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动力学与气候预测理论的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曾庆存 王会军 +4 位作者 林朝晖 李崇银 黄荣辉 吴国雄 周天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8-483,共16页
主要概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近些年来在气候动力学与气候预测理论研究领域的若干重要研究进展。通过对气候系统变化多尺度特征及其动力学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气候系统动力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我国季风气候特... 主要概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近些年来在气候动力学与气候预测理论研究领域的若干重要研究进展。通过对气候系统变化多尺度特征及其动力学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气候系统动力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我国季风气候特点的气候预测理论和方法,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跨季度数值气候预测,进一步建立了先进、完善的短期数值气候预测系统,并应用于我国夏季旱涝预测业务。这些工作既带有极大的基础性意义,同时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为我国大气科学及气候科学乃至环境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动力学 气候预测 气候异常 短期数值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自转与气候动力学──振荡理论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式适 刘式达 +1 位作者 傅遵涛 辛国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90-598,共9页
考虑地球自转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并应用描写低纬地球流体(大气和海洋)的水平运动方程,分析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对低纬大气和海洋振荡的影响.研究指出: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不但会直接影响低纬大气和海洋的振荡周期和振幅,而且会影响... 考虑地球自转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并应用描写低纬地球流体(大气和海洋)的水平运动方程,分析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对低纬大气和海洋振荡的影响.研究指出: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不但会直接影响低纬大气和海洋的振荡周期和振幅,而且会影响纬向风和洋流的变化,从而导致海温和海平面的变化.所以,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关键词##4地球自转速率;;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自转 气候动力学 振荡理论 大气 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可供现代数学分析研究的气候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17
3
作者 曾庆存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08-417,共10页
针对以往大气动力学方程和气候动力学方程数学研究所使用模式的不足之处,本文作了改进,使数学模型更接近于实际情况。这些包括,(1)取大气上界气压为零,而非某个正的(小)常数;(2)消除了整层无辐散近似,从而使地面气压为直... 针对以往大气动力学方程和气候动力学方程数学研究所使用模式的不足之处,本文作了改进,使数学模型更接近于实际情况。这些包括,(1)取大气上界气压为零,而非某个正的(小)常数;(2)消除了整层无辐散近似,从而使地面气压为直接的预报量,但在地面气压预报方程中加入了水平湍流扩散项(平滑);(3)对大气运动的内热源的辐射传输过程和水汽相变过程作了合理的处理,而非看作已知的外强迫,用适当的方法可以用解析函数较好地逼近这些过程。另外还提出合理的边界条件。我们的目的是要证明这样提出的初—边值问题的解的存在性,以后还可研究其基本性质和长期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模型 数学分析 气候动力学 大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与气候动力学
4
作者 崔茂常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7-19,共3页
关键词 海洋 气候动力学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树轮年代研究亚洲季风气候动力学的进展
5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0-60,共1页
关键词 亚洲季风 气候动力学 树轮 印度次大陆 年代 哥伦比亚大学 热带地区 气候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识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100年进步
6
作者 李建平 陈文 +17 位作者 周天军 刘屹岷 黄刚 刘晓东 侯兆禄 丁瑞强 胡鹏 陈尚锋 谭本馗 付遵涛 封国林 罗德海 段晚锁 陈晓龙 姜继兰 唐颢苏 胡开明 屈侠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2-636,共55页
回顾了中国气象学界在过去100年,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领域的深刻理解和显著进步,综述了大气环流遥相关、季风环流、气候系统动力学、青藏高原动力学、古气候及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尽管力求详尽,但受限于主题范围... 回顾了中国气象学界在过去100年,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领域的深刻理解和显著进步,综述了大气环流遥相关、季风环流、气候系统动力学、青藏高原动力学、古气候及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尽管力求详尽,但受限于主题范围、篇幅和能力,可能仍有遗漏,敬请谅解。在大气环流遥相关方面,中国学者对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包括东亚-太平洋型、丝绸之路型等多种遥相关型的形成机制和影响。这些研究成果构成了北半球夏季环流异常的核心理论框架,不仅深化了对大气环流遥相关现象的理解,也为国际气候预测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显著提升了对大气环流变化的预测能力。季风环流研究方面,中国学者系统揭示了东亚季风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热带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相互作用。通过深入分析季风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海-气相互作用机理,显著提升了对季风系统变化规律的理解,中国主导的全球季风模式对比计划被纳入CMIP6框架,其成果为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提供了关键支撑。同时,对东亚季风指数的定义、历史变化检测归因以及未来预估进行了全面回顾。该指数为季风气候的预测和应对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促进了全球季风研究的深入发展。气候系统动力学领域的研究涵盖了全球变暖动力学、大气层结变化、快速气候调整以及气候变率调整等多个方面。中国学者通过数值模拟试验和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的降水变化机制、大气环流调整以及气候反馈作用等关键问题。中国研发的气候系统模式在CMIP6中表现突出,相关结论被IPCC AR6直接引用,标志着中国模式在国际评估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特别是针对东亚季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关键气候系统的研究,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气候预测和应对提供了有力支持。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地形单元,其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国学者通过大量观测和数值模拟试验,揭示了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动力和热力强迫作用。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不仅改变了周边地区的大气环流结构,还对亚洲季风、区域气候乃至全球气候产生了深远影响,相关理论被国际气象学界认为是解释亚洲气候变率的核心机制之一。在古气候研究方面,中国学者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和自然档案,重建了历史时期和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序列,揭示了气候变化的周期性、突变性和区域性特征。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中国古气候研究的空白,也为国际古气候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数据支持,推动了全球古气候研究的深入发展。在非线性大气动力学方面,中国学者在大气非线性波动方程、阻塞非线性动力学、可预报性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方法和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成为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可预报性分析工具。这些创新性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丰富了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的理论体系,也为国际大气和海洋系统的可预报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技术支持,推动了该领域的国际前沿研究。过去100年,中国气象学界在认识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理解气候变化、提高气候预测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展望未来,中国气象学者将继续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开拓创新,为全球气象事业的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遥相关 非线性大气动力学 季风环流 青藏高原动力学 气候系统动力学 气候 大气动力学 全球变暖 动力学 历史气候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气科学学科二级申请代码下设研究方向与关键词解读:D0503古气候模拟与动力学 被引量:2
7
作者 姜大膀 燕青 闻新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9-124,共6页
为了深入推进新时代自然科学基金改革,2019年大气科学学科率先对2008年版的申请代码进行了优化调整,形成了“分支学科”“支撑技术”和“发展领域”三大有序板块。特别是,2020年新版申请代码设置了“古气候模拟与动力学(D0503)”,实现... 为了深入推进新时代自然科学基金改革,2019年大气科学学科率先对2008年版的申请代码进行了优化调整,形成了“分支学科”“支撑技术”和“发展领域”三大有序板块。特别是,2020年新版申请代码设置了“古气候模拟与动力学(D0503)”,实现了大气科学从“分钟、小时直至地史”时间尺度的全覆盖。本文从D0503代码的增设背景、学科内涵、研究方向、关键词、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解读和展望,并对近三年该代码下“面青地”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情况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文能够帮助科研人员充分理解D0503研究方向与关键词的内涵和逻辑关系,及时把握该代码的发展趋势,服务古气候研究方向的基金项目申请和评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气候模拟与动力学 学科内涵 研究方向 关键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暄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09-311,共3页
2006年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Modelling for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LASG)在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 2006年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Modelling for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LASG)在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院方向性项目等的资助下,在天气气候动力学、气候模式发展、可预报性研究、上层海洋一低层大气生物地球化学与物理过程耦合研究和计算地球流体力学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球流体力学 数值模拟 大气科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创新研究群体 生物地球化学 气候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西太平洋夏半年ISO传播特征及其与热带天气尺度波动联系的观测事实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何洁琳 万齐林 +2 位作者 管兆勇 林爱兰 王黎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24-732,共9页
利用1979—2007年夏半年(5—10月)逐日平均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应用有限区域波数-频率谱和滞后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亚洲-西太平洋(AWP)区域夏半年对流季节内振荡(ISO)的传播特征以及热带天气尺度波动与ISO的联系。结... 利用1979—2007年夏半年(5—10月)逐日平均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应用有限区域波数-频率谱和滞后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亚洲-西太平洋(AWP)区域夏半年对流季节内振荡(ISO)的传播特征以及热带天气尺度波动与ISO的联系。结果表明:(1)夏半年AWP区域的对流ISO存在东西传播特征,具有区域性和季节性。在整个AWP区域,以沿赤道东传且周期约30~60 d的扰动为主,而在西太平洋地区则以在10~20°N西传且周期约20~40 d的扰动为主;在初夏ISO以沿赤道东传为主,晚夏ISO向西传播加强,主要活动区域也向北转移,西传波在晚夏西北太平洋区域活动最强;(2)ISO强对流伴随低层西风异常和气旋性环流异常首先生成在印度洋区域,之后沿赤道东传到西太平洋日界线附近,当对流传播到西太平洋时具有西北传播的特征;(3)ISO与热带天气尺度波动关系密切。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对流在西北太平洋同时加强,ISO促进了热带气旋(TC)的群发,而TC群发对流也成为ISO对流在西太平洋西北向传播中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动力学 季节内振荡 有限区域波数-功率谱 滞后线性回归 热带天气尺度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西太平洋夏半年季节内振荡:热带气旋活动强、弱年的对比 被引量:2
10
作者 何洁琳 万齐林 +2 位作者 管兆勇 林爱兰 王黎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30,共9页
应用有限区域波数-功率谱和滞后线性回归统计方法,对比分析1979—2004年热带气旋(TC)活动强、弱年亚洲-西太平洋区域(AWP)夏半年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传播特征及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AWP和西太平洋区域都存在TC强年IS... 应用有限区域波数-功率谱和滞后线性回归统计方法,对比分析1979—2004年热带气旋(TC)活动强、弱年亚洲-西太平洋区域(AWP)夏半年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传播特征及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AWP和西太平洋区域都存在TC强年ISO东传特征更显著的特征,ISO对流传播在纬向上伸展更偏东,强年沿赤道东传20~60 d周期波动更强,西太平洋区域是传播特征强弱年区别较显著的区域,与TC活动密切联系;TC强、弱年ISO过程中海气相互作用过程相同,海洋和大气间的能量交换对维持ISO西北传播时起作用;TC强年的海气相互作用比弱年更加强烈,尤其是对流凝结潜热的释放在强年比弱年强,这可能是导致TC强、弱年ISO特征区别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动力学 季节内振荡(ISO) 有限区域波数-功率谱 滞后线性回归 热带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言
11
作者 朱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7-447,共1页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所)的前身是创办于1928年2月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迄今已经历了90个春秋。为庆祝建所90周年,本刊特编辑出版专刊,以示庆贺。九十年来,从奠定我国气象学研究开始到今天的大气科学诸领域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所)的前身是创办于1928年2月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迄今已经历了90个春秋。为庆祝建所90周年,本刊特编辑出版专刊,以示庆贺。九十年来,从奠定我国气象学研究开始到今天的大气科学诸领域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阶段;特别近十年来,大气所在气候动力学和预测理论、地球系统模式研发、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大气化学、大气边界层物理与环境动力学、大气遥感和中层大气物理以及大气污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优秀和创新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 气候动力学 环境动力学 大气边界层 编辑出版 大气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家打造世界最大计算机
12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70-570,共1页
据报道,气象和气候专家正计划研制一台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其运算能力强大到可以精确预报世界任何地方的天气.科学家通过这台计算机,可以更加精确地预测飓风、暴雨和干旱的行进路线,很有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商业和社会效益.他... 据报道,气象和气候专家正计划研制一台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其运算能力强大到可以精确预报世界任何地方的天气.科学家通过这台计算机,可以更加精确地预测飓风、暴雨和干旱的行进路线,很有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商业和社会效益.他们还可以通过它,将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结合起来,这样他们就能给政府提供有关该国的长期天气变化情况.美国弗吉尼亚州乔治·梅森大学的气候动力学教授杰盖迪斯·苏柯拉认为:我们的目的是彻底改变现有的天气预报模式.它不仅是一台巨大的机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 科学家 世界 天气预报模式 气候变化 气候动力学 弗吉尼亚州 精确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书架
13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36-1036,共1页
《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动力学研究--李崇银院士从事大气科学六十周年纪念文集》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编该书收集了李崇银院士及其学生依据国家需求在天气气候分析、天气气候动力学、数值模拟和预报、卫星遥感、臭... 《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动力学研究--李崇银院士从事大气科学六十周年纪念文集》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编该书收集了李崇银院士及其学生依据国家需求在天气气候分析、天气气候动力学、数值模拟和预报、卫星遥感、臭氧和平流层,以及边界层大气扩散,大气与海洋、大气与空间科学等交叉领域发表的综述文章和在大气科学不同领域的研究论文。可供天气气候分析、天气气候动力学、数值模拟和预报、卫星遥感、臭氧和平流层,以及边界层大气扩散,大气与海洋、大气与空间科学等交叉领域的科研人员参考阅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气候分析 气候动力学 大气科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书架 数值模拟 地球流体力学 天气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学和气象理论的完美结合
14
作者 黄丽荣 《出版科学》 1996年第3期59-59,共1页
由气象出版社出版的《气候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及其预测理论》是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理论的研究》的第一课题的研究成果,是一本高水平的学术专著。 武汉大学数学系郭秉荣教授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丑纪范教授等将... 由气象出版社出版的《气候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及其预测理论》是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理论的研究》的第一课题的研究成果,是一本高水平的学术专著。 武汉大学数学系郭秉荣教授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丑纪范教授等将数学和气象理论完美地结合起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理论 完美结合 气候系统 气候预测 非线性特征 气候动力学 数学成就 胞映射理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基础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威声音
15
《新疆农垦科技》 2013年第8期I0003-I0003,共1页
“实用化倾向妨碍科学创新。”——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陈佳洱 “会议成堆将科学家的科研周期缩短一半。”——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吴国雄“科学家出成果不需要在社会上有很大活动能力。”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声音 权威 气候动力学 大气动力学 科学创新 物理学家 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垩纪末全球变冷时期北大西洋增温现象
16
作者 Kenneth G +1 位作者 MacLeod 徐明芝 《海洋地质动态》 2005年第12期14-16,共3页
关键词 北大西洋 全球变冷 白垩纪 增温 气候研究 温室效应 热带地区 环境影响 高纬度地区 气候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analytical model for pyrolysis of a single biomass particle 被引量:4
17
作者 Mehdi Bidabadi Mohammad Rastegar Moghaddam +2 位作者 Seyed Alireza Mostafavi Farzad Faraji Dizaji Hossein Beidaghy Dizaj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350-359,共10页
Decreasing in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to confront the global warming needs to replace fossil fuels as the main doer of the world climate changes by renewable and clean fuels produced from biomass like wood waste... Decreasing in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to confront the global warming needs to replace fossil fuels as the main doer of the world climate changes by renewable and clean fuels produced from biomass like wood waste which is neutral on the amount of CO2. An analytical and engineering model for pyrolysis process of a single biomass particle has been presented. Using a two-stage semi global kinetic model which includes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reactions, the effects of parameters like shape and size of particle as well as porosity on the particle temperature profile and product yield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Comparison of the obtained results with experimental data shows that our results are in a reasonable agreement with previous researchers' works. Finally, a sensitivity analysis is done to determine the importance of each parameter on pyrolysis of a single biomass particle which is affected by many constant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ass pyrolysis analytical model single particle sensitivity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