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稀土元素在气体碳氮共渗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胡德昌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25-30,共6页
本文研究了稀土元素(RE)在气体碳氮共渗中的作用,并系统地提出了稀土催化机理。
关键词 稀土元素 气体碳氮共渗 催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火材料成型模具的气体碳氮共渗
2
作者 王祺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3-65,共3页
介绍了气体碳氮共渗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过程和在耐火材料成型模具热处理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气体碳氮共渗工艺不但延长了耐火材料模具的使用寿命,而且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虽然目前气体碳氮共渗技... 介绍了气体碳氮共渗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过程和在耐火材料成型模具热处理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气体碳氮共渗工艺不但延长了耐火材料模具的使用寿命,而且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虽然目前气体碳氮共渗技术的设备及其自动控制水平较高,但是关键阶段还需人工控制,因此,需要操作工人严格执行工艺规程,出现问题及时进行补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火材料制品 成型模具 热处理 气体碳氮共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齿轮气体碳氮共渗热处理中的内氧化组织消除方法
3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2007年第5期87-87,共1页
本发明涉及齿轮气体碳氮共渗热处理中的内氧化组织消除方法,属金属材料表面化学热处理技术领域。本方法采用在气体渗碳剂煤油中,加入6%~8%的CCl4,使共渗炉内的CCl4分解出新生的Cl2,使已形成的合金元素内氧化物还原;在渗碳剂氨... 本发明涉及齿轮气体碳氮共渗热处理中的内氧化组织消除方法,属金属材料表面化学热处理技术领域。本方法采用在气体渗碳剂煤油中,加入6%~8%的CCl4,使共渗炉内的CCl4分解出新生的Cl2,使已形成的合金元素内氧化物还原;在渗碳剂氨气入共渗炉前,先经过硅胶瓶或桶及粒状氯化钙瓶或桶过滤,吸附掉氨气中的残留水蒸汽,再经过5A分子筛瓶或桶吸附掉氨气中的残留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碳氮共渗 热处理技术 内氧化 组织 齿轮 CCL4 5A分子筛 表面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Cr2W8V铝合金热挤压模具气体氮碳共渗处理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凯军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6-67,共2页
采用两段气体氮碳共渗工艺对3Cr2W8V铝合金热挤压模具进行热处理,解决了因磨损和开裂所造成的模具早期失效问题。与常规热处理相比,使用寿命提高1 ̄2倍。其原因在于此工艺强化了过渡层对表面化合物层的支撑能力,同时心部获得良好的强韧... 采用两段气体氮碳共渗工艺对3Cr2W8V铝合金热挤压模具进行热处理,解决了因磨损和开裂所造成的模具早期失效问题。与常规热处理相比,使用寿命提高1 ̄2倍。其原因在于此工艺强化了过渡层对表面化合物层的支撑能力,同时心部获得良好的强韧性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 铝合金热挤压模具 使用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素钢的厚层气体氮磷共渗
5
作者 陈俊文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1995年第2期38-39,50,共3页
应用先进的气体氮碳共渗技术,对15钢、45钢等碳素钢进行“三气体两段制”气体氮碳共渗。结果表明,用580℃作共渗温度,仅用3.5h即可使15钢和45钢获得35~60μm厚的化合物层,可使15钢获得1.25~1.50m... 应用先进的气体氮碳共渗技术,对15钢、45钢等碳素钢进行“三气体两段制”气体氮碳共渗。结果表明,用580℃作共渗温度,仅用3.5h即可使15钢和45钢获得35~60μm厚的化合物层,可使15钢获得1.25~1.50mm和45钢获得1.00~1.25mm的全扩散层深度。达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热处理 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氮碳共渗中NH_3和CO流量对低碳钢渗层组织及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徐强 洪悦 +1 位作者 李楠 伍翠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0-334,341,共6页
通过调控气体氮碳共渗过程中的NH_3和CO流量来调控气氛中的氮化势和碳势,从而调控共渗层的微观组织和性能。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计和电化学分析仪研究了气体氮碳共渗过程中的NH_3和CO流量对低碳钢氮碳共渗层的微观组织... 通过调控气体氮碳共渗过程中的NH_3和CO流量来调控气氛中的氮化势和碳势,从而调控共渗层的微观组织和性能。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计和电化学分析仪研究了气体氮碳共渗过程中的NH_3和CO流量对低碳钢氮碳共渗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及其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气体氮碳共渗气氛中,随着NH_3流量的增加,化合物层厚度增大但致密性降低;随着CO流量的增加,化合物层致密性逐渐增大,但渗层厚度先增大后减小。氮碳共渗过程中C的加入可抑制γ'相的形成而促进ε相的产生,过量的C会形成θ相,但是C的渗入对渗层腐蚀性能影响较小。NH_3和CO对氮碳共渗过程中的协同作用表现为,当NH_3流量增加时,可相应增加CO流量来获得较厚、致密、耐腐蚀的化合物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 化合物层 相变 微观组织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氮碳共渗的动力学(一)
7
作者 J.Slycke L.Sproge 曾耀新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1993年第1期33-38,共6页
本文介绍了关于各种钢在不同气氛中,氮碳共渗后获得化合物层的相组成、疏松度和渗层总深度,尤其从实践和理论上讨论了在炉罐中发生的气体反应和氮、碳的传质反应。利用新铁—氮—碳三元相图,讨论了各种钢化合物层的相组成,结果表明:通... 本文介绍了关于各种钢在不同气氛中,氮碳共渗后获得化合物层的相组成、疏松度和渗层总深度,尤其从实践和理论上讨论了在炉罐中发生的气体反应和氮、碳的传质反应。利用新铁—氮—碳三元相图,讨论了各种钢化合物层的相组成,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气氛中的碳、氧和氮的活度,就有可能控制化合物层的相组成、疏松度和生长速率,对每种钢通过选取炉气成分可获得最佳结果。本文从实际和理论二方面简要综述了目前商用的氮碳共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合物层 气体 相组成 控制气氛 疏松 选取 钢化 炉气 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氮碳共渗的动力学(二)
8
作者 J.Slycke L.Sproge 曾耀新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1993年第2期42-48,共7页
“化合物层”是指渗氮或氮碳共渗工件完全转变的外表层。这并不意味化合物层是均匀的、与工艺条件无关的.化合物层主要含有r相、e相、渗碳体.各种合金碳化物和氮化物等.因此.化合物层中也常常出现扩展的疏松层.
关键词 化合物层 气体 合金化物 工件 疏松 工艺条件 均匀 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氮碳共渗的现状和发展—1989
9
作者 Tom Bell 徐冰仲 《表面工程》 CSCD 1989年第4期2-14,共13页
根据1975年以来进行的基本研究,综述了铁素体状态气体氮碳共渗的物理冶金特性,这些基础研究表明:在570℃的Fe—C—N 三元相图与实验上观察到的ε相碳氮化合物同铁素体共存的现象是不相容的。对徐和李、以及Slycke 等进行的热力学研究作... 根据1975年以来进行的基本研究,综述了铁素体状态气体氮碳共渗的物理冶金特性,这些基础研究表明:在570℃的Fe—C—N 三元相图与实验上观察到的ε相碳氮化合物同铁素体共存的现象是不相容的。对徐和李、以及Slycke 等进行的热力学研究作了评述,以说明经修正的Fe—C—N 系等温截面与不同工艺条件下单相ε组织的生长过程是一致的。讨论了修正后的相图在革新铁素体氮碳共渗生产应用方面的意义。强调了发展黑色氮碳共渗工艺的重要性,它用于增强抗磨损、抗疲劳和抗腐蚀性能。还综述了奥氏体氮碳共渗处理的基础研究和生产应用现状,这种处理着重于强化基体,使得增强抗咬卡性能的化学热处理适于重载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 伯明翰大学 表面工程 学术报告 现状 委员会 所长 研究员 博士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加稀土气体氮碳共渗工艺通过技术鉴定
10
作者 章子元 《表面工程》 CSCD 1989年第1期50-50,共1页
关键词 加稀土气体工艺 技术鉴定 化合物层厚度 入速度 产品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合金化氮碳共渗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石淑琴 李文英 +1 位作者 蒋敦斌 陈光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2期56-59,共4页
在合金化渗氮的基础上 ,提出稀土合金化氮碳共渗新工艺 ,该工艺使氮碳共渗技术得到新的提高 . 40 Cr结构钢 (调质 ) :稀土合金化氮碳共渗 4h后 ,表面硬度 HV5 Kg70 0 ,渗层深度0 .2 97mm.
关键词 稀土合金化 稀土元素 气体 40Cr结构钢 热处理工艺 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碳/碳氮共渗及渗氮集散式电脑控制系统的异常问题及补救方法
12
作者 李涌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1-92,共2页
HT9841型井式渗碳/碳氮共渗及渗氮集散式电脑控制系统成套装置由工业PC机、智能控温仪、HT9841智能碳控仪、HT9841N智能氮控仪、热电偶、氧探头、滴注电磁阀和可控硅等组合而成。是我厂RJJ-105—9T井式渗碳炉改造后应用的电脑控制系统... HT9841型井式渗碳/碳氮共渗及渗氮集散式电脑控制系统成套装置由工业PC机、智能控温仪、HT9841智能碳控仪、HT9841N智能氮控仪、热电偶、氧探头、滴注电磁阀和可控硅等组合而成。是我厂RJJ-105—9T井式渗碳炉改造后应用的电脑控制系统,它具有操作简单、可视性等特点。适用于井式炉气体渗碳、气体碳氮共渗、渗氮和保护加热淬火工艺过程中的温度、碳势、氨分解率和渗层质量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脑控制系统 气体碳氮共渗 井式 集散式 补救方法 智能控温仪 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