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民族过程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
1
作者 陈永亮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36,共9页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事关中华民族的人心凝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正确认识与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过程理论,中华民族是从自在、自觉到自强的多元一体民族实体,...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事关中华民族的人心凝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正确认识与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过程理论,中华民族是从自在、自觉到自强的多元一体民族实体,与西方民族国家视域下的“国族”有着本质区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过程是中华民族现代化发展的过程,而非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呈现突出的实体性、统一性、均衡性、交融性和共享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始终坚持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中华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在实践中不断促进形成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民族过程 本体论 突出特性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过程中的同化与认同 被引量:22
2
作者 何叔涛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4-48,共5页
民族之间的相互同化与民族内部成员的彼此认同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民族现象。前者与民族一体化、民族融合、民族消亡乃至因民族矛盾与冲突产生的民族问题密不可分;而后者则和民族感情、民族心理、民族意识乃至民族识别、民族政策、民... 民族之间的相互同化与民族内部成员的彼此认同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民族现象。前者与民族一体化、民族融合、民族消亡乃至因民族矛盾与冲突产生的民族问题密不可分;而后者则和民族感情、民族心理、民族意识乃至民族识别、民族政策、民族立法密切相关。民族同化与民族认同之间不仅有联系,还有区别,有时甚至是相互背离的。同化与认同的不协调、不同步甚至相背离,是导致民族问题相互矛盾又并行不悖的症结所在,充分反映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过程 民族同化 民族认同 民族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元时期中亚诸民族在中国的民族过程 被引量:5
3
作者 徐黎丽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5-62,共8页
跟随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进入中国的中亚人 ,或与中国西北及其他地区民族相融合后形成回族,或因散居而同化于中国各民族之中, 经过蒙古帝国和元朝一百多年的统治,彻底完成了在中国的民族过程 ,成为中国民族的组成部分,为中国的... 跟随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进入中国的中亚人 ,或与中国西北及其他地区民族相融合后形成回族,或因散居而同化于中国各民族之中, 经过蒙古帝国和元朝一百多年的统治,彻底完成了在中国的民族过程 ,成为中国民族的组成部分,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 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 中亚 民族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民族过程”的两个问题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希恩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3期66-69,共4页
关键词 民族过程 民族共同体 过程理论 前苏联学者 民族自我意识 政治过程 文化因素 理论体系 民族研究 经济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多元走向一体是民族过程的规律——以汉民族的民族过程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徐杰舜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9-135,共7页
从多元走向一体是民族发展普遍的历史过程。一般来说,这还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之所以长,是因为这个过程代表了各民族互动整合发展的一个历史趋势,甚至可以说也代表了世界民族发展的历史大趋势。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民族与民族... 从多元走向一体是民族发展普遍的历史过程。一般来说,这还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之所以长,是因为这个过程代表了各民族互动整合发展的一个历史趋势,甚至可以说也代表了世界民族发展的历史大趋势。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必然会形成一些阶段性的民族融合成果,当一个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民族过程完成后,往往会走进另一个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民族过程,无数个这样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民族过程最后才能达到"天下大同"。这应该是民族消亡的历史过程,也应该是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从汉民族这个案例样本中,我们既可以把汉民族当作中国各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也可以从中窥见中华民族的未来将如何在发展中实现"多元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一体 从多元走向一体:民族过程:汉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民族过程”理论研究状况综述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天雪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5-9,共5页
对我国研究苏联“民族过程”理论的状况进行梳理并予以简明评述,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资料的导引;要使“民族过程”理论研究不断创新、持续发展,还需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 民族过程理论 状况 综述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保安族早期的民族过程
7
作者 施援平 张宏莉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2-65,共4页
对历史上保安族先民的一些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在保安族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认为在保安族的民族过程中 ,其民族意识经历了一个潜民族、自在的民族与自觉的民族的变化过程 ;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 ,保安民族内部的自我认... 对历史上保安族先民的一些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在保安族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认为在保安族的民族过程中 ,其民族意识经历了一个潜民族、自在的民族与自觉的民族的变化过程 ;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 ,保安民族内部的自我认同与其他民族对保安民族的认异在这三个过程中起到了促成、维系这一民族的共同体稳定的作用 ,也增强了保安民族的凝聚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安族 民族过程 民族意识 民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恩格斯关于民族形成过程的一个基本思想
8
作者 邬剑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5年第4期13-19,共7页
我们决不需要担心我们现在所处的认识阶段和先前的一切阶段一样都不是最后的.—恩格斯:《反杜林论》关于民族的形成与演进过程的讨论,应该说,迄今还远没有结束.学术上的探索尚在不断深入.正如革命导师恩格斯所指出的:“认识就其本性而言... 我们决不需要担心我们现在所处的认识阶段和先前的一切阶段一样都不是最后的.—恩格斯:《反杜林论》关于民族的形成与演进过程的讨论,应该说,迄今还远没有结束.学术上的探索尚在不断深入.正如革命导师恩格斯所指出的:“认识就其本性而言,或者对漫长的世代系列来说是相对的而且必然是逐步趋于完善的”.今天,在纪念这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逝世九十周年的时候,认真地学习与研究他所留给我们的丰富而珍贵的民族学遗产,努力探求新的理解与认识,将是最好地表达我们对这位天才学者与导师的深切怀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问题 民族形成 马克思和恩格斯 《起源》 基本思想 民族过程 古代民族 摩尔根 斯大林 原始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辩证地考察民族及民族问题的发展过程
9
作者 邬剑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4年第4期68-74,共7页
在探讨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在某些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上的不同理解;在理论与政策研究上,也常有一些观点上的分歧乃至某些失误。这是不足奇怪的。实践使我们不断地认识了民族过程的复杂内容和包括民族问题在内... 在探讨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在某些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上的不同理解;在理论与政策研究上,也常有一些观点上的分歧乃至某些失误。这是不足奇怪的。实践使我们不断地认识了民族过程的复杂内容和包括民族问题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从而,更深刻地感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运用辩证分析方法来观察与处理民族问题的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问题 新型民族关系 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条件下 民族过程 普遍联系 社会条件 社会关系 民族 选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认同过程:由“文化性”到“政治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吕后彬 李乐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7-160,共4页
认为民族认同须经由文化性到政治性的渐次发展过程。在对民族认同过程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阐述文化性和政治性的民族认同概念及其特点,进而分析民族认同过程由文化性到政治性的必然性。以期厘清其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及联系,为... 认为民族认同须经由文化性到政治性的渐次发展过程。在对民族认同过程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阐述文化性和政治性的民族认同概念及其特点,进而分析民族认同过程由文化性到政治性的必然性。以期厘清其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及联系,为民族认同过程等学科的基础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认同过程 文化性 政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汉民族研究述要 被引量:2
11
作者 范祖锜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3-67,91,共6页
汉族是我国境内最大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长期以来,学术界忽视了对作为我国主体民族的汉族的研究。在民族学研究中,汉民族未给予应有的地位;在民族史的研究中,汉民族史的研究常常被淹没在通史和断代史的研究之中。50年代范文... 汉族是我国境内最大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长期以来,学术界忽视了对作为我国主体民族的汉族的研究。在民族学研究中,汉民族未给予应有的地位;在民族史的研究中,汉民族史的研究常常被淹没在通史和断代史的研究之中。50年代范文澜先生发表《试论中国自秦汉时代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一文,引发了汉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曾使汉民族研究出现了一个小高潮。此后30多年,汉民族研究一直十分沉寂。当国内汉民族研究踟蹰不前之时,国外的一些汉学家却乐此不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研究 汉族支系 述要 主体民族 民族过程 少数民族 平话人 民族学研究 民族 华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斯大林在民族问题上错误的根源
12
作者 王晓敏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8-71,共4页
长期以来 ,人们对斯大林在民族问题上所犯错误的原因分析 ,不是停留在对其大俄罗斯主义情绪的泛泛而谈上 ,就是在“环境解释”和“心理分析”上各执一端 ,少有系统深入的剖析。事实上 ,斯大林的错误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以俄罗斯族为主... 长期以来 ,人们对斯大林在民族问题上所犯错误的原因分析 ,不是停留在对其大俄罗斯主义情绪的泛泛而谈上 ,就是在“环境解释”和“心理分析”上各执一端 ,少有系统深入的剖析。事实上 ,斯大林的错误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以俄罗斯族为主体民族的社会环境和大俄罗斯主义积淀深厚的文化氛围 ,斯大林本人的少数民族身份和赢得俄罗斯人支持的现实需要 ,国内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复杂状况和帝国主义的长期包围及其对苏联国内民族关系的影响 ,斯大林个人的认识水平及其个性、民族理论上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与民族过程的混淆 ,惯于“阶级分析”的“思维定势”和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的“恐资症”等等 ,都不同程度地促成了斯大林的错误。一切简单化、片面化的分析都无助于对斯大林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全面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解释 心理分析 社会发展过程 民族 斯大林 民族问题 俄罗斯 民族过程 阶级 大俄罗斯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形成上限问题之再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邬剑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3年第3期11-18,共8页
关于民族形成的上限问题,近从《云南社会科学》上先后读到几位同志的争论文章,颇有启发。我赞同文论中所提民族形成的时限早于阶级社会的墓本意见。同时也还感到,在涉及到的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上,尚有进一步再探讨的必要。因为对“原始... 关于民族形成的上限问题,近从《云南社会科学》上先后读到几位同志的争论文章,颇有启发。我赞同文论中所提民族形成的时限早于阶级社会的墓本意见。同时也还感到,在涉及到的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上,尚有进一步再探讨的必要。因为对“原始民族”一题,学术界一直是众说不一的,迄今在提法上仍然时见抵牾,往往影响到对民族理论许多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亟待作一番较深入地探究。有些同志认为,这个题目似与现实的民族理论关系不大,且于马列著作中早有定论,不必再作诠测。我认为问题还并不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形成 民族过程 氏族部落 氏族社会 再探讨 人们共同体 胞族 马克思恩格斯 原始社会 民族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现象及其本质特征
14
作者 金云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2期8-13,共6页
什么是民族?作为一种广义的民族概念和我国的习惯用法,应如何表述?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性认识。问题不仅在于各国历史过程和民族过程的差异以及学者们观察角度和研究方法之不同,还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在斯大林定义这种先入为主的成见左右... 什么是民族?作为一种广义的民族概念和我国的习惯用法,应如何表述?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性认识。问题不仅在于各国历史过程和民族过程的差异以及学者们观察角度和研究方法之不同,还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在斯大林定义这种先入为主的成见左右下,就经典论定义,使研究对象和参照对象本未倒置。因而,在我们的民族学实践中,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则不可能避免了。笔者以为,要正确表述民族概念,必须排除各种先入为主的成见,立足于对民族现象的基本认识,从世界普遍存在的民族现象中概括其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特征 民族共同体 民族现象 民族文化 民族 民族概念 民族过程 人们共同体 社会群体 文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和社会——兼及民族问题方法论
15
作者 丁汉儒 《云南社会科学》 1986年第3期72-76,14,共6页
人类社会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人们共同体,民族是从人类文明史以来就已存在的比较稳固的人们共同体,民族的这种稳固性长期性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民族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这一点正是研究民族过程和民族问题... 人类社会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人们共同体,民族是从人类文明史以来就已存在的比较稳固的人们共同体,民族的这种稳固性长期性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民族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这一点正是研究民族过程和民族问题规律的一把钥匙。研究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民族过程和民族问题的规律性,既要对民族和社会的相互联系作宏观分析,也要从微观方面揭示社会诸因素和民族相互联系中的具体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民族问题 人们共同体 民族过程 民族关系 方法论 社会关系 民族国家 社会主义时期 国家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人类学民族志范式的转型与发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海燕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3-36,共14页
民族志作为一种认知、表征异文化的活动与载体,其背后的认知和写作过程充斥着民族志者自身知识体系的限定、以自身社会为参照的本体预设和与当地人互动过程的影响,进而也限定了民族志文本对他者的表征。依照对民族志认知本质的认识程度... 民族志作为一种认知、表征异文化的活动与载体,其背后的认知和写作过程充斥着民族志者自身知识体系的限定、以自身社会为参照的本体预设和与当地人互动过程的影响,进而也限定了民族志文本对他者的表征。依照对民族志认知本质的认识程度和对他者的表征差异,将西方的民族志历史分为业余民族志、科学民族志、反思民族志和“本体论转向”四个阶段。业余民族志和科学民族志未认识到民族志认识发生的本质,而将民族志文本视为对土著社会的客观表征。其实该阶段的民族志活动处在欧美社会的神学与社会进化思想下,因而将欧美与土著社会之间的差异视为一种人与非人、先进与落后的关系。反思民族志认识到民族志认识过程的非客观性,指明民族志文本只是对他者的一种“散点”表征,群体间差异在多元文化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被视为同属人类的不同文化表现。“本体论转向”民族志认识到民族志认识发生过程受民族志者自身知识体系和自身社会的参照性影响,希望通过搁置它们来呈现他者的本体性存在,进而探寻不同的知识生成与世界构成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人类学 民族志生产过程 群体差异 民族志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与族性认同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希恩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7,共7页
族性认同 (ethnicidentity)的增强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当代民族现象 ,它的出现与世界的全球化背景有着必然联系。本文对族性认同作了概念性解说 ,指出族性认同的增强有着全球化因素的支撑 ,它是个性的张扬 ,世界多样性的表现 ,同时也是民... 族性认同 (ethnicidentity)的增强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当代民族现象 ,它的出现与世界的全球化背景有着必然联系。本文对族性认同作了概念性解说 ,指出族性认同的增强有着全球化因素的支撑 ,它是个性的张扬 ,世界多样性的表现 ,同时也是民族过程 (ethnicprocess)的反映。当代世界民族过程既是民族现象不断扩张和弥漫的过程 ,也是民族不断分解自己、泛化自己的过程。随着全球化的推进 ,这一现象仍将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族性认同 民族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俄罗斯族文化形态演化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启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2-95,共4页
作为中国最为"年轻"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俄罗斯族在很短的时间内历经了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多次变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势态的日益增强,世界各国人民也在遭受着文化强权的浸染与侵蚀。文化形态关乎民族认同、民族情感以... 作为中国最为"年轻"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俄罗斯族在很短的时间内历经了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多次变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势态的日益增强,世界各国人民也在遭受着文化强权的浸染与侵蚀。文化形态关乎民族认同、民族情感以及民族特定生活方式的形成,因此,从中国俄罗斯族文化形态的演化入手来把握俄罗斯族文化生成、发展、成熟甚至衰落的脉络,从而为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同质化的危机提供一种可资参考的自我保护策略,为构建民族文化的共生体系寻找新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族 文化形态 民族过程 民族文化 国家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怒江傈僳族妇女跨省婚姻迁移中的文化冲突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业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9-140,共2页
婚姻迁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婚姻迁移既有经济的因素亦有文化的原因,既受社会制度变化的影响亦受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当下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关注怒江傈僳族妇女的跨省婚姻迁移,了解在不同民族互动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冲突... 婚姻迁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婚姻迁移既有经济的因素亦有文化的原因,既受社会制度变化的影响亦受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当下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关注怒江傈僳族妇女的跨省婚姻迁移,了解在不同民族互动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冲突及适应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冲突 傈僳族 迁移 婚姻 妇女 怒江 女性主义思潮 民族互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索伦部农业生产方式的类族辨物
20
作者 黄彦震 宛景森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34-37,共4页
明末清初,经济因素在索伦部民族分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由于经济形态的差异,鄂伦春、达斡尔先后在索伦部中被识别出来,各部族得以能够区别自我与他者的差异,从而认同于自我,区别于他者。其中,达斡尔人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起到了类族... 明末清初,经济因素在索伦部民族分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由于经济形态的差异,鄂伦春、达斡尔先后在索伦部中被识别出来,各部族得以能够区别自我与他者的差异,从而认同于自我,区别于他者。其中,达斡尔人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起到了类族辨物的作用,促进了达斡尔人的认同,也为鄂温克、鄂伦春两族之间的区分降低了难度。在清朝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索伦部的经济属性被政治属性所冲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伦部 农业生产方式 民族分化过程 民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