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言认知与民族身份构建 被引量:15
1
作者 肖燕 文旭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1,共5页
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讨论认知、语言与民族文化身份构建的关系。首先,语言、认知和概念系统是同步发展的,这是语言与思维相互影响的基础。其次,语言认知是民族文化身份构建的基础。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符号,它所承载的文化符号... 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讨论认知、语言与民族文化身份构建的关系。首先,语言、认知和概念系统是同步发展的,这是语言与思维相互影响的基础。其次,语言认知是民族文化身份构建的基础。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符号,它所承载的文化符号和社会思想也体现了一个民族国家的身份与特征,对一门语言的认同也或多或少是对这门语言承载的文化的认同及对社会现实的表达。第三,个体的民族身份意识是民族国家意识的一部分。在一定环境中自然习得语言的过程,也是对这个语境中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辨识与吸收,形成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都是整体民族国家身份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语言 民族身份 民族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身份、城乡分割与高等教育不平等 被引量:8
2
作者 李春凯 吴炜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2-49,共8页
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年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当前中国民族教育不平等在高等教育中仍然存在,但在控制户籍身份后有较大程度的下降;少数民族内部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城乡差异远大于汉族内部;与具有农村户口的汉族相比,具有城市... 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年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当前中国民族教育不平等在高等教育中仍然存在,但在控制户籍身份后有较大程度的下降;少数民族内部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城乡差异远大于汉族内部;与具有农村户口的汉族相比,具有城市户口的少数民族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中具有优势,且与具有城市户口的汉族没有差异,而具有农村户口的少数民族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最低。在城乡二元分割的背景下,国家以民族身份作为划分标准的高等教育倾斜政策应予以调整,需要更精准地对农村少数民族进行教育扶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不平等 户籍制度 民族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务川龙潭仡佬族民族身份的地方性建构 被引量:5
3
作者 杜芳娟 袁振杰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8-444,共7页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与恢复是中国民族认同研究的宏观背景,以往研究多强调国家建构的外部视角,较少从民族身份赋予的合理性和正统性背后,结合外部与内部的双重视角深入挖掘各相关主体如何参与到民族身份建构的过程。文章采用实地观...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与恢复是中国民族认同研究的宏观背景,以往研究多强调国家建构的外部视角,较少从民族身份赋予的合理性和正统性背后,结合外部与内部的双重视角深入挖掘各相关主体如何参与到民族身份建构的过程。文章采用实地观察、深度访谈、文献法等对务川龙潭仡佬族进行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以民族学家梳理的"濮―僚―仡佬"的族源承袭为理论依据,又以文字文本为依据发掘了濮、僚、仡佬与朱砂的关系,切合当下龙潭原住民与朱砂的生产生活,并以之建构其"仡佬族"身份。研究结果显示:"朱砂"的地方性参与了民族身份建构,且在旅游背景下地方再造的过程中,政府通过对"朱砂"的文本、祭祀、景观恢复与再造进行了对"仡佬族"身份的二次建构与强化,反映了地方政府主体对朱砂的地方性视角;但如何更好地进行地方再现,对地方文化的发展将有何影响,如何唤起族群真实的情感,官员、宗族精英、普通民众等不同的地方主体何以凝聚,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 民族识别 民族身份 仡佬族 龙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身份与性别表述——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被引量:9
4
作者 邹华芬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0-193,共4页
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往往被表述为纯真美丽的少女和善良、宽厚的妻子和母亲。她们响应民族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召唤,勤劳致富,守护家园,传承民族文化,同时也承受各种欲望和权力的牵扯和撕裂。少数民族女性的性别特征和民族身份... 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往往被表述为纯真美丽的少女和善良、宽厚的妻子和母亲。她们响应民族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召唤,勤劳致富,守护家园,传承民族文化,同时也承受各种欲望和权力的牵扯和撕裂。少数民族女性的性别特征和民族身份得到了有意识的呈现,也开始逐渐进入到少数民族女性作为个体的内心世界和独特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 电影 女性体验 民族身份 国家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空白中国化的N个理由——对全球化时代文艺理论民族身份认同的思考 被引量:8
5
作者 刘丽辉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28,共5页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然而,经济技术的一体化不同于精神文化的一体化。经济的一体化,可使"有余"补"不足",而精神的一体化则不可以强而凌弱。鉴于此,文化的全球化应是建基于差异性、多样性、...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然而,经济技术的一体化不同于精神文化的一体化。经济的一体化,可使"有余"补"不足",而精神的一体化则不可以强而凌弱。鉴于此,文化的全球化应是建基于差异性、多样性、本土性、民族性之上的全球化;文化的一体化,应是"和而不同",同中有异的一体化。否则,民族个性的泯灭,民族身份的丧失,势必会导致世界精神文化生态的严重失衡。具体而言,作为人类文化结晶之一的艺术空白理论,富有鲜明的民族个性,而这个民族不是别的,就是中华民族。文章立足于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艺术理论建构问题,对空白理论的民族性思考作出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艺术空白 民族身份 文艺理论 精神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身份的超越与现代性的救赎——近十年少数民族生活长篇小说论 被引量:8
6
作者 周景雷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1-173,共13页
一 一九九八年,藏族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辗转四年之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引起轰动。小说通过一个傻子的视角,描述了一个藏族土司家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土崩瓦解过程和土司作为一种封建制度的最终消亡。小说的热议视点... 一 一九九八年,藏族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辗转四年之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引起轰动。小说通过一个傻子的视角,描述了一个藏族土司家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土崩瓦解过程和土司作为一种封建制度的最终消亡。小说的热议视点有很多,比如独特的叙述视角、神秘而诡谲的历史、充满雪域色彩的高原风情、残忍而冷酷的权力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民族生活 民族身份 人民文学出版社 现代性 救赎 《尘埃落定》 藏族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与民族身份构建——以传教士傈僳族地区的翻译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蓝红军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2-67,共6页
20世纪上半叶,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本文以传教士在傈僳族地区的翻译活动为例,考察特定语境下宗教翻译对民族身份建构所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传教士翻译是傈僳族现代性少数民族身份形成过程中的构建... 20世纪上半叶,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本文以传教士在傈僳族地区的翻译活动为例,考察特定语境下宗教翻译对民族身份建构所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传教士翻译是傈僳族现代性少数民族身份形成过程中的构建力量,具有丰富历史意蕴和人类学内涵。傈僳族地区的西方传教士不仅通过翻译传播了宗教文化,还改变了傈僳族的认知方式,消解了其传统的民族身份,构建了其新的身份意识和伦理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民族身份 建构 传教士 傈僳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舞台上的民族:民族身份与20世纪爱尔兰戏剧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元 曹晓萱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37,共6页
爱尔兰戏剧在20世纪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一种致力于想象和构建民族身份的艺术形式。自20世纪以来,爱尔兰戏剧以"爱尔兰文艺复兴"为主题,挑战和颠覆英国殖民者对爱尔兰强加的文化形象,以戏剧空间表现了本民族的身份认同——爱尔... 爱尔兰戏剧在20世纪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一种致力于想象和构建民族身份的艺术形式。自20世纪以来,爱尔兰戏剧以"爱尔兰文艺复兴"为主题,挑战和颠覆英国殖民者对爱尔兰强加的文化形象,以戏剧空间表现了本民族的身份认同——爱尔兰特性。自此,戏剧和剧场成为定义和讨论民族身份的场域。剧作家在作品中不断对爱尔兰特性进行修正和重新定位,以期获得与时代相吻合的特质,形成一个关于民族身份的谱系。因此,不是肯定某种爱尔兰身份,而是探索肯定身份的不同方式,如何去想象、讨论、否定、修正和争论,避免对民族身份的本质主义定义。民族的发展需要对民族身份的定义进行不断的展演和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身份 展演 戏剧 剧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身份的“非法律化”——反思我国基于民族身份的民族政策 被引量:4
9
作者 潘传表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2-161,共10页
在我国,民族身份是一个重要的法律事实,不少制度性的差异安排以民族身份为分类依据。这种模式的民族制度明确和固化了族群的界限,削弱了公民个人对国家、国族和国民的认同,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构成巨大隐忧。政治与法律中的平等原则已... 在我国,民族身份是一个重要的法律事实,不少制度性的差异安排以民族身份为分类依据。这种模式的民族制度明确和固化了族群的界限,削弱了公民个人对国家、国族和国民的认同,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构成巨大隐忧。政治与法律中的平等原则已经一再向我们昭示,种族不是实施差异对待的一个合适分类。而美国和传统中国在处理族群问题上的实践和经验都表明,成功的民族政策的精髓就是把族群问题"非法律化"和"文化化"。因此,让民族身份逐步退出法律事实领域是一场势在必行的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身份 非法律化 夷夏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带》:乡土书写与民族身份共同意识的重塑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春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50-152,共3页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我国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类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21世纪以来的少数民族电影开始逐渐从单一的民族特性书写朝着具有中华民族共同身份意识进行转变。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传统的民族文化同具有乡土性、地域性...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我国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类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21世纪以来的少数民族电影开始逐渐从单一的民族特性书写朝着具有中华民族共同身份意识进行转变。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传统的民族文化同具有乡土性、地域性的文化身份结合在一起,使人物通过认识故乡的生活来实现认识自我包括民族身份在内的文化身份内涵。在电影《脐带》中,创作者通过书写主人公回归故乡、回归家庭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对这一人物民族身份的建构,实际上正是这种转变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书写 民族身份 《脐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文学史:建构民族身份的文化史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夜雨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4-27,31,共5页
文章通过分析三部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文学史,论述美国文学史作为一种国家叙事,参与并反映了美国民族身份和文化特性的建构过程。美国文学史家将文学主体意识构建往往等同于民族主体意识建构。通过对美国民族起源、民族身份和美国文学的界... 文章通过分析三部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文学史,论述美国文学史作为一种国家叙事,参与并反映了美国民族身份和文化特性的建构过程。美国文学史家将文学主体意识构建往往等同于民族主体意识建构。通过对美国民族起源、民族身份和美国文学的界定,通过不同的编写体例和内容安排,这三部文学史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格,强化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表现美利坚民族不断变化的整体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文学史 民族身份建构 文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身份认同对伊朗核政策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慧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11年第4期33-39,共7页
从2006年至今,联合国安理会就伊朗核问题通过了四次制裁决议。尽管面临强大的国际社会压力,伊朗始终坚持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有条不紊地推进核技术的发展。在这场伊朗核问题的国际较量中,伊朗采取了强硬政策,即坚持发展核技术并愿意付... 从2006年至今,联合国安理会就伊朗核问题通过了四次制裁决议。尽管面临强大的国际社会压力,伊朗始终坚持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有条不紊地推进核技术的发展。在这场伊朗核问题的国际较量中,伊朗采取了强硬政策,即坚持发展核技术并愿意付出任何代价。该政策的出台包含决策者对诸多因素的考量,其中伊朗民族的身份认同及由其构建的文化价值观是其核政策的一个动因和强大的精神基础,必将影响伊朗核政策的发展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身份认同 伊朗外交 核政策 文化价值观 伊朗核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依婉·伯兰诗歌中的民族身份要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侯林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0-222,共3页
依婉·伯兰是爱尔兰当代著名的女诗人,爱尔兰独特的民族历史和她自身的个人经历,使她非常重视民族身份问题。她以诗歌文本的形式展现了童年时身份的缺失与焦虑、爱尔兰人民对民族身份的渴求、以及在困难重重中对于民族身份构建的主题。
关键词 爱尔兰女诗人 依婉·伯兰 民族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殖民语境与翻译中的民族身份构建 被引量:20
14
作者 张景华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99-104,共6页
20世纪80年代末期兴起的后殖民理论,以其鲜明的政治色彩契合了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翻译研究的文化范式,因而推进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给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翻译是文化身份的再现,以后殖民理论解析翻译的政治、翻... 20世纪80年代末期兴起的后殖民理论,以其鲜明的政治色彩契合了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翻译研究的文化范式,因而推进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给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翻译是文化身份的再现,以后殖民理论解析翻译的政治、翻译的典律和翻译的伦理,以及它们与构建民族文化身份的关系,指出它们对居于弱势文化的译者避免自我殖民和重新书写民族文化身份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理论 民族身份 翻译政治 翻译典律 翻译伦理 自我殖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民族身份建构的文化信息保存路径选择研究
15
作者 黄海瑛 冉从敬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1-67,共7页
从历史视角方面分析了中国文化信息保存和西方文化信息保存在指导原则、功能需求、表现形式和外在动力的差别,比较了文化信息保存方面的国际和国内的现存框架,从理论基点、功能取向和模式选择三个方面分析了文化信息保存中民族身份建构... 从历史视角方面分析了中国文化信息保存和西方文化信息保存在指导原则、功能需求、表现形式和外在动力的差别,比较了文化信息保存方面的国际和国内的现存框架,从理论基点、功能取向和模式选择三个方面分析了文化信息保存中民族身份建构的未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身份 文化信息保存 建构 路径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末俄罗斯大型文学杂志中的民族身份话语--以《我们的同代人》和《青年近卫军》为例
16
作者 朱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9-175,192,共8页
民族身份是20世纪末俄罗斯爱国派大型文学杂志批评关注的核心话语之一。与专注文学批评并对其进行反省的民主派不同,爱国派对民族、种族、民族主义等概念重新加以审视,离析出“俄罗斯性”这一核心范畴,用来阐释文学现象的民族身份。通... 民族身份是20世纪末俄罗斯爱国派大型文学杂志批评关注的核心话语之一。与专注文学批评并对其进行反省的民主派不同,爱国派对民族、种族、民族主义等概念重新加以审视,离析出“俄罗斯性”这一核心范畴,用来阐释文学现象的民族身份。通过歧视“他者”、将新的文学现象纳入“自身”、在“自身”和“他者”之间划界等策略,爱国派杂志最终建构了一套自己的民族身份话语。不可否认,该话语在当时的特定语境中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暴露出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爱国派 文学杂志批评 民族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问题、民族身份与理论创新——兼答王伟博士
17
作者 李自雄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142-146,共5页
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思考,面对现实,不意味着取消理论;对域外理论不反对"拿来",但"拿来"要有所分辨,不能以所谓理论的"一般性的价值"而忽视"中国问题"的特殊性及可能存在的不适性;反... 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思考,面对现实,不意味着取消理论;对域外理论不反对"拿来",但"拿来"要有所分辨,不能以所谓理论的"一般性的价值"而忽视"中国问题"的特殊性及可能存在的不适性;反对狭隘的民族自尊,要求以更为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不应是民族身份丧失的文化盲从,崛起的中国需要人文学者的在场,理论建设在面向世界的同时,也要从中国文化身份出发,实现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与创新发展,并为世界贡献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创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问题 民族身份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应用艺术设计的民族身份认同
18
作者 林军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4-37,共4页
目的探索信息时代网络应用艺术设计与民族身份认同的相关性,认清民族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关系,促进民族艺术发展。方法通过分析新时代网络应用艺术设计的特点和民族身份认同的因素,对有代表性的网页、多媒体、APP等网络应用进行分析,论证... 目的探索信息时代网络应用艺术设计与民族身份认同的相关性,认清民族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关系,促进民族艺术发展。方法通过分析新时代网络应用艺术设计的特点和民族身份认同的因素,对有代表性的网页、多媒体、APP等网络应用进行分析,论证民族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关系。结论网络应用艺术设计在网页、多媒体、APP等领域可以获取大众认可,其民族身份得到继承、发扬和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应用艺术设计 民族艺术 民族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摆脱民族身份认同的束缚——福斯特电影改编与遗产电影批评
19
作者 许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67-73,16,共8页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左翼知识分子对撒切尔保守主义政治批判的兴起,由福斯特小说改编而成的5部影片被纳入了"遗产工业"和"文化观光业"的讨论中,并被视作以"博物馆美学"为特色、"民族身份认同"...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左翼知识分子对撒切尔保守主义政治批判的兴起,由福斯特小说改编而成的5部影片被纳入了"遗产工业"和"文化观光业"的讨论中,并被视作以"博物馆美学"为特色、"民族身份认同"为主题、"保守怀旧"为基调的遗产电影。通过考察遗产电影批评的研究方法和论证思路,本文旨在说明遗产电影批评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以及在具体分析中存在的过度强调外部语境、片面关注影像特质和主观臆断导演意图等多种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电影批评 民族身份认同 怀旧 电影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陶艺的民族身份与国际视野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焕义 韩祥翠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50-554,共5页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国现代陶艺已经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历程。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陶艺创作应该如何凸显民族身份并兼具国际视野,成为当下众多陶艺家的追求与理想。从文化身份的概念入手,阐述陶瓷的形态衍变与艺术特征,并对陶艺民...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国现代陶艺已经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历程。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陶艺创作应该如何凸显民族身份并兼具国际视野,成为当下众多陶艺家的追求与理想。从文化身份的概念入手,阐述陶瓷的形态衍变与艺术特征,并对陶艺民族身份与国际视野的动态关系进行论述,进而以文化自觉的视角从“继承与转换”、“交流与吸纳”、“多元与共生”三个方面论述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陶艺 民族身份 国际视野 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