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摆脱民族身份认同的束缚——福斯特电影改编与遗产电影批评
1
作者 许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67-73,16,共8页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左翼知识分子对撒切尔保守主义政治批判的兴起,由福斯特小说改编而成的5部影片被纳入了"遗产工业"和"文化观光业"的讨论中,并被视作以"博物馆美学"为特色、"民族身份认同"...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左翼知识分子对撒切尔保守主义政治批判的兴起,由福斯特小说改编而成的5部影片被纳入了"遗产工业"和"文化观光业"的讨论中,并被视作以"博物馆美学"为特色、"民族身份认同"为主题、"保守怀旧"为基调的遗产电影。通过考察遗产电影批评的研究方法和论证思路,本文旨在说明遗产电影批评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以及在具体分析中存在的过度强调外部语境、片面关注影像特质和主观臆断导演意图等多种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电影批评 民族身份认同 怀旧 电影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身份认同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梁莹 《新经济》 2019年第12期74-81,共8页
身份认同是某一群体中的个体在认知、情感、态度、行为上对自我所属身份的认可,继而产生心理上的依赖感、信任感和自豪感。通过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身份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调查,提出相应策略。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民族院校... 身份认同是某一群体中的个体在认知、情感、态度、行为上对自我所属身份的认可,继而产生心理上的依赖感、信任感和自豪感。通过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身份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调查,提出相应策略。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民族院校大学生普遍获得积极的民族身份认同效感;(2)性别、民族类别、年级、母亲学历与职业、家庭月均收入、课堂教学内容及民族主题实践活动、朋友来源及民族政策等因子与民族身份认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3)影响因素中,民族刻板印象影响最大,学校教育和个人因素次之,家庭社会地位的影响程度最小;(4)汉族同学在民族院校中同样遭遇消极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院校 大学生 民族身份认同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位华籍主教罗文炤及其民族身份认同的觉醒 以交错压力为视角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佳晨 《中国天主教》 2022年第5期48-53,共6页
近年来,随着外文档案文献资料的不断丰富,国内学界对中国天主教第一位华籍主教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对长久以来模糊不清、约定俗成的关于罗主教个人信息等问题,如生卒年月、名与字等问题作出了具有说服力的澄清。本文即采用宋黎明... 近年来,随着外文档案文献资料的不断丰富,国内学界对中国天主教第一位华籍主教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对长久以来模糊不清、约定俗成的关于罗主教个人信息等问题,如生卒年月、名与字等问题作出了具有说服力的澄清。本文即采用宋黎明关于罗主教名与字的最新研究成果,即“罗文焰”而非“罗文藻”,来指称罗主教,以求为罗主教正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身份认同 约定俗成 罗文 天主教 最新研究成果 生卒年月 个人信息 国内学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洛》:藏民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像叙写与视觉呈现
4
作者 田瑞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101,共4页
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塔洛》体现出其电影作品一贯的文本性和民族性,是其藏地电影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塔洛》全片采用黑白的影像风格,体现出主人公藏民塔洛处于非黑即白张力拉扯中的人生困境,也隐喻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某种对立... 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塔洛》体现出其电影作品一贯的文本性和民族性,是其藏地电影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塔洛》全片采用黑白的影像风格,体现出主人公藏民塔洛处于非黑即白张力拉扯中的人生困境,也隐喻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某种对立姿态。通过设置镜像、框格等视觉符号与大量采用非常规构图交错的视觉技巧,万玛才旦让《塔洛》在平缓克制的叙事结构中充溢着冲突尖锐的戏剧张力,完整展现了一位在城里城外飘忽犹豫与迷失困顿的藏区“最后一位放羊人”的自我身份错位与个体欲望觉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洛》 万玛才旦 民族身份认同 视觉分析 藏地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学:精神家园的迷失与守望--评邓楠《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增和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6-128,共3页
关键词 民族文化身份认同 全球化语境 精神家园 民族文学 邓楠 魔幻现实主义 文学比较研究 守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身份认同研究述评 被引量:37
6
作者 张萌萌 《云梦学刊》 2011年第2期28-33,共6页
身份认同是一个非常难以定义的概念,争议集中于身份认同是"物"还是"过程",形成身份认同的关键因素是个体还是社会,身份认同与排斥是什么关系;大众媒体是传播和维持民族认同的工具,种族起源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成份... 身份认同是一个非常难以定义的概念,争议集中于身份认同是"物"还是"过程",形成身份认同的关键因素是个体还是社会,身份认同与排斥是什么关系;大众媒体是传播和维持民族认同的工具,种族起源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成份,共同语言和生活方式是身份认同的重要构成;身份认同的调查方法多种多样,普遍使用的是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认同 民族身份认同 定性调查 定量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申报》电影传播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想象 被引量:1
7
作者 肖燕雄 王立红 《电影评介》 2013年第23期66-70,共5页
"20世纪前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20年代,个人、社会和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电影生产和电影传播的关键命题;欧美电影的放映及国产影片的‘欧化’,在中国观众中所造成的民族认同的‘焦虑’和‘缺失’,不仅对中国电影的生... "20世纪前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20年代,个人、社会和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电影生产和电影传播的关键命题;欧美电影的放映及国产影片的‘欧化’,在中国观众中所造成的民族认同的‘焦虑’和‘缺失’,不仅对中国电影的生产提出了严肃的吁求,而且对中国电影的传播给予了更高的期待。"但是,"电影传入中国至1927年间,中国电影传播主要诉诸道德与风化,基本无关民族与国家。"(李道新:《民族国家意识的延宕和缺席: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中国电影的传播制度及其空间拓展》,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民族认同 电影广告 国家想象 申报 影片 传入中国 国家意识 信息传播 民族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研究综述 被引量:1
8
作者 马晓玲 《语文学刊》 2016年第1期92-93,95,共3页
民族认同是少数民族地区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进行民族心理认同研究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对于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意义长远。因此,从教育而言,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 民族认同是少数民族地区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进行民族心理认同研究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对于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意义长远。因此,从教育而言,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成为许多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他们以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民族认同进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现将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大学生 少数民族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视野下湘艺版初中音乐教材中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
9
作者 周思卉 王苗 《艺海》 2018年第4期93-97,共5页
在全球化挑战下,我国青少年正面临着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音乐教育作为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承担着帮助学生建构民族文化身份的重任。整理2012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初中音乐教材(文中简称"湘艺版")中的民族音乐内容... 在全球化挑战下,我国青少年正面临着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音乐教育作为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承担着帮助学生建构民族文化身份的重任。整理2012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初中音乐教材(文中简称"湘艺版")中的民族音乐内容,以文本研究的方式来探索该版教材中的民族音乐部分从哪些方面来建构民族文化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音乐 文化身份 民族身份认同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和“语言”双重束缚下“在日”文学的现状与走向 被引量:1
10
作者 黑古一夫 侯冬梅 刘楚婷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7年第3期69-76,共8页
"在日"文学是指日本殖民朝鲜半岛时期(1910~1945)来到日本或被强行带到日本的朝鲜人主要用"日语"创作的文学总称。这些文学围绕着1945年8月5日朝鲜"解放"后仍残留于日本的朝鲜人不回国的理由、战后朝鲜... "在日"文学是指日本殖民朝鲜半岛时期(1910~1945)来到日本或被强行带到日本的朝鲜人主要用"日语"创作的文学总称。这些文学围绕着1945年8月5日朝鲜"解放"后仍残留于日本的朝鲜人不回国的理由、战后朝鲜半岛的南北分裂状况以及日本社会存在着的"民族(朝鲜人)差别"等问题,追问自我民族身份而创作的小说、诗歌和短歌等。以最初获得芥川奖的李恢成为首,"在日"作家历经第一世代(朝鲜半岛出生)、第二世代(日本出生)、第三·第四世代(父母及作家本人均日本出生)四个文学世代的历史,在日本战后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在战后70多年的当今,"在日"文学如何坚守自我的民族身份,在日本现代文学中占据怎样的位置,又将走向何方等,伴随着第一世代文学者的相继故去,第三、第四世代文学者肩负着重要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日”文学 日本战后文学 战后史 世代差异 民族身份认同 现状与课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动物意象叙事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成龙 吉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2-55,共4页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倾向于使用“动物意象”进行叙事,其表层意义在于动物是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草原景观下重要的原型隐喻,深层次意义在于“动物的主题通常是人类原始本能的本质性象征”[1]。基于原始本能的动物伦理观念,通过电影语言、景...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倾向于使用“动物意象”进行叙事,其表层意义在于动物是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草原景观下重要的原型隐喻,深层次意义在于“动物的主题通常是人类原始本能的本质性象征”[1]。基于原始本能的动物伦理观念,通过电影语言、景观等文化符号挖掘少数民族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再转化为民族身份认同、民族自我意识等文化原型成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采用动物意象进行叙事的基本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意象 民族身份认同 集体无意识 意象叙事 民族自我意识 文化原型 表层意义 原始本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阿契贝看非洲文学的语言策略
12
作者 孙竹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19期14-17,共4页
近年来,关注非洲文学的中国学者们大多注意到并深刻挖掘了非洲文学语言问题的根源——它不仅关乎文学创作的语言媒介、非洲文学的审美表达,也关系到非洲民族团结、民族身份认同、殖民文化影响以及非洲本土文化的传播等诸多课题。它的本... 近年来,关注非洲文学的中国学者们大多注意到并深刻挖掘了非洲文学语言问题的根源——它不仅关乎文学创作的语言媒介、非洲文学的审美表达,也关系到非洲民族团结、民族身份认同、殖民文化影响以及非洲本土文化的传播等诸多课题。它的本质更可能是语言权力关系^([1])。这是殖民时代语言政策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也是非洲多民族、多语言共生的现实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身份认同 非洲文学 阿契贝 殖民文化 殖民时代 语言媒介 文学语言 审美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曲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走出去”经验探赜
13
作者 周昊 《上海艺术评论》 2024年第1期66-67,共2页
作为文化符号和媒介纽带的戏曲艺术,具有承载民族身份认同、形塑和传播国家形象的功能,该领域的实践不仅历史悠久,更是积攒了洋洋的经验。早在1735年,由法国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翻译的法译本元杂剧《赵氏孤儿》便发表于《中华帝国全志》,... 作为文化符号和媒介纽带的戏曲艺术,具有承载民族身份认同、形塑和传播国家形象的功能,该领域的实践不仅历史悠久,更是积攒了洋洋的经验。早在1735年,由法国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翻译的法译本元杂剧《赵氏孤儿》便发表于《中华帝国全志》,该剧本被认为是“西方译介的第一部中国纯文学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氏孤儿》 民族身份认同 元杂剧 来华传教士 文化之林 文化符号 马若瑟 纯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学术自信构建中国特色的音乐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州 王耀华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46,共6页
学术自信,是文化自信在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中的体现。我们应该以充分的学术自信,肯定中国音乐宝藏、中国音乐理论宝库、中国音乐文献、考古发现和前人研究成果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传承弘扬价值,继承中国音乐理论优良传统,让中国传... 学术自信,是文化自信在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中的体现。我们应该以充分的学术自信,肯定中国音乐宝藏、中国音乐理论宝库、中国音乐文献、考古发现和前人研究成果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传承弘扬价值,继承中国音乐理论优良传统,让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焕发出时代的青春;以高度的学术自信,克服"单向度接轨"的局限,提倡"双向度接轨",批判地借鉴外来音乐学研究的有益成份,推动和促进中国特色音乐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增强学术自信,以中国实际为出发点,扎根于中华民族音乐优良传统,实现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建构,以宽广的襟怀、阔大的气度,以自主性创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具备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音乐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自信 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继承传统 民族身份认同建构 借鉴吸收融合 双向度接轨 自主性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视野中的本土化选择:近百年西方文论在中国 被引量:9
15
作者 代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9-17,共9页
近百年中国文论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是思想资源的变化 ,即西方文论的滔滔涌入和巨大影响。西方文论的输入对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起到了关键性的启动和示范作用。我们对这个课题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随着新世纪的临近 ,对西方文论在中国的... 近百年中国文论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是思想资源的变化 ,即西方文论的滔滔涌入和巨大影响。西方文论的输入对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起到了关键性的启动和示范作用。我们对这个课题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随着新世纪的临近 ,对西方文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的清理和总结已成为我们不容回避的重大学术课题。本文对西方文论在中国传播的基本脉络和影响、中国文论在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选择、中西文论融汇的理论范式、世界文论语境中的文论民族身份认同等问题作了积极和认真地探索 ,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学界的有关争论作出合乎事实的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论 中国文论 民族身份认同 中西文论 现代转型 融汇 思想资源 百年 回答 语境
全文增补中
中西文化碰撞中的鲁迅文化话语空间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国群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2-27,39,共7页
关键词 文化话语 民族身份认同 “文化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 文艺理论 鲁迅 文坛 模糊 中西文化 流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反特题材电视剧的文化内涵
17
作者 朱逸伦 《电影评介》 2010年第8期18-18,25,共2页
反特题材电视剧是我国特有的电视剧类型,以2002年出品的《誓言无声》为发端,直至最近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潜伏》、《红色电波》、《天字一号》、《谍影重重》等剧的奇观式密集播出,反特剧作为一支生力军成功地占据了电视剧市场,... 反特题材电视剧是我国特有的电视剧类型,以2002年出品的《誓言无声》为发端,直至最近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潜伏》、《红色电波》、《天字一号》、《谍影重重》等剧的奇观式密集播出,反特剧作为一支生力军成功地占据了电视剧市场,从反特剧的文化内涵入手,探究其热播的深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特剧 民族身份认同 民族形象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胸中的山水云壑
18
作者 刘赦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25年第2期208-208,共1页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是深厚而多元的概念,它涵盖了上下五千年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长、发展和形成的文化元素,包含信仰与传承、艺术与哲学、习俗与政治。传统既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我们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组...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是深厚而多元的概念,它涵盖了上下五千年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长、发展和形成的文化元素,包含信仰与传承、艺术与哲学、习俗与政治。传统既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我们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均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画的传统不是简单的勾、皴、点、染,这类笔法只是传统绘画中的符号,而今天却被更多的人理解为“传统”,这完全是对传统的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身份认同 传统绘画 中国传统文化 上下五千年 中国画 艺术与哲学 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