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宁武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14
1
作者 孟宪刚 朱大岗 +5 位作者 邵兆刚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罗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6-323,共8页
根据野外实测剖面、室内测试分析,笔者通过对山西宁武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湖相沉积地层的孢粉、易溶盐、pH值、磁化率、碳酸盐和粒度分析,探讨了该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该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根据野外实测剖面、室内测试分析,笔者通过对山西宁武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湖相沉积地层的孢粉、易溶盐、pH值、磁化率、碳酸盐和粒度分析,探讨了该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该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①12400-10000aB.P.期间,显示气候干冷,但有逐渐变暖的趋势;②10000-8000aB.P.期间,气候较温湿;⑧8000-3000aB.P.期间,气候温暖;④距今3000aB.P.~现代,气候出现3次波动,整个气候向干凉方向发展。对山西宁武地区湖相沉积地层的进一步深入调查与研究,将会确定华北地区的全新世以来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宁武 全新世 沉积地层 孢粉分析 气候与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平原地区晚冰期以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记录 被引量:5
2
作者 舒强 陈晔 +1 位作者 赵志军 张茂恒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77-1382,共6页
选择江淮平原中部湖沼沉积为研究对象,进行AMS14 ℃、磁化率与粒度组合特征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晚冰期以来江淮平原地区古气候经历冷干-暖湿-冷干-暖湿-温干-暖湿的变化过程,钻孔沉积物还清晰的记录到了中仙女木、新仙女木、8250ca... 选择江淮平原中部湖沼沉积为研究对象,进行AMS14 ℃、磁化率与粒度组合特征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晚冰期以来江淮平原地区古气候经历冷干-暖湿-冷干-暖湿-温干-暖湿的变化过程,钻孔沉积物还清晰的记录到了中仙女木、新仙女木、8250calaB.R、3500~2500calaB.R等气候事件。江淮平原晚冰期以来的各种环境代用指标与古里稚冰芯、格陵兰冰芯、三宝/葫芦洞石笋等记录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表明了研究区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可能具有全球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率 粒度 晚冰期 气候与环境变化 江淮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早更新世早期沉积及其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 被引量:8
3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5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276-1284,共9页
综合分析了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早更新世早期的多种与气候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的地质记录,结果表明该区早更新世早期的沉积可划分为3种不同的沉积相和4个岩性段;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2.68~2.45 Ma,为冲洪积相沉积,冻融褶皱... 综合分析了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早更新世早期的多种与气候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的地质记录,结果表明该区早更新世早期的沉积可划分为3种不同的沉积相和4个岩性段;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2.68~2.45 Ma,为冲洪积相沉积,冻融褶皱开始出现,植被以乔木为主,主要为松、藜、蒿,属山地寒温气候;(2)2.45~2.11Ma,为冲洪积相,地层中冻融褶皱多呈扭曲状,草本植物迅速上升,显示出灌木草原气候特征,气候变得凉爽干燥;(3)2.11~1.49 Ma,沉积相为冲洪积相—冰缘沉积相,以冰缘沉积相为主,冻融褶皱层开始增多,出现了喜凉的介形类化石,草本植物数量和种类达到最大,灌木也相对增加,显示气候进一步趋于干旱;(4)1.49~1.36 Ma,为冰湖沉积相,地层中普遍出现冻融褶皱,喜凉的介形类化石丰度很高,草本植物有小幅下降,但蕨类植物增加幅度较大,显示了干冷草原气候特征,气候干旱寒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札达 早更新世早期 孢粉记录 冻融褶皱 气候与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生态学专业气候变化与环境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成 徐建祥 +1 位作者 罗云建 钟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2期278-279,282,共3页
气候变化与环境作为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伴随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兴教学形式的涌现,原先教学内容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结合扬... 气候变化与环境作为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伴随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兴教学形式的涌现,原先教学内容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结合扬州大学生态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围绕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实习等方面阐述了该课程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旨在培养新形势下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本科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专业 气候变化与环境 课程教学改革 扬州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与中国变暖 被引量:3
5
作者 赵宗慈 罗勇 黄建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8-812,共5页
近百余年全球变暖,尤其近20余年变暖更明显,人类活动是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因子,预测和预估未来全球将继续变暖[1]。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的气候变化是政策制定者与公众关心的问题,近5年出版的中国气候变化的国家评估报告及气候与... 近百余年全球变暖,尤其近20余年变暖更明显,人类活动是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因子,预测和预估未来全球将继续变暖[1]。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的气候变化是政策制定者与公众关心的问题,近5年出版的中国气候变化的国家评估报告及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综合报告给出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2-3],本文简述全球变暖与中国变暖观测的主要特征、归因以及对未来的预测与预估。其中,全球结论来自文献[1],中国结论来自文献[2-3],下文不再标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与环境变化 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研究成果 评估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以来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6
作者 刘锐 赵林 +3 位作者 谢远云 刘立新 吴少强 臧淑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991-8002,共12页
当前泥炭所揭示的区域古植被、古气候与环境变化相关工作已广泛开展,然而对于泥炭地本身演化的研究却很少涉及,尤其是对于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仍不清晰,阻碍了人们对这一特殊类型泥炭地历史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泥炭所揭示的区域古植被、古气候与环境变化相关工作已广泛开展,然而对于泥炭地本身演化的研究却很少涉及,尤其是对于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仍不清晰,阻碍了人们对这一特殊类型泥炭地历史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认知。为此基于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泥炭岩芯孢粉证据,利用AMS14C测年技术,重建了区域3500 cal a BP以来植被与气候历史,并与其他古气候指标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区域泥炭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500—2900 cal a BP植被以松属、喜暖乔木及水龙骨科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成为泥炭孕育期;2900—2250 cal a BP植被以松属、喜暖乔木及蒿属为主,气候温暖潮湿成为泥炭发育启动期;2250—1650 cal a BP植被以松属、桦属及水龙骨科为主,气候寒冷湿润成为泥炭发育旺盛期;1650—1150 cal a BP植被以松属和蒿属为主,气候寒冷干燥成为泥炭发育减缓和停滞期;1150—750 cal a BP阔叶林和湿地植被扩张,气候温暖湿润成为泥炭发育再次启动期,完成由富营养沼泽到中营养沼泽类型的转变;750 cal a BP至今植被以松属、桤木属及莎草科为主,气候寒冷湿润成为泥炭发育再次旺盛期,中营养沼泽开始向贫营养沼泽类型过渡。造成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的主导因素并不是地质地貌变动和人类活动,而是来自气候变化及其驱动下多年冻土环境的改变,因此气候变化才是影响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的主动力,未来多年冻土泥炭地变化取决于全球气候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孢粉 晚全新世 多年冻土 泥炭地演化 气候与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