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叙事的双重谋略——论《我儿子的故事》中个人叙事下的民族隐喻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涛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B05期169-171,共3页
本文通过借鉴后现代的“人的文本性”以及“互文性”等理论思路 ,揭示出南非著名作家纳丁·戈迪默的长篇小说《我儿子的故事》中的双重文本性 ,既关注戈迪默在这部小说中所描述的政治的、民族的一面 ,也不放过其中个人心理欲望的一... 本文通过借鉴后现代的“人的文本性”以及“互文性”等理论思路 ,揭示出南非著名作家纳丁·戈迪默的长篇小说《我儿子的故事》中的双重文本性 ,既关注戈迪默在这部小说中所描述的政治的、民族的一面 ,也不放过其中个人心理欲望的一面 ,探讨其叙事的双重谋略 ,在人物形象的背后 ,发现隐喻的民族与文化内涵 ,解释其民族意识怎样通过个人化叙事得到更深刻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儿子的故事》 叙事风格 戈迪默 长篇小说 民族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根文学的精神表达与话语秩序——以韩少功《爸爸爸》与《女女女》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聂茂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6-111,共6页
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名重一时,通过对韩少功两部经典文本的解读,不难发现,这些作家要寻找的"根"与其说是家族或族系的根,不如说是文化和历史的根。作为一种精神表达,这些小说都有着强烈的"理念设计",努力展示一个... 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名重一时,通过对韩少功两部经典文本的解读,不难发现,这些作家要寻找的"根"与其说是家族或族系的根,不如说是文化和历史的根。作为一种精神表达,这些小说都有着强烈的"理念设计",努力展示一个乌托邦式的话语秩序,反映了创作主体对自己的社会作用的犹疑和焦虑,彰显出他们政治上的窘迫、美学上的困境和"致命的自负"的精神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文学 民族隐喻 乌托邦 理性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