,南海西南海区Blling早期以及YD事件后期升温迅速,且H1期间具有明显的降温,是典型的"格陵兰式"升温,可能南海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强烈。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造成了海水盐度频繁的波动,在H1、YD期间,东亚夏季风突然减弱,盐度变高,B/A暖期夏季风增强,盐度变低,比较发现在这些气候事件期间,东、西太平洋站位的盐度变化特征几乎是一致的。LGM以来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的上层海水环境变化,与热带辐合带(ITCZ)的纬向移动及其相关的东亚季风异常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气候变化 东亚季风 热带辐合带 南海西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北极东北陆架对快速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4
作者 石学法 董江 +3 位作者 胡利民 冯晗 姚政权 乔淑卿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0-659,共20页
北极快速气候变化越来越深刻影响着北极地区以及全球的环境变化,已成为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北极东北陆架作为世界上最宽广平坦的陆架,既是北冰洋季节性海冰形成的主要源区,又是现代海冰变化最强烈的区域,对气候变化敏... 北极快速气候变化越来越深刻影响着北极地区以及全球的环境变化,已成为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北极东北陆架作为世界上最宽广平坦的陆架,既是北冰洋季节性海冰形成的主要源区,又是现代海冰变化最强烈的区域,对气候变化敏感,响应强烈,属于环境脆弱地区。通过全面分析近年来国际上在末次冰消期以来快速气候变化背景下北极东北陆架环境响应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沉积物“源—汇”过程、海冰演化历史、碳循环以及快速气候变化事件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发现东北陆架地区沉积物和有机碳来源复杂,时空变化强烈,气候和环境变化过程与海冰演化息息相关。未来的研究应加强现代过程的长期连续观测,重视地质记录中气候环境演变信号的精确解译,深化数值模拟技术和大数据的挖掘与使用,开展不同时间尺度北极快速气候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并加强北极快速气候变化对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对东亚以及我国环境变化影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气候变化 海冰变化 “源—汇”过程 碳循环 末次冰消期 北极东北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气候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探讨
5
作者 陈国成 杨文光 《海洋地质动态》 2008年第7期1-9,共9页
全球范围内广泛寻找古气候快速变化的沉积记录,研究其内在的驱动机制,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和环境变迁的走向意义重大。近些年来,短尺度气候变化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现末次冰期普遍存在约为1.5 ka周期的暖冷期交替的循环,即Dansgaard-Oe... 全球范围内广泛寻找古气候快速变化的沉积记录,研究其内在的驱动机制,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和环境变迁的走向意义重大。近些年来,短尺度气候变化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现末次冰期普遍存在约为1.5 ka周期的暖冷期交替的循环,即Dansgaard-Oe-schger(D/O)循环,连续几个D/O循环冰阶气温越来越低,后出现Heinrich事件,全新世也存在着千百年尺度气候的波动性。这些短尺度的快速气候变化并非只存在于冰心和北大西洋,而是具有全球性。D/O循环、Heinrich事件以及全新世波动的气候背后的驱动机制,目前争议较多尚无定论。目前,温盐环流(THC)变化和甲烷冰枪两个学说较为流行。前者认为北大西洋北部的大量融冰削弱了深水的形成,使THC减弱,从而向北输送热量减少,使北大西洋气候寒冷,深水形成后便完成一个D/O循环,Heinrich事件只是使过程更激烈;后者认为中上层海水一定幅度的温度变化导致陆坡处的甲烷冰储库崩塌,迅速向大气中释放温室气体CH4,经历正反馈过程迅速进入间冰阶,然后空气中CH4再逐步储存于海底沉积物中,直到下一次促发后释放。末次冰期以来的短尺度气候旋回和快速变化事件,也许不能单单靠一两种模型来解释,其内在的复杂的演变机理与地球各层圈之间紧密相关,解释其规律还需要广大气候研究学者们进一步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气候变化 D/O循环 HEINRICH事件 温盐环流THC 甲烷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期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变化的浮游有孔虫记录 被引量:4
6
作者 涂霞 郑范 +3 位作者 向荣 陈木宏 汤贤赞 颜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共7页
探讨了末次冰期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区浮游有孔虫动物群变化对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取自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WP92 5柱样中的浮游有孔虫及其壳体δ18O的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末次冰期的冬季表层水温比全新世低 2℃以上;浮游有孔... 探讨了末次冰期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区浮游有孔虫动物群变化对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取自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WP92 5柱样中的浮游有孔虫及其壳体δ18O的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末次冰期的冬季表层水温比全新世低 2℃以上;浮游有孔虫 Neoglobo quadrina pachyderma 的含量变化与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 的δ18 O值呈明显相关,各时段的峰值可能与YD事件和Heinrich事件H1、H2和H3大致对应,分别出现在21—29、38—46、64—72和106—117cm, 14C年龄约为9.7—11.1、12.8—14.7、19—20.9 和 26.2—27.4kaB.P.;浮游有孔虫N. pachyderma的含量与G. sacculifer的δ18O在各峰值之间含有数个频次不等的亚级变化,反映了末次冰期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区气候的短尺度快速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西太平洋暖池 末次冰期 气候快速变化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全新世火山灰地层框架的初步构建及其对古气候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宣谕 黄小龙 徐义刚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5-710,I0003,共17页
火山灰具有等时特性且分布广泛,因而越来越多地被用作第四纪研究的定年和关联工具。利用火山灰等时线同步古气候记录,可以帮助评估气候突变的相对时间和相位关系,从而理解气候变化的动力学。实现利用火山灰年代学协助古气候研究的必要... 火山灰具有等时特性且分布广泛,因而越来越多地被用作第四纪研究的定年和关联工具。利用火山灰等时线同步古气候记录,可以帮助评估气候突变的相对时间和相位关系,从而理解气候变化的动力学。实现利用火山灰年代学协助古气候研究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建立区域火山灰地层框架。东亚地区爆炸式火山活动频繁且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但尚未建立整合的全新世火山灰地层框架。通过文献梳理,本文识别出东亚区内分布较广的22层全新世火山灰。利用这些火山灰的空间分布、玻屑地球化学特征和喷发年龄估算,初步构建了整合的东亚全新世火山灰地层框架。此外,本文还指出区内分布较广但仍需进一步研究的潜在火山灰标志地层。东亚全新世季风演化包含百年甚至是年代际尺度的气候突变,但目前大多数古气候记录的定年精度不足以制约这类突变事件的时空差异。在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中识别出火山灰标志层,并利用其协助古气候记录的精确定年和时间关联,有望实现精细刻画气候快速变化事件的区域差异,帮助理解气候突变的成因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灰 火山灰年代学 火山灰地层框架 东亚 气候快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沉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前缘与挑战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志飞 陈建芳 石学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共9页
海洋正在经历变暖和酸化等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化的影响,而深海沉积储存着地球演变历史时期由自然因素驱动过去全球变化的详细档案,通过探究其现今和过去全球变化过程,能够揭示全球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为预测未来变化提供依据。近年来在... 海洋正在经历变暖和酸化等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化的影响,而深海沉积储存着地球演变历史时期由自然因素驱动过去全球变化的详细档案,通过探究其现今和过去全球变化过程,能够揭示全球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为预测未来变化提供依据。近年来在该领域的突出研究进展,是针对社会选择的未来排放轨迹,在深海记录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类似情形,用于评估未来地球系统各种变化的过程和后果。其中,以Dansgaard-Oeschger变化为代表的千年尺度事件、以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北大西洋涛动(NAO)为代表的十年尺度气候变化事件,是最接近现今地球变暖的快速气候变化场景。地球系统的发展轨迹目前正处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的“热室地球”路径的起点上,如果地球超过了这个“临界点”,它将沿着一条不可逆的道路进入“热室地球”状态,另一种路径则是通向“稳定地球”状态。深海沉积档案中的类似情形能够为社会选择未来排放的轨迹提供重要参考。全球变化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是重新认识其关键过程的理论机制。以海洋变暖和酸化影响硅藻和颗石藻的海洋生物泵过程为例,传统知识认为酸化有利于硅藻建造,但最新的围隔实验研究却发现酸化大幅减少全球硅藻输出;传统知识认为酸化导致海洋生物钙化危机,但近期针对中生代大洋缺氧事件的黑色页岩研究,发现颗石藻的碳酸钙输出在海洋酸化期间大幅增加。这些颠覆性的认识严重挑战了传统全球变化某些关键过程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沉积 全球变化 海洋变暖 海洋酸化 快速气候变化 临界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