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间口头文学评议
1
作者 焦垣生 张冬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83-87,共5页
 探讨了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民口头文学在当代中国勃发的深层原因及对文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认为民间口头文学在当代中国呈现一种勃发却又尴尬的状态,文学工作者理应予以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 文学发展史 民俗学 民间口头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吉克民间艺术和民间口头文学
2
作者 李永胜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7-20,共4页
本文从形式和题材两方面介绍了塔吉克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术和民间口头文学。
关键词 塔吉克民间艺术 民间口头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拓荒者的足迹——《口头文学与民间文化》评介
3
作者 康夏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0年第3期59-59,共1页
作为艺术的文化现象,在历史的进程中,一直呈现出一种活动着的金字塔结构。有人从思想层面和语言技巧上,将文艺这个领域划分为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和民间文化,不无道理。民间文艺导致和推动了通俗文艺、精英文艺的出现和发展。与此同时,... 作为艺术的文化现象,在历史的进程中,一直呈现出一种活动着的金字塔结构。有人从思想层面和语言技巧上,将文艺这个领域划分为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和民间文化,不无道理。民间文艺导致和推动了通俗文艺、精英文艺的出现和发展。与此同时,当精英文艺、通俗文艺和民间文艺面对各自的接受对象时,从艺术的感染作用而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化 民间口头文学 民间文艺 通俗文艺 民间文学研究 语言技巧 精英文化 金字塔结构 文化现象 通俗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文化:彰显与遮蔽的二重变奏——手机文学的文化生态问题刍议
4
作者 金岱 陈小晖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0-105,共6页
通过对手机文学的传播、文本、接受之完整过程进行文化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手机文学的根本性征为:它是民间口头文学的媒介化,具有民间文化的鲜明特征,同时由于媒介化而又成为文化工业或曰大众文化;其文本亦具有民间性和商业性的二重性质... 通过对手机文学的传播、文本、接受之完整过程进行文化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手机文学的根本性征为:它是民间口头文学的媒介化,具有民间文化的鲜明特征,同时由于媒介化而又成为文化工业或曰大众文化;其文本亦具有民间性和商业性的二重性质;其接受的娱乐性和宣泄性及社会情绪试纸性同样具有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双重性格。而其零准入或低准入、无版权和可改写性等特征,则特别地突出了其民间性和商业性两方面的正负面价值。因此,手机文学既是对民间文化的彰显,又是对民间文化的遮蔽,其在日益繁盛的发展过程中,大众文化性越来越凶猛地吞噬着它的民间文化性,这就突显了当代文化生态的严峻局面:1990年代以来的我国大众文化,不仅在相当程度上吞噬了精英文化,而且也正在吞噬着民间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文学 民间口头文学 媒介化 民间文化 文化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文学双轨发展浅见 被引量:2
5
作者 农冠品 《学术论坛》 1988年第5期77-78,共2页
民间文学这古老的、永不干涸的河流,从遥远的年代流到了今天——一个正在变革的、飞腾的时代。我们面临着民间文学的变异和走向等一系列新问题。从建国以来我们所进行的工作,包括目前正在进行的民问文学三套集成的编纂工作,即以严格的... 民间文学这古老的、永不干涸的河流,从遥远的年代流到了今天——一个正在变革的、飞腾的时代。我们面临着民间文学的变异和走向等一系列新问题。从建国以来我们所进行的工作,包括目前正在进行的民问文学三套集成的编纂工作,即以严格的利学态度来抢救、保存和整理民间口头文学,并对它进行研究,这是民间文学的第一条轨道。民间文学还存在第二条轨道,那就是它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运用文字来直接进行创作,或者利用民间文学的原型来进行加工、再创作的作品,以及对这类作品进行理论探索。这就是我对民间文学双轨发展的初步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原型 文字 再创作 理论探索 文学作品 民间口头文学 双轨 口头创作 历史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民间文学中的“大团园”——兼对一个流行文学观念质疑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守华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126-134,共9页
我国文学园地,长期流行一种观点:中国民众喜欢以“大团园”结尾的作品;“大团园”是中国民族心理,中国文艺民族特色的反映。近年来人们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人竭力抬高悲剧性作品的地位而贬抑“大团园”思想;也有人主张按“大路... 我国文学园地,长期流行一种观点:中国民众喜欢以“大团园”结尾的作品;“大团园”是中国民族心理,中国文艺民族特色的反映。近年来人们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人竭力抬高悲剧性作品的地位而贬抑“大团园”思想;也有人主张按“大路朝天,各走半边”的原则,让它们各得其所地向前发展①。在有关“大团园”问题的文章中,都以相当篇幅涉及中国民间文学。可是从中外民间文学的大量实例来看,上述流行观念并不正确。本文试用比较研究方法剖析一下民间文学中的“大团园”问题,并对文学发展某些带规律性的现象作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间文学 民间故事 悲剧性 民间口头文学 民族心理 作品 斗争 文学发展 劳动人民 结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写民族民间文学史的几个问题——参加编写《壮族文学史》的一些体会 被引量:1
7
作者 周作秋 《学术论坛》 1987年第3期38-43,共6页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发展的历史。过去没有自己统一文字的民族,其文学主要是民间口头文学。壮族虽然接受汉文化相当早,在文学上,据有稽可考的,自唐代以后就出现了用汉文写作的文人,且作品不少;但就整个文学而言,主体还是民间口头文学。
关键词 文学史家 民间口头文学 文学作品 民族民间文学 壮族文学 传说故事 汉文化 刘三姐 演变发展 壮族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民间文学中的茶俗文化
8
作者 徐金华 《农业考古》 1999年第2期83-87,共5页
关键词 民间文学 茶俗 四川 茶树 茶文化 《竹枝词》 民间口头文学 歇后语 鹤鸣山 茉莉花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搜神记》中的魏晋民间故事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守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1期86-91,共6页
《搜神记》中的魏晋民间故事刘守华《搜神记》在中国民间故事史的研究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袁珂先生说:“如果说《山海经》是保存中国神话材料最丰富的一部书,那末晋代于宝的《搜神记》,其保存神话材料的丰富,就要算第二了。”①... 《搜神记》中的魏晋民间故事刘守华《搜神记》在中国民间故事史的研究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袁珂先生说:“如果说《山海经》是保存中国神话材料最丰富的一部书,那末晋代于宝的《搜神记》,其保存神话材料的丰富,就要算第二了。”①袁珂先生是从神话的角度来讲的,如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搜神记》 《太平广记》 民间故事 民间口头文学 干宝 魏晋 九月九日 中国神话 《太平御览》 动物报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漫谈捷克当代少年儿童文学
10
作者 李梅 《国际论坛》 1992年第2期15-17,共3页
捷克少年儿童文学在捷克文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捷克斯洛伐克不仅是东欧国家第一个加入国际儿童图书联合会的成员国,而且还多次获得该组织所设置的国际儿童文学最高荣誉奖——安徒生国际儿童文学奖。其中老一辈... 捷克少年儿童文学在捷克文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捷克斯洛伐克不仅是东欧国家第一个加入国际儿童图书联合会的成员国,而且还多次获得该组织所设置的国际儿童文学最高荣誉奖——安徒生国际儿童文学奖。其中老一辈儿童文学著名作家博胡米尔·瑞哈(1907—)以自己毕生的儿童文学创作于1980年获得这一荣誉奖。1986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该组织第20次代表大会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儿童文学 小说 作家 布拉格 儿童诗歌 民间口头文学 民间文学 捷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口溜 民情 干部作风 被引量:1
11
作者 曾凡 《社会》 北大核心 1992年第8期5-6,共2页
顺口溜是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一种群众语言,它之所以为群众喜闻乐见,除了它言简意赅,能迅速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群众的喜怒哀乐外,还在于它讽刺辛辣,针砭时弊,概括性强,富于说理。自古以来,顺口溜就是民间口头文学的结晶,因为它通俗、简洁... 顺口溜是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一种群众语言,它之所以为群众喜闻乐见,除了它言简意赅,能迅速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群众的喜怒哀乐外,还在于它讽刺辛辣,针砭时弊,概括性强,富于说理。自古以来,顺口溜就是民间口头文学的结晶,因为它通俗、简洁,幽默生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群众性和尖锐性,所以流传广影响大,有些顺口溜流传千百年而不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候”就是反映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奸邪当道,正人遭映而流传于京都的一首顺口溜。“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则是北宋时人们对抵御外敌,保卫边防很有军威的韩琦和范仲淹的颂扬。随着历史的发展,顺口溜越来越直露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从布衣百姓到上层领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口溜 军威 干部作风 京都 民间口头文学 群众语言 社会生活 人民群众 流传 社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民谚浅议 被引量:1
12
作者 方河贞 《西藏研究》 1985年第1期68-71,共4页
民谚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活动中,对自然和社会的长期观察、深入了解而逐渐形成的概念总和。它是知识的积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表现形式,属于民间口头文学范畴,其内容含有多学科的科学成份。西藏民族生活在特殊的地理、... 民谚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活动中,对自然和社会的长期观察、深入了解而逐渐形成的概念总和。它是知识的积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表现形式,属于民间口头文学范畴,其内容含有多学科的科学成份。西藏民族生活在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中,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皆有独特之处,民谚的内容及其风格,具有西藏高原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表现形式 民谚 藏民族 民间口头文学 多学科 高尚情操 社会形态 生产方式 交往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气悲歌 英雄史诗——论《玛纳斯》
13
作者 张凤武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4-8,27,共6页
民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是集柯尔克孜民族民间文学之大成的奠基性作品,被誉为我国三大史诗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优秀民族史诗杰作之一。这部史诗既是柯尔克孜民族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又是一部诗史,是柯尔克孜民族悲壮历史... 民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是集柯尔克孜民族民间文学之大成的奠基性作品,被誉为我国三大史诗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优秀民族史诗杰作之一。这部史诗既是柯尔克孜民族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又是一部诗史,是柯尔克孜民族悲壮历史的缩影。本文从不同的视角,深入地探讨了史诗的创作源流,全面地分析了史诗浩如烟海的内容和多姿多采的艺术形式,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为外部世界了解西部、了解柯尔克孜民族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打开了一扇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史诗 民族民间文学 柯尔克孜族 民族战争 民族文学 民族精神 外部世界 民间口头文学 民族史诗 形象系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萧军
14
作者 张毓茂 《当代作家评论》 1984年第3期120-122,共3页
萧军是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刘鸿林,后改名蔚天。笔名也署三郎、田军、田倪、刘军等。1907年3月生于辽宁锦县一个山村里。少年时期深受民间口头文学的熏陶,对于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江湖英雄们的斗争生活,非常向往。1917年萧军随父到长春... 萧军是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刘鸿林,后改名蔚天。笔名也署三郎、田军、田倪、刘军等。1907年3月生于辽宁锦县一个山村里。少年时期深受民间口头文学的熏陶,对于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江湖英雄们的斗争生活,非常向往。1917年萧军随父到长春读书。1925年加入当时的东北军,当了骑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军 长篇小说 鲁迅 国民党 民间口头文学 东北军 萧红 日本帝国主义 乡村 抗日救亡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版《辞海》“谜语”条考辨
15
作者 吴直雄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79-83,共5页
什么是谜语呢?新版《辞海》“谜语”条云:“谜语古称‘瘦辞’、‘隐语’。《文心雕龙·谐隐》:‘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以某一事物或某一诗句、成语、俗语或文字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的方... 什么是谜语呢?新版《辞海》“谜语”条云:“谜语古称‘瘦辞’、‘隐语’。《文心雕龙·谐隐》:‘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以某一事物或某一诗句、成语、俗语或文字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的方法作出谜面,供人猜射。原为民间口头文学,语言朴素生动。后也成为文人游戏,化为诗钟、敲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辞海 成语 俗语 谜语 文字 语言研究所 民间口头文学 隐语 文心雕龙 典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腊罗马神话与英话
16
作者 陆树明 《外语研究》 1987年第2期66-71,共6页
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人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创造的民间口头文学。当时,由于自然知识的不足,他们不能正确理解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只能借助想象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把这些现象形象化,于是产生了神话。神话产生以后,千百年来多以故事和诗歌... 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人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创造的民间口头文学。当时,由于自然知识的不足,他们不能正确理解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只能借助想象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把这些现象形象化,于是产生了神话。神话产生以后,千百年来多以故事和诗歌的形式世代相传,直到公元前十世纪至八世纪才由古希腊诗人荷马(Homer)和赫希俄德(Hesiod)首次用文字记录下来。荷马的长篇史诗《伊利亚特》(Iliad)和《奥德赛》(Odyssey)分别记载了神和人共同参加的特洛伊战争和战后希腊勇士奥德修斯(Odysseus)历尽千辛万苦飘流回国的故事;赫希俄德的《神统记》(Theogony)和《历书》(Works and Days)描述了希腊诸神的历史渊源和世界的发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罗马神话 希腊神话 神话故事 特洛伊战争 古希腊 古代希腊 正确理解 公元前 民间口头文学 学习英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