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精神向度 被引量:2
1
作者 罗振亚 邵波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1-105,共5页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诗人在汉化及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中,努力跨越语言文化的屏障,自觉汲取多元的艺术养料丰富自己的诗歌技艺。他们秉承母族传统文化的衣钵,尝试盘活了杂糅于文化褶皱里的民族根性,以族裔精神疗救现代文明的病症,并努力融...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诗人在汉化及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中,努力跨越语言文化的屏障,自觉汲取多元的艺术养料丰富自己的诗歌技艺。他们秉承母族传统文化的衣钵,尝试盘活了杂糅于文化褶皱里的民族根性,以族裔精神疗救现代文明的病症,并努力融身于自然生态的庙堂,谛听大自然的本真言说,寻找人类诗意的乌托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诗歌 民族文化 自然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撕裂、文化身位与少数民族诗歌的文化认同问题 被引量:6
2
作者 马绍玺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4-127,136,共5页
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诗歌最精彩的笔触之一就是书写民族文化的被撕裂所引起的疼痛,对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渴望与找寻是其中最具全球性体验的诗歌品质。少数民族诗人“文化身位”的确立关系到文化认同的价值取向。必须戒除“自我民族文化身... 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诗歌最精彩的笔触之一就是书写民族文化的被撕裂所引起的疼痛,对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渴望与找寻是其中最具全球性体验的诗歌品质。少数民族诗人“文化身位”的确立关系到文化认同的价值取向。必须戒除“自我民族文化身位”、“他民族文化身位”和“他民族眼光中的自我民族文化身位”三种单一的文化身位,树立文化的多重自我与复合身位观念,才能解决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化全球化的紧张关系,才能保证少数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能力,才能让少数民族诗歌走出民族文化的樊篱,获得更大的全球性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诗歌 全球化 文化撕裂 文化身位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诗歌语言中的现代意象 被引量:2
3
作者 涂鸿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33-138,共6页
中国当代西南地区不少少数民族诗人处于一种十分特殊的语言背景中 ,一方面他们与自己的母语保持着一种潜在的联系 ,另一方面又以汉语作为其创作的文本语言。他们以十分敏锐的语言感知 ,在外来因素 ,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的表现形式的... 中国当代西南地区不少少数民族诗人处于一种十分特殊的语言背景中 ,一方面他们与自己的母语保持着一种潜在的联系 ,另一方面又以汉语作为其创作的文本语言。他们以十分敏锐的语言感知 ,在外来因素 ,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的表现形式的深刻影响下 ,以其叙述语言符号系统的丰富与更新 ,创作出的诗歌直接体现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正在走向成熟的一种文本叙述模式。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从 2 0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民族诗歌 语言符号 现代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西域各民族诗歌的理论观照——《西域诗歌民族精神研究》评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佑夫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9-69,共1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的诗。在西域这方水土养育下的各族人民书写出了性情与风情兼具的诗篇。自周穆王与西王母的唱和诗开西域诗先河,春秋代序,诗人如林,作品难以数计。其中一簇色彩鲜艳的奇葩吸引了研究者的目光。他们或编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的诗。在西域这方水土养育下的各族人民书写出了性情与风情兼具的诗篇。自周穆王与西王母的唱和诗开西域诗先河,春秋代序,诗人如林,作品难以数计。其中一簇色彩鲜艳的奇葩吸引了研究者的目光。他们或编选集以明志,或述诗人以叙史,或就作品以咀华。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赵嘉麒等著《西域诗歌民族精神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诗歌 民族精神 民族诗歌 新疆人民出版社 评介 观照 唱和诗 西王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少数民族诗歌乡愁主题的山海书写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进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9-82,共4页
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主题主要有两类,一是抗争,二是乡愁。本文从台湾少数民族诗歌作品入手,分别从三个方面探讨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乡愁主题的山海文化特征,前两部分着重探讨少数民族在山海文化背景下的历史悲情与现实困境在诗歌创作中的投... 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主题主要有两类,一是抗争,二是乡愁。本文从台湾少数民族诗歌作品入手,分别从三个方面探讨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乡愁主题的山海文化特征,前两部分着重探讨少数民族在山海文化背景下的历史悲情与现实困境在诗歌创作中的投射,后一部分主要从艺术表达的层面论述台湾少数民族诗歌中独具山海特征的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少数民族诗歌 乡愁主题 山海书写 山海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灵与生命的礼拜--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从原型到母题的言说
6
作者 马文美 涂鸿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1-95,共5页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中的原型意象,是诗人创作的重要载体与集体无意识的呈现,是人类深层欲望最本真的流露。我们在整体上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的原型与其母题进行研究与把握,寻找一种情感历程与艺术表现,在觉醒了的现代意识的观...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中的原型意象,是诗人创作的重要载体与集体无意识的呈现,是人类深层欲望最本真的流露。我们在整体上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的原型与其母题进行研究与把握,寻找一种情感历程与艺术表现,在觉醒了的现代意识的观照下,重新审视民族的精神、文化,从而寻找民族生命本体里那些神秘而博大的存在,并透视一种神奇的向往。在他们诗作中那些种种具有隐喻、具有象征意味和寓意色彩的原型构建中,探寻他们以灵魂与生命的自由舒展着的个性生命,从整体上透视民族诗人对生命、自然、神灵、情欲、宇宙等基本母题的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诗歌 基本母题 言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现代意识探析
7
作者 涂鸿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38-144,共7页
20世纪 80年代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接纳 ,是一次比中国汉语诗歌创作在西方文艺思潮影响下的现代化意义更为深远的交融。当时中国西南地区不少少数民族青年诗人与全国其他地域的少数民族诗人一样 ,正是在这种背景... 20世纪 80年代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接纳 ,是一次比中国汉语诗歌创作在西方文艺思潮影响下的现代化意义更为深远的交融。当时中国西南地区不少少数民族青年诗人与全国其他地域的少数民族诗人一样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步入诗坛的。他们以一种特殊的心理、特殊的情感历程和特殊的艺术视野 ,以一种原生的文化形态和一种尚未被现代文明异化的艺术直觉 ,在觉醒了的现代意识的观照下 ,重新审视民族的精神、文化 ,从而寻找民族生命本体里那些神秘而博大的存在 ,并透视了一种神奇的向往。他们在诗歌的主题、题材、手法、语言等方面都延展和更新了传统 ,以一种崭新的诗学观 ,开启了民族诗歌一种更高、更新的艺术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民族诗歌 民族文化 现代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制度与当代少数民族诗歌研究
8
作者 魏巍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00-209,共10页
文学制度可以说是国家文学生产中的"先在"性因素,它不仅起着规范文学生产的限制性作用,同时,它也通过制度保障,在某种程度上繁荣着文学生产,在"去遮蔽化"和"去阴影部分"的过程中促进少数民族诗歌的发展... 文学制度可以说是国家文学生产中的"先在"性因素,它不仅起着规范文学生产的限制性作用,同时,它也通过制度保障,在某种程度上繁荣着文学生产,在"去遮蔽化"和"去阴影部分"的过程中促进少数民族诗歌的发展。在当前的文学制度下,过度关注"文学明星"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文学研究,也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在消费文学时代,关注文学制度对少数民族诗歌发展的影响,除了应该关注文学制度对少数民族诗歌发展有利的一面,还应该关注少数民族诗歌有意接纳文学制度的因素。关注文学制度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的影响,除了托托西所列出的"职业化作家、社团文学、报刊与出版、论证与批评,以及文学审查与奖励等等"之外,还应该关注少数民族诗歌对主流文化生态的认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制度 制度化 少数民族诗歌 文学明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形式的解构与重构中自觉选择——中国当代民族诗歌写作语体的嬗变
9
作者 涂鸿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3-66,共4页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开放,西方异域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变革,也对相对较为封闭并有着自己独立存在状态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少数民族诗人,他们吸...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开放,西方异域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变革,也对相对较为封闭并有着自己独立存在状态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少数民族诗人,他们吸收了许多具有现代艺术特征的表现手法,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汉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少数民族诗歌写作语体的传达方式与以前迥异,从原来的"自足性"向"开放性"转变,在连续的解构与建构中不断变迁,实现了民族诗歌写作语体传达方式的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诗歌 写作语体 解构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诗歌的一次检阅
10
作者 梁庭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113,共3页
《中国诗歌通史·少数民族卷》是对民族诗歌的一次检阅,其特点是:(1)从纵向(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和横向(四个中华文化板块结构)对民族诗歌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检阅,使读者鸟瞰民族诗歌全貌;(2)较好地解决了文化板块之间、民族之间、诗... 《中国诗歌通史·少数民族卷》是对民族诗歌的一次检阅,其特点是:(1)从纵向(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和横向(四个中华文化板块结构)对民族诗歌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检阅,使读者鸟瞰民族诗歌全貌;(2)较好地解决了文化板块之间、民族之间、诗人之间和诗歌创作、存在形态和传承方式的平衡,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3)归纳出民族诗歌的十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诗歌 纵横检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少数民族诗歌的族性本体、文化书写及共同体价值 被引量:14
11
作者 董迎春 覃才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5-164,共10页
少数民族诗歌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身份、语言、题材则是界定少数民族诗歌本体属性的三项基本要素。20世纪5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诗歌本体属性的确立经历了学界复杂的论争与阐释过程。在民族身份、语言、题材的限定之... 少数民族诗歌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身份、语言、题材则是界定少数民族诗歌本体属性的三项基本要素。20世纪5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诗歌本体属性的确立经历了学界复杂的论争与阐释过程。在民族身份、语言、题材的限定之下,无论是少数民族人民集体或个人创作的口头诗歌,还是书面诗歌,它们都具有明显的民族和地方文化共同体的书写和阐释特征。近代以来"民族"被赋予了政治共同体的内涵与意义,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也在原来传统的血缘、地缘及精神共同体价值的基础上,产生了具有近代政治共同体特征的中华文化共同体、"民族-国家"共同体及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等价值,并生成了少数民族诗歌凝聚、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诗歌 民族本体 文化书写 民族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民族诗歌里的“城乡中国”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长中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6-154,共9页
文化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形构出多民族空间问题的隐喻性。以工业化、城市化为表征符号的现代性话语播撒着城乡间的冲突/碰撞、撕扯/混杂、修正/调适,边缘群体遭遇着强烈的空间/文化调适焦虑。经过多民族诗人的叙述与赋形,空间话语的诗学... 文化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形构出多民族空间问题的隐喻性。以工业化、城市化为表征符号的现代性话语播撒着城乡间的冲突/碰撞、撕扯/混杂、修正/调适,边缘群体遭遇着强烈的空间/文化调适焦虑。经过多民族诗人的叙述与赋形,空间话语的诗学构建成为他们处理现代性问题的观念与方法论。维系一种“关联性思维”成为多民族诗人亟待应答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诗歌 空间 城乡中国 文化调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回物的世界:新世纪少数民族诗歌的时间诗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长中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0-147,共8页
全球化及现代性的纵深播撒,多民族地区被深度介入到现代性时间叙事逻辑之中。返回物的世界,重续族群谱系,吁请他者“同情理解”,是新世纪少数民族诗歌“物的转向”之根源。同时,由于这种转向是以修辞/象征力量完成对线性时间的拆解,成... 全球化及现代性的纵深播撒,多民族地区被深度介入到现代性时间叙事逻辑之中。返回物的世界,重续族群谱系,吁请他者“同情理解”,是新世纪少数民族诗歌“物的转向”之根源。同时,由于这种转向是以修辞/象征力量完成对线性时间的拆解,成为诗人重构“复数现代性”的隐喻。这样的诗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观照多民族地区现代性体验/立场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的转向” 少数民族诗歌 时间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书写、性别隐喻与族裔想象——重读1980年以来的少数民族女性诗歌 被引量:3
14
作者 邱婧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1-65,共5页
少数民族女性诗歌是中国多民族文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事实上,无论是女性诗歌,还是少数民族诗歌,都在当下的文学研究中有着边缘化的处境。然而,1980年代以来的新诗中,少数民族女性诗歌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容小觑,先后涌现了不同民族和... 少数民族女性诗歌是中国多民族文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事实上,无论是女性诗歌,还是少数民族诗歌,都在当下的文学研究中有着边缘化的处境。然而,1980年代以来的新诗中,少数民族女性诗歌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容小觑,先后涌现了不同民族和代际的诗人诗作。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将少数民族女性诗歌书写的“民族性”作为衡量或者批评的尺度,从而将其按照有无“民族性”进行分类,事实上,从多民族文学的向度重新审视作为群体书写的少数民族女性诗歌,可以更加丰富多元地解读其创作特性,从而深入考察中国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文学的多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诗歌 女性诗歌 身体书写 性别隐喻 民族文学 重读 想象 族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抗战诗歌中“地—国”意识的文学地理学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红 张玲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2-188,共7页
文学地理学视角下,地理因素在文学文本空间与文学批评建构中发挥着基础性与关键性的作用,而文学研究问题的根底应当在人—地互构的基础之上,立足于文学地理性空间,再推及到此空间产生的全部文学活动中去。由此观之,少数民族抗战诗歌中... 文学地理学视角下,地理因素在文学文本空间与文学批评建构中发挥着基础性与关键性的作用,而文学研究问题的根底应当在人—地互构的基础之上,立足于文学地理性空间,再推及到此空间产生的全部文学活动中去。由此观之,少数民族抗战诗歌中的地理因素——"地理基因""地理空间""地理抒情"显露出庞大的身姿体系,昭示了这些地理因素在文学生产与审美中发挥的建构性功用。其中,"地理基因"的传承性内容为"源"地而发的、被忠实复现的民族自然地理环境及与人文地理相关联的民族文化,"地理空间"之新构性在于渗入了诗人主观情思与个人主体性,"地理抒情"则助推了繁复错综的"地—国"意识在人—地互动的劳动赞歌与"触"地而反的守卫性的形成,此中三大部分地理因素依次起到的是萌芽、发展、结晶的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抗战诗歌 文学地理学 “地—国”意识 地理基因 地理空间 地理抒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云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歌的地域书写——以文学景观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5
16
作者 马志英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4-139,共6页
明清云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歌以景观书写为主要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明清云南少数民族文人对滇云大地的山水景观、古迹形胜景观及民俗文化景观的多元描述,不仅是对云南古代文学地域文化特征的表现,也是其地缘认同情怀的重要反映... 明清云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歌以景观书写为主要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明清云南少数民族文人对滇云大地的山水景观、古迹形胜景观及民俗文化景观的多元描述,不仅是对云南古代文学地域文化特征的表现,也是其地缘认同情怀的重要反映。滇云大地的江山之美是明清少数民族文人地域书写的重要条件;滇云大地独特的人文环境是明清云南少数民族文人地域书写的现实因素;滇云大地浓郁的农耕文化氛围与传统宗法文化传承是明清云南少数民族文人地域书写的内在因素。从文学景观的角度关注明清云南少数民族文人的诗歌创作,对探究地理、地域因素与少数民族文学的关系及文学景观的多重价值等均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云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歌 地域书写 文学景观 地缘情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晓雪与郭小川的文学交往及所受影响
17
作者 牛原 罗宗宇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147,共8页
自1961年底至1975年底的十余年间,白族诗人晓雪与郭小川有着密切的文学交往。二人通过信件、会面等方式进行交流,对当时的诗坛动态、自身创作以及诗歌理论等交换意见,二人的文学交往交流是多民族文学交往交流的一个典型个案。晓雪与郭... 自1961年底至1975年底的十余年间,白族诗人晓雪与郭小川有着密切的文学交往。二人通过信件、会面等方式进行交流,对当时的诗坛动态、自身创作以及诗歌理论等交换意见,二人的文学交往交流是多民族文学交往交流的一个典型个案。晓雪与郭小川的文学交往,使晓雪诗歌创作与批评中具有了郭小川影响,具体体现在“民族特色的表现”“叙事长诗的写作”以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小川 晓雪 少数民族诗歌 民族文学交往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审视与悲悯反观——干天全诗歌的忧患意识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洁 《当代文坛》 CSSCI 2006年第1期129-131,共3页
关键词 忧患意识 民族诗歌 理性审视 历史责任感 中华民族 民族命运 精神财富 文明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舒婷看新诗潮的实绩——舒婷诗歌研究之六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黎 《当代作家评论》 1986年第2期104-109,共6页
A、历史与当前时代的统一中外诗歌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时代的诗歌,其美学性格是受这个时代特定的民族精神、社会心理、审美趣味,受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诗歌本身发展的情况——这二者综合制约的。因此。
关键词 舒婷诗歌 诗歌研究 新诗潮 民族精神 审美趣味 社会心理 民族诗歌 诗歌创作 诗歌 八十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举社会主义诗歌的旗帜——祝贺重庆诗歌讨论会的召开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子奇 《当代文坛》 1983年第12期2-4,共3页
柯岩同志和我,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对这次重庆诗歌讨论会的召开,表示支持和祝贺。 我们是来听取意见,向大家学习的。 有这么多诗人、诗歌工作者在这个富有革命传统,富有革命诗歌传统的我国西南著名山城——重庆聚会,开这样有准备的... 柯岩同志和我,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对这次重庆诗歌讨论会的召开,表示支持和祝贺。 我们是来听取意见,向大家学习的。 有这么多诗人、诗歌工作者在这个富有革命传统,富有革命诗歌传统的我国西南著名山城——重庆聚会,开这样有准备的讨论会,是适时的,必要的,很有意义的。我们同意重庆的同志们在通知中提出的:这次讨论会,是为了促进诗歌创作的进一步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诗歌 革命诗歌 讨论会 发展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文学 诗歌创作 中国作家 民族诗歌 诗歌评论 柯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