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7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意志帝国学界的“民族边疆”追求与跨国文化民族主义 被引量:1
1
作者 邢来顺 刘剑枫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59,共15页
在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演进中,德国因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形成了一种漠视国家疆界,将有共同血缘、历史和文化的德意志民族共同体作为关注对象的文化民族主义。基于这种取向,德意志帝国学界出于对小德意志统一方案的不满和对“民族边疆”危... 在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演进中,德国因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形成了一种漠视国家疆界,将有共同血缘、历史和文化的德意志民族共同体作为关注对象的文化民族主义。基于这种取向,德意志帝国学界出于对小德意志统一方案的不满和对“民族边疆”危机中的域外德意志同胞的关心,展开了“语言边疆”范式下的境外德语区域和德语岛研究,力图从学术层面确证它们的德意志归属,捍卫其德意志民族特性和文化,实现德意志民族疆域的最大化。德意志帝国学界的这种跨国性学术拓边,是对小德意志统一方案之缺憾的学术修正,也是对域外德意志同胞及其承载的德意志文化的一种文化民族主义关切,意在强化“民族边疆”的德意志属性。这种学术拓边对当时以及日后德国学界的民族主义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帝国 学术拓边 民族边疆 民族共同体 跨国文化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与民族边疆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被引量:6
2
作者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课题组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6期5-12,共8页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科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马、恩对“统治”、“支配”自然的问题提出了最深刻见解 :“统治”自然的任务应是“控制”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不让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作为...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科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马、恩对“统治”、“支配”自然的问题提出了最深刻见解 :“统治”自然的任务应是“控制”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不让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人类本身 ;人对自然的“支配”只意味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有意识的“控制” ,是以对自然的尊重、爱护为前提的利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民族边疆地区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地区 ,处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交替的不发达状态。建设生态文明 ,发挥后发优势 ,能够突破“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发展模式 ,实现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跨越式发展。民族边疆地区的生态环境既是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态屏障 ,又是该地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物质保证 ,对这一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关键的意义。生态文明理念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其培育工作必须从基础抓起、从基层抓起。领导干部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努力发展作为先进生产力的生态产业 ,对实现民族边疆地区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民族边疆地区 跨越式发展 生态产业 经济发展 生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边疆地区的发展要依靠生态文明 被引量:1
3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31,共4页
关键词 民族边疆地区 生态文明 人类社会 自然环境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气象灾害预测的经验表征、地方认同与文化传承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全敏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49,共6页
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变化多端,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当地各民族按天象和物象变化,积累了以物候预测和季候分类为经验表征的气象灾害预测的地方性知识。这一地方性知识在地方情境空间中既体现出各民族对气象灾害预测信... 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变化多端,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当地各民族按天象和物象变化,积累了以物候预测和季候分类为经验表征的气象灾害预测的地方性知识。这一地方性知识在地方情境空间中既体现出各民族对气象灾害预测信息获知和时间管理模式的地方认同,也体现出其对古已有之的节气知识的传承性运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气象灾害预测的经验表征、地方认同与文化交融对传承中华民族气象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皆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 气象灾害预测 经验表征 地方认同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治理的影响因素与多元协同——基于云南实践的分析
5
作者 陈伟 王佳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1-156,F0003,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中国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而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生态环境总体脆弱、经济相对欠发达等现实原因,已成为中国如期实...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中国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而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生态环境总体脆弱、经济相对欠发达等现实原因,已成为中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短板与关键地区。边疆民族地区迫切需要基于开展的大气环境治理、能源高效利用等生态治理实践探索,理解生态治理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认清生态治理现存的生态系统退化形势严峻、生态治理能力不足等主要困境,进而加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现代生态治理体系,协同推进“双碳”目标和生态治理,打造可持续发展、高水平保护的美丽边疆生态新模式和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边疆民族地区 生态治理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经验与实施机制——以“春雨工程”优秀项目为中心
6
作者 严贝妮 乐龙飞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1-71,共11页
近年公共图书馆积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边疆民族地区实践,其中2023年“春雨工程”优秀项目名单中的九家公共图书馆参与实施的项目成效显著。文章以上述九个项目为案例,对其相关信息进行结构化数据分析,提炼出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边疆... 近年公共图书馆积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边疆民族地区实践,其中2023年“春雨工程”优秀项目名单中的九家公共图书馆参与实施的项目成效显著。文章以上述九个项目为案例,对其相关信息进行结构化数据分析,提炼出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边疆民族地区项目的实践经验和实施机制,以期助力文化志愿服务边疆民族地区事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文化志愿服务 对口支援 边疆民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陌生中寻找熟悉:边疆少数民族老年人城市旅游的家国体认
7
作者 马翀炜 李丹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2,共8页
边疆少数民族老年人组团城市游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是城市与乡村互为客源地和互为旅游目的地,乃至乡土中国转变为城乡中国的表征。这些出游者往往共同采用营造作用于视觉、听觉等多种外部感觉的“环境泡泡”的策略以应对出游的陌生感。... 边疆少数民族老年人组团城市游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是城市与乡村互为客源地和互为旅游目的地,乃至乡土中国转变为城乡中国的表征。这些出游者往往共同采用营造作用于视觉、听觉等多种外部感觉的“环境泡泡”的策略以应对出游的陌生感。少数民族老年出游者在旅游中惊讶与忽视的并置与他们的人生经验、记忆以及关于未来的想象密切相关。在陌生环境中寻找熟悉乃至制造熟悉是他们体认自己与国家同在的方式。边疆少数民族的城市旅游,可以增强各地方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具身性确证各民族与国家命运与共的作用,从而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与熟悉 “环境泡泡” 边疆少数民族 城市旅游 家国体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边疆民族地区产业升级的新结构经济学分析:以新疆纺织服装产业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勇 钱婧 郭少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85,共17页
面临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形势,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亟须探索边疆民族地区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以新疆纺织服装产业为例,使用新结构经济学方法进行潜在比较优势甄别,发现从新疆的自然禀赋结构、要素... 面临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形势,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亟须探索边疆民族地区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以新疆纺织服装产业为例,使用新结构经济学方法进行潜在比较优势甄别,发现从新疆的自然禀赋结构、要素禀赋结构和制度禀赋结构来看,其纺织服装产业在原材料、区位交通、生产要素成本、国家政策、特殊制度等方面具有潜在比较优势。通过分析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上游、中游、下游产业链,梳理发展现状,提出利用制度优势承接产业转移、通过市场开拓应对外部风险等转型升级路径。在此基础上,对边疆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状况及自然、要素、制度禀赋方面的共性特征进行梳理,提出应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特殊属性与发达地区产业转进趋势、基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阶段与差异化特征、考虑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与制度禀赋优势对边疆民族地区产业进行分析,充分发挥因势利导作用,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结构经济学 产业升级 边疆民族地区 禀赋结构 劳动密集型产业 纺织服装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助力边疆民族地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优势与路径
9
作者 许莹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9-176,共8页
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是各地结合自身实际,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作为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人才培... 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是各地结合自身实际,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作为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人才培养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术重地、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工作重大需求的社会服务高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传承创新园地、对外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国际交流合作基地,须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和优势,积极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文章以广西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云南大学、西藏大学、新疆大学等高校为案例,探索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高校 边疆民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基于云南省D镇实证研究
10
作者 施德君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5期108-113,共6页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城乡人口的快速流动,农村逐渐形成空心化。基于实证研究发现,D镇农村存在人口空心化、产业空心化、村庄空心化、村庄治理空心化、传统技艺空心化现状。同时,D镇农村空心化产生了人力资源存蓄难以平衡...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城乡人口的快速流动,农村逐渐形成空心化。基于实证研究发现,D镇农村存在人口空心化、产业空心化、村庄空心化、村庄治理空心化、传统技艺空心化现状。同时,D镇农村空心化产生了人力资源存蓄难以平衡、产业发展难以实现多元、村庄建设与治理滞后、传统技艺遗落与难继的问题与影响。基于此,D镇农村空心化的治理理应培育与吸纳纾解农村人口流失之困;固本与赋能纾解农村产业单一之困;优化与善治纾解村庄建设与治理滞后之困;守正与创新纾解传统技艺遗落与难继之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边疆民族地区 农村空心化 基层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民族地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内蒙古牧区的调查
11
作者 萨日娜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0期269-271,277,共4页
构建牧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既是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要求,也是实现传统牧区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相衔接的客观要求。作为我国畜牧业主产区和边疆民族地区,内蒙古传统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转型发展关系到新质生产力的推广普及和中... 构建牧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既是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要求,也是实现传统牧区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相衔接的客观要求。作为我国畜牧业主产区和边疆民族地区,内蒙古传统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转型发展关系到新质生产力的推广普及和中国式现代化在牧区的实践。针对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面临的发展困境,应采取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技术创新与应用、拓展服务内容、创建优质服务团队、强化监督和管理等措施,加快转型牧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牧区全方位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社会化服务 发展路径 边疆民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民国时期茶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添璧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68,共7页
西藏等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恃茶”行为的生成,与茶对身体的保健疗救作用密不可分,这种身体的习惯是唐代以来中原王朝以“茶”羁縻诸番的基础,亦是民间茶马贸易由来已久的重要成因。明清民国时期,一方面,“茶”以其特殊的物质及精神内涵... 西藏等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恃茶”行为的生成,与茶对身体的保健疗救作用密不可分,这种身体的习惯是唐代以来中原王朝以“茶”羁縻诸番的基础,亦是民间茶马贸易由来已久的重要成因。明清民国时期,一方面,“茶”以其特殊的物质及精神内涵被上层阶级塑造成不可或缺之物和代表上流生活的文化意象,引起了民间的追慕和效仿。统治阶级便以茶为契机,较为委婉与和缓地实施其政治与经济上的羁縻意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权力直接席卷而来时带来的激烈冲突,有利于加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间的交流与发展;另一方面,普通民众又依据身体及日常生活的需要对茶的使用与传播进行了改造与扩展,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建设现代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超 樊虎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1期19-23,共5页
数字技术赋能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建设现代化是防范规模性返贫风险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抓手,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环节。赋能中存在何种困境、如何实现赋能成功是现阶段亟需解决的。研究发现,赋能过程中主要存在环境、主... 数字技术赋能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建设现代化是防范规模性返贫风险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抓手,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环节。赋能中存在何种困境、如何实现赋能成功是现阶段亟需解决的。研究发现,赋能过程中主要存在环境、主体、价值、动力等四大维度的现实困境。应从构建心态秩序、培育行动主体数字素养、促进现代性与乡土性承接融合、推动新内生式发展模式等思考发展进路,以实现数字技术赋能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建设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赋能 边疆民族地区 乡村建设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中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品营销价值理念生成策略
14
作者 李新辅 《农家科技》 2024年第35期223-225,共3页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边疆民族地区跟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路径,关系到贯彻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大局。以此为视角探索农业产品的营销基础,以分析发展困难、营销任务为切入点,探索中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销农产品的营销价...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边疆民族地区跟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路径,关系到贯彻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大局。以此为视角探索农业产品的营销基础,以分析发展困难、营销任务为切入点,探索中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销农产品的营销价值理念构成与变化需求。并提出了农产品营销理念的变革要求与三重生成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民族地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营销价值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赜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久才 邱洪斌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42-45,共4页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引导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时代价值主要表现在能够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提供人才支撑,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开展“五个认同”教育和推进“中国梦”教育。新时...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引导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时代价值主要表现在能够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提供人才支撑,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开展“五个认同”教育和推进“中国梦”教育。新时代新征程,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要科学运用好课堂教学、实践养成、环境渗透和网络宣教等实践路径,努力构建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彼此交叉、协同联动的育人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徐晓亮 刘旭义 +3 位作者 关靖云 杨晶晶 王明辰 暴龙飞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96-1605,共10页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发挥着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稳疆固边的作用。中国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以中国西部边疆民族地区...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发挥着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稳疆固边的作用。中国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以中国西部边疆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的多指标面板数据,测度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协调度时空演化,并识别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新冠疫情对旅游业冲击明显,受历史文化沉淀和文化交流影响,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于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2)各省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协调度波动上升,协调等级逐步优化,广西和云南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协调水平较高,形成“马太效应”。(3)投资水平、政策支持、市场供给和交通条件是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中投资水平表现出的效用最强。研究结果可为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有助于加强文化旅游建设,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文化活力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高质量发展 西部边疆民族地区 时空演化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接入能否降低边疆民族地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田逸飘 刘明月 廖望科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109,共10页
边疆民族地区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区域,依然面临着较高的返贫风险。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聚焦边疆民族地区这一特殊区域,探究数字接入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检验数字接入是否能够通过提高效用水平有效抑制农户的贫困脆弱性。研... 边疆民族地区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区域,依然面临着较高的返贫风险。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聚焦边疆民族地区这一特殊区域,探究数字接入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检验数字接入是否能够通过提高效用水平有效抑制农户的贫困脆弱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接入能够显著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结果依然成立;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接入能够通过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增加社会资本积累降低农户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接入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在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对低收入和健康状况差的弱势群体,以及具有初中及以上学历的农户具有更为显著的减缓作用。研究结论为边疆民族地区贫困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为防范化解规模性返贫风险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接入 边疆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 贫困脆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困境与路径研究——以广西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保吉 黄智 +2 位作者 钟翠 汪羽宁 杨锋昌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93-100,共8页
以广西为例,探讨了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成效,结果表明: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存在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协同合作机制不健全、保障支持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为此,提出了优化平台布局、加强协作机制、完善支... 以广西为例,探讨了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成效,结果表明: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存在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协同合作机制不健全、保障支持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为此,提出了优化平台布局、加强协作机制、完善支持体系等建议措施,以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从而助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民族地区 农业科技 创新平台 乡村振兴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品牌培育难点与重点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红斌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2期113-116,共4页
德宏州农业品牌培育面临品牌培育意识淡薄、产品品牌赋能效应低、品牌发展基础薄弱、营销传播形式简单、品牌辐射影响力小等难点;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开展筑牢品牌发展基础,构建农业品牌体系,完善品牌发展机制,挖掘品牌文化内涵,提升... 德宏州农业品牌培育面临品牌培育意识淡薄、产品品牌赋能效应低、品牌发展基础薄弱、营销传播形式简单、品牌辐射影响力小等难点;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开展筑牢品牌发展基础,构建农业品牌体系,完善品牌发展机制,挖掘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营销能力等重点工作,积极打造德宏特色农业品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品牌培育 现状 难点 重点 边疆民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边疆民族地区乡镇文化站文化治理问题研究——基于广西那坡县的实践分析
20
作者 李军谕 《南方农机》 2024年第9期113-117,共5页
乡镇文化站作为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的枢纽,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通过文化软治理功能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在国家边疆民族地区落地生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民族特性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成为新时代边疆治理的应有之义。基于此,文... 乡镇文化站作为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的枢纽,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通过文化软治理功能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在国家边疆民族地区落地生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民族特性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成为新时代边疆治理的应有之义。基于此,文章基于广西那坡县乡镇文化站的实践调查,分析目前制约边疆地区乡镇文化站文化治理中人、财和服务方面的堵点,并提出了培育“四爱”文化人才、创新文化建设模式、抓住文化发展机遇等提升那坡县乡镇文化站文化治理效能的方案,有助于促进乡镇文化站发挥文化治理功能,补齐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短板,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民族地区 乡镇文化站 文化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