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北部山区长白落叶松林径向生长对气候干暖化的响应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彬杭 温晓示 +3 位作者 张树斌 柴世品 孙晗 王襄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8-26,共9页
【目的】中国东北地区的气候干暖化对长白落叶松林构成了严重威胁,有待进一步探究林分因子(如林龄、密度、蓄积量等)如何与气候条件共同作用、影响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相关机制。【方法】本研究基于吉林长白山北部余脉至老爷... 【目的】中国东北地区的气候干暖化对长白落叶松林构成了严重威胁,有待进一步探究林分因子(如林龄、密度、蓄积量等)如何与气候条件共同作用、影响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相关机制。【方法】本研究基于吉林长白山北部余脉至老爷岭间的长白落叶松林的树轮宽度标准年表,分析了气候条件及林分因子对长白落叶松林的年轮—气候关系中的相对作用大小,以研究长白落叶松在气候变化下的响应机制。【结果】近30年来,研究区气候干暖化趋势显著,长白落叶松的生长明显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条件和林分因子共同作用于年轮—气候关系,但前者的影响要大于后者。Palmer干旱指数对主成分第1轴的解释力为50. 27%,表明水分条件的影响更为重要;林分因子中的林龄有显著作用,林龄大的林分更易受到温度升高的限制作用,其余林分因子则在本研究中没有表现出显著影响。【结论】在未来气候干暖化情境下,林龄较小的长白落叶松的生长会得到一定促进,但若林龄过大则会受到温度上升导致水分亏缺的限制作用,所以有必要采取经营措施以减小升温对林分的不利影响,以保证林分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落叶松 气候干暖化 年轮-气候关系 林分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气候暖干化对粮食作物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被引量:140
2
作者 邓振镛 王强 +5 位作者 张强 倾继祖 杨启国 袁志鹏 刘文婧 徐金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6278-6288,共11页
东北、华北和西北50a来的平均气温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气候变暖明显,尤其冬季增温最显著。区域增暖的极端最低气温远比极端最高气温的贡献大。东北、华北大部、西北东部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a减少20—40mm,尤其春夏季减少最明显。... 东北、华北和西北50a来的平均气温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气候变暖明显,尤其冬季增温最显著。区域增暖的极端最低气温远比极端最高气温的贡献大。东北、华北大部、西北东部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a减少20—40mm,尤其春夏季减少最明显。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干旱化趋势非常突出。在综述我国北方现代气候变化基本特征是暖干化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喜凉作物冬小麦、春小麦、马铃薯和喜温作物水稻、玉米、谷子、糜子等7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品种熟性、种植区域与面积、产量与品质等对气候暖干化的响应特征。揭示了气候暖干化使春播作物播期提早,苗期生长发育速度加快,营养生长期提前,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延长;秋作物发育期推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长期延长;越冬作物播期推迟,越冬死亡率降低,种植风险减少,春初提前返青,生殖生长期提早,全生育期缩短。使作物适宜种植区域向高纬度高海拔扩展;品种熟性向偏中晚熟高产品种发展;喜温作物和越冬作物以及冷凉气候区的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在旱作区种植不较耐旱的玉米、春小麦等作物种植面积受到制约。对雨养农业区的作物气候产量影响严重,尤其对不够耐旱的小麦和玉米的气候产量受影响最大;对较耐旱的谷子、糜子、马铃薯等影响较轻。从作物属性而言,对喜温作物水稻、玉米和越冬作物冬小麦有利于气候产量提高;对喜凉作物春小麦和马铃薯的气候产量将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提出了从5个方面应对气候暖干化的技术措施,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根据不同气候年型调整各种作物种植比例;针对不同气候区域发展优势作物和配置作物种植格局;采取不同栽培技术和管理模式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综合配套技术提髙抵御灾害能力。为粮食作物安全生产和种植结构调整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气候 粮食作物 气候生态适应性 应对措施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暖干化对西北四省(区)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及调整方案 被引量:9
3
作者 邓振镛 张强 +5 位作者 赵红岩 王润元 史志娟 方建刚 李林 李艳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98-503,共6页
利用陕、甘、宁、青四省(区)141个气象站1961-2008年的气象要素值计算和分析得出,暖干化是西北四省(区)现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年平均气温表现为一致的增温趋势,每10年增温0.27℃,1996年是突变年。年降水量自1961年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 利用陕、甘、宁、青四省(区)141个气象站1961-2008年的气象要素值计算和分析得出,暖干化是西北四省(区)现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年平均气温表现为一致的增温趋势,每10年增温0.27℃,1996年是突变年。年降水量自1961年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1986年是转折年,1987-2008年年平均降水量比1961-1986年平均减少20~40mm。以黄河为界,黄河以东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每10年减少10~40mm;黄河以西呈增多趋势,每10年增加10mm左右,减少的幅度明显高于增加的幅度。进入21世纪,气候暖干化的势头有所减缓。在分析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和气候暖干化及其对农作物影响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规划理论,采用气候生态相似原理,提出了陕、甘、宁、青四省(区)13个不同地域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案。为了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进程,使农业结构调整方案收到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农业种植结构 气温变 降水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气候暖干化的农业适应性对策研究 被引量:55
4
作者 王长燕 赵景波 李小燕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46-652,共7页
通过对华北地区1951-2000年的气温和降水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并作出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图和平均降水变化图,得出华北地区50多年来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气温明显升高,冬季表现最为明显,降水明显减少,夏季表现最为明显。接着采用降水量减... 通过对华北地区1951-2000年的气温和降水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并作出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图和平均降水变化图,得出华北地区50多年来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气温明显升高,冬季表现最为明显,降水明显减少,夏季表现最为明显。接着采用降水量减去同时期蒸发力的方法,从水分平衡的角度分析了气候暖干化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得出近50年来,华北地区年及季的水分亏缺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春季亏缺尤为严重,加剧了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然后通过大量农业实验数据,分析了气候暖干化对农作物产量、品质、病虫害及化肥农药的使用的影响,得出气候暖干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害处远大于利处。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华北地区农业应对气候暖干化的主要问题是水问题,然后通过具体实例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提出以下具体建议与适应性对策:积极推广和普及农业节水技术;推广集水保水技术;因水制宜调整农作物类型,发展优势作物;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优化作物布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民气候适应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气候 适应性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河源区气候暖干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胡良温 杨改河 +1 位作者 冯永忠 任广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41-146,153,共7页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是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但不同区域降水量变化差异较大,温湿变化的差异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同影响。探讨江河源区气候变化趋势,是研究该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文章利用江河源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是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但不同区域降水量变化差异较大,温湿变化的差异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同影响。探讨江河源区气候变化趋势,是研究该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文章利用江河源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2年来该区域不同站点和整个区域的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江河源区全区及各站点的年、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升幅随站点位置、季节的不同而变化,气温最高年份大多出现在最近十多年间;1980年以来,源区和大多数站点的平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暖季降水量普遍减少,冷季降水量则有不同程度增加;蒸发量年际间波动大,变化规律复杂,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源区大多数站点和整个源区的平均年蒸发量均表现为上升趋势。气温上升,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使江河源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气温 降水量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甘宁地区气候暖干化农业影响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晓冬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28-130,共3页
对陕甘宁地区包括陕北 (延安地区、榆林地区 )、甘肃庆阳地区及宁夏西海固地区共 4 1个县市近 30 a的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陕甘宁地区水热组合变化对本区农业的影响。分析认为 ,在陕甘宁地区气候日益暖干情况下 ,秋... 对陕甘宁地区包括陕北 (延安地区、榆林地区 )、甘肃庆阳地区及宁夏西海固地区共 4 1个县市近 30 a的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陕甘宁地区水热组合变化对本区农业的影响。分析认为 ,在陕甘宁地区气候日益暖干情况下 ,秋熟作物更适于水热变化 ,因此在大力抗旱的同时 ,适当调整种植结构是适应气候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水热组合 农业影响 陕甘宁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气候暖干化对经济和特色作物的影响及应对技术 被引量:1
7
作者 邓振镛 倾继祖 +3 位作者 杨启国 宁惠芳 黄蕾诺 徐金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8547-8549,8626,共4页
在综述西北地区现代气候变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揭示了主要经济作物棉花、胡麻、冬油菜和特色作物酿酒葡萄、苹果5种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等对现代气候暖干化的响应特征,并提出应对气候暖干化的技术措施,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关键词 气候 经济作物 特色作物 影响 应对技术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暖干化对环县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毛玉琴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7-132,共6页
通过对干旱半干旱区环县近38年(1971-2008)来的气温、降水分析发现,环县气候暖干化明显,年平均气温增高,增幅为0.0385℃/a,增温幅度远高于全国近40年增温幅度(0.004/a);气温年代变化以80年代到90年代上升幅度最大;季节变... 通过对干旱半干旱区环县近38年(1971-2008)来的气温、降水分析发现,环县气候暖干化明显,年平均气温增高,增幅为0.0385℃/a,增温幅度远高于全国近40年增温幅度(0.004/a);气温年代变化以80年代到90年代上升幅度最大;季节变化以春季、冬季增温最为显著,夏季、秋季增温缓慢。年降水量呈略减趋势,逐月降水量变化不一致,6月、9月降水量呈显著增加,7月、11月呈显著减少,其它各月正常或略减变化;年代变化,70到80年代呈现增加,80到90年代减少,90到2000年来呈现增加;从80年代以来,春季降水呈显著减少,表明春旱明显,夏季、秋季和冬季的降水随年代不同有增有减,变化趋势不一。近26年(1983—2008)来,0—100cm土壤贮水量呈升高趋势变化,年增幅为0.5586mm/a。其中,春季和秋季呈递增变化,增幅分别为0.941mm/a、0.5164mm/a;夏季呈现减少趋势;不论是在干旱年、多雨年、或是不同年代情况下,一年中土壤贮水量的低值区总是出现在作物旺盛生长时期的6月份,而高值区总是出现在秋季,而不是出现在降雨量最多的夏季;气候暖干化对耕作层30cm以上土壤贮水量影响明显,年景不同,土壤贮水量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环县 趋势 土壤贮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牧区气候暖干化趋势及对环境和牧草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吕晓英 吕晓蓉 《四川草原》 2002年第3期5-13,共9页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青南牧区和甘南牧区气候变化的统计分析表明,该地区呈现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和蒸发量增大的明显趋势。两个牧区年平均气温升高的边际倾向分别为0 3℃/10年和0 5℃/10年,年降水量减少的边际倾向分别...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青南牧区和甘南牧区气候变化的统计分析表明,该地区呈现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和蒸发量增大的明显趋势。两个牧区年平均气温升高的边际倾向分别为0 3℃/10年和0 5℃/10年,年降水量减少的边际倾向分别为-28 6mm/10年和-23 5mm/10年。90年代该地区主要牧业县多年平均气温普遍比60~70年代升高了0 4℃~0 8℃;多年平均降水量减少的趋势尤以甘南牧区明显,最多可减少87 5mm。同时牧草返青期和枯黄期气温升高,使牧草生长期天数增多。气温升高导致地面蒸发量增多,两个牧区气温升高1℃时,年蒸发量分别增多99mm和114mm。气候变暖干旱,造成天然草地产草量下降。曲麻莱县年降水量减少1mm时,0 0667hm2草地产草量将减少1 6kg;夏河县年平均气温升高1℃时,0 0667hm2草地产草量将减少122 6kg。气候暖干化,已经造成该地区干旱缺水,草地退化、沙化和鼠害猖獗,使草畜矛盾不断加剧,已严重威胁到牧区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到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应予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部牧区 气候趋势 牧草 生长 高原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高原地区耕地利用对气候暖干化的响应
10
作者 童绍玉 周跃 彭海英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期23-30,共8页
为了研究滇中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耕地利用方式产生的影响,构建耕地利用的区域灌溉需水程度指数,定量表达区域耕地种植结构的变化特征和区域耕地利用结构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98—2019年研究区气候有显著的暖干化趋势... 为了研究滇中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耕地利用方式产生的影响,构建耕地利用的区域灌溉需水程度指数,定量表达区域耕地种植结构的变化特征和区域耕地利用结构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98—2019年研究区气候有显著的暖干化趋势,平均增温速率达0.35℃/10a,降水量平均下降速率为79.15mm/10a,Kira干湿度指数的平均下降速率为0.65/10a;同时,区域耕地利用结构呈“旱化”趋势,灌溉需水量相对较小的作物占比大幅上升,而灌溉需水量相对较大的作物占比快速下降;在播种面积增加的背景下,耕地利用的区域灌溉需水程度指数呈下降趋势;主要作物播种面积、耕地利用的区域灌溉需水程度指数与年平均气温、降水量、Kira干湿度指数有显著相关性,区域耕地利用结构对气候暖干化的响应方式表现为耕地利用结构的“旱化”,且这种响应具有滞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灌溉需水程度指数 灌溉需水量 气候 滞后相关系数 累积滞后效应 滇中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5-2019年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景观格局和潜在生产力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晓蓉 崔媛 +5 位作者 张勇 许建伟 岳海涛 吴凯婷 曾昊 武慧敏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基于Landsat冬季遥感影像,提取1995-2019年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的空间分布范围并计算草甸景观格局指数、根据水热条件估算高寒草甸的潜在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上述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995-2019... 基于Landsat冬季遥感影像,提取1995-2019年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的空间分布范围并计算草甸景观格局指数、根据水热条件估算高寒草甸的潜在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上述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995-2019年香格里拉市气候呈暖干化趋势,社会经济指标快速发展。整体来看,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面积从1995年1 058.73 km^(2)下降到2019年755.35 km^(2),草甸潜在NPP从96.1×10^(4) t/a下降到58.7×10^(4) t/a,这2个指标与区域平均气温、人口数量、第一产业GDP、第二产业GDP、第三产业GDP和大家畜存栏量呈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分区域来看,草甸面积和潜在NPP的变化过程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这种异质性与气候暖干化的空间异质性高度重合。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景观呈破碎化趋势,破碎化程度与气温和社会经济指标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在气候暖干化和人为干扰强度增加的背景下,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正在经历明显的退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格里拉 高寒草甸 景观格局 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关中地区水文气候状况对全球变暖的响应问题探讨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平华 胡小晖 程燕 《灾害学》 CSCD 2002年第2期37-41,共5页
利用 195 3~ 1999年陕西关中地区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同期中国年平均气温距平资料 ,分析对比关中地区近 5 0年气温变化与同期中国气温变化、气温与降水之间的关系 ,对关中地区日趋严重的水资源退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揭示了全球变化... 利用 195 3~ 1999年陕西关中地区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同期中国年平均气温距平资料 ,分析对比关中地区近 5 0年气温变化与同期中国气温变化、气温与降水之间的关系 ,对关中地区日趋严重的水资源退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揭示了全球变化背景下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区域性特点及其气候干暖化趋势。关中地区未来气候将更趋干暖化 ,生态环境将更加脆弱。建议在西部大开发当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 关中地区 气候干暖化 水资源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气候变化及其对湿地退化的影响 被引量:85
13
作者 郭洁 李国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22-428,共7页
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地处黄河上游,属江河源区,其生态作用对黄河的安危有直接影响,近年来退化严重。本文利用若尔盖高原湿地周边4个气象站1971—2000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年和四季的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并对气候突变进... 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地处黄河上游,属江河源区,其生态作用对黄河的安危有直接影响,近年来退化严重。本文利用若尔盖高原湿地周边4个气象站1971—2000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年和四季的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并对气候突变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近30年来若尔盖湿地表现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的暖干化趋势,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变化趋势更加明显。这种气候变化趋势使得若尔盖高原湿地的地表水资源减少,湿地萎缩,加速了草地退化和沙化。在气候暖干化的背景下,人类活动又加剧了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萎缩及退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高原 湿地 气候 湿地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共和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2
14
作者 郭连云 丁生祥 汪青春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9-226,共8页
利用共和盆地共和、贵南2个气象站1961~2006年46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年和四季的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并对气候突变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近46年来共和盆地表现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呈微弱增加、地表蒸发量增大的变化趋... 利用共和盆地共和、贵南2个气象站1961~2006年46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年和四季的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并对气候突变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近46年来共和盆地表现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呈微弱增加、地表蒸发量增大的变化趋势,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变化趋势更加明显。这种气候变化趋势加速了共和盆地草地退化和沙化,同时人类活动又加剧了共和盆地草地的退化和沙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草地 气候 草地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东部地区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度研究——以棉花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立伟 延军平 +1 位作者 马琪 王晓喆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2-168,174,共8页
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已有气候变化适应问题研究成果基础上,依据渭南气象资料和棉花单产资料,进行案例分析,建立气候变化适应度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显示:(1)渭南1980—2009年气候有暖干化趋势,对当地的棉花生产有利;在此趋势下,气温(4—10... 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已有气候变化适应问题研究成果基础上,依据渭南气象资料和棉花单产资料,进行案例分析,建立气候变化适应度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显示:(1)渭南1980—2009年气候有暖干化趋势,对当地的棉花生产有利;在此趋势下,气温(4—10月)和降水(9—10月)较30 a年平均值每升高1℃或每减少10 mm,渭南棉花单产分别增加241 kg/hm2和13 kg/hm2。(2)在气候变化与人类适应能力逐年提高的背景下,渭南的农业气候适应度从20世纪80年代的62.5%增加到21世纪初10 a的93.72%,变差系数由83.7%减小为6.3%;可见渭南的农业气候变化适应度呈现明显的逐年代增加趋势,且波动性也逐渐降低。(3)技术进步对人类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提升有明显的帮助作用,渭南的棉花种植已经能较强适应当地的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适应 适应度 气候 渭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来榆林市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方兰 延军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148-152,166,共6页
利用1961~2010年榆林市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榆林市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该区域气候生产力,通过二元回归模型分析了气候生产力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榆林全年及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 利用1961~2010年榆林市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榆林市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该区域气候生产力,通过二元回归模型分析了气候生产力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榆林全年及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尤以冬季平均气温上升显著;降水量年际波动剧烈而总体变化趋势不大;de Martonne干燥度呈现下降趋势。气候生产力呈现微弱的增长趋势,年降水量是影响气候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其与气候生产力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榆林年均气温上升1℃、年降水量上升1 mm时,榆林气候生产力将上升21.5 kg/(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气候生产力 榆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农牧交错带旱涝特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7
17
作者 韩晓敏 延军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2期257-262,共6页
[目的]从旱涝灾害角度分析气候变化对东北农牧交错带的影响,对该区的气候变化和旱涝特征进行研究,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灾害应变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统计1960—2011年东北农牧交错带21个气象台站的逐月气温、降... [目的]从旱涝灾害角度分析气候变化对东北农牧交错带的影响,对该区的气候变化和旱涝特征进行研究,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灾害应变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统计1960—2011年东北农牧交错带21个气象台站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应用Mann—Kendall气候突变检验法、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样条函数插值法对该带旱涝状况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1)东北农牧交错带气候呈现出明显的暖干化趋势,SPI3表明春、夏、秋三季干旱事件增多,21世纪以来,春旱事件较为频繁,冬季降水略微增加;(2)气温突变发生在1988年,突变后,干旱的比例增加了20.7%,涝的比例增加了9.3%,降水处于"正常"的年份则大幅度减少,对该区极为不利;(3)SPI12低值中心由科尔沁沙地向东北延伸到松嫩平原,干旱面积有大幅度增加的趋势,东北农牧交错带中南部旱化较为严重。[结论]东北农牧交错带暖干化的趋势给该区农牧业带来不利影响,受旱地区应及时启动干旱预警紧急方案,开展抗旱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农牧交错带 气候 旱涝响应 SP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甘宁地区气候变化及相关影响分析 被引量:42
18
作者 王晓冬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4-28,共5页
陕甘宁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从气候方面分析研究它的贫困影响因素 ,探讨扶贫措施有着现实的意义。采用陕甘宁地区 1971~ 2 0 0 0年间的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并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陕甘宁地区年平均气温以 0 .0 379℃ /a... 陕甘宁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从气候方面分析研究它的贫困影响因素 ,探讨扶贫措施有着现实的意义。采用陕甘宁地区 1971~ 2 0 0 0年间的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并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陕甘宁地区年平均气温以 0 .0 379℃ /a的速度递增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递增幅度更大 ,且冬季增温尤其明显。降水以 1.0 6 39mm/a的速度递减 ,但 80年代有上升趋势 ,90年代以来却成明显下降趋势。因此 ,2 0世纪 90年代成为陕甘宁地区近 30年间最暖干的时期。气候的日趋暖干必然对本区的工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并导致该地区贫困现状的加剧 ,因此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气候因素 ,找出相互关系 ,制定合理的方法措施是陕甘宁地区扶贫项目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气候 贫困 温室气体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农作物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时空响应 被引量:3
19
作者 韩晓敏 延军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7期69-74,共6页
应用1956~2011年东北地区61个气象台站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55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应用Thomthwaite Memorial模型、Kriging插值法对该区的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地区的气候生产力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初步预... 应用1956~2011年东北地区61个气象台站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55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应用Thomthwaite Memorial模型、Kriging插值法对该区的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地区的气候生产力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初步预测。结果显示:(1)东北地区的增温线性倾向率为0.320℃/10年,降水线性倾向率为-12.11 mm/10年,呈现出明显的暖干化趋势;气候生产力以61.84 kg/(hm2.10年)的速率在增加。(2)东北地区各地年平均气温自北向南递增,气候倾向率整体自东南向西北递增;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农作物气候生产力除吉林西部、辽宁西北部、内蒙古东部地区气候倾向率呈减少趋势外,其余地区均呈增加趋势。(3)假定不同气候变化背景下分别计算该地区的气候生产力,"暖湿型"的气候环境对东北地区的农业最为有利,其增产范围为6.44%~17.19%,"冷干型"的气候环境最为不利,其减产范围为7.43%~26.92%,目前东北地区的暖干化趋势在短期内对该区农业生产是有利的,但长期将使农业的不稳定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气候 气候生产力 农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滇中高原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5
20
作者 童绍玉 彭海英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9期122-134,共13页
【目的】探明气候变化对滇中高原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为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选取滇中高原核心地区(昆明、玉溪和楚雄)为研究区,分析其主要气候因子及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特征,并探讨气候变化与作... 【目的】探明气候变化对滇中高原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为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选取滇中高原核心地区(昆明、玉溪和楚雄)为研究区,分析其主要气候因子及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特征,并探讨气候变化与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990-2019年,研究区及3市州的气候变化有显著的暖干化趋势,且变化趋势近似。其中,研究区的年均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而年降水量和Kira干湿度指数则呈显著下降趋势,3个气象要素的变化幅度分别为0.44℃/10a、-4.98 mm/10a和-0.46/10a;昆明、玉溪及楚雄的3个气象要素的变化幅度分别为0.46℃/10a、3.852 mm/10a和0.41/10a,0.42℃/10a、3.796 mm/10a和0.36/10a,0.44℃/10a、7.029 mm/10a和0.61/10a。研究区的作物种植结构呈显著旱化趋势:灌溉需水量相对较小的玉米、薯类、蔬菜及其他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重大幅上升,分别增长2.75百分点/10a、0.85百分点/10a、8.10百分点/10a和1.64百分点/10a;而灌溉需水量相对较大的水稻和小麦的播种面积比重快速下降,分别下降5.97百分点/10a和5.32百分点/10a。气候因子与耕地作物种植结构因子两组变量之间呈极显著的典型相关(置信水平为99%),3市州典型变量的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0.915和0.919。【结论】研究区气候的暖干化趋势导致当地需水量大的作物播种面积减少和种植结构呈旱化趋势;提出提高作物种植结构的“旱化”程度,增加经济效益高且需水量较小的作物比重,提升工程蓄水和环境蓄水能力,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效率等适应气候暖干化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作物种植结构 对策建议 滇中高原核心区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